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雅昌專稿】報!乾隆第7次下江南 8月10日杭州快快接駕

【雅昌專稿】報!乾隆第7次下江南 8月10日杭州快快接駕

▲2017年8月10日,故宮博物院與浙江省博物館聯合主辦的年度大展「盛世天子——清高宗乾隆特展」將在浙博西湖美術館啟幕,來自故宮與浙博的202件珍貴展品將特別呈現乾隆皇帝與杭州的深厚淵源,展覽將持續至11月10日。圖為展覽海報。

▲2017年8月3日,「盛世天子-清高宗乾隆皇帝特展」新聞發布會在浙江省博物館孤山館區舉行,展覽內容及展品信息首次公布。圖為浙江省博物館館長陳浩(中),故宮博物院宮廷部館員、本次特展策展團隊成員馬晟楠(左) ,浙江省博物館陳列部副研究館員樂俏俏出席新聞發布會

▲清《乾隆帝朝服像》

弘曆天資聰穎,十二歲時在圓明園得到祖父康熙帝青睞,帶至宮中撫育。雍正元年(1723年),被秘密立為皇太子,十一年(1733年)封為和碩寶親王。兩年後,弘曆即帝位。

▲乾隆帝朝服像

清乾隆 縱276.4厘米 橫139.3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此為乾隆皇帝弘曆晚年時身著朝服,端坐在龍椅上的肖像。長期執政的封建君主臉上獨有的深沉穩重與睿智暢達被描繪得形似神肖。全圖色彩富麗堂皇,具有威嚴靜穆之氣。人物講究比例與解剖結構,袍服通過明暗轉變極好地表現出絲綢的質感,地毯與座椅的描繪均有西方透視畫法的影響。

很多男人的夢想就是成為乾隆,為什麼呢?原因很多。首先,他是一個皇帝,後宮佳麗三千,正宮恩愛不減,這幾乎是所有男人的夢想吧?其次,他夠長壽。乾隆活了89歲,是中國歷史上壽命最長的皇帝。這年頭,活得久才是硬道理;再次,他事業有成。乾隆是清朝第六位皇帝,入主中原第四位皇帝,在位60年,實際執政63年,是中國歷史上執政時間最長的皇帝。

幹得好活得久,江山美人悉數有,可謂男人之典範矣。

當然,宮里的秘聞很精彩,但外面的世界更有愛。杭州乃「人間天堂」,三面環山的西湖是杭州的靈魂,自唐宋以來便是江南最負盛名的山水之地。清代是杭州歷史上繼南宋定都之後的第二個鼎盛時期,康乾二帝曾先後11次駐蹕(意指皇帝后妃外出時途中暫停小住)杭州,時間跨度長達95年,成為帝王巡遊最後的盛典。其中,乾隆六下江南,每次必到杭州。230餘年後,乾隆將第7次「來到」杭州。

2017年8月10日,故宮博物院與浙江省博物館聯合主辦的年度大展「盛世天子——清高宗乾隆特展」將在浙博西湖美術館啟幕,來自故宮與浙博的202件珍貴展品將特別呈現乾隆皇帝與杭州的深厚淵源,展覽將持續至11月10日。據浙江省博物館館長陳浩透露,本次展覽也是浙江省博物館實行免票措施14年之後,首次實行收費觀展,票價為30元人民幣。目前,浙江省博物館官方網站售票窗口已經打開,官方微信購票通道也將於近期開通。

這個展覽,呈現的是乾隆對西湖風景的深深眷戀。

「與此前國內外舉辦的乾隆皇帝相關展覽都不同的是,我們在這次展覽中,以浙江為一個主題專門選擇了文物藏品,設計了展覽單元。乾隆皇帝總結自己的一生,稱其完成的兩件大業,一為西師、一為南巡。他六次南巡,為浙江留下了至今依然矗立的巍巍海塘,也深深沉醉在西湖的旖旎山水間,並在返回北京後,在皇家御苑中精心仿製了杭城風景。在此次展出的乾隆皇帝親筆書寫繪製的詩文書畫和臣子奉旨製作的種種器物中,我們能夠讀出他對浙江的讚美與期許。」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如此表示。本次,故宮博物院精選展品168件,結合浙江省博物館等藏品,不僅較為全面地介紹了乾隆其人其朝,同時融入浙江這一主題,體現了乾隆皇帝這一生中來自浙江綿長不絕的影響。

本次展覽分為六個單元:第一單元從乾隆的青年、壯年、老年出發,完整反映乾隆富貴天然的一生;第二單元展現乾隆熟讀經史,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修養、勤政愛民的政績以及尊孔崇儒、力昌文治的成就;第三單元呈現乾隆重視騎射、崇尚勇武的傳統和穩固海疆的赫赫武功;第四單元側重體現他的文人情趣、審美品位和藝術修養;第五單元詮釋乾隆與佛教的不解之緣;第六單元敘述乾隆流連於江南錦山秀水、終其一生反覆題詠、摹繪的文化現象。

「本次展覽不僅精選了故宮博物院所藏與乾隆皇帝密切相關的文物,而且增加了與浙江相關的內容,選用了若干我館及國內其他博物館、圖書館的精美藏品,以豐富整個展覽的文化內涵,突出乾隆六下江南的史實,構成了紫禁城與浙江千絲萬縷的聯繫。在呈現清代高超的工藝技術水平的同時,展示出18世紀中國領導者的閱歷喜好、治國理念、文治武功及盛世之下面臨的歷史轉折。」浙江省博物館館長陳浩說。

▲乾隆帝御筆《詠西湖行宮八景》硃筆底稿

清乾隆 紙本 第一頁:縱23厘米 橫18.3厘米第二頁:縱23厘米 橫9.9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為乾隆帝自作並硃筆書詩一首,名為《五題西湖行宮八景》,載於《清高宗御制詩》五集卷六,書於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年),時乾隆帝七十四歲,正值乾隆帝第六次南巡之時。

