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南懷瑾先生開示靜坐的反應

南懷瑾先生開示靜坐的反應

導讀現在必須詳細說明靜坐與氣機的關係和作用,但是首先必須先要了解一個觀念,這是指一般已經成年以後,以及已經有過男女性生活以後,乃至包括老年人的情況而言,至於未經成年的童身,那又須另作別論了。

1

第一反應——腿部的麻脹

在開始練習靜坐時,如果沒有以上所說的那些先入為主觀念的存在,或者能夠泯除這 些似是而非的觀念,他所感覺最大的困擾,便是心理的不能平靜和生理反應的各種奇異的感受。關於心理的平靜與散亂問題,留待將來討論靜坐與心理關係時再加說明。現在所要討論的,只是偏重在生理內部氣機的反應。關於這個問題,根據通常開始練習靜坐的統計資料,十之八、九,便是靜坐時,經過一段短暫的時間以後, 首先引起感受上的壓力的,便是兩腿發麻或發脹。於是促使渾身酸疼或不安,甚至,連帶引起心理的不寧靜。如果從一般生理衛生常識來講,大多都認為那是兩腿的 血管被壓迫的關係,等於一個通常不練習靜坐的人把兩腿交叉疊起,如不隨時變更交換隻是保持一個姿勢經過一段的時間,便有腿麻的感覺,於是就認為它是很不好的現象。

倘使從靜坐的經驗來講,這種現象,並非完全是血管被壓制的關係,實在是氣機開始 發生了反應的作用。因為氣機在筋脈血管肌肉之間,不能暢通流行,所以有了脹痛麻木的反應感覺。換言之,這便證明了在生理上的陰[足喬]、陽[足喬]的氣脈 上,已經有了後天的障礙。反過來講,當腿麻到不能過分忍受時,只須輕鬆的放開兩腿,慢慢地讓它自然舒暢之後,便會感覺到由於經過這一段短暫時間的壓迫,而 換得新奇的舒服和快感。事實上,當靜坐工夫到達某種適當的階段時,無論盤腿或不盤腿,這種新奇而舒服的快感,是長期永恆地存在。此時,雖然長期盤腿而坐, 不但沒有妨礙,這種舒服和快感,反而愈來愈盛。

2

第二反應——生殖機能的勃興和其他

有關靜坐對於生殖機能的反應,為了講解的方便,必須把它分為(一)腎臟機能(二)生殖機能兩部分來講,因為在成年人練習靜坐時,最初有反應的大多數是從腎臟部分(包括腰部)開始。日久功深,生殖器部分才發生反應,如果是少年人習坐,很多都是由生殖器部分先發生反應。

(一)腎臟部分的反應:即是說靜坐的時候,或在靜坐過後,腰背會發生脹、痛、酸、麻等情況。倘使因腎虧而患有陽萎、早泄、遺精病的人,可能因靜坐的關係,反而更有遺精或早泄的現象。如果不得其法或不知對治,甚之有至於白日遺精,大小便隨時遺精,與靜坐時遺精的嚴重癥候。關於這些現象的來源,中醫認為是腎虧的關係;西醫認為是與腎臟或腎上腺、性腺和腦下垂腺,以及神經衰弱等因素有關。若是女性練習靜坐,素來患有腎虧等症,不但腰部疼痛不堪,甚至會有白帶等現象發生。其實這不是因為靜坐的關係而產生這種不良的後果與副作用。實在是因為靜坐的關係,發動身體內部氣機的潛能,在將要通過而尚未通過腎臟與腰部的階段,由於這些部位的神經與腺路有了宿疾的障礙,所以引起這些癥狀的並發。如果知道了這個原理,再得明師指導而知道對治的方法,只要過此一關,則一切有關這一部分的宿疾頓消,恢復健康壯盛,自然不成問題。倘使沒有明師的指導,不知對治的方法,最好是暫時停止靜坐,等恢復健康時,再來靜坐,如果又因靜坐而重發時,就不妨再停。如此持之有恆,再病再停,再停再坐。久而久之,自然就會完全恢復健康。因為對治的方法太多,而且要因人而施,因病而治,或者運用身體運動的各種不同姿態,再配合醫藥的調整,相當繁複,故只能說到如此而已。但在此階段,最要緊的守則,必須要絕對斷絕男女的性行為,倘使能做到不但沒有性的行為,而且無性的慾念,那便是真正無上的大葯,決定可以及早恢復健康。至於健康恢復中的變化反應,則因男女性別、年齡老少、體能強弱而有不同,恕難逐一評說,實非因為守密而不言也。

