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全民焦慮的背後,是數百億的藍海市場

全民焦慮的背後,是數百億的藍海市場

200多年前,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里提出質疑:「我們在這個世界辛苦勞作到底是為了什麼?對財富、權力、名聲的追求,目的是什麼?」「被他人關懷,得到他人同情,讚美,支持,這就是我們想要的一切行為的價值。」

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加快,物質條件空前繁榮,越來越多的人發現,和物質財富的渴望比起來,人們心裡底層更需要的是安全感、肯定與讚美,當這一切無法實現時,就會帶來身份上的焦慮感。而這種焦慮感現象,正變得越來越普遍。而這種痛點的背後,帶來的就是百億級別的商業機會。

1

火爆的知識付費,只是緩解焦慮的第一步

在這兩年,羅振宇創辦的得到火了,這個利用大多數人年輕人和職場小白的知識焦慮感,而聚合而成的知識APP,自成立以來,利潤一路狂奔: 2017年1季度,營收就達1.51億元,利潤超過3805萬元,計劃於2018年下半年提交A股IPO申請。在得到的帶動下,千聊、飯糰、小密圈、小鵝通等等相關的平台和工具也火了。多數平台已經完成了數輪融資。

按照羅振宇的說法,知識付費之所以火爆,「社會發展到了今天,這個焦慮已經不是謀生的問題了,它是一個「求存」的問題。換句話說,如果你對社會環境的信息感知能力下降,你原來的生存方式是無法維持的。」從這個角度來看,知識付費更多是解決的是用戶職場上、生活、學習上等一些實踐性的解決方案。

但是現在的知識付費,有兩個明顯的問題,一個是內容比較淺,更多是偏職場技能型的類似如何讓你當一名幸福生活家這樣的內容大行其道。各種小白型、魚龍混雜型的內容大行其道。在某些APP里,甚至能看到如何教你電信詐騙這樣黑產的內容大行其道。另外一個就是知識覆蓋面比較窄,針對一些大學生、職場的小白和年輕人。甚至有部分人用一些看上裝神弄鬼的概念去忽悠用戶,讓他們沉浸在一種虛無的假大空概念里,從而獲得精神上的一種安撫。但是,知識付費並沒有讓焦慮感有實質上改善。

2

真正的焦慮,是心裡底層的情感焦慮

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學原理》提到:「給一個人最大的懲罰,就是給一個人自由,但是不給他絲毫的關注和尊重。」(大意)。除了職場的知識學習之外,包括情感、被愛、尊重等多個方面的危機和焦慮感,才是人類底層的心理需求。

現在的網路關係,其實是遊離在現實和虛擬之間。從好的方面看,一個即使在現實中在孤獨的人,也有可能在社交媒體,遊戲,旅遊或美食社區,獲得數百甚至上萬人的關注和互動。

但是,另一方面現實的情況是,網路的熱鬧並不能解決現實中的困頓和麻煩。你在網路上認識上百個網友,但在你感冒生病時,在你家自來水管爆裂時,在你工作中遇到麻煩與爭議時,能幫助和解決你問題的,絕大部分還是來自你現實生活中的親人和朋友。而不是網路上的某一個虛擬賬號背後的人。

於是,網路上的熱鬧反而會加劇網民們現實中的孤獨感。從而由於對於網路的熱鬧和上癮,會加劇現實生活中的孤獨感,於是,如何讓用戶的心理獲得慰藉就成了一個剛性的需求。

YouTube上曾經有一首歌:「你想和我虛擬的化身約會嗎?」「如果你對我不滿意,下線吧,下線我們就兩清了。」在網路時代,微信拉黑,微博取關,朋友圈屏蔽,我們在自己的小圈子裡,像一個像是高高在上的國王一樣,只要動一動手指,所有的不想看見的人和事都會消失。但是在現實的生活中,每個人的生活要面對的困難和尷尬並不會因此減少。

美國學者FURTICK曾做過一個關於友誼的調查,結果表明,相比起美麗閃耀的時刻,脆弱和尷尬才是催化友誼的重要契機,因為暴露弱點這一行為體現了信任,而彼此信任是友誼的基礎。

一個人在社交網路上展現的形象,已經某種程度上變成個人的品牌形象。社交媒體上的生活對真實生活的影響,已經從個人生活領域拓展到工作領域。這讓人更加重視對社交網路的個人印象管理,而且在被動消費的情況下,看到更多其他人精心展現的形象之後,下意識地以更高的標準來評估和改造自己。

社交網路讓每個人都更加完美了,但也更加孤獨了。在這種情況下,每個人都會有比較強烈的傾訴慾望。但受制於安全、面子等因素。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人們越來越重視自我,更願意通過付費的形式來解決問題。

