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知道嗎?你的「日常」也是學界研究對象

知道嗎?你的「日常」也是學界研究對象

日常生活史研究未來前景可期

作者:余新忠 郝曉麗

我們要做的,就是盡量圍繞著具體的個人,從個體經驗與體驗出發,從具體的歷史語境出發,去細細體味「日常」中的複雜、多元面貌。

21世紀以來,日常生活史研究逐漸引起國內史學界的關注,出現一些引介和探討理論方法的文章。由於日常生活史所涵蓋的內容與社會生活史、社會文化史和歷史人類學多有關涉,所以相關成果很多。

當然,日常生活史只是眾多史學流派和理念中的一種,肯定不是萬能的,而且其自身也存在著如何實現理念上對現代性的批評與真正體現對生命的關懷之間、歷史書寫中分析與敘述之間的平衡問題,但已經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這一研究對當下中國史研究的意義。筆者相信,假以時日,這一研究一定會成為推動當代中國歷史研究不斷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

富有活力的研究領域

雖然目前有自覺理論意識的日常生活史研究剛剛展開,但一些優秀成果已經充分展示了這一研究的活力和前景。從中可以看到以下特色。

第一,日常生活史研究與新史學關係密切。20世紀後半期興起的日常生活史本來就被視為現代新史學的一分子,在理念、方法及研究對象上,往往與新興社會文化史、微觀史、物質文化史、性別史和歷史人類學等存在密切關聯。正因為如此,我們看到,具有日常生活史研究特點的成果,往往首先出現在與微觀史、醫療史、性別史和環境史等與日常生活史密切交集的領域中。這些研究未必一定會被稱為日常生活史,但同樣展現了日常生活的某一方面或某一個時間和空間的面相。

第二,日常生活史研究大大拓展了史料的範圍。一大批私人性的記錄得到挖掘和利用,其中以日記最為顯著。日記「接近自傳的性質,對於了解作者的人生極具參考價值」。依據此類資料,可以詳細考察作者的個人生活史,了解其政治立場、人生經歷、生活態度、家庭生活以及家族關係,看到他的性情愛好、文化品位、治學情況等。但歷史生活實景應是由不同材料組成的一支協奏曲,探究日常生活利用單一的資料遠遠不夠,目前的研究除日記以外,筆記、小說、日用類書、地方志、文集、回憶錄、民間契約、碑刻、報刊、小說、詩歌、畫報等實物和檔案都逐漸被納入研究者的視野中。但在具體的研究中,利用相對單一資料的現象仍比較嚴重。

細細體味「日常」中的歷史

縱觀當今國際史學發展的趨勢,我們相信,中國日常生活史研究未來前景可期。當然要儘快實現這一目標,還有待廣大的研究者特別是青年研究者能夠及時更新學術理念和方法,積極從日常生活理論和新史學思潮中汲取資源與養分,並深入挖掘和細緻考察各種史料,才能真正呈現別開生面、妙趣橫生而又意味深長的日常生活史。為此,我們認為以下幾點特別值得關注。

第一,應時時刻刻將具象的「人」作為探究的中心,努力以「人」為中心展開論述。歷史是由人創造的,生活亦是人的生活。大制度、大框架並不能向我們展示一個鮮活的歷史面相,那個我們習以為常、複雜多元、需要細細體味的才是更加豐富、真實的過去。日常生活史的目的是要展現複雜豐富的歷史圖景,從中捕捉出社會和個人的面貌。日常生活需要用真情實感去體味(移情、以昔日之眼觀照昔日),而不能拘泥於文本描述。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把熟悉的過往「陌生化」,從各個不同的層面發掘生活中的日常性。不論從何種角度切入,都要盡量做到由其推及具體的人。

第二,有必要努力倡導和貫徹「總體史」(general history)的理念。與社會史對「整體史」的追求不同,日常生活史研究追求「總體史」或「全面史」的研究路徑,倡導視角與方法的多樣與綜合。所謂總體或全面,就是指將諸如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各種環節與因素有機地結合起來,圍繞著人來展開對相關歷史的探討,在探究中,將地方、事件和個人視為整體社會網路中一個個點,每個點既是信息發射中心又是聚焦點,通過對日常生活舞台和背景做具體深入的探究,來分析概括出一個時代和地區中生活的「常識」,並從「常識」來透視、捕捉一個區域乃至國家的時代風貌和特性。「總體史」目的在於展現一個歷史的縱切面,囊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物質等因素,再現眾生百態。

