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狄仁傑兒子簡介 清官狄仁傑的後人都有誰

狄仁傑兒子簡介 清官狄仁傑的後人都有誰

狄仁傑是歷史名臣,在吏治和治國方面有突出的表現,被歷代皇帝和百姓所認可。作為朝廷的大臣,狄仁傑是稱職的,甚至是優秀的,不知道作為父親,他是否也是一個稱職的人。那麼狄仁傑兒子有沒有繼承父親的才能和品格,成為一名優秀的臣子呢?

清官狄仁傑兒子簡介

狄仁傑與妻子育有三個兒子,長子狄光嗣,次子狄光遠,三子狄光昭,後改名為狄景暉,那麼這三人的資料簡介有哪些呢?

狄仁傑兒子狄光遠

狄光嗣是狄仁傑的第一個兒子,也是他比較喜歡的一個,在幾個兒子中最為出色。狄光嗣於公元645年出生在并州太原,後來當了司府丞。聖歷年間,朝中需要一位尚書郎,武則天詢問各宰相的意見,當時狄仁傑就舉薦了狄光嗣,可以說是舉賢不避親。於是,狄光嗣就做了地官員外郎,在這個崗位上做得很好。

狄光嗣也當過淄、許、貝這幾個州的刺史以及歙州別駕、太府少卿等,一直做到御史中丞、驃騎大將軍,後來由於失職被降職。狄光嗣是一個很孝順的人,用心侍奉父母。

狄光遠的資料比較少,出生於公元654年,也在朝中做州司馬。他最為有名的事件就是幫助父親狄仁傑洗刷了冤屈。當時狄仁傑被誣陷入獄,託人把藏有血書衣服帶到家中,狄光遠就拿著血書晉見了武則天,並把怎麼得到血書的過程講了一下。在武則天問過來俊臣後,確定了狄仁傑是冤枉的,就放了狄仁傑。

狄景暉是狄仁傑最不爭氣的兒子,原名狄光昭,後來為了避諱唐玄宗母親的謚號而改為現名,擔任過員外郎、太尉等職,在升遷之後自我膨脹。

狄景暉在狄仁傑做過刺史的魏州擔任司功參軍,為人貪婪又很殘暴,做了很多壞事,敗壞了父親的名聲,惹得百姓把先前為狄仁傑修建的祠堂給拆了。後來在重臣的求求情下,狄景暉向父親請罪,但是公正的狄仁傑還是貶了他的官。

清官狄仁傑的後人都有誰

狄仁傑的後人中,除了兒子之外,似乎沒有幾個出名的人被記載,只有一個叫狄兼謨的人,在後來的唐穆宗時期做出了成績。

狄仁傑後代狄「香山九老」之一的兼謨

狄兼謨是狄仁傑的曾孫你,生於公元806年,一開始當了襄陽郡吏,做官期間,處事公正,有他太爺爺狄仁傑的風範。令狐楚很欣賞狄兼謨的為人,推薦他做了左拾遺,在任期間,非常負責,很快就做了刑部郎中。

之後,狄兼謨又擔任了鄧、蘄、鄭這三個州的刺史,政績很不錯。當時碰傷了大旱,百姓都沒有吃的,狄兼謨就派發糧食給他們,沒有造成州內人員的大規模流亡。在當蘇州刺史的時候,他的政績獲得了一等,陞官到給事中,進而升到了御史中丞。

吳士矩頻繁挪用公款吃喝,多的時候一天要同十多萬錢,是的軍需錢財不足,狄兼謨向唐文宗諫言,最終流放了吳士矩。

狄兼謨後來還擔任了兵部侍郎、尚書左丞等官職,最後因病死在了東都留守的任期內。

狄仁傑是輔周興唐的重要大臣,用盡畢生忠誠於皇室,做出了很高的成就。狄仁傑兒子雖然繼承了他的血統,卻沒能再創父親的輝煌,只有長子做的還可以,次子資質平平,少子太貪。在狄仁傑的後人中,也只有狄兼謨能排得上號,有其曾祖父當年的風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狄仁傑 的精彩文章:

包拯和狄仁傑同在一個年代,一山會不會容二虎
玩LOL我們經常會遇見solo局,然而王者榮耀中大家遇見過嗎?
王者榮耀:劉邦狄仁傑好基友最高上限減傷,刺客你還來嗎
狄仁傑:以陛下的名義,你被捕了!
科學無法破解的百年懸案,狄仁傑在哪裡?

TAG:狄仁傑 |

您可能感興趣

清官彭玉麟:將李鴻章侄子就地正法!
此父子皆為清官,皇帝問兒子:你跟你父親誰更清廉,兒子這麼回答
都知道于謙是明朝著名的清官忠臣 但他女婿是做什麼的 你絕猜不到
清官海瑞逼死女兒?子虛烏有!
乾隆讓農夫辨別清官和貪官,農夫的答案讓乾隆明白自己多可笑
「紙上談兵」的趙括,父親曾是歷史上執法嚴明的清官,不亞於包拯和海瑞
朱元璋直誇是清官的大臣,劉伯溫卻說「此人留不得!」為什麼?
父親是清朝大清官,兒子卻被養成清朝第一大貪官,乾隆:罪不可赦
朱元璋如何對待清官?此人窮困無奈賣女,朱元璋立馬讓他做了太監
清官 好官 能官 陳廷敬
都知道于謙是著名的清官忠臣 但他女婿是做什麼的 你絕猜不到
兒子被清朝第一清官,的老爹給坑死,康熙下的命令,伴君如伴虎
李元芳穿越到明朝,沒有狄仁傑,照樣成斷案能手,百姓敬重的清官
《老殘遊記》作者劉鶚的怪論:清官為何比贓官還可恨?
《洪武大帝》:當年明月,我佩服的不是姓朱的人,也不是清官海瑞
都是清官,都懟皇上,包拯位居人臣,海瑞為啥一輩子朝不保夕?
新泰猴子嶺傳說,母猴子對兒說:孩子你要當個清官!
大清官員覲見帝王時,先拍拍袖子後自稱奴才,有什麼特殊含義呢?
為何康乾盛世多清官?
不能只知道袁崇煥、孫傳庭,這位清官抗清而死,崇禎皇帝下詔追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