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己的堅定去支撐家人
學誠法師
佛法認為,每個人與自然、與世界都是息息相關的,有著極為深層而豐富的聯繫,自他不二、依正不二,因此人生的意義也就體現在我們對於萬物的責任上。
要學習,學習人生的智慧,學習認識自己的心靈。沒經過學習之前,在生命的路途中,我們就像盲人夜行,什麼都看不到,心怎麼能安定、無畏呢?
人只有身心一致,才可安定、泰然。痛苦時,就意味著自己需要改變了。煩惱和惡習氣雖然強大,但是不是不可戰勝的,不能把業力當做自己不努力的借口。
每個人出生,或是業力所牽,或是願力為導,大部分人都是前者。但我們無可奈何地來,不可繼續渾渾噩噩地走。雖然有很多苦,但也很幸運,因為遇到了佛法,知道了未來是可以改變的,內心要生起希望和動力來。不要總想著自己的痛苦,多想一想照顧自己的家人,帶著感恩努力。
對家人,絕不是靠道理去說服的,而是要靠自己把佛法「做出來」,比如對人少發脾氣、多關懷幫助,更加懂得孝敬父母,更多承擔家務等等。少說話,多做事。
懶惰,就是貪圖一點點享受而失去大益,久而久之,非但不會帶來快樂,反而令人頹廢,失去了時光與青春,只剩下茫然與惡習。思維無常、苦,發願,與善友同行,都是對治懶惰的好辦法。
許多人學佛後遇到不順的事,就會質疑佛法或疑神疑鬼,這都是沒有正確認識修行。佛法不是護身符,學佛不等於就不會遇到災難、疾病或障礙,這些都是過去業力與現前因緣和合所感之果,佛法是讓我們正確面對這些境界,並在一切時處種善因、結善緣,讓自己身心越來越安定、清凈,未來的果報自然會越來越好。
焦慮,是被妄想之火煎熬。外在的局面是因緣和合的結果,而我們看待它的時候卻附加了許多分別之念、高下之別、得失之心,被川流不息的妄想包圍,心就焦躁、恐懼、不能安定。時時刻刻回歸當下一念心,不追憶、不幻想,讓心靜下來。
患得患失,都源於一個貪字。財富多寡,福報是根本,經營是手段,忘記了根本而追逐外在,內心的煩惱就如海浪被境風吹動,波濤翻滾,如何安定得下來呢?
要有志,而不是追隨貪慾。志也可以說是一種「欲」,不過是一種正面的推動力,而非令心染污墮落的功利心。要樹立大志,不僅自己好,還要為家人負責,為社會做貢獻,不是只圖一時享樂或名聞利養。用志、願來轉化私慾、染欲。
有善法入心,精神充足,自然世俗的慾望會變淡。猶如吃東西,已經吃飽了,就不想再吃了。與法相應的喜悅,就如心靈的食物。反過來說,一頓吃飽了,下一頓還會餓的,所以學習不要停,慢慢慢慢,才能吸收變成「營養」,真正滋養心靈的成長。多與同行善友交流。
自己內心若清明安定,就無有恐懼。若內心還沒有足夠的力量,那就需要多親近善意的環境,在其中積累心的力量。
學佛會帶來快樂,也會帶來痛苦。快樂,是調伏煩惱、身心為善所感到的清涼、安定、歡喜;痛苦,是與習氣戰鬥時的身心磨礪,這是值得的苦。當然,學得不善巧、走入誤區也會帶來痛苦,要明白自己屬於哪種情況。
自己首先要身心安定,不亂不慌,才能給家人以力量。世間人往往以無常之境為皈依、為憑靠,但外在的一切實在都是危脆的,當無常來臨,怎麼能不痛苦?修行人以三寶為皈依,以業果為皈依,內心堅強而有力。用自己的堅定去支撐家人,給他們信心;多承擔具體家務,給他們關懷和愛。
人生的意義在於責任,而不是享受。對自己的責任,對家人的責任,對社會的責任,乃至對眾生的責任。
(以上圖文轉自網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
清水居士
請長按下列二維碼添加微信,與您同修佛法,共證
關注公眾訂閱號:佛教知識
GIF/28K


※自己命運自己算
※岡仁波齊》的背後隱秘:磕大頭竟能讓你永遠不會衰老?
※佛法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生活中須注意的那些邪門事兒
※觀世音菩薩成道日—拜山活動殊勝圓滿!
TAG:佛教知識 |
※顧不得心疼自己,總是含著淚去支撐
※人活著,總要有什麼支撐自己
※到底是什麼支撐著我們堅定前行?
※女人:自己有錢,才能支撐起體面的人生
※同樣開店,為什麼別人家生意紅火,你家只能勉強支撐?
※所有親人相繼離自己而去,17歲女孩獨自支撐家庭
※平板支撐一般人能堅持多久 千萬不可勉強自己
※你是整個家的支撐,你要嫁個有錢人
※夢想支撐著我跑贏自己
※英語學習光有動機不夠,還要有這些才能支撐你堅持下去
※平板支撐你能堅持多久,你做的平板支撐是否有效呢?
※成功的人都是靠餘溫來支撐自己繼續努力奮鬥
※平板支撐一般人能堅持多久,好處有哪些
※當你被套的時候是什麼支撐著你堅持下去
※平板支撐一般人能堅持多久 好處有哪些
※無論走到哪裡,我們都要學會支撐自己
※你的平板支撐可以堅持多久? 下面9個不同訓練動作挑戰一下自己
※堅持一個月平板支撐訓練,你的身體會有哪些好處?
※總有一些感動,支撐著你我!
※用這種姿勢做平板支撐的人,腰椎可能已經受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