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牛郎織女故事竟與西域有關?

牛郎織女故事竟與西域有關?

織女豈止是一隻天鵝

——談七夕故事的外來文化

杜旭初

近年來隨著民間把傳統文化中的「七夕節」過成了「中國情人節」,每年到這時節,都有不少論證七夕節並非情人節的文章見諸報端,民間的歡度佳節與學者的「痛心」並行不悖,演出了一台當代民俗演變的活劇。前賢往往就七夕故事、習俗的傳統性及其本土特質進行討論,在筆者看來,從最初的記載到後代的演變,七夕故事處處透露著西域文化對中原文化滲透的印跡。對於七夕民俗「西化」,我們是否有另一種視角和平常心看待,相信讀者閱罷本文,也會有自己的結論。

近代人認為,七月七日的七夕節與牛郎織女密不可分、互為一體,其實它們最終結合在一起並非一天兩天,而是經歷了數千年的演化。首先,七月七日有其獨立的含義。把七月七日放在中國傳統節日的譜系中,就會發現一月一元旦、三月三上巳、五月五端午、七月七七夕、九月九重陽的序列。《周易》以一三五七九為陽數,二四六八十為陰數。上古以七月七日為良日,源於上古時代人們對數字「七」的神秘信仰,古代東西方文明如中國、印度、巴比倫等,都將水金火木土五大行星與日月並列,合稱七曜。兩河流域將其加以循環祭拜,形成我們現在所用的一周七天的制度,基督教則有七天創造世界的神話。因其循環往複、生生不息,古代還賦予此數生殖、收穫等含義。《黃帝內經》講「女子七七為節」,就是從初次月經至末次月經的生育視角予以看待,體現了「七」與生育力的關係。晉代周處的《風土記》中記載了上古七夕習俗:「七月黍熟,七日為陽數,故以糜為珍」,是以喝粥慶祝七月黍子成熟,則體現了「七」的收穫之義。所以,「七」「七月七日」是有其自身來歷和意義的。

當七月七日作為情人相會的日子,那天的男女主角竟然不是牛郎和織女,第一對過節的竟然是劉邦和戚夫人,他們約會時的「背景音樂」乃是西域樂曲,此情此景讀者不妨盡情想像一下。在漢武帝之前,史書上並沒有見到隆重慶祝這一節日的記載,七夕習俗起源的種種傳說,都與漢武帝有關。《漢武故事》《漢武帝內傳》等野史均記載這一天是漢武帝誕辰,有西王母與漢武帝於七月七日相會的傳說。西王母最早是出現在周穆王西行的傳說中,不單《穆天子傳》《今本竹書紀年》《列子》《山海經》等今人認為不可考的古書中有記載,連《史記·趙世家》《大戴禮記》等正史正經中都有提及。值得注意的是,據今人考證,西王母的原型是西域帕米爾地區的一位女性君主或者女神,這一傳說的起源與西域塞種文化有密切聯繫。所以漢武帝會見西王母的傳說,顯然和張騫通西域,打通絲綢之路的時代背景有關。如果說漢武帝與西王母的故事還有些隱晦深邃的話,關於漢代宮廷的另一條記載則明確點出了七夕與西域文化的關係。那位因為被呂后做成了「人彘」而名留史冊的漢高祖寵妃——戚夫人,東晉葛洪輯抄的《西京雜記》中說她與劉邦在七夕,來到宮中的百子池,奏起于闐樂,二人以五色絲線相連,稱之為「相連愛」。如果這件事真實發生過,戚夫人和劉邦就是史書上記載的第一對過「中國情人節」——七夕的情侶了。當然,史學界普遍認為漢代了解于闐國是漢武帝時代的事情,這條記載並不可信,但它畢竟透露了重要的文化信息,顯然七夕節有濃厚的西域色彩。以上兩條研究者稱為關於七夕習俗的最早記載,與「牛郎織女」無關,卻與西域、與情侶有關,確實是值得玩味的現象。

七夕日與牛郎織女故事的結緣,就要等到魏晉時代之後了。「牛郎織女」傳說起源很早,確實是地地道道的本土原創。牛郎織女是銀河兩側兩顆明亮的恆星「牽牛星」與「織女星」的人格化。夏季東南方星空中,由天琴座的織女星、天鵝座的天津四及天鷹座的牽牛星(河鼓二)組成了「夏季大三角」,即使在城市夜晚,不容易看到星空的時候,都很容易發現他們的存在。銀河則緩緩從三角中流過,自古給詩人們帶來無限遐想。最早在《詩經·小雅》中就有「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的詩句,更為著名的,是漢代《古詩十九首》中寫道:「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可見,牛郎織女二神為銀河阻隔不能相見的故事,此時已經成型了。至於牛郎織女故事與七夕最終勾連在一起,《文選》中《洛神賦》的注釋引曹植《九詠》的注釋:「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牽牛織女之星各處一旁,七月七日乃得一會。」為什麼選擇七月七日為二神相會之日呢,古人未有記載,筆者揣測,其中一個原因是上文說的這一節日與生育有關,與情人相會有關,自然合適織女牽牛相會。另一原因待下文討論。

