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如何推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如何推進

■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17

只有厚植文化性,才能提升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只有突出主體性,才能增強人們的文化「在場感」;只有彰顯創新性,才能保證人們的文化「認同感」。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在實踐中轉化,在實踐中發展,並在實踐中接受檢驗。

新形勢下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理應是「知、情、意、行」的有機統一。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正式發布《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專題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這份體現國家戰略的中央文件對教育領域提出了新的雙重任務。宏觀上,「教育普及」要成為形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的重要協同路徑;微觀上,要「貫穿國民教育始終」,即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的各個環節,貫穿教育的各個領域。新形勢下,教育領域如何默契地協同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這個主課,須全面把握好「知、情、意、行」的教育向度,實現「致知」「激情」「誠意」「篤行」的效果,為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貢獻教育的力量。

「致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強化雙重定位

「致知」要解決認知問題,是「奠基石」。所謂「致知」,「致,推極也;知,猶識也」,意為達致完善的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須把握價值與內容的雙重定位。

首先,「知」其為什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這一論斷揭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三層價值定位。於國家,其價值在於固本浚源。根深方能葉茂,源遠才能流長。於社會,其價值在於道德建設。中華傳統美德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美德若能有效傳承,社會必將更加和諧。於個人,其價值在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成。譬如,明史方知成敗得失,讀詩可達清揚靈秀,知理能辯榮辱是非。

其次,「知」其是什麼。要把握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定位。「教育本身不過是對成熟的思想文化的一種選編」,傳統文化教育亦不例外。《意見》已經從宏觀上明確提出了三大主要內容,即「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美德」與「中華人文精神」,當下教育的關鍵任務便在於從微觀上選擇契合上述內容的文化思想進行闡釋與傳揚。所謂「編」,關鍵在於轉化創新。教育的過程中要通過「內蘊傳統文化精髓、外顯現代文化樣式」的方式,對傳統文化進行補充、拓展、完善,使其與教育各環節相契合、與教育各階段相適應。最終的目標在於,「形神兼備」地把傳統文化「教」出適應社會發展的現代味兒。

「激情」:傳統文化教育要力求喚起趣味

「激情」要解決情感問題,是「催化劑」。梁啟超先生曾言,「所以教育事業,從積極方面說,全在喚起趣味;從消極方面說,要十分注意不可以摧殘趣味」。傳統文化教育亦是如此。簡而言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趣味追求在於手段與目的的統一。

一是要「拿趣味當手段」,即教育者應以趣味的方式教授傳統文化。借「趣味化闡釋」進一步激發傳統文化教育的生機與活力。

二是要「拿趣味當目的」,即促進人們養成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趣味。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如果說「趣味的方式」教出的是「好之者」,那麼「趣味的目的」養成的便是「樂之者」。如法國教育家盧梭所言,「問題不僅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這種興趣並非一般的低級趣味,而是建基於「致知」的明史之趣、讀詩之趣、學理之趣等文化之趣。顯然,傳統文化教育的終極追求便在於,優秀傳統文化的「有趣」而非僅是「有用」,使得人們能夠自覺主動地去了解、學習乃至踐行。唯其如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才能真正內化於人們的自覺意識,並外化於人們的自覺行動。

「誠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實現勉之以恆

「誠意」要解決意志問題,是「穩定器」。《大學》有云:「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意誠而後心正。」面對慾望侵蝕理想、多變動搖信念的「現代病」,一個人心意是否端正堅強,關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能否在長期的生活中一以貫之。何以誠意?筆者以為,這離不開深刻的儀式教育與持久的文化熏陶。

儘管儀式一般是短時的,但其教育效用常常是深刻的。正如英國社會學家鄧肯·米切爾所指出的那樣:「儀式的意義在於通過隱喻或轉喻來陳述心靈體驗。」承載著文化傳統的儀式能以獨特的氣氛觸及人們的思想和靈魂,通過隱喻或轉喻實現文化意志對個體意志的精神遞交。這便要求儀式教育要特別注重文化性、主體性和創新性。只有厚植文化性,才能提升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只有突出主體性,才能增強人們的文化「在場感」;只有彰顯創新性,才能保證人們的文化「認同感」。果若如此,儀式教育方能從「感動一時」上升至「銘記一生」。

