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校長在滬分享:我們為何能把年輕學者培養成傑出科學家
1973年,首台攜帶型計算機誕生;1989年,互聯網出現;兩年後的1991年,第一台手機問世……轉眼到了2000年後,數字商業模式和智能手機、移動應用程序崛起,2016年,人工智慧正式站上互聯網領域的風口。常博逸認為,從現在起到2036年的20年內,人類將迎來人工智慧高速發展的黃金期。
2017全球(上海)人工智慧創新峰會今天在徐匯濱江上海西岸藝術中心舉行。在峰會主旨論壇上,麻省理工學院名譽校長Eric Grimson、羅蘭貝格全球首席執行官常博逸、德國工程科學院院士Otthein Herzog分別聚焦人工智慧的人才培養、產業未來趨勢以及面臨的基於挑戰展開分享。
「上海有條件成為人工智慧高地,關鍵是現在就開始做,」這成為「洋專家」們對上海共同的期待。
每年貢獻800項專利,這是「牛校」的創新氛圍
作為全球知名學府麻省理工的名譽校長,總免不了先為學校傲視全球的人工智慧人才培育體系打打「小」廣告。
Eric Grimson介紹,坐落在美國馬薩諸塞州劍橋市的麻省理工學院(MIT),素以頂尖的工程學和計算機科學而享譽全球,其創新培養人才的模式也一直令人好奇。「一項科技研究成果,在幾年後可能會帶來改變世界的顛覆性效應。」Grimson說,MIT從不停止對科學的探索和對創新的培育。
MIT從1963年開始創立第一個人工智慧項目,此後分三個階段開啟人工智慧研究:對感知控制系統的研究,誕生了最早的機械手;對人類運動的研究產生了行走機器人;從人和電腦的視覺研究中,形成了今天的人臉識別、智能偵查等成果。Eric Grimson表示,未來人工智慧的研究趨勢將集中在醫藥、生物、互聯網學習、輔助駕駛和影像識別領域,其中基於城市規模的人工智慧監測系統,將在上海、波士頓等大城市中得到廣泛應用。
在談到學校歷史上共有78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時,Eric Grimson表示,不少諾貝爾獎獲得者是從當助理教授起步的。「我們的科研體制能夠把年輕學者培養成世界傑出的科學家。」MIT每年為全球貢獻800項科學專利,135000校友中有25%是企業創始人,Eric Grimson表示這得益於一個從學校內部擴散到外部的創新培養生態系統。
MIT為學生提供綜合性的創業者空間,學生實踐創業項目能獲得最高2.5萬美元的資助。「讓不同學科的學生共享同一個研究空間,可以促進他們自由交流,產生學科交叉和碰撞,這往往能碰撞出更多的創新火花。」
MIT有跨學科的學院環境設計,從物理空間上鼓勵跨學科研究。機器與工程實驗室、化學與工程實驗室、生物與工程實驗室、融合媒體實驗室等,一個個創新的「熱點」遍布學校各處,這些學科交叉的實驗室都是每年MIT產生最多發明專利的地方。環繞著校園,還眾多科技企業組成的一個創業生態圈,成為學生就近創業和實習的基地。學校支持設立的「劍橋創新中心」,目前已有500家初創企業誕生於此。
「有創新的想法,有『玩』的場所,還要有鼓勵學科交叉與交流融合的空間,以及支持技術轉移的政策,這是組成一個創新生態系統的關鍵要素。」 Eric Grimson表示,學校本身就應該是這樣一個創新的生態系統。
冷靜看待「獨角獸」,因為它無法預測
羅蘭貝格全球首席執行官常博逸(Charles-Edouard Bouée)本人就是人工智慧界一位「紅人」,2017年,他的著作《孔夫子與機器人》中文版在中國出版。