西湖行宮建於乾隆十五年庚午(1750年),即乾隆帝首次南巡前一年,是杭州地方官員為迎接乾隆帝特意興建。乾隆帝南巡時對西湖行宮題詠連篇,曾於乾隆十六年辛未(1751年)題詩《西湖行宮八景》,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年)題詩《再題西湖行宮八景》,乾隆三十年乙酉(1765年)題詩《西湖行宮八景重詠》,乾隆四十五年庚子(1780年)題詩《四題西湖行宮八景》。此作題為 《五題西湖行宮八景》,其定名顧名思義。五首題「西湖行宮八景」的吟詠詩均創作於乾隆帝南巡之際,皆以西湖行宮中「四照亭」、「竹涼處」、「綠雲徑」、「瞰碧樓」、「貯月泉」、「鷲香庭」、「領要閣」、「玉蘭堂」這八景為題賦詩作書,以詩寓情,情與境會。此書運筆圓熟迅疾,結體秀麗縱逸,章法流暢融合,書寫性強,如行雲流水般,用墨較濕,濃淡對比明顯,且較其早年所書御制詩稿,落筆偏急縱放逸,雍容豐腴。

▲乾隆帝御筆《詠西湖十景》硃筆底稿

清乾隆 紙本 每頁縱23厘米 橫9.8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乾隆帝御筆《閱杭州旗兵詩》硃筆底稿

清乾隆 紙本 縱23.3厘米 橫10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少年弘曆采芝圖

清 紙本墨筆 縱204厘米 橫131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畫幅無作者名款。右上弘曆(長春居士為弘曆年輕時的號)自題七律詩一首,鈐引首章白橢圓印一,款識後鈐「寶親王寶」白方印,「長春居士」朱方印。左中又有梁詩正在雍正十二年(1734年,甲寅)題寫的七言詩一首,鈐「梁」朱圓印,「詩正」白方印。畫幅正上有「八徵耄念之寶」朱方印,「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朱方印,「太上皇帝之寶」朱方印。

圖中兩人皆著漢族衣衫,青年文士手持芝形如意,神態安詳,舉止閑雅,小童提籃荷鋤,眉目清秀,身形伶俐。值得注意的是,二人的臉型、五官酷似弘曆,應是郎世寧在雍正年間給時為皇子的弘曆所繪的匠心獨運的肖像畫作。

▲郎世寧《弘曆平安春信圖》軸

清 紙本設色 縱68.8厘米 橫40.6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畫幅無作者名款,右上乾隆帝御題五言絕句一首,「寫真世寧擅,繢我少年時。入室皤然者,不知此是誰。壬寅暮春御題。」鈐「古稀天子」朱方印,「猶日孜孜」白方印。畫幅上有「太上皇帝之寶」(朱方)、「古稀天子」(朱圓)、「八徵耄念之寶」(朱方)三方鑒藏印。

畫面中還是青年的乾隆帝在竹林里賞玩梅花,梅花的綻放寓意著春天到來的信息,這是一副寓意吉祥的肖像畫作。人物面容刻畫寫實,筆觸細膩,結構清晰。背景滿塗藍色,更好地突出了人物形象,這樣的表現手法在清宮繪畫創作中並不常見。畫上的題詩寫於乾隆四十七年,是乾隆皇帝晚年御筆。從畫上乾隆帝御筆題詩可知,此圖的作者是郎世寧。郎世寧(1688~1766)是清宮最重要的傳教士畫家,原名 Ciuseppe Cstiglione,出生在義大利米蘭,年輕時曾學習繪畫,後成為天主教耶穌會士。康熙末年來華傳教,雍正時供奉內廷,乾隆年間繪製大量作品,深受乾隆皇帝弘曆的喜愛。

▲八旗盔甲

清 上衣通長74厘米 下裳長76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碧玉「十全老人之寶」

清乾隆 長12.8厘米 寬12.8厘米 通高10.4厘米 紐高4.3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乾隆來杭州,一開始並不住在西湖邊。

當時,西湖是三面雲山一面城,城牆之東是城市,以西為郊外、西湖。乾隆到杭州,早期先住內行宮(城內行宮的簡稱),再坐船出涌金門到孤山聖因寺拜祭康熙牌位。乾隆十六年,聖因寺改為行宮,乾隆就直接住在西湖邊了。清翟灝編輯的《湖山便覽》卷中如此描述:「乾隆十六年,皇上法祖勤民,親奉皇太后鑾與,巡幸江浙,住蹕西湖,恭建行宮於聖因寺西,適當孤山正中,面臨明聖湖。」這裡的明聖湖就是西湖。

一色樓台三十里,不知何處覓孤山。孤山,有「西湖之眉目」的美稱。古人有語:錢塘之勝在西湖,西湖之奇在孤山。歷史上,孤山一帶是各朝帝王喜建行宮的地方,南宋理宗就曾在此修建了規模宏大的西太已宮,清初則是古典園林的鼎盛時期,從行宮到庋藏《四庫全書》的文瀾閣,無不體現了皇家的氣勢和造園技術。如今,孤山下的中山公園便是乾隆的行宮遺址。

