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鮑艷舉六經辨證 經方運用之體會

鮑艷舉六經辨證 經方運用之體會

經方運用之體會

GIF/1K

經方配伍精當,常獲顯著療效。「讀經典,做臨床」是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的宗旨。讀經典就是深入細緻地精心學習,做臨床就是運用經典。只有讀好經典、很好地運用經典指導臨床,提高臨床療效,才能繼承中醫,發展中醫。

跟鮑老師21天的六經辨證的學習,我對經方思維的認識日漸明晰,筆者試著從方證相對、病機論治這兩方面闡述一下經方的具體運用方法,並列舉病案以加深對經方的理解,為臨床運用經方提供一些啟發。

「經方」即傷寒、金匱方,因其為經典故稱之為經方。有學者認為傷寒為外感病而設,專治外感病;而金匱則以治雜病見長,為內傷雜病而設。此說未能概其全。歷代醫家以仲景方為群方之冠,是方劑之鼻祖。既然是奠基之祖方,其運用就不拘於外感與內傷,只要辨證論治的道理相通,舉凡臨床諸病皆可擇其而用之。現就筆者在學習經方、運用經方等方面談談個人體會,不當之處,請予斧正。

一、方證相應

經方的核心理論就是方證相對,方證相對即是對號入座,有實證用實方。每條經方都有相對應的適應證,方與證結合為湯證,如麻黃湯證、小柴胡湯證等等。如果患者的病情與該方的主治證相同,原方照用,不必加減,療效如神。

正如宋代林億等《金匱要略方論·序》所說:「嘗以對方證對者,施之於人,其效若神」。如治:李某,男,55歲,1月前因受寒後發熱頭痛,經抗感冒之中西藥物治療,當時汗出熱退,爾後出現自汗惡風,周身麻木不適,時有頭痛,午後低熱,夜睡不安。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緩,重按無力。前醫給予補氣或解表散寒之劑,癥狀始終不能減輕而來我處診治。

筆者根據患者癥狀體征分析,認為當屬桂枝湯證。《傷寒論》第13條云:「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方用桂枝湯:桂枝10g、白芍9g、生薑10g、大棗10g、炙甘草5g,加水400ml,煎取約200ml,服藥後,喝熱稀粥1碗,休息2小時,每日1劑。連服2劑後,諸證消失,未再複發。

二、病機診治

中醫的精髓是辨證論治,辨證的關鍵是分析病機。病機決定治法,方隨法轉,葯隨方出。因此,準確地分析病機是提高療效的關鍵,鮑老師也再三強調抓住病機就能靈活運用經方,就能擴大應用經方的範圍,其案例如下:薛某,男,68歲,頭暈反覆發作3餘年。西醫診斷為椎動脈供血不足。經西藥治療近1月,療效欠佳,患者要求中藥治療。

診見:頭暈乏力,畏寒肢冷,四肢麻木,舌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證屬氣血虧虛,寒凝經脈。治宜益氣養血、散寒通脈。處方:當歸四逆湯加黃芪,黃芪、大棗各20g、當歸、桂枝、白芍各10g、炙甘草、通草各5g、細辛3g,每日1劑,水煎溫服。服完6劑,四肢轉暖,頭暈乏力、四肢麻木等明顯減輕,再服9劑後,諸症消失,舌脈如常。當歸四逆湯為《傷寒論》治療血虛厥證方,其351條云:「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加黃芪以增強補氣生血功能。合而為補氣養血、溫經散寒。雖然頭暈與寒厥證候不同,但病機相同,同樣取效。

經方常單刀直入擊中要害葯簡效宏。歷代號稱經方家者多,但真正領略並堅持經方思維的純正經方家很少,如范忠林、曹穎甫、吳佩衡、胡希恕等可謂純正的經方家。在今後的看病過程中,我們一定要真正領略經方思維、從方證葯證入手,從病機入手,久而久之去更加正確深刻的認識經方、運用經方,努力追求最終在臨床上達到操縱自左右逢源的境界,力爭做一位職業賽車手!

作者丨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學院

傷寒十一班 柳巧燕

審稿丨傷寒十一班班長 李 婷

編輯丨新媒體部 劉 倫

校對丨 精醫學社 辦公室劉錦清

本系列為鮑艷舉傷寒論六經辨證體系學習班的感悟分享。

醫路漫漫,願與眾醫友共勉!

歡迎投稿,一起成長,稿酬豐厚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醫成長說 的精彩文章:

TAG:大醫成長說 |

您可能感興趣

張正元運用經方治療痞證經驗
經方學習,運用心得
運用好經方,從解決「五難」開始
《針刀體表定位與運用解剖》胸腰部及神經系統
分享師兄原創 易經體相用的理解和運用
博經堂:正確理解和運用「借勢而為」
通則不痛、痛則不通:巧妙運用經絡的這個特性,打通人體全身經絡!
四君子湯的臨床運用體會
收腹收束在瑜伽體式中的巧妙運用
《易經》卜筮運用的三個特點
名醫經驗:張錫純運用白虎湯方經驗
古代軍事通訊密碼的運用方式
運用智慧需要定力——《六祖壇經》機緣品一
李翰卿運用附子經驗
段寶國:學習易經的智慧,運用於指導人生
知識在社會中的運用
運用經絡學說指導健身氣功習練
唐正東:《資本論》的經典意義在於自覺運用唯物辯證法
如何把《道德經》最精華的二字運用到交易中
當代名醫運用水蛭經驗摭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