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隨筆:假和尚與真和尚
假和尚與真和尚
在很多年前,我拜了一位師父。
師父是一個中年和尚,住在一座高山上。天下名山僧佔多,風景秀麗的山上,當然會有寺廟,師父就是廟裡的主持。廟不大,只有三個殿,每個殿由一個和尚知客,再加上一個火頭僧,師父其實沒什麼事做,只管好手底下這四個人就行了。至於我,只是流浪至此,跟師父一頓閑扯,就被師父剃光了頭髮,冒充和尚,留了下來。
師父一直不承認是我師父,他說他教不了我什麼,拳法完全不會,佛經一知半解,最多就是會扯幾句閑淡。我說,我學的就是扯淡。
山上的日子極其悠閑,甚至十分無聊。頭幾日,我還有興緻在廟裡廟外瞎轉悠,轉了幾圈,就失去了興緻,後面,就是長時間的發獃,站著發獃,坐著發獃,躺著發獃。在師父空閑的時候,我會拉著師父問東問西,因為我覺得師父說話很有趣。
我問師父:您不眷戀紅塵了嗎?
師父說:暫時還好。眷戀的時候找個人給我頂著這裡,下山玩去;玩膩了,厭倦了,又回來繼續做和尚嘛。
我問師父:那您不是沒有原則了嗎?
師父說:你要原則那玩意兒幹嗎?又不能當飯吃。只要我不做傷天害理的事情,我愛幹嗎就幹嗎。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不要被各種各樣的條條框框所束縛,最關鍵的,是要率性而為,做任何讓自己開心的事情。
我問師父:可是,什麼是開心呢?
師父說:師傅說,開心就是一種意外。比方說,你小的時候,你聽人說你只有20歲的命,可結果呢,你活到了23歲,那不是很開心嗎?比方說,我跟我以前的老婆感情不好,我以為她會不肯跟我離婚,一哭二鬧三上吊,誰知道她很爽快地答應了離婚,那不是很開心嗎?再比方說,出家之前,我以為做和尚要天天吃齋念佛,誰知道現在肉照樣可以吃,佛也不用念。所以說,開心其實是一種心境,一種你意料之外的心境。
我問師父:為什麼我總會感到莫名的憂傷和恐懼呢?
師父說:因為你有慾望。佛經里說,無欲則剛,意思是說,沒有慾望,就什麼都不用怕了。你之所以會憂傷,因為你有失落感;你之所以有失落感,因為你想被別人認同或是喜歡;你之所以希望被別人認同或是喜歡,是因為你認為那樣才會使得你快樂。恐懼也是一樣,你怕自己想得到的東西得不到,你怕得到的東西又失去。其實,得到了又如何,失去了又如何?此刻你得到了,你會一直擁有嗎?此刻你失去了,你會一直失去嗎?所以,人的煩惱,就是因為想得太多,而且想了很多短時間內得不到的東西。目光短淺的人很少會有煩惱的,沒心沒肺的人也很少會有煩惱的,知足常樂的人很少會有煩惱的。我算是一個很少會有煩惱的人,因為我現在每天想的,就是我該跪在佛像面前多少分鐘。其實,我跪不跪,跪多久,沒人會管我,純憑一己之好。所以,逍遙,就是這麼來的。
我問師父:您的意思,是要得過且過,苟且偷生?
師父說:聰明和狡猾,只是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給出的評價。好和壞,其實本無所謂好壞。如果悲觀點說,我們每個人活著,都是在苟且偷生,虛度光陰!無論你是工人、農民還是高官、富人,當你在你所處的位置安定下來,剩下的就是重複每一天的生活;如果樂觀點說,我們其實是在享受著每個人只有一次的人生,這個世界上,有美麗的風景,有可愛的女人,有漂亮的車子,有舒適的房子,有動聽的音樂,有溫馨的親情,有浪漫的愛情,有純真的友情,有成功時的喜悅,有滿足時的得意……只要用一種豁達的心境去面對身邊所發生的一切,你會覺得,其實,殺人、流血、陰謀、詭計、仇恨、糾纏等等,也都不過如此。有的時候,我們需要跳出自我,從旁觀者的角度去看待自己身上所發生的一切,你會發現,他媽的,關老子鳥事,老子死了的話就「死去元知萬事空」,老子沒死的話就「恩怨情仇隨風去」。無論是死了還是沒死,睡一覺,什麼問題都解決了。
我問師父:您怎麼懂得這麼多?
師父說:閱歷。如果我沒去過西湖,我沒辦法跟你講西湖有多漂亮;如果我沒去過泰山,我沒辦法跟你講泰山有多雄壯;如果我沒玩過女人,我沒辦法跟你講做愛是什麼滋味;如果我沒翻過車,我沒辦法跟你講車禍有多麼恐怖……所有的這一切,都是我自己經歷過的,看到,聽到,想到,然後存在腦子裡面。所以古人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見興替」,也有民間俗語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我也不客氣了,在你面前,我就是一塊寶。當然,你還年輕,很多年之後,你也能成為別人的寶。人都是在不斷進步的,小時候你覺得被乘法口訣很難,現在還會覺得難嗎?
我問師父:我怎樣才能馬上像您一樣擁有大智慧呢?