公園正門當年應是孤山行宮的主入口,門前一對漢白玉獅子據傳是明代遺物。對面臨湖有個大牌坊,上有匾曰:光華復旦。當年乾隆多是坐船至此,下船後再步入行宮。踏入大門,是一溜木棧道,右側有豎起的石碑寫著:清行宮遺址。木棧道兩側有幾處用玻璃覆蓋起來的行宮地基石:須彌座台基、階沿青石等。向里不遠的石階上方有兩個筆力雄健的彤紅大字「孤山」,傳是宋人手跡。兩旁各立石亭一座,是杭州市民為感激南洋華僑資助災民而建。沿階而上,東側有一處由亭閣假山、水池曲橋構成的精美庭園。園中是以蘇東坡詩句命名的西湖天下景亭,亭上有一幅以不同字體書寫的楹聯:水水山山處處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時時好好奇奇。此聯巧用疊字,順涌倒讀均成聯。有人將疊字折開略加移動,讀作:山處明,水處秀,山明水秀;晴時好,雨時奇,晴好雨奇。別有情趣,為西湖第一名聯。

實際上,當年乾隆的孤山行宮佔地面積至少是中山公園的1倍多,大致包括現在的浙江省博物館、文瀾閣、浙江省圖書館古籍部、西泠印社等。皇帝出行,準備工作自然要做好,巡遊地圖更不能少。本次浙博展出的「盛世天子——清高宗乾隆特展」第六單元中,有幅《清乾隆西湖行宮圖》,詳細描繪了當時孤山行宮的模樣,也真實記載了當時宮廷的生活場景。此圖縱14厘米,橫518厘米,全圖分五段,每段先有繪製精美、色彩艷麗的地圖,後有字跡工整、內容豐富的圖說。繪圖部分絹底彩繪,文字部分紙底墨寫本,由清代杭州人關槐所作,他是乾隆朝的禮部侍郎,主管朝中禮儀、祭祀和外事活動等。圖以鳥瞰的形式展示了皇帝的出遊路線,詳細記錄了各景點與行宮間的距離,如「柳浪聞鶯至三潭印月四里」,供皇帝參考選擇。

▲《清乾隆西湖行宮圖》

清乾隆 縱14厘米 橫518厘米 杭州西湖博物館藏

所以,它其實是一張功能明確的皇家導遊圖:右起第1部分是西湖全圖,描述乾隆行宮與整個西湖的方位關係,其餘則是4條「西湖一日游」線路,大多以孤山行宮為出發點:第2部分是從孤山行宮往東北方向走,如「行宮至平湖秋月一里」、「斷橋殘雪至平湖秋月一里」等;第3部分是從孤山行宮往西北方向走,如「西湖行宮至蘇堤春曉四里五分」、「石屋洞至理安寺三里九分」等;第5部分是從孤山行宮往西面走,「從韜光觀海至上天竺六里」、「玉泉魚躍至雙峰插雲三里」等。其中,第4部分比較特殊,描繪的是從內行宮往西南方向遊覽的線路,這可能源自創作者的精心考慮:如果乾隆住在內行宮,這便是一條合適的旅遊路線。

此外,它還是一份珍貴的西湖史料,詳細記錄了當時西湖的樣貌。如從圖中可獲悉,當時西湖南高峰有塔,阮公墩尚無,斷橋橋面有精美亭子,圖上未見楊公堤身影,圖中左下角標註「阿哥所」字樣的建築,位於如今浙江圖書館古籍部的大門口附近,而現古籍部內的公廁位置則是當年的「看戲殿」。

歷史的輪迴,總讓人無限感慨。西湖其實一直在變,有些還在,有些已不在。

▲京杭道里圖卷

清 縱78.5厘米 恆2032厘米 浙江省博物館藏

青綠山水 無款。採用平立面結合的鳥瞰式畫法,以蜿蜒運河為軸,描繪了從北京到杭州的大運河沿途兩岸的山水風物、城垣布置、地理風貌等。重要山巒、名勝等用泥金蠅頭小楷注於圖上。

▲張宗蒼繪「西湖行宮八景圖」

清乾隆 縱94厘米 橫260厘米 常州博物館藏

常州博物館藏張宗蒼《西湖行宮八景圖》橫披,為其晚年供奉內廷時所作,款用細楷恭書:「小臣張宗蒼恭畫」,鈐朱文「臣」,「張宗蒼」二印。畫右上方鈐有朱文「乾隆御覽之寶」印。此畫所繪內容為杭州西湖孤山行宮八景:四照亭、竹涼處、綠雲徑、瞰碧樓、貯月泉、鷲香庭、領要閣、玉蘭館。整幅畫構圖謹嚴,筆墨細緻柔和,設色明快清潤,把畫中亭台樓榭,曲徑迴廊,綠樹紅花,山翠欲滴的自然美景描繪得淋漓盡致。在畫左上方亦有乾隆朝狀元,重臣庄有恭敬書的御制詩八首。

▲乾隆帝御筆《西湖圖》卷

清乾隆 縱28.9厘米 橫91.5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引首乾隆帝御筆「興寄湖山」。

▲乾隆御筆《泛舟西湖即雜詠冊》

清乾隆 紙本 每頁縱6.5厘米 橫5.1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乾隆帝御筆《龍井寫生花卉》軸

清乾隆 縱48.5厘米 橫35.5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乾隆帝書董邦達繪《西湖八景詩圖》卷

清乾隆 紙本水墨 縱37厘米 橫90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徐揚《乾隆帝玉帶橋詩意圖》卷

清乾隆 紙本設色 縱15.4厘米 橫124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錢維城《乾隆帝西湖十景詩意圖》冊

清乾隆 紙本設色 縱9厘米 橫16.5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冊共十開,每開繪西湖一景。

▲《西湖風景圖說》冊

清乾隆 紙本設色 縱14.9厘米 橫19.7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西湖風景圖說》分為上下二冊,共四十八開,除第一開繪西湖全圖外,每開各繪西湖一景。

▲董誥《西湖十景》圖冊

清 紙本設色 縱16.3厘米 橫32.5厘米 浙江省博物館藏

真正愛書之人,總想去一趟文瀾閣。

杭州市孤山路26號,是文瀾閣所在地,這裡是一座藏書樓,曾藏著一部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同時也最備受爭議之書:《四庫全書》。

