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千年風煙梅嶺窯

千年風煙梅嶺窯

千年風煙梅嶺窯

文 寇婉瓊

世界上沒有一個陶瓷產區像德化這樣,4000多年的時光中,窯火從未間斷。陶瓷燒制歷史悠久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夏商時期開始燒制原始青瓷,此後興於唐、宋,盛於明、清,直至今天愈加興旺。

世界上也沒有一個地方像德化這樣,整個縣就是一個大窯場,建立在煅燒過千萬次的窯磚和老瓷片之上。從人口密集的城關到偏僻的山村,從田野阡陌到叢山密林,經常可以發現古瓷片和古瓷窯的遺址,白瑩瑩、亮晶晶的瓷片,像顆顆星斗撒落人間,似片片白玉鑲織大地,把青翠的德化山鄉點綴成精妙玲瓏的瓷器世界。

陶瓷,在德化人的心中,是安身立命的生計,是傳唱千年的歌謠,是塑在心中的家園,是痴心無悔的精神圖騰。幾千年來,無論繁華如火,還是寂寞似水,德化都以堅定的姿態,永恆定格著陶瓷的身影,守候著瓷都的氣度與高雅。這裡的每寸土地,每片舊瓷,都濃縮著萬千陶工藝匠的故事;這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飄蕩過千年窯煙的浪漫。

01 梅嶺印象

當歷經千年薪火相傳的德化窯梅嶺遺址列入2018年世界文化遺產推薦申報項目「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史跡」申遺考察點之一,這個深藏在三班鎮泗濱村連片的古窯遺址群,帶著她的厚重和曼妙再一次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在德化窯遺址中,梅嶺窯遺址群是最具代表性的,它們從宋開始,延續到元、明、清、民國乃至現代,最興盛的時候,工場作坊達到100多間、龍窯30多座。

我們特意擇了一個午後,前去尋訪。車停半道,走路進山。山林十分茂密,松木尤多,滿目蒼翠。山腳有一條蜿蜒的溪流盤繞而過,距此不足兩公里的是一座叫觀音岐的山,蘊藏著德化最上等的高嶺土。山、水、林木、瓷土,這些構成了燒瓷最佳的自然環境。

沿著山腰間一條狹窄的機耕路走進去,不過幾十米便見滿山遍野儘是殘窯廢磚、碎瓷斷片、匣缽墊圈。據考古專家鑒定,這個窯址群環山分布,有宋元窯址4座,明清窯址2座,清代窯址4座,清代至20世紀90年代窯址1座。

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已經僅是裸露在地表的窯址痕迹了,俯身拾起幾片釉色較清亮的瓷片,抹去泥土,細細品賞,從宋到當代均可謀面,我們不經意地輕邁一步,就能跨越千年風煙。

透過瓷片,能勾勒出它們完美完整的模樣:碗、盤、碟、杯、洗、缽、盒、瓶、壺……透過瓷片,也能清晰地聽到中國白瓷發展歷程的訴說:宋元時期的青白瓷裝飾最簡約,無論刻花捲草紋還是蓮花瓣紋都是那麼生動而明朗;明代的瓷質最溫潤潔凈,如脂似玉,難怪收穫了象牙白、鵝絨白、中國白等那麼多的美名,「代表世界白瓷燒制最高水平」一點都不假;清代的青花瓷最情致動人,清雅又妖嬈,溫軟沁心……

無疑,隨著歷史的發展,瓷器燒制技術的成熟以及人們審美情趣的改變,都在悄悄地影響著德化白瓷風格的流變。

行走在梅嶺窯遺址上,天空漸漸飄起細雨,但不影響我們幽靜的腳步依然輕叩這千年的古韻。手捧那一塊塊瓷片,不由得在心中湧起陣陣情感的浪潮,我依稀見到當年「青山無處不藏雲,村屋四舍皆含煙」的繁盛場景,也見到了這環山幾里徹夜通明的熊熊窯火以及窯工們揮汗如雨勞作的身影。

沒有日光傾城,卻在這一小段細雨流轉中,很多故事的美好隨我的裙裾翩躚而來。我默默吟誦起那首記載了梅嶺瓷白梅香情景的《梅嶺圖煙》:

「陶開梅嶺散煙波,嶺上梅花自幾何?玉骨雖無塵氣染,壓瓷惟有雪添多。」

02 那窯那人

窯煙散盡,梅嶺窯儼然成了一座世界罕見的露天陶瓷博物館,踏著層層疊疊的陶瓷碎片,我站在時光的這端,思緒萬千,看見時光那端的人們在朝我微微淺笑,而這淺笑中,卻是張揚著千帆過盡巋然不動的堅定信念和等待。

提到梅嶺窯,時光那端有一個家族,有三個人,絕對繞不開。那就是三班泗濱村的顏氏家族,以及家族中顏仁郁、顏化彩,以及他們的十三世孫顏俊高。不能不說,他們是德化陶瓷發展歷史進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人物,是瓷都德化的開拓者。

設置建縣以前,德化名為「歸德場」,顏仁郁(827-835年)是歸德場場長,極力發展瓷業。他在《贊神曲》一詩中,曾這樣生動地描寫了全村老少製造陶瓷的火熱場面:「村南村北春雨晴,東家西家地碓聲。」水車遍布、碓泥做坯的場景仿若眼前。

而生活在陶瓷之鄉,又受叔父顏仁郁影響,顏化彩(864—933年)自小就熱愛陶瓷這一行業。長大後,更是投身其中潛心研究燒制技法,他總結前輩的製作經驗,竟然撰寫成了世界上有史記載的第一部陶瓷工藝專著《陶業法》。要知道,這比歐洲出現類似的陶瓷工藝專著早了八百多年!