師父說:建房子,都是先打地基,再建一樓,再建二樓,然後逐步往上蓋。農村的平房是這麼蓋的,上海的東方明珠也是這麼蓋的。你想蓋完一樓,跳過二樓,直接蓋三樓,那肯定是行不通的。而且,想要建造的樓越高,打的地基就要越深,容不得馬虎和任性,否則,就算樓建起來了,也會很快倒塌。你是一個有慧根的人,這是我之所以留你在這的原因。你記得嗎?你來的時候,一副「別人把你老婆搶走,你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的悲催樣子,真是欠揍,我當時真想打你一頓。可是,你一句話,讓我打消了這個念頭,你還記得是什麼話嗎?
我問師父:什麼話?我好像當時跟您說了很多話。
師父說:好吧,剛誇完你有慧根,你就表現出愚鈍了,偏偏記性還差。你當時說「越想得到的東西,越是得不到;不想得到的東西,反而輕鬆得到。」
我問師父:就這句話?我不覺得有什麼特別啊!
師父說:這句話是沒什麼特別,關鍵是這句話背後的含義。就像你伸手抓一把沙子,你越是用力抓,沙子反而會流失得越快;你放輕鬆,沙子可能會繼續在你手上。當然,這並不是說要你放棄這些沙子,而是要注意把握力度,保持心態,先確保手中的沙子盡量少流失,再找個桶啊盆啊罐啊之類的器皿,把這些沙子給裝起來,這就達到目的了。這些,你做得並不好,但是,至少你已經想到了這一層,所以我才說你有慧根。你差的不是思維,差的是把握力度的火候,差的是平衡心態的技巧。
我問師父:怎麼把握火候,怎麼平衡心態呢?
師父說:自己去悟。五年後,你再來找我,如果我還在山上,你把你悟到的告訴我。
我問師父:為什麼是五年?
師父說:操,我說五年就是五年,你他媽哪裡來的這麼多問題?
那一次,在山上大概待了兩個月。
這段時間,跟師父的談話,是我心態的一次飛躍。當然,這也僅限於理論上的。遇到突發事情,或者我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還是會焦頭爛額。我知道,這是我的經歷不夠。
有那麼兩年時間,潛心磨鍊口才,終於讓我這盤狗肉上了正席;
有那麼兩年時間,利用職務之便,蜻蜓點水遊歷了很多個城市;
有那麼兩年時間,卯著流浪勁頭,到六個城市工作來感知冷暖;
有那麼兩年時間,研究股市入魔,恨不得學會所有的炒股絕技;
有那麼兩年時間,終於開始收心,登徒浪子如今已是厭倦漂泊。
我覺得,自己是一塊璞玉。未經打磨,那就只是一塊頑石;如果能經高人雕琢,或許能成為一塊美玉;奈何遇不到願意雕琢我的高人,那就只能任憑風吹雨打,愛咋咋地了。但無論如何,一塊璞玉只要沒被碾碎,經過打磨的地方,就會露出光澤。
十年時間裡,我先後四次上山。
第一次是和師父相約的五年之後,師父又還俗了。據一個知客僧說,有一天,山上來了個三四十歲的女香客,漂亮,端莊,有氣質,滿身珠光寶氣。女香客找師父算卦,然後閑談,居然越聊越起勁。當晚,女香客沒有下山。第二天,女香客下山了,和師父一起下的山。之後,再也沒有見過師父。
我笑了,這花和尚的尿性,是師父的德行。
後面的三次,都撲空了,我再也沒見到師父。
第四次上山,一個知客僧告訴我,師父這十年時間來過一次,頭髮很長,一身名牌,看著像是個土豪。師父提來一個包,包里裝著十萬現金,捐贈給了寺廟。
我問知客僧:師父有沒有提到我?
知客僧說:沒。
我有點低落,繼續追問:你有沒有告訴他,我來找過他幾次了?
知客僧說:有。
我問:他怎麼說?
知客僧說:隨緣。
我還不甘心,再問:隨緣?就這兩個字?
知客僧說:嗯。
我氣樂了,這知客僧,惜字如金,跟師父的叨叨叨完全兩種不同的風格。
我最後問了一句:現在咱們這個廟裡,誰是主持?
知客僧說:我。


※前瞻性估值最重要
※明天關鍵窗口市場選擇主流方向
※證金公司新動向預示著什麼
※倚天摘星:市場構築突破後的平台!
※30日先河午評:短線橫盤震蕩防回調
TAG:新浪博客 |
※黑和尚與白和尚的十年之約
※朱元璋和和尚的不解之緣,小時候做和尚,死了還被和尚打江山
※民間故事:假和尚和真狐狸
※搞笑漫畫:和尚逼和尚
※老和尚和小和尚故事系列(一)
※和尚為什麼叫「和尚」?
※睡覺和尚與打坐和尚
※菩提樹下的假和尚
※她與和尚的那一夜(下)
※老和尚與小和尚的對話,茅塞頓開!
※當和尚,真的可以月入2萬嗎
※虛雲老和尚:借假修真
※扮演「濟公」和尚的游本昌,最後真的出家當了和尚!
※順治問和尚:大清能傳幾代?和尚說2句話,歷史證明:和尚說得對
※明代和尚居然有編製,想當和尚很難,農民朱元璋如何當上和尚的?
※順治問和尚:大清能傳幾代?和尚說這2句話,歷史證明:和尚說得對
※假和尚遇上真和尚,現場一幕曝光!幾招教你識別假和尚
※《風雲》最不簡單的5個和尚,一憂和尚入魔,而他被稱為魔和尚
※趣聞:把和尚「耙」了
※蘇東坡戲弄和尚出上聯:「狗啃河上(和尚)骨」, 和尚的下聯更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