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還在進行著「假臨摹」嗎?

你還在進行著「假臨摹」嗎?

臨摹

你還在進行著「假臨摹」嗎?

很多朋友都知道畫畫與臨摹分不開干係,那麼到底要不要進行臨摹呢?這個問題很好啊,至少可以看出大家對於「臨摹是否會促進畫技的提高」有著自己的思考。不可否認的是,良性的臨摹確實對於畫技的提高非常有幫助,但是我強調的是「良性」和「畫技」。

因為之前我在你畫畫幾年了,才有現在的水準? - 逸格草草的回答 - 知乎這個問題里跟大家分享了我小時候的學畫經歷:

自己是從四歲起開始接觸繪畫的,很榮幸當時受到了一位老師的良好指導,一上來沒有臨摹作品的經歷,也沒有大量畫漫畫或者塗鴉的經歷,從一開始就進入寫生狀態,所畫的一切都來源於生活。她要求我在工具上廢棄了鉛筆和橡皮(素描除外,年齡小還沒接觸素描),直接用美工鋼筆代替,為了克服自己畫錯而塗塗改改的毛病,想像一個什麼都不會畫的人,一開始就被大家抨擊畫不像,畫一筆擦一筆,半天還是一張白紙,那並不會有什麼意義。

我當時學畫畫的時候確實臨摹的作品不多,我想一方面是因為自己當時年紀尚小畫的兒童畫較多,這個時候如果過早地進入臨摹階段,就會限制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發展,況且在兒童的學畫階段,難道不應該盡情地發揮孩子的天性來培養對大自然的觀察力和感知力嗎?如果錯過了這個最佳時期,難道等成年的時候再去發揮想像力嗎?

我一般探討問題或者談論觀點比較喜歡從我個人的經歷和思考出發,不太喜歡去講大師成才的動人故事或者總是拿大家講爛的畢加索、蒙德里安、齊白石等等的大師傳記故事去說話,因為他們的成就早就被大家接受和供認了,一個成功的人,回顧他成長的經歷和故事怎麼說似乎都帶有一種「王者光環」,在我們的潛意識裡這種光環是揮之不去的。但是,別人的成功之路又跟我有什麼關係呢?成功也是不能複製的。甚至很多時候,我都覺得評價一幅名人作品的好壞往往都是後人強加的台詞,似乎怎樣都說得通吧,明明是一幅他個人從藝階段並不十分理想的作品,可是因為他的名氣,大家也會用盡一切辭藻去讚美,但是對於沒有「光環籠罩」的人物,人們往往缺失了自己真正的判斷力。

有一次去逛上海動物園一幅8歲小朋友的作品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次看到小孩子的這幅作品時,我被它的巧妙構圖和完美的色彩搭配所吸引,整體感很強的一幅作品,恰到好處的對比關係,所以第一眼撇過去就注意到了。我在它面前久久不願離去,忍不住就用手機記錄了下來,還一度當了我的手機屏保。。。

回到問題本身,回顧之後我的學畫生涯,我越來越發覺「臨摹」確實是學畫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臨摹」對於我們繪畫提高的成效是與「臨摹的方法是否科學」成正比的。當然這也不絕對,我只是在強調有一個正確的臨摹方法的重要性。我相信很多人對於「臨摹」都是有誤區的。

首先你先回答我的幾個問題:你是怎樣認識「臨摹」的?你是以一種怎樣的態度去對待「臨摹」的?你的繪畫經歷中是否只有「臨摹」?

我試著從國畫學習的角度去看待這些問題。

一、你是怎樣認識「臨摹」的?

這要從了解中國古代品評繪畫的基本原則—「國畫六法」說起了。

「六法」是南北朝時期生活在南齊的著名人物畫家和美術理論家謝赫提出來的。謝赫擅長肖像畫和仕女畫,據載他具備敏銳的觀察力和深厚的默寫功夫。所謂「六法論」,是指: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摹寫六個方面。這裡主要強調的是「傳移摹寫」。

關於「傳移摹寫」的解讀,我贊同美院教授林海鍾老師對於它的看法:

首先說「傳」:「傳」的意味很深刻,起初我覺得「傳」就是學習臨本,其實不盡然。「傳」應該是傳統,是規律。形式上可能就是古畫本,實際上其中傳遞著繪畫之道。傳統是什麼?是繪畫規律,是品格,是認知,是古人與道的契合。

其次說「移」:古人這個「移」字用得好,其妙無窮。「移」是移情,是方法。「移」能讓學畫者真正地進入傳統,與它相應,並得到傳承,太妙了!

再次說「摹」:「摹」就是傳統感召之下的心摹手追。其實摹寫的過程即是一個印證的過程,達到心手相印。學到的東西,時而習之,能有部分相契合,契合之處就是我們得到處,不亦樂乎。當你能夠心摹手追,去感知所學並與之相呼應的時候,當你能夠運用「傳移摹寫」的心法時,你的心得也就自然而然流淌出來了。

最後說「寫」:這裡講的是中國畫用筆的方法。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對於中國畫的臨摹來講,臨的不僅僅是臨本本身,而是方法,繪畫規律,品格,是認知,是古人與道的契合。所以,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你在臨摹之前拿到一張古畫,如果大腦不進行充分地思考:這幅古畫到底高妙在何處?就著急提筆悶頭進行「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的過程,那麼你的臨摹只是一場「假臨摹」,浪費了大量的時間,成效很差。

二、你是以一種怎樣的態度去對待「臨摹」的?

