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废墟上的故事——圆明园启示录

废墟上的故事——圆明园启示录

第1071期

把圆明园拍得美一点

废墟上的故事——圆明园启示录


|导读|圆明园和颐和园是北京两座大型清朝遗留皇家园林。如果说陪母亲一定要逛颐和园,那么带儿子一定要去圆明园。这是为什么呢?两园有何不同?



父寄爱子,儿赠慈母

圆明园和颐和园都与清朝雍正皇帝有关:一个是他当儿子的时候,爹滴送的;一个是他当爹滴的时候,儿子送的。据说清朝入关后,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皇帝们并不愿意关在深宫高墙打理朝政,因此在康乾盛世的时候,在京西兴起了大规模修建园林的活动。康乾盛世时期,两座大型皇家园林落成,一个是康熙给儿子雍正帝修建的圆明园,另一个是乾隆给母亲(雍正帝老婆孝圣宪皇后)祝贺60大寿修建的清漪园(后更名为颐和园 )。相关链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颐和园是怎么来的? 本期介绍一下圆明园。

废墟上的故事——圆明园启示录

废墟上的故事——圆明园启示录

废墟上的故事——圆明园启示录

废墟上的故事——圆明园启示录

圆而入神,明而普照

如果说颐和园是献给母亲的,颐和取颐养天和之意,顾名思义。那么圆明园送给儿子最恰当不过,“圆明”二字的含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意思是说,“圆”是指个人品质阶级标榜明君贤相的理想标准。其实圆明园虽由康熙命名并御书匾牌,但圆明一词出自雍正。

废墟上的故事——圆明园启示录

废墟上的故事——圆明园启示录

废墟上的故事——圆明园启示录

废墟上的故事——圆明园启示录

废墟上的故事——圆明园启示录


青年才俊,少年得志

雍正崇信佛教,号“圆明居士”,对佛法研究颇深,在清初的佛教宗派以禅门宗匠自居,是佛教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康熙皇帝在把园林赐给雍正时,亲题园名为“圆明园”正是取意于雍正的法号“圆明”。

废墟上的故事——圆明园启示录

废墟上的故事——圆明园启示录

废墟上的故事——圆明园启示录

废墟上的故事——圆明园启示录

废墟上的故事——圆明园启示录


建园简史,国力昌盛

圆明园最初是康熙赐给四子胤禛(即雍正皇帝)的花园。康熙四十八年(1709)初具规模,雍正即位后进行拓建,御以“避喧听政”,乾隆统治时期对圆明园岁岁营构,日日修华。乾隆三十五年,圆明园形成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三园组成的格局,所以也叫圆明三园。

废墟上的故事——圆明园启示录

废墟上的故事——圆明园启示录

废墟上的故事——圆明园启示录

废墟上的故事——圆明园启示录

废墟上的故事——圆明园启示录


万园之园,民族骄傲

清朝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巧匠,填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集国内外名胜40景,建成大型建筑物145处,内收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在这些建筑中,除具有中国风格的庭院外,长春园内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圆明园,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和“万园之园”。

废墟上的故事——圆明园启示录

废墟上的故事——圆明园启示录

废墟上的故事——圆明园启示录

废墟上的故事——圆明园启示录

废墟上的故事——圆明园启示录


以史为鉴,继往开来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洗劫抢掠圆明园文物,并焚毁圆明园,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1956年北京市园林局开始采取植树保护措施。1988年6月29日,圆明园遗址向社会开放,但曾经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只剩断垣残壁,供游人凭吊。

废墟上的故事——圆明园启示录

废墟上的故事——圆明园启示录

废墟上的故事——圆明园启示录

废墟上的故事——圆明园启示录

废墟上的故事——圆明园启示录

废墟上的故事——圆明园启示录


摄影 | 叶雷 撰稿 | 喜文

编辑 | 三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故事|武將寫詩的啟示
明仔和她男友的故事
睡前故事:明朝百姓
《扁鵲換心》這則故事對我們的啟示
狗的事(現代故事)
故事與事故都是故事
睡前故事——除夕的故事
燈火通明的小巷(現代故事)
明日晨報(現代故事)
一夜悔恨(現代故事)
繞不開的「她」(現代故事)
事故里的故事
事故里的故事
睡前聽故事 聰明的梅花鹿
睡前故事:明天樹上長橘子
聽來的故事 在路上
被死者破壞的現場(現代故事)
佛典故事:一缽油的啟示
劫匪在車上(現代故事)
心鎖(現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