牛郎偷走織女衣服,讓織女嫁給自己

總之,牛郎織女故事中為人們津津樂道的「偷衣」情節到這時候還是沒有出現,因為這個情節是從印度傳入中國,後又經過複雜的消化吸收才與本土故事融合在一起的。被本土化的故事裡,牛郎在黃牛的建議下偷走織女衣服來讓織女嫁給自己,而印度原型故事的結尾仙女拿回天衣後就飛走了,織女卻不是自己要走,因為每年都要相聚的牛郎織女的感情很好,不能是被「搶婚」,所以為了對接本土故事,就改編為織女被抓走。牛郎偷衣這個情節,被神話學學者稱作天鵝處女型故事。天鵝處女型故事的主線就是,男子將化作鳥類的神女在洗澡時脫去的羽衣盜走,使其無法飛走,以與該男子婚配的故事。據西方學者的研究,如今這一故事在世界上各大洲廣泛分布,存在上千種版本,並且許多民族都將這一故事類型作為其民族起源神話,在亞歐大陸北方各民族中,這一鳥類往往是天鵝。這一故事最早被記錄在印度最早的文獻《梨俱吠陀》中,此書成書距今已經三千五百餘年,後來在成書年代距今兩千六七百年的《百道梵書》中定型為著名的「洪呼王與廣延天女故事」。和絕大部分印度故事流入中國的途徑一樣,這個故事也是通過佛教傳播的渠道。它最早被吸收到佛教中,是從大眾部分出的說出世部的《大事》一書,此書大約成書在公元前2世紀,遠早於中國各個版本同類型故事的寫定年代。在中國境內最早流傳的故事版本應該是用于闐文翻譯的大約成書於公元2世紀的根本說一切有部經典《天業譬喻經》中所對應的故事,翻譯時間不詳,此經亦不存漢譯。其後這個故事原型再經由西域傳入漢地,最早是三國吳國康僧會漢譯的《六度集經·明度無極章第六》裡面有節譯,更晚的完整版本在唐代義凈漢譯的《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葯事》中。大約90年前,趙景深在《童話學ABC》中將這個故事母題的研究引入中國學術界,學者們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在中國古籍中挖出了晉代《毛衣女》、唐代敦煌《董永變文》、五代《田崑崙》等故事,為它們接上了印度故事的源頭。王青的《西域文化影響下的中古小說》對於西域文化如何影響中國民間故事的問題,有更深入的分析。

起源於印度的廣延天女和洪呼王的故事中,洪呼王拽住天女衣服不讓她飛回天上

接受了牛郎「偷衣娶仙」故事的源頭在印度和西域的觀念,下面我們再來探討一下「鵲橋相會」的情節源自何處。講到鵲橋人們會追溯到東漢應劭《風俗通》中的記載:織女七夕要渡過銀河,令喜鵲搭橋,這一天因為搭了鵲橋喜鵲頭上的毛都掉光了。《詩經》中也寫了不少為江河湖泊水分隔的情侶,但講到渡河的意象一律都是乘舟。搭橋渡河的思維模式和先秦先民乘舟渡河的思維並不能說完全一致。先民會將銀河視作天上流動的河流,西方許多民族卻將它稱為「路」,希臘語、拉丁語一路翻譯至英語都稱之為milky way。亞歐大陸許多北方民族,如斯堪的納維亞人、西伯利亞土著民族等,更直接稱銀河為「候鳥之路」「天鵝之路」。

鵲橋相會(圖片來源於網路)

再有,七夕所在的公曆八月中旬,是立秋之後,此時天氣漸冷,也正是西伯利亞候鳥開始南飛、在天上「搭橋渡河」的時節,所以如果此時把鳥的觀念引入再合適不過。那麼,把七夕加入的「鳥搭橋渡河」橋段看成是從亞歐大陸北方民族借鑒過來的路的觀念與本土已有的河水觀念的折中移植方案,以及物候現象里南遷的北方候鳥,就解釋得通了。於是當那個銀河是「候鳥之路」的傳說進入中原地區,與牛郎織女分隔銀河兩岸的本土故事結合,而鵲又是報喜之鳥,代替候鳥,故事就最終定型為搭鵲橋。

可以看出,七夕節日風俗與浪漫故事,內里有太多的西域、北方民族、印度等外來文化因素,正因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開放和包容,才創造出了這個美好的節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藝術報 的精彩文章:

《二十二》:高票房背後還應該關注什麼?
攝影著作權人,攝著協喊你領教科書稿費了!
七夕節俗傳統的傳承與創新
古詩中的七夕│雙星何事今宵會,遺我庭前月一鉤
周振天:堅守軍人本色 秉持信仰寫作

TAG:中國藝術報 |

您可能感興趣

漢武帝為何對弱小的西域各國如此上心?這與匈奴有什麼關係嗎?
明朝沒有控制西域的原因竟與絲綢之路的興衰有很大關係
唐朝安西都護府為何只用兩萬駐軍,就能把遼闊的西域治的服服帖帖的?這一點太關鍵!
明朝有讓帖木兒低頭的實力,為何沒設安西都護府對西域展開控制?
大漢朝的軍事實力究竟有多強?能讓遠在西域的樓蘭都俯首稱臣
唐朝在西域有哪些都護府,何時失去西域的?
騎完駱駝再騎驢,真正的西域神獸是誰?
大唐吐蕃關係很友好,引軍西域卻不想關係一壞成仇敵
唐朝安西都護府在西域的駐軍是如何生存的?
中亞五國有「斯坦」,他們和西域古國有啥關係?
「擁愛妻,抱愛子,安樂外國」 ,班超真的有個西域老婆嗎?
西域美女與酒葫蘆(民間故事)
攝影師鏡頭裡的樓蘭古國和西域美女,神秘又令人嚮往……
生於西域碎葉的李白百分百是中國人,唐朝的疆域究竟西延到哪裡?
被譽為明朝西域第一名將,宋晟有哪些突出的軍事功績?
歷史上真實的女兒國,滅貴霜敵波斯稱霸西域,南北兩朝都不敢惹它
騎完駱駝再騎驢,真正的西域神獸是誰?地球知識局
解答:唐朝在西域的安西都護府駐軍是如何生存的?
探索西域樓蘭古國消失之謎,真相令人意外!
漢唐和清朝都很重視對於西域的控制,為什麼明朝不控制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