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充饑到品味:「中國式吃飯」的那些年

從充饑到品味:「中國式吃飯」的那些年

[摘要]人選擇吃的東西,往往是以「好吃」為標準。只要是好吃,便要千方百計弄到嘴裡嘗嘗。有形容說:有些人天上飛的飛機不吃,地上跑的汽車不吃,水中游的輪船不吃,除此之外,什麼都吃。

現在已是飢餓無虞的時代,我們不能為了口舌之欲而做饕餮之徒,吃得狼吞虎咽,吃得醜態百出,吃成一個大腹便便的亞健康。

偶爾讀到錢鍾書先生的《吃飯》,咂摸再三,品味再四,覺得妙不可言。

錢先生說:「吃飯有時很像結婚,名義上最主要的東西,其實往往是附屬品。吃講究的飯事實上只是吃菜,正如討闊佬的小姐,宗旨倒並不在女人。這種主權旁移,包含著一個轉了彎的、不甚樸素的人生觀。辨味而不是充饑,變成了我們吃飯的目的。舌頭代替了腸胃,作為最後或最高的裁判。不過,我們仍然把享受掩飾為需要,不說吃菜,只說吃飯,好比我們研究哲學或藝術,總說為了真和美可以利用一樣。」

吃飯為了什麼?一是為充饑;二是為品味。充饑是生理需要。我小的時候,曾有過一段挨餓的經歷。那時肚子里沒有油水,三尺腸子閑著二尺半,前胸貼後背,餓得咕咕叫,整天盼望能夠吃上一頓飽飯,哪還管吃什麼東西和何種滋味!為了充饑,我曾和哥哥到山上去摘柿子樹葉、楊樹葉,回來以後,母親反覆用清水浸泡、換洗,去掉澀味,然後和上玉米面或地瓜面,做成糰子,供一家人填充肚皮。我至今記得,那種柿子樹葉還有一股淡淡的香味。民間廣泛流傳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喝「珍珠翡翠白玉湯」的故事。朱元璋從小家境貧寒,常年食不裹腹,衣不遮體。某年天下大旱,赤地千里。朱父把他送進廟裡當了和尚。一天,朱元璋外出化緣,沒得收穫,飢腸轆轆,眼冒金星。這時恰遇一富家喜慶,有個老廚婆見朱元璋凄慘可憐,趁主人不在,將碗盤中的殘羹剩飯和青菜豆腐倒進鍋里燒熱,端給朱元璋。朱元璋一陣狼吞虎咽之後,舌唇之間還殘留著美味余香,問老婆婆:「這是什麼山珍海味?」老廚婆答道:「此乃珍珠(米飯粒)翡翠(青菜葉)白玉(豆腐塊)湯是也。」朱元璋遂念念不忘。直到做了皇帝,還經常想起那位老婆婆做的美味佳肴,遂把老人家請到京城,讓她再做一次「珍珠翡翠白玉湯」。老婆婆如法炮製——這時的食材已非先前可比,不用說全是特供。朱元璋吃後,覺得平淡之極,完全沒有從前那般感受了。

有意思的是,當人們解決了溫飽之後,對於吃飯,卻依然保留著飢餓時的動作習慣。我們常常看到,某些人在享受一種美味佳肴時,就像三天沒吃飯一樣,吃得飛快。特別是集體就餐,更是如此。哪怕這種東西並無斷供之憂,食者依然爭先恐後。儘管此時的腸胃,並不需要口舌超速運轉、快吃多填,最好是細嚼慢咽,可以減輕消化的負擔。然而食者卻不管不顧,只管滿足口舌之福。有時吃得多了,還容易把腸胃撐壞,肚子疼,跑廁所,甚至上醫院,掛吊瓶,得不償失。理論上說,一張嘴在五分鐘之內吃兩個蘋果與吃一個蘋果的滋味,應當是一樣的——因為都在不停地咀嚼加咂摸。然而,一些人卻首選吃兩個而決不吃一個。而在腸胃,明明一個蘋果已經夠了,但它卻無法阻擋嘴巴繼續啃食,繼續吞咽,繼續給自己增加負擔。肚子飽了眼不飽,於是就只好接受。

中國人有勤儉節約的美好傳統,反對鋪張浪費。這個傳統當然應當提倡和發揚。但有時也矯枉過正。比如小孩子有剩飯的習慣,當然不好。家長往往要逼著他們把剩飯吃光,理由是不能浪費。但如果孩子確實是因吃飽了而剩下,你再逼著他們吃到肚子里,不但也是一種浪費,而且對身體有害無利。

人選擇吃的東西,往往是以「好吃」為標準。只要是好吃,便要千方百計弄到嘴裡嘗嘗。有形容說:有些人天上飛的飛機不吃,地上跑的汽車不吃,水中游的輪船不吃,除此之外,什麼都吃。雖說有點誇張,但中國人好吃、會吃,卻是世界聞名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吳人嗜河魨魚,有遇毒者,往往殺人,可為深戒。」但偏偏有人冒著生命危險去吃,據說味道「有西施乳之稱,食者必不肯棄」。(《丹徒縣誌》)你說這個誘惑有多大!