此書由乾隆發起,彙集了當時全國各科碩儒三百餘人,參與者數千人,耗銀數千萬兩,歷時十五年而成。據《四庫全書總目》記載,共著錄書籍3461種,79309卷,抄錄七部,專建七閣庋藏:北京紫禁城的文淵閣、北京圓明園的文源閣、河北承德避暑山莊的文津閣、瀋陽的文溯閣、揚州的文匯閣、鎮江的文宗閣和杭州的文瀾閣。其中,南方三閣是對外開放的皇家藏書樓。

不到百年戰火中,七閣均歷經磨難。辛亥革命後,文淵閣《四庫全書》交由故宮博物院圖書館保存,後隨戰事變化,全書輾轉遷往上海、重慶、南京等地,最終運至台灣,現藏台灣故宮博物院;文源閣《四庫全書》在入侵圓明園的英法聯軍的大火中化為灰燼;文津閣《四庫全書》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是七部中惟一原架、原函、原書一體存放保管的;文溯閣《四庫全書》在沙俄帝國侵佔東北三省時曾出現丟失現象,現存於甘肅省圖書館;太平天國戰爭之際,南三閣同被太平軍佔領,其中文宗、文匯閣書俱毀,文瀾閣同罹劫難,幸運的是,杭州人丁申、丁丙冒險從死神手中硬搶救回來約四分之一殘書,並從民間五省十七家藏書樓補抄成全書的十分之九,民國時又借文津閣本進行了三次補抄,全書庶幾恢復原貌,創造出一部獨特的《四庫全書》。而且,丁抄將其中一些原本殘缺之書覓到了全本,又據原書未加刪改,因而文獻價值要超過原來的《四庫全書》。

經幾代人撿拾、搜訪、收購、整理等工作,文瀾閣《四庫全書》成為南三閣的僅存,巍巍書閣,重現璀璨。而浙人在保護《四庫全書》中所體現的精神和勇氣值得永誌不忘。

▲紀昀《欽定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卷

清乾隆 內:縱28.4厘米 橫400.2厘米(經); 縱28.1厘米 橫367.7厘米(史)外:縱30厘米 橫440厘米(經);縱30厘米 橫410厘米(史) 故宮博物院藏

《四庫全書》是我國古代最大的叢書,清代乾隆皇帝敕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詔開「四庫全書館」,裒輯《永樂大典》之散篇,並收羅天下之遺書,參其事者四千四百餘人,歷時十年完成。《四庫全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共3400餘種,79300卷,凡6114函,36381冊,約九億九千七百萬字。

乾隆帝認為《四庫全書總目》卷帙浩繁,不易翻閱,於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命四庫館臣紀昀等另編《四庫全書簡明目錄》。總纂官紀昀等人略去《四庫全書》各類總序、小序和存目類各書提要,並將其他各書提要也大加壓縮,「只載某書若干卷,注某朝某人撰」,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匯成《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二十卷,進呈御覽,由內府收藏。

紀昀從《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中又選出最精要的內容親筆撰寫,只寫書名、著者及卷數,略去存目類各書,繕成此精選本。此書無序跋,以經、史、子、集四部分類,類下列細目,每目之下各書分上下兩欄書寫,以小楷抄成四軸,每軸一卷,從左至右卷為一束,合裝於紅木書盒內,進呈皇上,以方便乾隆帝出行攜帶。

▲《四庫全書》文瀾閣本

清乾隆

浙江圖書館藏

▲《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1912年夏,《四庫全書》從文瀾閣移至浙江圖書館孤山館舍,從此書、閣分離,但文瀾閣建築遺存仍得到充分保護。浙江省博物館分別於20世紀50年代、70年代、90年代對文瀾閣進行大規模修繕,最近的一次大規模修繕是2006年,直至2013年才竣工。

文淵閣本《四庫全書》已於1984年影印,有了能全文檢索的電子版。目前,一般性閱讀可直接瀏覽電子版,也可前往孤山分館看紙質影印版,只需攜帶身份證和提交研究計劃申請即可,而若確需查閱原本,也可在辦理相關手續後在善本特藏閱覽室閱覽。

文瀾閣始建時,乾隆便視其為一座公共圖書館,如今,無論時光多艱難,它亦初心未改。

▲丁觀鵬《乾隆帝洗象圖》軸

清乾隆 縱132.3厘米 橫62.5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乾隆皇帝受佛學大師三世章嘉活佛的影響,數十年傾心於佛學研習。他為了表示對佛教的信仰,不僅大建佛寺,譯佛經,造法器及寫經自修,而且還將自己比喻成佛教中菩薩的化身,罩上一層神秘的宗教光環。他命宮廷畫家或者畫佛喇嘛,繪製了多幅他扮作菩薩的畫像,此圖便是其中之一。

圖繪扮作普賢菩薩模樣的乾隆皇帝,正靜靜地目視著眾人為自己的坐騎大象清洗軀體。大象則愜意地扭頭望著乾隆皇帝,流露出感激的神態。此圖雖然僅署丁觀鵬一個人的名款,但實際上應是件中西畫家的聯手之作。圖中具有肖像寫實特徵的乾隆皇帝,其面部當出自西洋畫師郞世寧之手,而略帶誇張變形的玉女、金童、天王及僧侶等人物則由丁觀鵬主筆。此圖在設景布勢上富於機巧,以曲水為脈將樹石、惠草連成一體,同時也將眾多的人物圈聚在一起,進而突出了乾隆皇帝的主體位置。