書中描繪了一幅發生在2026年的世界:在一座以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構成的世界版圖中,「機器人戰士」在「大數據海洋」嚴陣以待,跨海大橋跨越了「黑客海峽」,在豐富的海底世界有嚴密的「地下物聯網組織」,而穿越「智慧海洋」,人們就將抵達屬於第四產業的廣袤「領地」。在遙遠的未來,還有「第七大陸」等待人們開拓。
在論壇現場,常博逸說,設想人類未來的方法有很多種,如果人們想掌握未來,就應該勇於設想,在想法的基礎上迅速行動,有行動才有機會掌握未來。
智能手機的飛躍式發展就是他口中「行動」的產物。常博逸說,2006年,他曾與未來學家肯尼·希施霍恩有過一番對話,當時他手中拿著一台摩托羅拉電子屏手機,希施霍恩問常博逸:「這是什麼?」「手機。」「不,這是什麼?」「一台摩托羅拉手機?」
「這將是你人生的遙控器。」十多年後的今天,智能平板手機已經普及到千家萬戶,改變了人類的生活習慣。
1973年,首台攜帶型計算機誕生;1989年,互聯網出現;兩年後的1991年,第一台手機問世……轉眼到了2000年後,數字商業模式和智能手機、移動應用程序崛起,2016年,人工智慧正式站上互聯網領域的風口。常博逸認為,從現在起到2036年的20年內,人類將迎來人工智慧高速發展的黃金期。
「我們相信,世界上第一家價值1萬億美元的公司將會是一家人工智慧企業,但這是家美國公司還是中國公司,沒有定論。」常博逸說,從最早的微軟到如今的谷歌、臉書以及中國的「BAT」,互聯網計算機領域領軍者的每一輪迭代,都是此前人們無法預料的。因此,下一個「獨角獸」或是「霸主」究竟何時、如何產生,無法預料。
他表示,預計到 2026年,人類社會的生活方式就會發生變革,變得與今天很不同。屆時,人工智慧市場規模將有望超過2000億美元,涉及農業、礦業、工業、消費服務、汽車運輸、家政服務、健康保健、航空防禦以及金融等領域。
「人工智慧不僅僅是一種技術,它將徹底改變的是商業和社會。」
題圖來源:張海峰 攝影責任編輯:王志彥
點擊展開全文


※安徒生童話、泰迪珍藏、娘惹瓷……200多個優質IP下月齊聚上海,你會去「淘寶」嗎
※南加州大學教授:中國社交媒體領先美國2年,「一元購畫」顯示「人心」正在被重塑
※這位在「谷歌」實習轉正的90後,嫌工作節奏太慢跳槽到「臉書」
※「搶人」戰火燃至知識付費行業?今日頭條從知乎等平台挖走大V
TAG:解放日報 |
※儒學、理學集大成者朱熹:你們誤會了,其實我是一名科學家
※年輕學者遠離科研:我想成為一流科學家,但我更想有飯吃
※讓孩子接近科學,不是為了培養科學家
※年輕學者慢慢在遠離科研:我想成為一流科學家,但我更想有飯吃
※紹興女科學家獲「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近幾年,她為家鄉做了許多事
※年輕學者慢慢遠離科研:我想成為一流科學家,但我更想有飯吃
※趙亞溥:為培養傑出科學家而來
※年輕學者慢慢遠離科研:想成為一流科學家,但更想吃飽飯
※茂名出了一位年經的科學家,國家自然科學獎,曾因家貧想棄學…
※科學家 和他們的科學
※科學家證實:天才寶寶在家就能培養
※錢學森到底是科學家還是工程師?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
※我國科學家再獲多項研究成果
※王立銘:不是科學家,也能為孩子做好科學教育
※科學家發現,孩子們開始把科學家想像成女人,是男女不分嗎?
※他是偉大的科學家,為科學做出重大貢獻,年輕時因為什麼不能回國
※科學家 醫學人文
※為什麼霍金是最偉大科學家和物理學家:在人生絕望經歷中從未放棄
※他是被法國科學家讚頌的世界生理學家第一人
※他是環保科學家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