(二)生殖機能的反應:即在靜坐時,或剛剛下坐後,生殖器突然勃起,甚至久堅不下,猶如亢陽的狀態,同時引起睾九部分微細神經的跳動,以及攝護腺、會陰部分輕微的震動。在女性而言,有子宮震動或收縮以及兩乳房膨脹的現象。如依道家某些修鍊丹道派的觀念,便認為它是一陽來複之機,正好採藥歸爐,用意引動呼吸作為搬運「河車」等的基礎,這種觀念是否正確,以後自有專論,在此暫略。

但在靜坐的過程中,有了這種現象之後,如果不配合心理上的性慾衝動,那確是很好的情況。這是腦下垂腺、腎上腺 與性腺等活動與興旺的證明,對於身體的健康,是絕對有益的現象。但是無論年齡老少、男女性別。一有這種現象發生,十個有九個半都會引發性慾的衝動。有了性 欲的衝動,就會引發頭昏腦脹的感受。甚至,還有胸臆煩悶或發生情緒煩躁的感覺,非常難以排遣。如果因此而有了性行為之後,不但前功盡棄,而且還有過於性行 為或手淫的損害。倘使不加上這些心理行為與性行為的破壞,那便有如老子所說嬰兒的狀況,「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它便會引發生命潛能而開始生機 成長的作用。然而一般練習靜坐的人,大都到此止步,極難過此一關,而且不知調整對治的方法,即使勉強壓制,久久亦成為病態,與忍精之害有同樣的毛病。如果 練習靜坐,做到絕對沒有這種現象發生,那麼,又等於生機斷絕,久而久之,便使身心枯寂無情,等於一潭死水。

三十多年前,我有兩個練習靜坐的朋友,有一位是中年人,他對我說:當他晚上和夫 人一起對面靜坐時,碰到這種現象發生,睜眼一看夫人,比平時容貌更美,於是便順理成章,「只羨鴛鴦不羨仙」,進入凡夫的境界去了。另有一位是老年人,已經有六十多歲,有一次同在山中練習靜坐,碰到這種現象,變成「亢陽不悔」的情況,想盡辦法,總難收拾,甚至利用冷水沐浴,也依然蛙怒如故。最後他只好下山回家,尋找「老妻畫紙為棋局」去了。朱熹說的:「世上無如人慾險,幾人到此誤平生。」其然乎!其不然乎!此二公的靜坐經歷,給予我後來的啟示,與專心一致尋求其中的癥結所在,實有多者。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話對於同參的道友而言,仍然具有聖人名言的無上權威。

關於靜坐中生殖機能反應的調整與對治的方法,也很繁複而一言難盡。如果真要專心致力於靜坐修道的人,最簡便而有效的方法就是減少飲食。甚至,可以短時不食,必定生效。佛教以過午不食為戒律的基本,並非完全屬於信仰的作用。諺云:「飽暖思淫慾,饑寒發盜心。」實在不是無因的。不過減食與不食煙火,也並不是簡單易行的事,如果不明其理而不知運用之妙,因此而害了胃病,則得不償失,不關我之言不在先也。

3

第三反應——背部與肩胛的反應

在靜坐的過程中,感覺背部或肩胛部分有了脹痛,或者有神經緊縮等現象。它的原因雖然很多,歸納起來,可以用兩個原因包括它的要點:一是氣機循督脈——「脊髓」中樞神經上升的必然現象;一是生理病態的反應。再為分別說明如次:

(一)病態的反應:這是指一般體弱有病或年老的人,他們在修習靜坐時的現象。所謂體弱有病,包括肺病、胃病、肝臟、心臟等等內髒的病症,或者病根隱而未發。如果是有這些病症的人,當他練習靜坐到達某一階段時,就會感覺到背部脹痛猶如重壓,腰軟乏力或有疼痛等感覺。甚至還有背部神經抽搐痙攣等的現象;或者感覺在肩凝兩邊肩膀連帶後腦的背部,有強硬難受的感受;或者脹痛得汗流浹背,或冷、或熱。

如果有了上述這些情形,首先必須了解這不是靜坐出了毛病,因為靜坐只是休息的方 式之一,一個人和動物,絕不會因休息而產生毛病的。這是證明自己生理上已經有了潛伏性的疾病之反應,是值得慶幸的事。因為不經靜坐的測驗,你還不知道自己身體已經有病。而且自己能夠感覺到有病痛,正是體能發出自我治療的功效,並非是病入膏肓,達到無藥可救的地步,例如一個人受了傷,而不感覺傷處的疼痛,那 就是傷勢嚴重的信號。如果傷勢稍好,便會感覺到疼痛。又如患了感冒的人,當感冒病菌尚潛伏在內時,還無感冒的徵兆,如果發出感冒的現象來了,這便是感冒已 較減輕了。因此在靜坐的過程中,有了這些現象,便須注重醫藥的治療,以配合靜坐,只要具有堅定的信念,度過了這些難關,便自然而然的漸入佳境了。

