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前南都大管家跨界創業 媒體思維打造眼科新平台

前南都大管家跨界創業 媒體思維打造眼科新平台

8月16日,金眼科開業盛典,劉慶一襲黑裙,帶著她忙了兩年的項目——金眼科資源整合平台,首次亮相。

台下,坐滿了廣東媒體行業的大佬——劉慶的前同事,也囊括了廣東幾乎所有的眼科名家。看著台上自信滿滿重新出發的劉慶,南方都市報一位編委稱她為「跨界女神」,「看她親自主持金眼科盛典,比2005年主持南都首屆新聞獎還要大氣還要奪目」。

曾經雷厲風行的南都大管家,如今成功轉型金眼科合伙人,劉慶在離開南都兩年後,第一次說起她打造有尊嚴的眼科平台的新夢想。

南都首任記者部主任

1996年12月16日,進入南方都市報第一天,劉慶看到這份初創報紙的編輯大綱里寫到:南方都市報將來的核心版面是99個版,她有著進入夢想中的報紙的慶幸和自豪,並隨之陪伴這份報紙由弱到強,一路走了18年。

但當時,一切還只是寫在紙上的夢想,劉慶是南都第一批時政記者,不會有人認識她,更不用說通知她開新聞發布會。用原南方都市報副總編後來新晶報總編輯楊斌的話來說,是以劉慶為代表的那批時政記者通過個人突破的能力,用一篇篇的報道讓各級政府部門認識南方都市報,南都總是有獨家新聞,他們不僅可以半夜三更找人驗證新聞,還可以拿到被宣傳部門過濾掉的新聞,甚至時常在他們準備新聞發布會的時候,南都的消息已經見報了。

至今劉慶仍津津樂道她在全國「兩會」期間成功混進了人民大會堂採訪。

2000年去北京採訪全國「兩會」是當年採訪部定的首要目標。事前南都做了種種努力,卻拿不到隨團採訪的記者證。但報社仍然派了劉慶帶著3個人組成採訪小組飛到了北京。

當時劉慶已經是採訪部的主任,也是採訪小組的組長,在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情況下,她沒有退路。進入人民大會堂可不是一件容易事,要過三道門崗,過關卡時劉慶假裝和代表們很熱烈地談話,以吸引衛兵不注意她胸前沒有證件。很多熟悉的代表也會主動幫她打掩護,原深圳市的李市長在大會堂門口,故意把雙手拤在腰間,撐起大衣以便讓躲在他身後的劉慶不被衛兵注意。

那時每天上午是劉慶得意的時刻,不僅兩會採訪小組發稿量被同行羨慕,而且南方都市報也是在代表駐地,最先被代表們拿走的一份報紙。

劉慶的同事回憶,當時,有數家同城媒體欲挖像新星一樣升起的劉慶,但劉慶沒有走:「我所有的情緒所有的一切,受到了都市報的左右,我已經無法離開這麼一個相親相愛同甘共苦的團隊,無法離開這個給我創造空間的平台,如果讓我離開,我會淚流滿面。」

可是,劉慶卻在生完小孩回歸報社時,自己做了讓人出乎意料的決定。

曾經的南都大管家劉慶,跨界進入醫療圈創業,要實現打造有尊嚴的眼科服務平台新夢想。

變身南都大管家

2003年,南都領導給剛剛休完產假的劉慶兩個選擇,一個是回到原部門仍然做主任,一個是到南都的行政部門。

這對當時的劉慶,是個很難的選擇。但最後她出人意料的選擇了行政。那時採訪部主任是南都最核心的崗位,從這裡離開到行政,幾乎所有人都以為劉慶是被邊緣化了。有人曾為劉慶抱不平,去找當時南方都市報的總編輯兼社管委主任程益中。程益中說,南方都市報在發展的早期,沒有現在的企業觀、投資觀、發展觀,甚至財務部門連財務預算都沒有,延續了老的南方報社事業單位的形態,而不是一個現代企業。當南都發展到一定的規模,我們選擇建立社管委領導下的采編、經營和時政三駕馬車的治理結構。劉慶其實是被選中的,她已展露出不同的統籌能力和管理能力。

