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瞧不起奶奶廟的燒香客,又有多少人的信仰不是因利而起?
我上大學時,系主任是前不久故去的民俗學者柯楊先生。柯老師有一次講座中說:
中國許多老太太拜佛很虔誠,但不僅僅拜佛,她們碰到廟,不管哪一教的,都願意去燒一炷香。反正覺得燒香上供沒壞處,神仙也罷、菩薩也罷、上帝也罷,就是求得到保佑。
這段話我深深地記住了,此後凡到一個地方,碰到廟宇、道觀里的燒香客,我就會想起老師說過的那段話。年輕時,我因此鄙視這類人的信仰不夠真誠,太功利了;隨著年歲漸長,我逐漸能理解這種帶有功利目的求神拜佛。我也認為無論古今中外,大多數人的信仰是有著強烈而明確的功利目的,無非有些是求此生,有些望來世,有些則謀求兩世吉慶。
前些日子,一個公號介紹了河北易縣的後山奶奶廟。這是一個寺廟群,涵蓋佛道以及原始信仰,神佛譜系包羅萬象,而且有創新型的神,如保佑不出車禍的車神廟,頗有些後現代的荒誕味道。此地香火旺盛,每年總收入近千萬元。
一下子奶奶廟出名了,按需要塑造新的「神像」更是在網上被熱炒。對此嘲諷或批評的聲音頗多,不外乎認為去奶奶廟的香客不是真正信仰,是人性貪婪的體現。甚至有人上升到國民性批判的高度。
車神前面方向盤
我認為大可不必如此上綱上線。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地域多數人的信仰選擇,一定是有其複雜的歷史、文化背景,很難斷言孰高孰低;但分析一個人群選擇某種信仰,確實可以從這一信仰體系所提供的「精神產品」切入,看它究竟以何種「利益誘惑」來贏得市場。不以利益打動人的信仰體系,一定會在精神產品的市場競爭中敗北。
任何一個民族包括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在遠古時期都經歷過一段「萬物有靈」 的原始崇拜時期,因為人類社會早期生產力欠發達、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低,這一時期人們畏懼自然界的神秘力量,因此容易崇拜一切看上去有威力的東西,包括死去的人和自然界的山川河流、樹木岩石和飛禽走獸。崇拜的目的不外乎祈福祛禍,求得人生的幸福。
後來,世界各地誕生了許多體系完備、理論博洽的宗教,有些在歷史的長河裡式微甚至消失,有些不斷壯大不斷改革延續到今天,成為世界性宗教。幾乎每一個世界性宗教都會宣稱自己更能解決人類社會的種種大問題,具有與時俱進的生命力。這和一家企業推銷自己的產品沒有什麼大的區別。
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漢族,是一個政治早熟的農耕民族,很早就形成了一整套社會治理的規範,在世界其他民族還處在沉迷於不可知未來或者還處在蒙昧時期,華夏民族從精英到普羅大眾更注重的是現實利益,關心的是現實秩序。中國的聖人孔子的一句話「不知生,焉知死」很精確地說明這個態度,也可以說奠定了後來兩千多年中國人信仰的基本底色:強烈的現實性。
當然,「焉知死」並不是說完全迴避死亡的問題,只是說死的問題沒有如何把此生活好更重要。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引車賣漿者之流,幾乎都會對死亡恐懼,對未知世界好奇,希望人肉身滅亡後還有另一種形式的存在。一些生活貧苦的人對現實生活非常失望,什麼能給他活下來的勇氣呢?這些問題是宣揚「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的儒家是解決不了的。所以,無論是南方叢林里「信巫鬼、好淫祀」的原始宗教,還是由天竺傳過來的佛教,或是因佛教的壓力下將本土原始信仰體系化的道教,都會有很大的空間。但不管本土宗教還是外來宗教,在中國他們必須適應國情,才能獲得更廣泛地獲得信眾,開拓市場。這個國情就是以現實的利益打動人,那些虛無縹緲的理論是吸引不了多數人的。
魯迅先生給許壽裳的信中說過:「前曾言中國根柢全在道教,此說近頗廣行。以此讀史,有許多問題可以迎刃而解。」且不去辨析此話是不是用來批判中國的國民性,但道教是中國文化的根柢的判斷是非常到位。
道教誕生於中國本土,它比起其他外來宗教更宣揚此生幸福的理論,無論是煉丹、修仙,冀求長生不老,皆是如此。而其他外來宗教,也向現實性低頭,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造。如佛教在印度時宣稱僧侶是化外之人,所以「沙門不敬王者」,不承認現實統治者的權威;出家人連姓氏、家族都不要了,還有什麼「孝道」可言?可到了中國,如果不承認「忠孝」這一核心價值觀,那就打開不了局面。後來在中國生根發芽的佛教特彆強調忠君愛國和報父母之恩。
