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想著明天再做的事,到了明天你也不會做的

想著明天再做的事,到了明天你也不會做的

拖延症是指非必要、後果有害的推遲行為,取意「將之前的事情放置明天」。毋庸置疑,拖延症成了當今社會上的「流行病」。

「拖延症」一詞最初是出現在愛德華?霍爾於1542年出版的一本書里。幾乎是同一時代,正處於明清交替的中國,一位名叫錢鶴灘的學者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明日歌》——「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來揭示「萬事等一等」的弊端。據《中國新聞周刊》報道,美國和加拿大的統計數據表明,70%的大學生習慣於拖延學業,兩成以上的普通人每天都會出現拖延行為。按照這個數據推算,全球有近10億人被拖延所累。

再看看現在,無論是網路上還是朋友圈裡,拖延症都是大家熱議的話題。「我先看一集美劇」「我刷完微博就睡」「再過10分鐘我就開始複習」「我明天開始每天晨跑」……這些話你是不是很熟悉?「我有拖延症,整天就坐在這裡等,等待開始幹活的好時辰……」一首由網友創作的《拖延症之歌》在網上爆紅,歌詞中對「拖延症」患者典型癥狀的直觀描述引起了公眾共鳴,更是立場鮮明地控訴了拖延症給學習、工作、生活帶來的毀滅性影響。

可是,你有沒有想過,我們究竟為什麼會拖延呢?

原因一:認為事情還不太緊急

如果一個人沒有拖延症,他在接到一個任務的時候,想的就是如何開始進行此項任務,但如果他是一個拖延症患者,他可能會想「哦,還早呢,到時候再考慮這件事吧。」無獨有偶,拖延症患者在面對「該把這項工作放到現在還是留給未來」這個問題的時候,他們往往是選擇了後者。他們會說,「我今天有太多事情了」,或者說「我今天狀態不太好」,甚至會說「我今天心情不太好」,用來推脫立刻執行這件事。他們無一不堅信「今天不適合開始處理事情,但明天就不一樣了,明天我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了」,但到了明天,他們又會自然而然地往後推。他們永遠認為事情並不十分緊急,且自己的狀態並不太適合開始做事,於是,這讓他們的拖延症更嚴重了。

原因二:不想做這件事情

拖延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是對壓力的逃避,就是打心底不想做這件事情。這件事情可能帶給他一定的壓力,這種壓力催著他,讓他產生了更大的抵觸情緒。要知道,壓力和動力是呈一個倒 U 形的曲線關係的。當壓力強度在曲線轉折點的峰值上時,人的潛能最容易被激發,因此能產生最大的動力。但是過了這個值以後,壓力就產生了更多的焦慮、抑鬱等負面情緒,尤其當人們自覺無法應對壓力時更是如此。而拖延症患者在面對一件不想做的事情的時候,他的壓力值就已經過了峰值,非但不能帶來強動力,反而滋生了很多負面情緒。

原因三:不知道該怎麼著手

這種人往往想得很多,卻做得很少。總是習慣於想很多的人,最終那些想法會變成胡思亂想,因為同時有太多想法反而給自己帶來了更大的壓力,從而遲遲沒能行動。假設你臨近畢業需要面對找工作的問題,患有拖延症的人就會經常想,會有公司錄用我嗎?我應該找怎樣的工作呢?薪酬待遇又會是怎樣呢?但其實這些思考,根本無助於找工作這件事。明明只需要行動起來,比如開始製作簡歷,最後反而因為思慮過多而遲遲沒能開始。但如果有人告訴他,你應該先有份簡歷,那麼他又會陷入新一輪的糾結。簡歷究竟是做表格版本還是純文字版本的呢?要不要設置封面呢?他們的問題在於想找到一個一勞永逸的方法,於是花了大量的時間在思考上,終究沒能著手。

原因四:一看到待辦事項就感到焦慮

有些事情處理起來會相對麻煩、瑣碎,人們就會害怕去執行。他們遲遲不願邁出第一步,因為他們知道只要一開始,這個任務所帶來的艱辛和痛苦就開始了。更有甚者是知道自己正在拖延,正因為自己的拖延而感到焦慮。「我應該早點開始的,哎,白白浪費了這麼多時間」,當他們意識到自己在拖延的時候,他們會做的只是沉痛地責備自己並倍感焦慮。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拖延會延後事情的進度、危及自己的前途,但是他們卻沒有辦法馬上去執行。在這樣的焦慮中,他們只會一而再,再而三地拖延,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焦慮會越來越嚴重,因為他們自己知道時間越來越緊迫但自己卻什麼都沒做。這類人往往忽略了只要一開始,事情就會越做越少,進度越來越快的事實。