其實劉慶自己也選擇了新的挑戰。做記者有任務,有版面,但行政沒有邊界,以致到了行政部門一個月,劉慶仍不知道自己該干點什麼,很閑,財務報表看不懂,寫個公文格式又不正確。劉慶說自己不聰明,但學習能力很強。很快,劉慶就發現,在基本制度上一片空白的南都,實際需要補的課太多:包括買社保的正常化,入職離職的制度化,請假休假制度,考核的制度化,記者層級制度的建立,業務標準的制度化……

第一屆南都新聞獎是劉慶和當時南都執行總編輯庄慎之共同主持的,他們制訂了規則,擔心找主持人卻講不清為什麼評,標準是什麼?所以親自上陣主持。

在南都,只要是采編不管的,經營不管的麻煩事,劉慶都告訴行政部門的同事,任何人都不許推,都要兜底解決,管一次二次是偶然,第三次就是你管的邊界。管事不是攬權,是要做好服務。

南都行政管的事越來越廣泛,包括華語獎的頒獎,每到三大華語獎頒獎,劉慶就帶所有行政員工忙翻了天,為了給南都留住更多的資源,劉慶捨不得把這一塊蛋糕放給廣告公司。

龐大的南方都市報,錢的一進一出,劉慶都是中間一環的重要執行者,她被稱為南都的大管家。

劉慶無疑是最了解南都的人,一次次改版,老總們確定改版方案後,具體到每天出多少版,每天內容版廣告版怎麼分配,哪個時間點怎麼簽片?沒有人比劉慶更了解這些。

她是采編和經營的鏈接人,是所有從決策方案到實際工作的中間人和督導者,所有的文件都在劉慶這裡匯總分發把關。

所以,南都的幾任老總都有一個共同的口頭禪,每當別人問具體的數據或細節問題,他們往往會說,「不知道,問劉慶」。

18年南都經歷中,有12年在行政部門,甚至超過了她年輕時熱愛的新聞。

南都所有的併購談判,大型項目的評審,南都任何一個轉型思路和重大決策的出台,劉慶都是參與者,行政歷練開闊了劉慶的視野,讓她對現代企業的運營深有了解,綜合素質得到了鍛煉。她的思考早已超越了一隅,而是與龐大南都緊緊捆綁。

曾經,劉慶以為會在南都退休,可是,她又找到新的興奮點和挑戰,不想過自己能預想到結局的日子。

用媒體思維做醫療新平台

在傳統媒體轉型的浪潮中,劉慶也有自己的思考。她一直在探討傳統媒體如何在與行業的深度結合中完成轉型,而不僅僅是改變傳播形態和介質。她曾經想在南方都市報的實踐中去推動這一轉型,但由於種種原因無法走下去。這時她恰好碰到了現在的老闆、合伙人,他給了劉慶一個未知的充滿想像的領域。劉慶選擇了離開南都,去實踐自己的設想。

離開南都的兩年,劉慶恨不得24小時都在工作,她喜歡工作的狀態,她說自己對這個世界仍然充滿好奇。

金眼科開業慶典上,劉慶第一次說出自己的布局:2015年8月離職,11月27日眼健康管家媒體平台上線,慢慢積聚了十幾萬粘合度極高的粉絲,2016年服務平台上線,去年十月,金眼科名醫工作室,也就是線下門診開始選址,裝修,辦理醫療資質,消防,環評,差不多九個月完工。

短短兩年時間,沒有醫療背景的劉慶完成了金眼科醫生集團的閉環打造。

用媒體的思維打造眼科平台,鏈接醫生與用戶,用溫度還原醫患彼此的尊嚴。

金眼科是一個醫療機構,但不是一個傳統的醫療機構,因為它的一端是醫生,另一端是用戶,而不是患者,用戶的起點是媒體平台,劉慶在做的是國內唯一一個做眼科知識科普的媒體。

這是一個音視頻齊全的采編團隊,眼健康管家媒體平台作為眼健康科普的紐帶,讓有需求的人認識醫生,產生粘連關係;

雖然很多醫院也做公號,但劉慶覺得,他們與自己的初心不一樣,她打造的是整個眼科屆的科普媒體,而不僅僅是金眼科的宣傳媒體,所以走的路不同。

劉慶承認,南都從業背景讓醫生名家很快接納了她。

早期采編團隊員工出去採訪會說,我們老闆是南都以前的副總裁,但現在已經不用了,劉慶這個名字,在眼科里有了另一番意義。甚至有眼科專家調侃劉慶,你都快成半個眼科專家了。