季羨林先生為《大唐西域記校注》做了一篇很長的前言,精妙地闡述了佛教在中國所做的因地制宜改造以及不同宗教吸引客戶的基本方法。
「按照世界宗教史上的一般規律,宗教都是具有排他性的。在這裡,原因並不像一般人所相信的那樣是由於宗教信仰和學說的不同。如果這樣說,那只是皮毛之論。關鍵是經濟利益。打擊別人,爭取信徒,也就是爭取布施,爭取廟產。佛道鬥爭也不例外。」
「一個宗派流行時間的長短是與它們中國化的程度成正比的。誰的天國入場券賣得便宜,誰就能贏得群眾,就能得到統治者的支持。反之,就不能……法相宗的入場券賣得貴一點,所以買的人就少。它以後的華嚴宗和禪宗,就便宜得多。華嚴宗宣揚,進入佛國不必努力苦修,不必等到遙遠的將來,只要在眼前改變一下對現實世界的看法,立刻就可以成佛。禪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最有名的,也是最簡便便宜的。禪宗流行的時間特別長,地域特別廣,難道是偶然的嗎?」
各種宗教不但大打天國入場券的價格戰,而且還競爭現實生活中賜予的福報——能讓一個人活著就得到這一宗教神祇的保佑:求官的陞官,求財的發財,求偶的得到好婚配,高考學生考上好大學,老人健康長壽。反正現實中你所需要的,它理論上都能滿足。
當然,見識高妙的人認為以這種利益驅動的信仰實在太庸俗了,可多數人就是圖利呀。沒有利益,信你哪個勞什子幹嘛?「解放全人類」跟大多數人有什麼關係?再偉大宏偉的目標不如「打土豪分田地」吸引人。如果按照某些一神教的標準,佛教只是一套哲學理論,算不得宗教。佛陀在世時,並不主張偶像崇拜,他不是神,只是一個覺悟者,和「至聖先師」孔子一樣是教誨眾生的,他的種種神跡是後人造出來的,目的還是為了吸引更多的信眾。對多數善男信女來說,讓他讀深奧的佛經?多數人恐怕會望而卻步,不如簡化為:你信我,你拜我,你向我布施錢財,我就保佑你得到好處。——如此簡單明了,買賣關係清晰。
《易經》早就說得很清楚:「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對普羅大眾而言,「神道設教」是需要一整套有效的包裝術和推銷術。
北京東嶽廟七十二司之一
哪一種信仰(不僅僅是宗教)體系不需要根據時代的變化而做內容、儀式等方面的變革?否則就沒有生命力。但其以利動人的核心推銷術是萬變不離其宗。由此而言,奶奶廟又有什麼可以嘲笑和譴責的?和其他精神產品的推銷不就是一個套路么。其他的信仰體系不也是利用人性的弱點?只是奶奶廟太直接、 太生硬、太赤裸裸,不那麼溫情脈脈。可這是精準銷售,對象是廣大農村的大叔大媽,生活在一線城市的人替大叔大媽們操什麼心。至於分工明確,出現了專門掌管駕車安全的車神,也是適應不斷發展的經濟與不斷變化的社會呀。北京東嶽廟裡有「七十二司」的神像,各管一攤,決不能過界,古已有之呀。
我還得給奶奶廟一個點贊,它只是吸引信眾布施錢財,而且並不規定要佔全部財產的十分之一或五分之一,多少隨意。比起某些信仰體系不但要信眾捐錢,而且蠱惑信眾捐出生命,這多文明多溫柔,體現了人道主義關懷呀。
【UC大魚號名家專欄文章,未經UC同意請勿轉載】


TAG:文史砍柴 |
※越來越多的媽媽不讓奶奶帶孩子,不僅僅是婆媳關係,還有這些原因
※奶奶炸的丸子又酥又香,竅門在這,只因加了它,營養全面,許多人不知道,可惜了
※為什麼越來越多孩子是姥姥帶的,而不是奶奶?其中原因很心酸!
※87版紅樓夢最可悲的角色,奶奶不疼父母不愛,多她不多,少她更好
※為什麼這麼多的家庭都是姥姥帶娃,而不是奶奶帶,這些原因扎心了
※在樓下看到了奶奶常說的丑狗,這顏值,不說它丑,良心都過意不去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孩子是姥姥帶,而不是奶奶帶?其中原因很心酸
※「你太瘦了,多吃點。」孩子長胖的後果,爺爺奶奶並沒有意識到
※奶奶不在了,忠犬大黃絕食不吃不喝,看著讓人真的很心疼
※爺爺奶奶是不是真正疼愛孩子,從這3點就能看個大概,裝不出來的
※奶奶說:紅燒肉這樣做才是最香的,不焯水不過油,宴客才能拿得出手
※3歲以下的孩子別和奶奶一起睡,對雙方都好,這不是迷信!
※爺爺奶奶是不是真的疼孩子,從2點就能看出來,嘴皮子再好也沒用
※再忙也別讓奶奶帶孩子,這些麻煩事,只有「過來人」能體會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家庭都是姥姥帶娃,而不是奶奶?知道原因很心酸
※老奶奶我想問下,你這腿是不是年輕時,因為手欠被人打斷的啊!
※媽媽怎麼喂都不吃,奶奶一上手就吃得很香,卻不知是害了孩子
※這樣的早餐,怕只有外婆帶的孩子才能吃到吧,奶奶不服來看看
※一隻有脾氣的媒婆喵,不讓別人靠近,只愛老奶奶一個人!
※奶奶撿了只狗,說這狗太可憐了餓得真瘦,我回家一看卻樂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