第三,應儘可能處理好「目光向上」與「目光向下」的關係。胡悅晗、謝永棟提出「眼光向上」的日常生活史,將日常生活史的研究對象從中下層群體拓展至知識分子等其他社會群體,以示糾正。常利兵則指出,日常活動的主體——人,既可以是帝王將相,也可以是農民、手工業者、平民、商人及小知識分子等。

其實,每個人的生活都有其日常性,都存在著其日用而不知的內容。因此,「目光向上」與「目光向下」這兩種研究路徑都是必需的,日常生活史的研究主體範圍應該囊括所有的人。對於學者普遍擔心的史學「碎片化」問題,或許可從以下兩種途徑來避免:一是將小人物、小事件放在大的歷史背景下去闡釋,發掘其中的聯繫;二是或可借鑒「中層理論」,選取一些介於宏觀與微觀之間的人物或事件作為研究對象。

第四,除了要拓寬史料範圍外,更重要的還要用新的視角和理念來解讀史料。日常生活研究旨在打破人們「大結構、大過程、大比較」的分析框架,將小事件和邊緣人物納入歷史闡釋範疇。然而,邊緣人物具有主體性嗎?如果有,是自己還是他者賦予的?日常生活史的研究者除了更多地挖掘小人物自己生產的史料,還要思考這些材料是在怎樣的情境下生產出來的。即便是日記,也未必是日常生活的如實反映。史料生產的過程、目的與意義何在,其背後的權力關係是什麼,這是我們在解讀材料時首先要思考的問題。

第五,身體史作為研究日常生活史的一個頗佳的視角值得關注。儘管學界已積累了數量相當可觀的身體史研究成果,但論述大多較為寬泛,往往將身體置於國家民族認同、政治文化隱喻、現代性等比較宏大的範疇,未能真正將身體還原回日常生活之中,細緻入微地去考察身體的歷史狀態。不同的人,面對同樣的事物,也有不同的身體經驗與感覺,其中蘊含著個人在身份、地位、知識、教養等方面的差異,帶有深刻的政治、社會、文化烙印。我們所要做的,是去揭示這種差異所彰顯的時代性、社會性、文化性。感覺的歷史,在為我們提供了新穎視角的同時,亦有助於我們更為深入地解讀舊有的歷史議題。

總之,日常生活史的研究範圍極為廣大,幾乎無所不包。每個人都在生活,都可以通過各個層面展現出其中的「日常性」。我們要做的,就是盡量圍繞具體的個人,從個體經驗與體驗出發,從具體的歷史語境出發,去細細體味「日常」中的複雜、多元面貌。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評價》2017年第2期)

(作者單位: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暨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山西財經大學)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王偉光:開闢21世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新境界
一首抗戰佚詩背後的故事
傻傻分不清 「秘」和「密」到底有啥區別?
絲綢之路上的天文與地理
金磚國家能為世界做什麼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

您可能感興趣

好研究!我知道!
物理學研究真的像你想的那麼高端嗎?真實情況又是什麼?
科學研究揭示,你曾堅信的學習方法竟是錯的!
天文猜想!新研究稱,我們在宇宙中獨處的可能性非常高!
你不知道的五大歷史真相:古代真有骷髏人,還禁止研究!
荷蘭研究長壽的秘訣,你想知道是什麼嗎?
你不知道的事:高處現象的實證研究
心理學研究告訴你,那些贏在終點的孩子都長什麼樣兒?
王夢恕:科學的研究是非常關鍵的
中醫研究說:這5種蔬菜致癌性很高,可惜很多人都不知道,你知道嗎
生男生女早知道,還在研究清宮表嗎?這些還不知道你就out啦!
還在研究怎麼用激光去斑點?人人都知道的祛斑黑科技,你竟然不知道
為了研究人的大腦,科學界竟然有截然相反的結果,誰是是真的呢?
研究調查表明:常吃堅果可預防多種疾病,你都知道嗎?
複雜性研究如何改變我們對世界的認識?
有哪些心理學研究的結果看起來不可思議,其實很有道理?
為什麼人總是記不清做過的夢?科學家通過研究終於發現了真相
宇宙星系真的存在嗎?科學研究者:我們可能都被欺騙了
愛因斯坦是公認的天才?科學家在研究其大腦後,可能並不是這樣
史前巨人真的存在嗎?科學研究表明《山海經》也許不只是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