還有些東西,並不是因為多麼多麼好吃,而是因為自己沒有吃過,就想嘗上一嘗。就像一個旅遊景點,有人說那裡多麼好玩多麼美,大家就一窩蜂似的投奔而去;就像一部電影,有人說真好看,於是就趕快排隊買票進電影院去熬上兩個鐘頭。上半年去了一趟紐西蘭,有一次中午吃飯時,餐館上了一盤袋鼠肉,團中每個人都排隊夾上幾塊,因為沒有吃過啊。嘗了之後,普遍反映不好吃——味道倒在其次,有了談資便覺得滿足。

從營養學的角度分析,應當是缺什麼,補什麼。但中國人往往望文生義。陽痿者就讓他吃什麼豬鞭狗鞭牛鞭,以為毛病出在物件上。腦子不好就吃核桃,因為核桃仁的結構與腦子相似。前幾天在市場上看到一種花豆,表皮形如腎臟,全身布滿紅色經絡花紋,賣者便稱它「腎豆」,說是吃了可以補腎。對於這些,我表示懷疑。所謂缺什麼補什麼,應當是去吃含那種成分的食物,而不是看它長得似是而非的模樣。

還有就是,國人在吃上所表現出來的狠毒和兇惡,有時令人不寒而慄。曾看到一個視頻,一個長得還算人模狗樣的姑娘,對著鏡頭,洋洋得意地抓起一隻正張牙舞爪的螃蟹,就那麼往嘴裡塞。邊吃邊念叨:「好吃!」馮小剛有一篇文章叫《在餐桌上發現一個殘忍無比的民族》,他以吃某菜係為例:

「開飯前先請來賓圍著魚缸籠子一通端詳,分別指出自己心儀的活物,接著就有一批生猛海鮮英勇就義。處決的方式也是十分殘忍,龍蝦通常是被活著凌遲,肉都吃完了,頭上的須子還疼得直打哆嗦。蛇一般會當眾剪掉腦袋,擠出血和膽獻給主賓。蝦的下場有幾種:趕上喜歡白灼的算它們上輩子積了德;但大多數會被扔到燒紅了的石頭上煎熬,美其名曰『桑拿蝦』;更有慘無人道的是活著用酒麻翻,生吞活咽,席間常能聽到『噝噝』的叫聲,那是活蝦發出的呻吟。」

漫畫:人民網

我們一直標榜自己善良儒雅,但從馮小剛的描寫來看,「也很殘忍,對弱小動物犯下的罪行也是慘絕人寰、令人髮指。」這樣的結論雖然有些偏頗,但不能說沒有道理,因為有根有據。

回到開頭所說的,人類的吃飯,主要還是為了充饑和營養。現在已是飢餓無虞的時代,我們不能為了口舌之欲而做饕餮之徒,吃得狼吞虎咽,吃得醜態百出,吃成一個大腹便便的亞健康。

本文組稿、編輯:伍斌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內文圖:視覺中國 東方IC

圖片編輯:邵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明朝首輔張居正 竟是無恥小人
明朝皇族裡的子孫們: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和奉國將軍都是誰繼承的
明朝膽子最大的小偷,直接進入國庫偷取銀子,結果出現了尷尬一幕
海禁政策是大明的祖制,為何隆慶朝突然開關貿易?
最喜歡當木工的皇帝, 卻造了個令王朝覆滅的產物

TAG:明朝 |

您可能感興趣

品味那些美到窒息的中國雪景
一起品味幾道口味純正的美味,天天吃都不膩口
品味那些跟風的時尚吧!
跟著詩,品味一年的時光
10道養生素食,讓你在家品味到春天的味道
全球評出的3大難喝飲料,只中國的就佔了2種,老外:你們這啥品味?
周日夜讀,品味名著中那些戳中我心的那些句子,祝您好夢
帶你品味中國春節濃濃的年味兒
一個人的品味,看鞋就知道
當我們在談論茶的時候,品味的到底是什麼?
夜、一個人睡,懂得了品味
在回憶中品味年味兒
這種魚丑到爆,不曉得有著一塊最鮮香品味佳的肝
你在品味美食的時候若遇到了這些,吃貨世界會不會從此一片凌亂?
搞笑GIF:妹子,你吃的很有品味,饅頭香腸吃出了西餐的感覺
「花時間」才可品味到的香醇
全球評出的3大難喝飲料,只中國的就佔2種,老外:你們啥品味
一個人的品味如何,看他選的酒店就知道了……
將這些好品味打包帶走,這才是夏天應有的時髦味道
穿越千年的國粹精品!印章,不只是一件文具,更是個人品味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