▲乾隆帝御筆菩提葉《般若菠蘿蜜多心經》冊

清乾隆 故宮博物院藏

▲青玉「古稀天子之寶」

清乾隆 長12.9厘米 寬12.9厘米 通高10厘米 紐高5.2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青玉交龍紐「古稀天子之寶」,在封建社會天子就是指皇帝,他享有至高無上的統治權利。乾隆帝在《古稀說》曰:「古稀之六帝元明二祖為創業之君……其餘四帝予所不足為法」。乾隆帝藉此誇耀自己是古稀全人。他還刻制了「古稀天子之寶」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皇帝七十聖壽時,乾隆帝把自己看成是千古之中唯一年登古稀的英明君主,為此他特撰寫《古稀說》曰:「余以今年登七袠,因用杜甫句刻『古稀天子之寶』,其次章而即繼之曰『猶日孜孜』,蓋予宿政有年,至八旬有六即歸政而頤志於寧壽宮,其未歸政以前,不敢馳乾惕。猶日孜孜,所以答天庥而勵己躬也。」表明乾隆帝雖然自負但不自滿。另刻「猶日孜孜」璽,作為「古稀天子之寶」的副章相配使用。

▲乾隆帝書董邦達繪《三希堂記圖》軸

清乾隆 紙本設色 縱201.5厘米 橫154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自題:「乾隆十有一年,臣承命繪三希堂圖,旨惟筆力薾弱,未足仰稱詔旨,圖成祗增慚悚,敬瞻天筆緬思昔賢,謹泐銜名,以志榮幸。臣董邦達恭畫並識。」鈐:「臣邦達印」白文方印。

乾隆御題《三希堂記》一篇,款署:「乾隆丙寅春二月御筆」,鈐「乾」「隆」朱文連珠印。另有「乾隆御覽之寶」「五福五代堂」「太上皇帝之寶」「石渠定鑒」「寶笈重編」「養心殿鑒藏寶」等印。

畫心有梁詩正、勵宗萬、張若靄、汪由敦、裘曰修等和詩題記。

圖為人物故事題材,以山水、樓閣作為環境襯托。畫以水墨為主,略作淡設色,筆墨清朗,儒雅涵蓄,富文人畫韻致。史上關於王氏父子的故事有很多,此圖即表現其中一則。據傳,王獻之自幼學書甚勤,全神貫注。王羲之趁其不備從身後欲拔其手中之筆,卻未提起,於是稱讚他握筆有力。圖中,獻之神態端凝,伏案作書,羲之正欲提筆,人物生動,畫面情節性很強。

六下江南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1711年~1799年),年號乾隆,世稱乾隆皇帝。在位時社會安定,國力強盛,史稱「乾隆盛世」。他曾於十六年(1751年)、二十二年(1757年)、二十七年(1762年)、三十年(1765年)、四十五年(1780年)、四十九年(1784年)六次巡幸江南,歷時33年。

六次南巡,時間均在初春之際離京,暮春之前迴鑾,看似為了躲避北方的天寒地凍,但更重要的是此時行動方便,便於沿途察訪吏治民情、檢閱駐軍、籠絡民心,同時往返途中視察各地河工和浙江海塘治水工程,並且在梅雨季節來臨之前,勘查水澇之地的堤防工程和沿海海塘工程。

▲宋官窯洗

南宋 高6.3厘米 口徑21.5厘米 底徑18.3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洗敞口,斜直腹,平底。通體滿釉,開大片紋。底有兩圈支燒釘痕,外圈為十個,稍粗大,內圈為八個,較細小。廣義上講,官窯泛指隸屬於中央或地方政府的專燒宮廷、官府用瓷的窯場,狹義上講,它特指宋代的中央官窯,按文獻記載,有北宋官窯與南宋官窯之分。宋代官窯產品傳世不少,絕大部分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台北故宮博物院,散見於國內外大型博物館的,也有一定數量。就已有的知識,由於含鐵量較高(3.5~6.7%),官窯器一般胎色較深,為黑色或黑灰色;通常施釉較厚,以粉青色為上,也有青灰、青黃色等,釉色瑩潤,釉質如玉。素麵器物流行,較少刻劃花或彩繪,個別只是凸起幾道弦紋,裝飾上的樸素無華,突出了釉質之美。一些較小的器物採用支燒,較大的器物則採用墊燒。

乾隆帝七十五歲時曾說:「余臨御五十年,凡舉二大事,一曰西師(出兵平定西北動亂,統一新疆),一曰南巡。」其在《恭奉皇太后駕臨金山記》中也說:我皇祖聖祖仁皇帝撫育九有,匪居匪康,以江浙地遠京畿,其民文而慧,文則知禮義,導之善可以為天下倡;慧則鮮堅持,入於惡亦可為天下倡。而且財賦所出,國家藏富之地也。是以涉河渡江,不憚屢勤清蹕。看來,關注東南地區的思想政治動向和財賦漕糧,才是乾隆屢次南巡的深層目的和基本動因。江浙地盤不大,人口也不是特別多,但除了風景優美,它更是魚米之鄉,經濟條件和人文條件都在全國佔據重要地位。一方面,江浙人文茂盛,是全國文化最發達地區,才子學者之多,數倍數十倍於其他省份。另一方面,江浙又是明末遺民活動的中心,反清思想和反清言行一直不斷,發生了多起文字獄。牢固控制住江浙,充分利用江浙的財力人力和物力,來發展其「盛世」,便是乾隆六下江南的根本原因。