不僅如此,顏化彩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感覺現有的瓷窯在地勢、方向、交通等方面有未盡適宜處,不利於擴大生產。於是踏勘了周圍的山川地貌,最後認定依山傍水、方向朝南、水利資源豐富的梅嶺,就是建窯制瓷的最佳寶地。他又繪製成了窯場建設的規劃圖《梅嶺圖》。

《梅嶺圖》繪成後,卻由於當時顏氏肇基未久、人稀財薄、力量不足而無法付諸實施。《梅嶺圖》便由其子孫世代珍傳下來。一直傳到500年後的明代中葉,顏化彩的十三世孫顏俊高(1425—1485年)手中。

顏俊高,這是一個富有膽魄和創業精神的人,他以先祖兩部珍貴的善本《陶業法》《梅嶺圖》為藍本,開始建設梅嶺窯。

此後,顏氏後人又在這基礎上一再拓展擴建,終於發展成了後來規模宏巨、名馳遐邇的梅嶺窯場。最興盛的時候,30多條龍窯同時投入生產,泗濱村及其附近的鄉民一代代子孫都來這裡制瓷燒窯,倚此為生,正如《顏氏族譜》中所記:「千餘丁仰給裕如斯。」

千年以後,回首那窯那人,如果不曾深愛這方土地,如果不曾胸懷百姓,他們如何能為這一方百姓的福祉、為德化瓷業的發展做出不朽的貢獻?

當下的人們大抵膜拜明朝的「瓷聖」何朝宗,卻少人提起顏仁郁、顏化彩、顏俊高。事實上,我認為他們在德化陶瓷的發展史上和何朝宗一樣功德巍巍、史留千載,一樣「用天長地久的無邊慈悲,籠蓋塵世的夢」。

03 瓷之遠行

山中挑,碓中敲,水裡淘,才能練就一塊可用的泥。然後,以泥為坯,以胎為體,以釉為衣,以韻為魂,經藝人的慧心巧手,塑形、打磨、拋光、上釉,再經千度高溫融煉,終而化蛹為蝶,變泥為瓷。

「銀泥燒出象牙白,凍玉凝脂總不如。」恰是從土的無形曠達到瓷的精巧悅目,這種巧奪天工的創造,像火花一樣點亮了西方人的眼睛,也燃遍了世界每一個角落。

宋元時期,隨著東方第一大港——剌桐港的崛起,德化瓷就像浪尖的海鷗,飛舞於刺桐港的天水之間,開始了遠行,穿越驚濤駭浪,將這中國風韻帶進了歐洲。

對德化瓷而言,「海上絲綢之路」具有特殊意義,歷史上德化瓷所擁有的世界聲譽,無疑得益於這條海上通途。當這光澤如玉、溫潤明凈、宛似象牙的瓷器進入歐洲,迅速在歐洲風靡起來,以超越黃金的價格,成為上流貴族追逐的對象。

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就在他的遊記中盛讚德化瓷器:「並知刺桐城附近有一別城,名稱迪雲州(音譯為戴雲),製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當他歸國時帶回的德化瓷被視若珍寶,藏在威尼斯聖馬可大教堂聖器室。

400年後的1692年,法國人普拉德首次在書中將德化白瓷稱作「中國白」(Blancde chine),沒想到這一次偶然的書寫竟引起歐洲人的群體響應,將中國之名安在了白瓷之上。

歐洲皇室貴族對德化瓷器的狂熱迷戀在16至18世紀達到了極限。法王路易十五在凡爾賽宮裡專門修建了小特里亞農瓷宮,用以珍藏大量德化白瓷。在德累斯頓,奧古斯都大力王,極力號召和推動仿製德化瓷,終於在1709年3月仿製出了歐洲第一件白釉瓷器,並於1710年成立世界著名的邁森瓷器製造廠。

如今,40多個歐美國家的知名博物館典藏著德化瓷。詩人舒婷曾在《我與瓷的遠行》一文中講述了她在歐洲與德化瓷心靈碰撞的難忘經歷:「1988年6月份,我參觀著名的大英博物館,受了一次瓷文化的洗禮。中國的古瓷以含蓄久遠的魅力使參觀者起了頂禮膜拜的敬意,我這才明白一塊殘瓷片有時價值超過同體積金子的道理。我無法形容我在包括德化古瓷的這些展品前心靈的震憾,……在那些或古樸或精美或典雅的展品威懾之下,朋友說我緊張得象貓那樣目不轉睛。」

