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化多端的甘藍
作為一個見多識廣的民間博物學磚家,以前卻從沒見過長在地里的西藍花(只見過出來賣的),直到去年下鄉才接了地氣,得以一睹芳容。旁邊的地里還有它的姐妹花椰菜。
這倆模樣差不多,食用部分都是肉質的花球;但花椰菜是未發育的花芽,而西藍花是已發育的花蕾,二者的口感和營養價值也有明顯不同。花椰菜宜炒食,西藍花則以熗拌為佳。
即便在遠眺菜地,看不見內容只見葉子的情況下,也還是能分清西藍花和花椰菜。無他,前者的葉子更藍一些。但單獨拎出來這麼一張圖,怕是神仙也認它不出,我自己也忘了是啥。
二者均為甘藍(學名Brassica oleraceaL.,十字花科芸薹屬)的變種,都是花用型甘藍,實為打斷骨頭連著筋的至親。芸薹屬的種都有很強的形態分化能力,甘藍亦是如此,除了花用型之外,蔬菜中常見的甘藍變種還有葉用型、莖用型、芽用型和薹用型等類群。
葉用型的代表自然就是捲心菜,又名圓白菜、包菜或者蓮花白。除了綠色的,還有通體紫色的紫甘藍,信奉花青素保健的朋友不妨多吃,且比黑枸杞之類的強多了。
莖用型甘藍就是球莖甘藍。雖然長得很奇葩,但仍然是莖的一部分,絕不是根。圖中這一枚被我買下切絲清炒了,實不相瞞,趕腳就像炒了一鍋沒腌透的鹹菜條......
抱子甘藍乃是甘藍的芽用型,其食用部分是葉腋長出的小葉球,如同微型捲心菜。偷拍於某個超市,差點被當做商業間諜趕將出去......
本磚家沒見過抱子甘藍的植株,上圖由zhenfree同學攝於壽光蔬菜博覽會,貌似個頭還不矮。芥菜家族也有類似的芽用型變種,即被川人呼為「兒菜」的抱子芥。
花用型甘藍除了花椰菜和西藍花之外,還有不太常見的羅馬花椰菜。其花球之構圖如分形幾何一般精細,實為密恐患者的噩夢。學名與普通的花椰菜相同,同一個變種不同的品種,料想吃起來也應該沒多大差別。
散花菜
這個貌似沒長好的花椰菜,叫「散花菜」,攝於武夷山下。據說比一般花椰菜好吃,我吃過,感覺確實脆嫩一些。但如果有菜販說因為這是有機菜花才長出這模樣,別信,那是忽悠人呢。
甘藍源自於歐洲地中海一帶,各個變種或品種也大都由國外傳入,但芥藍卻是我國南方人民培育而成的薹用型甘藍。所謂薹用型,即以花莛作為食用部分,連莖帶葉一股腦兒吃掉,如芸薹家族的廣東菜心和紫菜薹。哦,還有沒葉子的蒜薹和韭薹。
芥藍明顯比廣東菜心粗壯得多,估計整棵白灼不太現實。我本來打算買來親自try一下,可惜這一堆看上去埋汰,亦不新鮮,所以放棄了。
除了蔬菜之外,北方城市的路邊還常常種植另一個甘藍變種,羽衣甘藍。耐寒性強,顏色多變,美艷不可方物。上圖中為最常見的皺葉品種,也有不皺葉的,還有羽狀分裂的。
本變種一般用作觀賞,但「以色事他人,能得幾時好」,作為甘藍家族之一員,它也必須能吃,屬於葉用型甘藍。據傳這是中產階級食譜必備之一,而且葉黃素含量較高,對眼睛可能會有一些好處。
江蘇興化千垛油菜花
最後介紹一下油菜花。作為油料作物的油菜,大體上有三類:芸薹型、芥菜型和甘藍型,各地普遍栽培的油菜花屬於甘藍型油菜,即歐洲油菜(Brassica napusL.),萬惡的菜籽油就是它的產物。
歐洲油菜是甘藍和芸薹的雜交種,可以這麼近似地理解:它是捲心菜和大白菜的混血兒......
點擊展開全文


※翼展超過12米的巨型翼龍以恐龍為食
※邪教26特徵
※舌下放血療法,「神」中醫天啦擼!
※願天下孩子不再讀經
※同治回亂寧夏失陷事迹
TAG:科學公園 |
※王鐸變化多端的軸線形式
※短髮 多變化造型
※變化的風水,變化的運氣
※變化多端!能模仿變色龍皮膚的聚合物
※在自然界里,有一些花卉的顏色變化多端顏色變化最多的花—弄色木芙蓉
※顛覆與變化 多變的藝術感
※唯一不變的是變化?「變化」也在變化!
※品牌|顛覆與變化 多變的藝術感
※沙漠化和季風氣候變化與冰量和海平面的變化有關
※由飯的變化談清酒的多樣性
※樓蘭五個月的變化,多肉植物的奇妙蛻變
※多肉變化之間就很美
※董卿的髮型變化史,也是一部氣質變化史!
※人體變化隨天地變化而變化
※白茶變化知多少?
※白茶的獨特魅力在於其轉化與變化
※褲原型的一些變化
※九人團出道變化:小鬼髮型變了,陳立農笑容變了,變化最大的是他
※變化,呈現生命的多彩
※那些畫風變化的動漫角色 柯南小新好像整了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