於是,解決孤獨和焦慮感就成了一門大生意,誕生了各種商業模式。如果說得到主打的是知識付費,那麼松果傾訴主打的就是陌生人之間的傾訴、交流和陪伴。用戶通過平台上入駐的傾聽者的標籤、簡介、評價等,找到合適的人,去傾訴包括情感、家庭、職場、校園等各種話題。鏈接需要傾訴的和願意傾聽的人,幫助用戶緩解心理上的壓力和焦慮感,同時幫助某個過來人或有專業資質的人獲得變現和價值肯定。

(數據來源:iiMedia Research)

3

精神服務類的生活方式將會普及

由於網路與現實的巨大差異和落差,讓人的焦慮感越來越嚴重。從而越來越不快樂。對年輕人來說,社交媒體的可怕之處在於,它基本統治了年輕人的生活。數據統計顯示,有超過20%的人每天查看微信50次以上。

日本曾經做過一個調查,受訪人群中最討厭的三件事中,得票最高的,就是生病了自拍的照片。這種情況在中國的微信朋友圈和微博中更加突出,有些女生連切水果削到手指,買了一盒感冒藥都會拍照發出去。其實在這些令人不太愉悅的照片背後,她們想要的只是被關心和被關注到,需要愛。但是,城市化節奏的加快和競爭激烈化,現實生活中的朋友的距離卻越來越遠。於是,通過便捷的互聯網獲得情感和心理上的慰藉就成了痛點和剛需。

通過社交媒體,年輕人可以隨時同步朋友的狀態,就算每年只見一次面,也可以成為所謂的熟人和好朋友。很多人和朋友在線上相處的時間遠遠超過了線下。人們開始分不清,哪個才是他們真正的朋友,是社交網站上穿著高跟鞋喝下午茶的一面之緣的「朋友」,還是穿著人字拖和自己吃燒烤的鄰居?

物質的發達,和互聯網對現實的割裂,在這種大背景下,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的慰藉,將會轉移到網上去尋求。包括情感在內的精神類的服務類的在線交易,以及相關的生活方式將會需求越來越大。根據美國新聞周刊的報道,在美國,僅僅是2014年,接受付費心理、情感溝通的人數多達4250萬人,佔到了美國人的13%(美國總人口約為3.1億)。

在中國,這更是一片尚待開發的巨大的藍海市場。而這個過程中,會有各種各樣的創新模式出現,得到走的是一對多的知識路線,更多是教程和知識的單項輸出,這種需求將長期存在。松果傾訴走的是一對一的陪護和交流,從人性需求的層面來說,更加私密和有效。也更容易被用戶所接受。這種需求從未來看是更大的趨勢。成立兩年用戶就突破100萬,連續獲得多輪融資。70億的得到只是精神服務的第一個走出來的大IP,毫無建議,在這個數百億乃至更大的市場里,還會有更多百億級別的公司產生。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我們從未像現在如此便捷的,獲得更重信息和服務,這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我們和朋友同事的心靈距離從未如此遙遠,哪怕是近在咫尺。互聯網產生的問題,最終還是要回歸到互聯網來解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七道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平台都要爭奪輕內容?
為什麼海外視頻網紅爭著進入中國?

TAG:南七道 |

您可能感興趣

區塊鏈技術的火爆背後是一場全民焦慮的浪潮
全民焦慮區塊鏈,狂熱背後的真相是什麼?
焦慮的大多數
全民焦慮的背後,竟催生了這一個行業……
三點鐘無眠的背後,是兩種人的焦慮
港股上市潮背後,藏著不賺錢公司們的巨大焦慮
這個周末,全國人民都很焦慮
「三點鐘無眠區塊鏈」背後,是幣圈的集體焦慮與癲狂
瞬息萬變的市場中,快消B2B人的自信與焦慮
庫克送中國用戶七夕祝福的背後,是對蘋果中國市場銷量下滑的焦慮
驚心動魄的「幼升小」,背後是無數家長的焦慮!
寫給第一批焦慮的90後:全民焦慮時代來臨,你可能就是其中之一
外媒:以安全為由封殺中興華為,背後是怕被趕超的焦慮
焦慮背後的含義
聯合還是圍剿?「頭騰大戰」背後的焦慮與未來
進口片扎堆定檔背後,是好萊塢與內地影市的雙重焦慮
為什麼那些在大城市打拚的首批90後,會有人到中年的危機感和焦慮感
大多數人的買房焦慮都是多餘的
全民焦慮的今天,你怎麼看
孕婦產前心理焦慮,6條焦慮背後的原因,一起來戰勝焦慮,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