她著力打造的第二環——眼健康管家名醫工作室成為線上服務平台:所有的眼科醫生都可以這個線上平台開設自己的工作室,為有需求的用戶提供諮詢醫生的途徑。當用戶有進一步的需要,要找醫生看病的時候,也可以在這個服務平台上預約名醫。到剛剛在廣州開業的金眼科名醫工作室完成診療。

金眼科名醫工作室同時開設了診療中心、視光配鏡中心和日間手術室,病人的疑難雜症可以在金眼科名醫工作平台一站式解決。

劉慶致力打造的,是一個醫生聯合執業的平台,通過三大模塊的聯合打造,金眼科與患者、醫生的關係都發生了改變:醫生不再是以前與醫院之間僱傭和被僱傭的關係,而是在金眼科的平台上開設自己的工作室,工作室的特點和方向,包括診金都由醫生自己定義,平台提供公共服務。患者也能夠自定義服務,讓患者少排隊,醫生髮揮更大的價值。

這是一個閉環,在劉慶的設計中,三個環節都是具有變現能力的,而且具有可複製性。

劉慶在做的是國內唯一一個眼科知識科普媒體,也是一個平面與音視頻齊全的全媒體平台。

劉慶說她和現在的合伙人趙雲林先生在認知和價值觀上是高度契合的。他們希望能夠為解決普遍存在的看病難問題出一點點力,給大家提供多一種選擇路徑。他們做的事是現在公立醫療體系的一個補充。他們的理想是讓所有跟這個平台打交道的人都能感到自己是有尊嚴的。

一位三甲醫院的醫生來金眼科開了工作室後,回去和主任說:我很願意去金眼科工作,在那裡得到足夠的尊重,那裡不僅僅是設備好、診金高讓我可以和病人很好地溝通,而是我在那裡得到了最足夠的尊重,在金眼科一個最小的細節,換白大褂都是醫助拿過來幫我換好的。

而一個病人說,她是一個老病號,在金眼科她第一次覺得對自己的病如此明白,醫生給了她從未有過的詳細解釋,她第一次知道原來看病可以這樣像跟朋友聊天一樣愉快。劉慶說這些評價是對他們團隊最高的獎勵。

在金眼科名醫工作室,眼健康需求者可以體會到有別於公立醫院的就醫過程,醫生也可以有更好的診療環境。

如今,劉慶正在培訓一隻由營銷團隊、管理團隊和醫助團隊共同構成的金眼科的團隊。等於要為每一個在金眼科開了工作室的專家找一個總裁助理,建立新的服務標準。

原南方都市報的執行總編輯、現在百神傳媒的創始人庄慎之說,劉慶的最強項是有執行力,一旦她要去做的,一定會排除一切困難去完成。

跨界再次出發,快節奏高壓力的環境中,劉慶又找回了初為記者的興奮和拼勁,以創業的激情穩紮穩打經營一個陌生領域。

在金眼科開業典禮上,劉慶上台主持,她的老同事,彷彿再次重逢當年敢拼敢闖的她。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自媒社 的精彩文章:

觀察 iPhone 8終於要來了,自媒菌教你如何花式爆料
觀察 寫稿機器人頻頻上頭條,傳統記者未來會失業嗎?

TAG:自媒社 |

您可能感興趣

創新思維在跨專業中閃現
上海美院聯手英國皇家藝術學院,以」設計思維」促動創新培養
美博會「套路」太深,擁有創新商業思維才是上遊玩家!
設計大咖陳子俊:藉助科技軟體為設計創造新思維
引入互聯網思維,成就家居零售新模式——美克美家家居新零售開啟行業新思路
半導體產業尋求創新思維
中國企業家蛻變史:從便利大眾生活到改變全民思維
設計思維——商業社會成功的頂層邏輯
半導體產業亟需創新思維
漳州開啟智能製造共享新生態 大膽擁抱新思維
建信金科蔡軍:平台化思維打通數據底層,構建智能金融無界生態
大境界里的思維模式
潛模式:大數據時代下的商業模式創新新思維
新生代遊民的海洋思維
矽谷孵化器創新思維模式將為粵港澳大灣區帶來什麼?
高新技術產業需摒棄大幹快上、全面趕超的狂熱思維
新零售大潮襲來 傳統餐飲業亟需重構互聯網思維
蔻辰品牌創始人徐楠楠:創新思維成就中國美妝行業標杆
在區塊鏈行業中,零和遊戲的創新思維
北大女科學家:科學思維比科學知識的傳播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