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朱允炆一句什麼話讓朱元璋答不上來,卻葬送了朱允炆的皇帝之位

朱允炆一句什麼話讓朱元璋答不上來,卻葬送了朱允炆的皇帝之位

文/小冷

作為千古一帝的朱元璋,想必他的心裡是有兩大憾事的,一件為朝廷的貪官總也殺不完,明明自己對一些貪官污吏已經嚴懲了,為什麼還是有很多官員前赴後繼的走上貪腐之路。

朱元璋劇照

之所以會這樣,研究明史的很多人都說過是由於朱元璋給官員開的俸祿太低了,給朝廷一品大員的俸祿一年也不過七百石,一個縣令的年薪也只不過為白銀三十六兩。所以,很多官員就鋌而走險,走上了貪腐之路。

另一件讓朱元璋遺憾,心痛的事情莫過於太子朱標的早逝了。朱標為朱元璋的長子,按照立長不立幼的不成文的傳統,在朱元璋稱帝以後,朱標被立為了皇太子。朱標此人生性仁慈,又聰穎。

朱元璋對他抱以了很高的期望,在洪武元年,朱元璋就開始選國子監的高材生作為太子的伴讀,並遍尋名師作為朱標的老師,到了朱標二十三歲的時候,朱元璋開始讓他見習政事,以鍛煉他將來為帝的能力。

朱標畫像

朱元璋更是煞費苦心的為朱標掃清登基道路上的障礙,有一次朱標為一些功臣求情,讓朱元璋不要再大肆殺戮了,朱元璋拿了一根長滿了刺的棍子,並親手把上面的刺給擼掉了,對朱標說:現在這根棍子就是象徵著皇位,朕把一些阻礙給你清除掉了,不是更好嗎?

可惜啊,在洪武二十五年,本就體弱的太子朱標去世,朱元璋痛心不已。但是,朱元璋再悲痛,也要選出皇位繼承人來,還是根據立長不立幼的傳統,朱元璋把自己的孫子、朱標的長子朱允炆立選為了皇位繼承人。

在朱元璋的眾多兒子當中,有九個兒子是在守衛邊境的,分別為遼王,秦王,晉王,燕王等,為了守衛邊境,九為王爺每年都是要進行練兵的。

朱允炆劇照

在一次練兵之際,朱元璋對他的孫子朱允炆說道:「我把抵禦外敵入侵的責任,都交給了諸王,你放心的做一個太平天子好了。」

沒想到朱允炆一句話問的朱元璋半響說不出話,朱允炆問道:「如果外敵入侵,可以由諸王應對,那如果諸王叛亂,該怎麼應對呢?」

朱元璋沉思了半響才說道:「你覺得如何是好呢?」朱允炆答到:「以禮約束他們的行為,以德收服他們的心,如果沒有效果的話,就取消他們的藩位,還沒有效果,就把他們改封到其他地方,最後,實在沒有辦法了,就出兵討伐。」

朱元璋劇照

朱元璋聽了以後,十分欣慰的說道:對了,沒有比你說的更好的辦法了。朱元璋的這一回答,實際上是默許了朱允炆的削藩。

在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做了皇帝以後,就開始了削藩之路,繼位一個月內就把周王給捉拿了,之後又相繼廢掉了齊王,湘王等。

眾所周知,燕王朱棣可不是省油的燈,燕王朱棣打著「靖難」的旗號,攻入了皇宮之中,奪得了朱允炆的帝位。

朱棣畫像

同樣是削藩,清朝的康熙皇帝為什麼可以進行的那麼順利,朱允炆為什麼就把皇位給搞丟了呢?小冷覺得是朱允炆根基尚穩,操之過急之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們讀歷史 的精彩文章:

朱元璋對貪官特別殘忍,為什麼還有那麼多官員貪污?原來如此
演義中和趙雲打成平手,正史上眼神嚇退一虎將,曹操信任之人
相面的說他是三國的奇才,曹操聽他的計策,蜀國就會早早滅亡
古代的妃子是如何爭著上皇帝的床的?這些女人不容易

TAG:我們讀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何以笙簫默》讓羅雲熙曝紅,卻因為當初的一句話,讓他前程葬送
白百何豁出去了,怎麼說曾經也是票房女王!現在自己把前途葬送了
朱元璋本想給這位將軍留下血脈,結果被他孫子的一句話直接葬送
珍妃的一句話,戳破了慈禧心裡最陰暗的地方,也讓她葬送了命
獨孤皇后聽了一句話,然後下定決心扳倒了一個人,把大隋王朝葬送
他是曹魏四朝老臣,曾一封信退孫權,卻親手葬送了曹魏
白門樓上呂布的一句話葬送了他的性命,劉備想救他也救不成
紂王為妲己葬送了江山,他們之間是真愛嗎?史實跟你想的不太一樣
曾憑一首《秋天不回來》名聲大振,也因這首歌葬送了前途,如今更是被歌迷拋棄
葬送北宋的宋徽宗,在金國過得原來是這樣的生活,還真是沒想到
秦二世胡亥是如何一步步把大秦帝國給葬送了的呢?
歷史上唯一一位給妃子下跪的皇帝,如何僅僅七年葬送了大好河山?
諸葛亮的「隆中對」真能幫劉備統一天下?毛主席直言:諸葛亮從一開始就葬送了蜀國
袁紹不僅是個「漂亮的草包」也是一個不合格的父親,葬送袁氏家族
李自成葬送了大明,為什麼民間卻稱他為英雄呢?對此你怎麼看
隋朝著名倒霉蛋,因為吃胖被隋煬帝厭惡,一句閑聊的話葬送了性命
朱棣擅改朱元璋的一項國策,最終葬送了大明帝國,兒子終究不如爹
歷史上最倒霉的人,因為吃胖被皇帝厭惡,一句閑聊的話葬送了性命
清朝本來不會滅亡,卻因為這個女人的疏忽,讓慈禧葬送了大清國
她輔佐丈夫開創了一個盛世王朝,卻因為看錯人葬送了國家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