(二)氣機的反應:如果是正常健康的身體,經過了以前所講的第一反應、第二反應之後,便自然而然會到達背部和肩胛部分發生脹剌的感覺。甚至好像有一樣東西或一股力量在活動,只是很難向上沖舉。而且自己的意識也會產生潛在的企圖,好像覺得必須要衝過去才會輕鬆愉快,這種現象在丹道的觀念里便叫它為「河車」轉到「夾脊」的一關,是打通督脈的過程現象。

實際上,這是陽氣開始到達「還陽穴」的階段,如果不能把心念放鬆,不能做到渾然「忘身「的意境,它就愈來愈有壓力,換言之,每逢這種情形,你的注意力愈會向背部集中,自然而然想用意識假想的力量幫助它向上推進,因為注意力的愈加集中,反而使腦神經、胃神經愈加緊張。甚至過分用力,會使心臟收縮、更會增加背部 脹痛的感受,有些學習道家某些丹法的人,用意去「導引」它過關,或者「以意馭氣」,觀想「河車」的運轉,配合深長微細的呼吸,以六六三十六次的深呼吸,或 以九九之數的呼吸頻數,當做配合大小周天的觀念,或者配合內功運動,或用瑜伽體功等方法引導它過頭,雖然也可收到一時的效果,好像儼然有物通過「夾脊」而上沖「玉枕」,但是畢竟都非究竟,而只是屬於心理的力量,改變了生理感覺的作用,並非真是氣機通過「夾脊」的真實境界。

如果能夠做到渾然「忘身」,或者運用智力而拋舍感覺的作用,只是一味沉靜無為、等待它的充實,它便會像接觸電機的開關一樣,嗒的一下,豁然鬆弛,進入心境豁然開朗、精神特別充沛旺盛的境界, 假使平常是勾腰駝背的人(受過外傷或生來如此的另當別論)到了那個時候,他就會自然而然的挺直腰干,開張胸膛,呼吸順暢,胃口開爽。不過,往往因此而精神太過旺盛,不大容易睡眠,但普通一般人,都有定的睡眠的慣性,到此反而把它當做失眠的病態,心理愈加恐慌,那就背道而馳,無從說起了。

4

第四反應——頭部的反應

講到頭部與靜坐過程的反應,它比其他各部分都較為複雜。從中國傳統的醫學觀念來 講,「頭為諸陽之首」,所以它的作用也更大。在丹道家的觀念來說,它包括了後腦的「玉枕」關,與頭頂的「泥坦」關,都是很重要的部分。從現代醫學的觀念來 說,它與小腦神經、大腦神經,以及「間腦」與「腦下垂體」等組織有關,相當複雜,而且它與五官的神經細胞,都有密切直接的關聯。因此修習靜坐的人,常常到 此而發生嚴重的問題,一般世俗所謂的「走火火魔」,也都是在這個階段出了問題。現在為了講解的方便,把它就部位作三個步驟的分解,(一)後腦(玉枕);(二)前腦;(三)間腦。

後腦的反應:在修習靜坐的過程中,除非既空守寂,或靜默沉思之輩,只把心理意識的比較寧靜的狀況當作靜坐的功效,那就無從做進一步的探討。否則,靜坐的工夫愈久,必然會引起生理的反應,等到生理氣機的反應經過腎臟、腰、背以後,它就自然而然的會上升到後腦階段。當這無形無質的氣機到達後腦(玉枕)的時候,最為普通的反應,便是感覺神志不太清明,有點昏昏沉沉,進入似睡非睡的狀態。 在佛家修習「止觀」或「禪定」的立場便叫這種現象作「昏沉」。是修道的障礙之一。在道家某些丹法的立場來說,也有誤認這是「渾沌」或「坐忘」的境界(其實是相似「渾沌」與「坐忘」的情況,並非真實。)因為道家是依身起修,首先側重在生理上的生命能作入手的法門,所以認為這種現象是「養生」的妙境,這不能說是完全錯誤的觀念。佛家是從心性入手,一下子便想拋開「身見」而直接進入性靈的領域,所以凡是「昏沉」或「散亂」妨礙了性靈清明自在的現象,統統須要揚棄。因此便認為它是障道的因緣。如果認清了原理和原則,佛道兩家對靜坐過程的異同,都不是「是非」的重點,只是所取的入手方法,各有不同的初步目的而已。 其實無論佛道兩家如何的不同,一個人,總離不開身心的相互關係和身心的相互影響。即使不注重身體,但當你進入靜定的境界,仍然還離不開此身的作用,還須仰仗此身,然後才能打破這個軀殼樊籠的束縛。因此宋元以後的道家對於依身起修的理論便有「借假修真」的說法了。