原因五:其他事更有趣

我們身處一個信息泛濫、遍地誘惑的時代。手機、網路、聚會、寵物、商場……似乎除了工作之外的事情都很有趣。於是我們常常會見到這類人,背著背著單詞,突然覺得有點餓了,就去冰箱里翻箱倒櫃,發現沒什麼好吃的,想了幾秒鐘決定出門買夜宵,完全把背單詞這件事拋之腦後了。我們不得不承認,大多數情況下,需要我們完成的工作或是任務確實並不太具有趣味性,但這種頻繁被外界吸引的行為,導致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真的非常不可取,究其原因還是他們沒能意識到時間管理中安排優先順序事項的重要性,沒能養成按照輕重緩急做事的習慣。

原因六:如果失敗了怎麼辦

拖延症患者中有很多完美主義者,他們總是希望所有事情能一次性做到最好,不願意匆匆忙忙開始,總是想著要萬事俱備。這類人往往特別在意他人的眼光與看法,總是希望討好別人,吸引別人的注意力。他們總是自然而然地認為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於是也自然而然地把事情看作是對自己能力的考驗。「如果我沒能做到十全十美,大家就不會那麼喜歡我了」,他們總是會有這種擔憂。這種較弱的承受失敗的能力,讓拖延成了他們逃避失敗風險的避風港。因為他們害怕邁出第一步,怕第一步執行不好就會影響事情以後的發展,結果就一拖再拖。一個人越是追求完美,就越擔心事情失敗,這就導致了許多事情沒有結果。

原因七:缺乏緊迫感

這類人通常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認為自己只需要很短的時間就可以完成這件事,於是久久沒有著手去做。等到真正要交出事件結果的時候,他們就發現這件事要麼才做了一半要麼就是還未收尾,總是沒能順利完成。

很多人以為拖延只是一種壞習慣,還有的人用「我只是在時間管理方面有問題」或是「我意志力不夠堅定、也不容易專註,所以總是沒法完成那些事」抑或是「我就是懶、拖拉」來解釋自己的拖延,實際上事情遠沒有這麼簡單。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拖延症被劃入了心理疾病的範疇。心理學家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拖延的癥結在於拖延患者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別以為拖延者是絲毫沒有責任心的人,其實不然,當他們通宵泡吧、熬夜追劇的時候,他們心裡很清楚他們有什麼事沒做呢,但他們因為上面提到的這些原因,依舊沒有去做,他們寧願自己被負罪感包圍,也不願意開始行動。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認為,拖延並不只是影響一個人的工作生活,它會貫穿於你的每一天,可能讓你錯過機遇、加班加點、遭遇壓力、折磨抱怨等,最終給你帶來負罪感、不斷自我否定、自我貶低等負面情緒,更嚴重的還會產生焦慮症、抑鬱症、強迫症等心理疾病。

我相信大多數人曾經在生活中不止一次地告訴自己:我明天再做它,我還有時間,或者是明天以後的某個時間。但你有沒有問過自己,為什麼要到明天再做呢?今天不行嗎?認真思考一下拖延帶來的種種不良影響,你需要對這種狀態引起足夠的重視。我們明知道拖延有害,那麼我們就要儘可能去克服、去治癒,別讓拖延症拖垮你。正如我很喜歡的一句西班牙諺語——明天總是一周中最忙的一天,別再把事情推到明天,要知道,今天想著明天再做的事,到

內容來源:《每天多出一小時》

作者:林小白, 編著

出版:清華大學出版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問閱讀 的精彩文章:

給年輕程序員們的10點建議
比防癌更急迫的是防抑鬱
跟操盤高手學炒股:避免落入短線交易的誤區

TAG:書問閱讀 |

您可能感興趣

等明天,我就不再想你了
今天不做的事,明天也不會去做!
今天很重要的事情,也許對明天的你就什麼都不是了
忙不完的今天,想不到的明天
你都要去相信,沒有到不了的明天
如果明天你就變成了一條狗,你會做出哪些曾經你不敢做的事?
你想見的人,明天就會遇到!
有你的明天叫未來,沒有你的明天只能叫將來
「算了,可能明天就不會想他了。」
你要去相信,沒有到不了的明天。
那再也不見的嗩吶,是從未回頭的明天
做該做的事,明天自然會來
如孝法師:今天很重要的事情,也許對明天的你就什麼都不是了
別等了,明天你也不會準備好
今天的努力,就是你明天想要的結果!
明天開始的天氣太嚇人了!不想起標題,你們自己看
忙不完的今天,想不到的明天,最後累死在不知道的那一天!
昨天再好,也回不去,明天再難,也要繼續
「你明天結婚,女婿我都沒見過」「媽,我的事,你們就不要管了」
非常經典的句子,昨天再好,也走不回去;明天再難,也要抬腳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