通過六巡,乾隆帝相當清楚地了解江南的官風民情,又大興河工,廣蠲賦稅,禮遇致仕大臣,培植士子,宣揚了聖恩,對爭取縉紳士民,安定江浙,保護百姓的身家性命財產,發展生產,豐富文化,創造和延續「大清全盛之勢」,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另一方面,開支確實十分巨大,每次南巡,歷時四五個月,隨駕當差的官兵一般是3000名左右,約需用馬6000匹和船四五百隻,還有幾千名役夫,用掉了上百萬銀兩,還給民間帶來了極大的騷擾。乾隆對此也很了解,他在御制《南巡記》里既講述了「西師」、「南巡」兩件大事成功的原因,又明確指出,不具備君主之「無欲」、扈駕人員之「守法」、官員之「奉公」、民人之「瞻覲親切」這四個條件,不可言南巡。十幾年後,他對南巡的勞民傷財有了更深刻認識,對軍機章京吳熊光說:「朕臨御六十年,並無失德,惟六次南巡,勞民傷財,作無益,害有益,將來皇帝南巡,而汝不阻止,必無以對朕。」

▲石青緞綉四團雲龍紋袞服

清乾隆 身長113厘米 兩袖通長152厘米袖口寬28厘米 下擺寬114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袞服又稱四團龍褂,為清代皇帝禮服之一。主要用於重大典禮及祭祀等場合。其式為:圓領,對襟,平袖,左右及後開裾,綴銅鎏金鏨花扣五枚。從此服左右肩並無日、月兩章裝飾可反映出:當時清代冠服制度尚未定型。

袞服是一款多用途服裝,它除了與同為禮服的朝袍配套外,還能與吉服袍(龍袍)、常服袍套穿使用。此服以石青團龍流水朵雲紋暗花緞地為面,內襯月白色暗花綾里。前胸、後背及兩肩織正龍四團。

▲明黃緞綉雲龍紋朝袍

清乾隆 身長144厘米 袖長183厘米 袖口17.5厘米 下擺126厘米 領高7.5厘米 領口42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明黃色龍袍為清代皇帝吉服之一,多於時令佳節或先農壇耕耤禮(扶犁觀耕)等場合穿著。其式為:立領,大襟右袵,馬蹄袖,領袖俱石青,片金緣,左右及前後開裾,直身式袍,列十二章。內襯湖色暗花綾里。綴銅鎏金鏨花扣四枚。

此袍在明黃色緞地上,綉制彩雲蝠壽金龍紋、海水江崖,以及日、月、星辰、山、龍、華蟲等十二章紋樣,綉工細膩端整,構圖氣勢宏健,配色輝煌富麗,展現出天子富有四海、氣動八方的卓絕風範。

▲藍緙絲福壽龍紋朝袍

清乾隆 身長151.5厘米 袖長220厘米 袖口18厘米 下擺121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藍色龍袍為清代帝王吉服之一。其式為:圓領,大襟右衽,馬蹄袖,領袖俱石青,包石青素緞緣,前後及左右開裾,直身式袍,列十二章。內襯月白卷草菊花紋暗花綾,絮薄棉,綴銅鎏金鏨花扣五枚。附殘破墨書黃紙簽一,上書:藍緙。墨書白紙簽一,上書:高宗。

藍色龍袍有其特殊功用。在清代帝王於天壇祭天、祈谷、常雩時,會將其套穿在藍色朝袍內,作為輔助祭祀的服裝。此件棉袍為冬季用服,故可於冬至祭天時穿著在朝袍之內。除此之外,在赴天壇祭祀的前一日,清帝要在太和殿或中和殿前閱視祝版(即讀祝,禱告之意),此時也會單獨穿著藍色龍袍,此即為古禮所言之「祭禮先嘉疏」。

▲剔紅嵌玉荷花寶座

清 長127厘米 寬91厘米 高115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座面紅雕漆邊框,沿下高束腰,上下雕刻仰俯蓮花瓣。鼓腿膨牙,牙板下沿為勾雲紋窪膛肚,其中雕刻雲龍紋。內翻馬蹄足下連接托泥。座面上三屏風式圍子,後背紅雕漆邊框,內飾米色漆地,鑲嵌玉雕荷花、荷葉、飛燕。搭腦凸出,並附帶紅雕漆勾雲邊海水雲龍帽。

▲剔紅嵌玉荷花圍屏

清乾隆 長314厘米 寬271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底座為紅雕漆八字形須彌座,中間束腰雕刻卷草,上下有仰俯蓮花瓣。座上三屏式,每扇以紅雕漆為框,框內米色漆地,鑲嵌玉雕荷花、荷葉、飛燕。中扇搭腦凸出。屏帽為三塊拼接,以紅雕漆勾雲紋為邊,黑雕漆海水為地,上面雕刻上下翻騰的紅雕漆龍紋。

▲剔紅座宮扇

清 通高300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一對。宮扇是寶座間陳設物之一,置於寶座兩旁。通常宮扇的扇面是羽毛的,這件宮扇製作於乾隆年間,經過常年使用後羽毛脫落,清末時期經過修復,扇面圖案是繪製而成。紅雕漆花葉形須彌式底座,面下高束腰,上下雕刻仰俯蓮花瓣。座面上紅雕漆象馱寶瓶,寓意「太平有象」。宮扇桿下端插入寶瓶之中,扇面下端與宮扇桿結合部位用銅製作,銅葉上鑲嵌玉制磬紋、雙魚紋,寓意「吉慶有餘」。

▲掐絲琺琅端香熏

清 左:通高35厘米右:通高37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一對。甪端立姿,昂首,四腿粗壯,足踩盤蛇。周身在藍色地上飾纏枝朵花和捲雲紋,胸前掛鈴上陰刻「乾隆年制」楷書款。

甪端乃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瑞獸,能日行一萬八千里,通四夷之語,知遠方之事,好生惡殺,明君在位則奉書而至。甪端均成對製作,對稱地陳設在寶座兩旁,以彰顯在位帝王乃聖明君主。