是啊,當中國的茶葉喝了,絲綢爛了,抹去塵埃,昔日的中國陶瓷依然燦燦生輝。時間裡的瓷器,古老卻又永遠年輕,大繁至簡,鐫刻在歷史的記憶中,煥發著黎明般的光芒,更有無數的冒險家潛在碧波浩蕩的海洋下,傾心打撈她昔日的美麗。

在舉世矚目的宋代沉船「南海一號」上,已發掘的陶瓷大部分來自泉州德化窯系,專家推斷「南海一號」始發地可能就是刺桐港。我曾在發掘現場見到大量的宋代粉盒。粉盒大小不一、紋飾豐富、品種多樣,釉色青中泛白、白中帶青,蓋面印有精美的蓮瓣紋,造型精巧規整。

那就是典型的德化窯青白瓷,而我在梅嶺窯遺址上,也隨處可見這種粉盒的瓷片。這說明,至少梅嶺窯是這些宋代瓷器的「娘家」之一。

當然,「南海一號」不是第一艘出水德化古瓷的沉船,也不會是最後一艘。迄今,世界多地的沉船都能見到德化陶瓷的身影。

1999年5月,在南中國海附近,一艘叫「泰興號」的沉船被打撈出水,他們欣喜地獲得了35萬件珍貴的中國清代瓷器。這是沉沒於1822年的商船,當時滿載著德化生產的青花盤、碗、杯、碟、罐、蓋碗等日用瓷器。2000年11月在德國斯圖加特城火車站拍賣場拍賣時,每天有6000多人蜂擁而至,競相搶購,創下了古陶瓷拍賣之最。德化委託在德國的鄉親競購,買回了72件青花瓷器。

這72件青花瓷器如今就在德化陶瓷博物館展示,雖然經過一百七十多年的海水浸泡,卻光彩依然,青花瓷碟上的靈芝紋、蘭竹菊、壽字紋,「月下花清香」字樣,依然鮮活而生動,永不褪色。

而她們,全部來自於梅嶺窯!

當我俯身從古窯遺址上隨手拾起一片繪著雛菊的青花瓷片,我知道,她們的美麗也絕不僅僅存在於一艘「泰興號」上,在西沙群島及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家的陸上和水下遺址中都曾發現過梅嶺窯青花瓷的驚艷。

清乾隆年間,三班人鄭兼才在《窯工》一詩中寫道:「駢肩集市門,堆積群峰起。一朝海舶來,順流價倍蓰。不怕生計窮,但願通潮水。」當時德化瓷外銷的場面有多麼繁榮、火熱,「一籠白瓷一箱銀」的景象絕不是神話!

漫漫千年的古窯,多少瓷器從這裡源源不斷地開始旅行,走向世界。幸運的,順利到達目的地,成為最耀眼的明珠倍受珍愛;不幸的,止步於途中,或掩埋在沙漠駝鈴聲中,或消失於大海的浩瀚里。

一本厚厚的德化史冊,是一部中國瓷器的發展史和對外貿易史,是一部德化人千百年來艱苦奮鬥的創業史。靠著一雙雙手和一窯窯火,腳下卑微的泥變成了一首首柔美的詩歌,一段段神奇的傳說,奔騰的生命得到了世界的矚目。

楊絳先生《走在人生邊上》,有一句話:「『薪盡火傳』卻是說明軀體消滅後,生命會附著在一個軀體繼續燃燒,恰恰表達靈魂可以不死。」

是的,梅嶺的窯火雖已熄滅,卻是瓷魂不滅。她的精神圖騰永遠在傳承,永遠照耀著更多的德化人薪火相傳,讓德化這片土地燃起更多更旺的窯火。

畢竟,瓷有魂,哪怕碎成千塊萬片,哪怕再過千年萬載,它還是瓷,決不會被山腳的風腐化為塵。

2016/10/30

來源 《泉州文學》2017年第7期

不喧嘩

自有聲

耕雲種月

素以為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素絢藝文館 的精彩文章:

TAG:素絢藝文館 |

您可能感興趣

萬卷藏書宜子弟,十年種木長風煙
屯溪老街:塵落風煙的古韻
尋找古徽州:塵落風煙古街鎮
楊柳風煙淡淡天,最美人間四月天
柳外清風煙水綠,啼鶯喚起玉蘭春
在「餓山」遠眺密邑風煙
雪齋張智宇繪畫藝術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念今生,風煙流年
小小錢幣 太多的歷史風煙
李說一邀對之寫江南日暮,風煙散盡天色將晚上聯:風煙盡處楚天晚
金谷溫黃梁後有哪些武俠小說?《南宋風煙路》領銜5本神級作品!
河洛廣記||河洛風煙壯市坊——神都三坊一市記
那些塵封的包頭往事:長城風煙
那些歲月風煙漫過的地方,便是最美的風景
師大10樓25舍之風煙滾滾
夕陽池上風煙好,明月橋頭舟棹行...
風煙殘夢,獨曉一卷梵經下
丁酉11、12月:筇竹人間事 風煙一盡窮
風煙靜謐處,你的微笑一如當年
染紅風煙蕭瑟的戰場,盤點那些取走無數生命的戰場兇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