試著去思考「臨摹」在你的學畫過程中究竟扮演了一種怎樣的角色?僅僅是「抄襲」的功能?還是被你利用一次就拋棄?很多學畫的朋友說最喜歡上的課就是臨摹課了,因為輕鬆啊。我可以邊看著劇一動不動地「抄寫」一整天,很舒服。

或者是看一筆畫一筆,一上午你的眼睛只是盯著畫面的「一角」,而不是用一種整體的觀察方法去思考畫面的關係,僅僅是揪住局部不放?或者只是從大體關係出發去臨摹,對於細節用筆等不去做仔細地研究和推敲。

如果你擁有這樣的態度進行臨摹,那麼你也是在經歷一場「假臨摹」,學到的內容支離破碎、一知半解,沒有養成一個「整體觀察」的方法,這樣的「臨摹」成效也很差。

三、你的繪畫經歷中是否只有「臨摹」?

有些學畫人很勤奮,簡直就是無畫不臨,無畫不看,你走進他的書房,臨摹的畫作千千萬,一副「飽讀聖賢書」的姿態得意洋洋,眼神中透漏著「老夫閱盡天下畫」的自信。從齊白石的「蟲草蝦米」到潘天壽的「松石禿鷹」,樣樣拿手,各個模擬,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老衲分不清啊!

你要是不讓他臨摹,保證他難受。難受在不臨摹就不知道怎麼畫了?不臨摹還畫什麼?畫畫就是臨摹,臨摹就是畫畫。。。這樣彷彿走進了一個死胡同,永遠出不來了。他的眼中只有那些耳熟能詳的畫家的畫,沒有自己眼中的萬物,更沒有自我。你跟他聊國畫藝術,熱血沸騰講了三天三夜從吳昌碩講到齊白石,從齊白石再到徐悲鴻、吳弗之、陳之佛反正近現代大師都齊全了,好一點的話還會跟你聊聊青藤白陽,這些大師的學畫經歷他耳熟能詳代表作倒背如流。。。可是請問,這樣算是會畫畫嗎?你總是活在別人的陰影下,永遠見不得天光啊!!!

很多人學畫都有一個誤區就是「貪名氣」,認為自己臨摹的畫作一定要是現當代的最大人物,你讓他臨一些稍小眾一點的他保證跟你急,然後就開始按照大眾廣為傳頌的千年不變的「教科書人物」來制定自己的臨摹對象,比如大哥「吳昌碩」,這彷彿是大家最喜歡的人物了,於是不管不問上街買本三流的嚴重調過色調的畫冊,日日夜夜,言傳身教,充分發揮「頭懸樑 錐刺股」的革命精神彷彿在用生命去畫畫。就這樣,他堅持了一年兩年三年,然後以擁有傳奇般的故事號稱吳昌碩几几世再傳弟子的「大師」身份出道!在一群吃瓜群眾面前,盡情地揮毫潑墨著他的所謂的「吳昌碩再現」筆法,引得眾人無不喝彩!

請問這是我們真正想要的藝術嗎?!這就是你臨摹的真正目的嗎?!變成另外一個小白石?小昌碩?你自己的藝術氣息哪去了?你只是變成了他的影子或者化為了炮灰!

最可悲的是努力了多年殊不知最大牌的畫家一直在用一種「學吾者死」的態度在警告你,你還在一直把他們當成「傳家寶」,可見這種「臨摹」害人不淺啊!

所以就「臨摹」這個問題來說,真的是越談越嚴肅,大部分的人都在身受毒害!其實只要選擇那些稍微小眾一點點的、風格特徵不要太明顯的名家之作就好了,關鍵是要學會活學活用,帶著腦子去臨摹,脫離了臨本,我還會不會畫?通過這次臨摹我主要學到了哪些前所未知的方法?

是否可以將我的臨摹和寫生創作相結合起來,靈活地運用「臨摹」這個方法,而不是被它緊緊地束縛一輩子。秘訣就是在臨摹時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

那麼最關鍵的問題來了,我到底為什麼要臨摹?

答:為了更加堅定地認準你自己。

文:一筆草

圖:部分來自互聯網

歡迎關注,感謝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公眾號 的精彩文章:

詩歌《想你的時候》
大神爆照進行中 不知道裡面有沒有你的照片!
這種撿錢行情,請好好珍惜,多收割糧草迎接非農!
誦讀 我愛小勺子
禪意詩.在家靜坐

TAG:公眾號 |

您可能感興趣

你又是為什麼要進行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呢?
你還在進行公路自駕嗎?別人已經開著飛機去度假啦!
對植物進行修剪,我們都在剪什麼鬼?
長灘島即將關閉!要進行環境整治,看完這些你還敢亂丟垃圾嗎?
做手術進行麻醉不是等著被「放倒」就行了,你還要知道這些!
怕疼就不要了嗎?都進行一半了你讓我怎麼停下來?
鼻炎困擾著很多人,可你真的了解它嗎?又該如何進行治療?
你媽媽偷偷幫你塞進行李箱的特產,都在這裡……
你的眉毛需要進行修復嗎?
你知道為何核試驗都在地下進行嗎?沒想到是因為這個原因
在戰場上為什麼不能撿敵軍的槍進行作戰?原來是因為這些原因,你怎麼看?
打假接力進行時,育兒也有「假冒偽劣」!
怎樣來對寶寶進行早教呢?在這個過程中又有什麼要注意的呢?
為什麼說「色彩空間」很重要?如何進行正確設置?
離婚因素、你是否正在進行……
我們如何對紅掌進行修剪,紅掌開過花後如何管理呢?只需要這樣做
隆鼻失敗的原因有哪些,又該如何進行修復?
年貨進行時,該買的你都買了嗎?
為什麼廟宇禁止遊客對佛像進行拍照?說出來你都想不到
夏季要如何正確給孩子進行補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