▲青玉夔蝠紋如意

清 長43厘米 最寬12.2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舊藏永壽宮。青玉制。

▲嵌玉阮元書七言對聯

清乾隆 縱126.8厘米 橫31厘米 厚1.8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此副對聯陳設於乾隆花園玉粹軒,木框黑漆地嵌玉字,聯語為篆字,上聯「廣運欽承一統大」,下聯 「 天恩國慶萬春延 」 ,皆為乾隆帝御制詩句。「廣運」句出自乾隆五十年(1785年)所作《謁明陵八韻》;「天恩」句出自同年作《千叟宴恭依皇祖原韻》,皆是歌功頌德之意。

▲《兩浙海塘通志》

清乾隆十六年刻本縱25厘米 橫15.7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此書為乾隆朝浙江巡撫方觀承呈請勅修,內容分圖說、列代興修、本朝建築、工程、物料、坍漲、場灶、職官、潮汐、祠廟、兵制、江塘、藝文等十三門,共二十卷。另設首卷,收錄雍正、乾隆兩朝關於海塘之歷次詔諭載於書首。此書詳細記述了浙江省古代海塘之建築歷史、工程管理、物料核算、官員設置、水利制度、民俗活動等方面,是研究海塘歷史沿革和水利工程的重要文獻。

▲乾隆帝御筆《閱海塘記》卷

清乾隆 描金雲龍紋蠟箋 縱33厘米 橫91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清高宗乾隆皇帝分別於乾隆十六年(1751年)、二十二年(1757年)、二十七年(1762年)、三十年(1765年)、四十五年(1780年)、四十九年(1784年)六次南巡,視察海塘堤防是其南巡核心目的之一。此卷《閱海塘記》書於「壬午上巳日」,即乾隆二十七年第三次南巡途中,是在拜謁海寧海神廟後所作,全文收入《清高宗御制文集》初集卷七。文中縷析從神禹到而今的治水理念以及經驗教訓,並在實地考察杭州沿海塘壩,一一履視測度的基礎上,闡明柴塘與石塘對於治理海患的不同作用與利弊得失。此卷為乾隆帝五十二歲所書,用筆圓潤平和,為其中年成熟穩健書風的代表作。此卷曾經《石渠寶笈續編》著錄,原貯藏於寧壽宮。

▲海寧陳氏安瀾園全圖

清 縱65.5厘米 橫128.4厘米 浙江省博物館藏

▲姚文瀚《乾隆皇帝鑒古圖》軸

清乾隆 紙本設色 外縱138厘米 外橫289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乾隆帝御筆《學詩堂記》卷

清乾隆 紙本 縱20.5厘米 橫124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清郎世寧等《塞宴四事圖》

故宮博物院藏

乾隆帝熱衷木蘭秋獮,除狩獵練兵之外,另一重要目的是藉此與塞外民族,尤其是漠南、漠北蒙古的王公貴族舉行聯誼活動。他將宴會上的「詐馬」、「什榜」、「相撲」、「教駣」表演稱為塞上四事,並命宮廷畫家郎世寧等人以繪畫方式記錄下來。

▲乾隆帝御用黃色緞綉金龍紋大閱甲

清乾隆 上衣通長78厘米 兩袖通長208厘米 下裳長78厘米 下擺寬80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甲以黃色緞為地,青絨緣邊,月白綢里,內敷以棉。其甲為上衣下裳式。上衣圓領,對襟,其表面滿布銅鍍金帽釘,前胸懸掛鋼質護心鏡一。帶左右護肩、左右袖、左右護腋、前襠與左襠。其下裳分左右兩片,於黃緞綉雲龍紋間,又平金綉連綴金鉸形上中下三道。其紋裝飾華麗富貴,於周身平金綉正龍、行龍、升龍等各式五彩龍紋,龍間飾以五彩祥雲、火珠、海水江崖、靈芝等紋樣。

▲民國拓清乾隆甲辰年(1784 年)

乾隆御制詣聖因寺瞻禮皇祖神御殿詩刻拓片

民國 縱39厘米 橫69厘米 浙江省博物館藏

▲剔紅御制詩三清茶碗

清乾隆 高5.8厘米 口徑11厘米 底徑4.8厘米 浙江省博物館藏

侈口,圈足,小碗,碗壁外剔刻有乾隆御制詩《三清茶》一首:「梅花色不妖,佛手香且潔。松實味芳腴,三品殊清絕。烹以折腳鐺,沃之承筐雪。火候辨魚蟹,鼎煙迭生滅。越甌潑仙乳,氈廬適禪悅。五蘊凈太半,可悟不可說。馥馥兜羅遞,活活雲漿澈。偓佺遺可餐,林逋賞時別。懶舉趙州案,頗笑玉川譎。寒宵聽行漏,古月看懸玦。軟飽趁幾餘,敲吟興無竭。乾隆丙寅小春御題。」碗底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丙寅為十一年(1746年),乾隆三十六歲。原詩見《乾隆御制詩初集》卷三十六,題為《三清茶》。

三清茶是由梅花、佛手和松實等三味組成,以乾淨的雪水烹之。乾隆皇帝每年在重華宮舉辦茶宴,邀請大臣參與茶會,飲茶,賦詩,並以帶有三清茶詩句的碗來品嘗三清茶,可見乾隆皇帝之風雅。

▲宜興窯紫砂加彩海棠式壺

清乾隆 高10.5厘米 浙江省博物館藏

紫褐色胎,泥質細膩。自蓋至圈足,通體作四瓣瓜棱形。蓋頂堆塑折枝雙桃為紐,子口。壺身無執柄。朝天曲流整體貼附於壺體,流口略低於壺口,圈足略外撇。壺體兩側繪粉彩青綠山水圖,青山綠野,白牆黛瓦,枝掛碩果,一派田園景象。蓋內與外底均有草書「王倫」二字,外底另戳印橢圓形款記,字跡模糊不可辨。紫砂壺從萬曆到明末呈現出了高速發展的跡象,出現了以「四名家」(董翰、趙梁、元暢、時朋)為代表的一大批紫砂壺製作高手。到了清前期,紫砂藝術更是進入鼎盛期。

