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成語故事】班荊道故

【成語故事】班荊道故

釋義:多用來形容朋友途中巧遇,不拘客套地共敘舊情。

成語故事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班:鋪設;荊:荊條,一種落葉灌木;道故:敘舊。

春秋時候,楚國大夫伍舉同蔡國的大夫聲子是很好的朋友。原來,伍舉的父親伍參同聲子的父親子朝,也是好朋友。兩代世交,友誼深厚。

伍舉的妻子,是王子牟的女兒。楚康王十三年(公元前547年),王子牟犯了罪,逃亡到國外去了。這時,有人便跑到令尹子木那裡去造謠說:「王子牟的逃跑,是伍舉通風報信,送他走的。」子木信以為真,就下令逮捕伍舉。

伍舉聽說以後,來不及向家人告別,就匆匆地逃到鄰近的鄭國躲了起來。可是,伍舉覺得不僅鄭國離楚很近,而且一向臣服於楚國,很不安全,決定繼續北上,再逃到晉國去。恰好蔡國的聲子因公被派到晉國去,經過鄭國時,在城郊碰見離鄭逃晉的伍舉。這兩位從小相親又多年不見的好朋友,在異國巧遇,都十分高興。於是他們「班荊相與食,而言復故」。意思是說:由於郊外相遇,沒有坐的東西,他們就折下路邊的荊條鋪在地上,相對而坐;並且一邊吃著乾糧,一邊談說著過去交往中有趣的舊事。

在談話中,伍舉把自己不幸的遭遇告訴了聲子,並且流著眼淚,憂傷地說:「今日被迫離開楚國,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重返家園。」聲子聽了,對伍舉的遭遇深為不平,便安慰他說:「你暫且先到晉國住些時候吧,我這次也要到晉國去,我一定設法幫助你早日返回楚國。」

根據這個故事,後來人們把「班荊相與食,而言復故」,簡化引申為「班荊道故」這個成語。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習語修文 的精彩文章:

【文化雜談】七夕節

TAG:習語修文 |

您可能感興趣

【成語故事】口若懸河
【成語故事】胯下之辱
【成語故事】篳路藍縷
【成語故事】從善如流
【成語故事】惟命是從
【成語故事】東窗事發
【成語故事】婦人之仁
【成語故事】兩袖清風
【成語故事】程門立雪
【成語故事】當頭棒喝
成語故事 按圖索驥
【成語故事】不辨菽麥
成語故事——涸澤之魚
【成語故事】乘興而來
【聽故事】成語故事系列——背水一戰
荊州三國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三顧茅廬
成語故事匯:犬牙交錯的典故
【成語故事】冰山難靠
【成語故事】放虎歸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