與儀式教育恰恰相反,文化熏陶乃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慢的教育。印度詩人泰戈爾說:「不是槌的打擊,而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於完善。」無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也應是一種慢的藝術,一種熏陶的藝術。熏陶需要平和,需要以平和的心態帶領人們由「文化自卑」走向「文化自信」;熏陶需要細緻,需要以細緻的方式深耕經典文化、厚植現代文明;熏陶需要執著,需要以執著的堅守期待傳統文化教育的理想之花絢麗綻放。

「篤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做到實踐養成

「篤行」要解決行為問題,是「落腳點」。依教育規律而言,在「致知」「激情」「誠意」都完滿的情況下,「篤行」乃是水到渠成。因而,我們期待的傳統文化教育是一個由知入情、由情達意、由意至行的教育過程。「篤行」之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獨特意義至少應包括「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雙重意蘊。

所謂「從實踐中來」,是指傳統文化教育要善於以實踐為教育載體。原因在於,實踐是促進公共知識向個人知識轉化的重要途徑。事實上,很長一段時間中,優秀傳統文化常常作為一種外在於人們自身的公共知識而存在。此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但未對人們的思想與行為產生太多的影響,而且在與紛繁複雜的西方文化的對抗中節節敗退。只有當公共知識轉化為人們的個人知識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能真正改善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乃至生活方式,體現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真正的教育價值。因此,面向未來,傳統文化教育要充分地把握實踐的教育功效,在實踐中進行教育。

顯然,傳統文化教育更要「到實踐中去」,因為只有實踐,才是傳統文化活起來與傳下去的關鍵保障。正所謂「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篤行」是對中華優秀傳統認知、情感、意志的外在表現,也是衡量傳統文化教育有沒有取得成效的根本標準。「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那是民族英雄林則徐對愛國情懷的實踐;「8歲起侍奉養母12年」,那是90後少女孟佩傑對孝老愛親的實踐;「如果再讓我選擇一次,我依然會救孩子」,那是最美教師張麗莉對見義勇為的實踐……無數的事例表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在實踐中轉化,在實踐中發展,並在實踐中接受檢驗。

總的來說,新形勢下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理應是「知、情、意、行」的有機統一。「致知」是奠基石,提供教育指南;「激情」是催化劑,彰顯教育藝術;「誠意」是穩定器,體現教育深度;「篤行」是落腳點,實現教育宗旨。四者間彼此滲透、相輔相成,構成螺旋式上升的教育形態,使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意蘊深深植根於人們的頭腦和血液中,形成人人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局面。(作者吳文濤,系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

《中國教育報》2017年08月31日第6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今年107萬大學生報名入伍
合併本科錄取批次將帶來什麼改變?
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節目《守護明天》將開播
讓學生每天多睡半小時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

您可能感興趣

李克強總理:深入推進教育文化體育等改革
揚州市: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推進珠心算課堂教學
譜寫深化教育改革推進教育現代化新篇章
中國教育正在逐步推進教育「全面的國際化」
中國駐模里西斯文化參贊:推進中國文化海外本土化建設 增強文化自信
聚焦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推進素質教育內涵建設
如何深化上海教育綜合改革?教育部長陳寶生說,高質量推進改革的「內部裝修」
繪製新時代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宏偉藍圖
泰禾集團推進「地產+教育」戰略
教育系統推進「師生健康 中國健康」主題健康教育活動
推進教育現代化 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
飛博教育與高思教育達成戰略合作 共同推進英語培訓行業升級
人民日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竭動力
推進粵文化國際化——訪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王世福
如何推進普惠學前教育落地?「互聯網+教育」助力優質資源共享
東莞市大力推進安全生產宣傳教育活動
山西四部門聯合發文推進義務教育教師縣管校聘改革
肅北縣推進文化旅遊項目建設
弘揚草原文化 推進文化強區建設
推進基礎教育階段創新人才培養的「北京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