▲紫砂烹茶圖六方壺

清乾隆 高16.2厘米 口徑4.2厘米 足徑4.3 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壺高筒六方形,腹、流、柄、蓋均出六棱。薑黃色砂泥,細膩潤滑。腹出六面,有三面刻乾隆御題詩:《雨中烹茶泛臥遊書室有作》,句末圓形篆書印章款「乾」、方形篆書印章款「隆」字。另三面刻印烹茶圖。

▲白地紅彩乾隆帝御制詩蓋碗

清乾隆 通高9厘米 口徑8.8厘米 足徑3.7厘米通高8.8厘米 口徑8.8厘米 足徑3.6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清佚名《乾隆帝薰風琴韻圖》軸

清乾隆 紙本設色 縱149.5厘米 橫77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宮廷繪畫中,身著漢裝的帝王肖像及行樂圖不勝枚舉,這同漢族文化對清宮生活的影響有密切的關係。圖中穿漢裝的乾隆帝端坐榻上,膝上橫琴,雙手輕撫,琴聲裊裊而起,餘音不絕。六名小童分侍左右,或持如意,或握竹杖,或端茶盞,或捧圖書,或澆花卉,或整理桌案,井然有序。石几上擺放的圍棋、書籍、畫卷暗示了乾隆對漢族傳統文化的鐘愛。

▲銅鍍金太平有象鍾

清 高90厘米 寬48厘米 厚20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官窯青花「多子多福」紋綬帶瓷扁壺

清乾隆 高17.7厘米 口徑4厘米 底徑5.7×4厘米 浙江省博物館藏

外底書有「大清乾隆年制」印章青花款。壺直頸、如意雙耳、扁圓形腹、底承圈足。造型仿自明永樂青花扁壺,屬乾隆御窯仿明初官窯的名貴品種。胎體細膩,釉面瑩潤。

▲粉彩麻姑獻瑞紋大碗

清乾隆 高7.4厘米 口徑18.3厘米 底徑7.8厘米 浙江省博物館藏

口微敞,深腹弧收,圈足。除圈足端沿外均施釉。口沿施醬黃釉,其餘為白釉,釉色略泛青,外壁粉彩繪麻姑獻瑞紋,外底飾「大清乾隆年制」青花三行六字篆書款。

▲官窯黃地綠釉龍紋碗

清乾隆 高5.3厘米 口徑10.3厘米 底徑4.5厘米 浙江省博物館藏

敞口,深腹弧收,圈足。除圈足端沿外通體施黃釉,胎壁輕薄,釉色純正。圈足內白釉泛青。器外壁繪綠釉雙龍戲珠紋,內底心以綠釉書壽字。外底飾「大清乾隆年制」青花三行六字篆書款。

▲黃地粉彩開光山水圖雙連瓶

清乾隆 高18.2厘米 口徑9×4厘米 足徑10×4.8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瓶體以雙身半體瓶相聯,洗口,束頸,溜肩,圓鼓腹,下腹內收,圈足微外撇。內施松石綠釉,外壁黃地彩繪勾蓮圖,正反兩面各有一圓形開光,內繪青綠山水圖,空白處墨彩隸書乾隆御制詩《題唐岱仿古十二幀》中詩句,「東風隨處起芳華」、「閣跨明潑映水紅開窗不斷芰荷風。」詩後分別鈐有「乾隆」「宸瀚」、「惟一」「惟精」紅彩印章。(原詩見《御制樂善堂全集定本》卷二十八)底施松石綠釉,中心處白釉紅彩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

祭紅釉瓶

清乾隆 高16.5厘米 口徑3厘米 足徑4.5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作者:鄒萍

編輯:陶一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乾隆 的精彩文章:

這位妃子從來都沒有得到過乾隆的溺愛,卻是乾隆身旁活的最久的女人
讓乾隆一見鍾情的香妃,歷史上真的存在過嗎?
「香妃原型」?乾隆這個外國的妃子,位僅屈居皇后,還生了最多兒子!
北京翰海2017大型拍賣會精品推薦:銅胎掐絲琺琅開光麻姑獻壽圖獸耳蓋罐

TAG:乾隆 |

您可能感興趣

2018雅昌交藝招商火熱進行中!
大戲搶先看 金秋打卡2018北京文物博覽會雅昌專區
「傳給雅昌」重磅亮相2018 PE展
雅昌專稿:光緒帝師後人翁萬戈捐美183件中國國寶,為什麼?!
雅昌專稿 | 新晉2018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巴克里希納·多西 你知道多少?
雅昌帶你看展覽 | 湘博開年首展!50家博物館共同打造「13-16世紀中國與義大利的跨文化交流」
美國印刷大獎揭曉,雅昌獨攬55個獎項,獲獎率高達93%!
燃!藝術家蔡國強引爆階梯書架 致意雅昌25周年
雅昌2019行業預測:藝術品拍賣的新機遇
雅昌專稿|樊洲:終南歸來,「線山水」如何再次走向世界
雅昌專欄 | 胡人:瑞士鐘錶中的陰陽之道
民國開國紀念幣二十文最新市場分析 轉載:雅昌藝術網
雅昌網留記錄——網路宣傳,拍賣記錄字畫
雅昌藝術論壇祝全體網友豬年大吉
雅昌藝術論壇祝全體網友狗年大吉
雅昌專稿|好慌 竟看懂了千年文物上的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膊
雅昌交藝|18足跡,同享藝術之光,共傳藝術之美
俄羅斯列賓美院雅昌油畫專場拍品賞析
雅昌月度策展人影響力榜單
雅昌為何王石的一億大單?為了「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