當氣機進升到後腦而呈現渾然昏昧的狀態時,如果是體力不足或身心疲憊的人,他就會垂垂欲睡,甚至,連帶體力也不能支持靜坐的姿勢了。這種情形,應該是腦部的「氧氣」不足,等於人在疲勞欲睡時,就自然而然要打呵欠一樣的情形。倘使不是體力不足,因為氣機上升到後腦的關係。當他在似睡非睡的境界中,最容易引起的現象,首先便是眼前昏昧,一片無明,漸漸的會進入似夢非夢的光景,猶如昏黃隱約的狀態。這便是由後腦神經影響到眼神經的反應關係。許多人在這種狀態中,便會像夢中見物一樣,在昏昏迷迷中,看見許多事情和影像,可喜可愛的,可怖可悲的,種種情形因人而異。它配合了下意識(佛家唯識學中所說的獨影意識)的作用,便會引起許多心理和清醒以後思想觀念的種種變化,一般人所謂「入魔」,或者真的有了問題,都是出在這個階段。其中變化情況,非常複雜,它和一個人平常的智慧、思想、個性、心理、生理等,都有相互因果的密切關係。如果沒有真正的明師指導,或者缺乏自信、缺乏健全的理智與正確的思想,實在很容易走入岔路。

倘使了解了這些道理當時便不理會這些現象,因為過了黑暗的夜裡,一定就會破曉。 那麼,只要經過這一階段,便會稍覺清醒。或者眼前呈現點點的星火之光。或如螢火,或如鉤鏈。或者有各種不同的光色。它都與自己內部生理的健康有關,所以才 會出現在「內視」的境界裡面。(至於何以會有這些光景現象的出現,其中原理實在不太簡單,以後再說。)可是一般靜坐的人,大都到此便自然而然地會想下坐, 或者腿麻身僵而無法支持了。

如果是身體內部並不真實健康,或者頭腦與五官部分已有病根潛在,或者如中醫所講 「上焦」有火(發火),或胃部消化不良,以及其他腸胃病與各種輕重病症的關係,也可能因此而呈現眼角膜發紅,或耳鳴、耳塞等似乎是病的現象。如果是牙齒有 病的,很可能便有牙痛或牙齒動搖等狀況出現。如果是有感冒潛伏在內,或者其他原因,也可能會在淋巴腺相似發炎,或者頭腦神經疼痛,或前後腦神經疼痛等癥狀 發生。但千萬要記住這不是因為靜坐而帶給你不祥的毛病,實在是因為早已有病根在內,經過靜坐而促使它的發現。換言之,這是因為靜坐的關係,促使自己內在的 體能發生自我治療的功效,如果持之有恆,再配合醫藥的治療,必然可使自己恢復絕對的健康,因此,自古學道的人,經常都必須對醫理有所心得。

兩眼無神,眼下青瘀,眼圈發黑:中醫認為:「肝開竅於目」,肝腎同源,腎氣不足,腎水便不能滋養肝木,兩眼便無神,眼圈發黑。腎氣充足的人,眼睛清澈明亮,奕奕有神。一般腦子裡經常想一些烏七八糟的色情事情的人,眼睛往往很渾濁,兩隻眼睛像喝醉酒一樣遊離而沒有定力,這在相書上稱為「 桃花眼」, 代表好色,一輩子下賤,命不好。

俗語講的:「傷筋動骨一百天!」骨折是一種外傷,癒合需要動用腎精的滋養,也就是說骨折是一種外力把腎氣傷了,有些骨折後癒合的慢,而且渾身無力瞌睡連連,說話語聲低微,氣虛不足,這都是骨折後抽提元氣,重新構建骨骼所造成暫時性元氣不足的表現。所以很多傷精的患者,其表現和骨折後的患者表現相似。

給那個骨折的患者打了一個比方,身體好像一個城郭,裡面的勞動力就那麼多,如果外來有敵人入侵,那麼身強力壯的年輕人就會先暫時放下手裡的勞動,跑到城牆周圍修築防禦公事、幫助駐軍抵禦侵略,那麼城內的很多工作就暫時擱淺了。

元氣也是這樣,只要身體有了損傷,體內就會總動員,進行自動的協調,把營養和生機現供應傷口、創口,尤其是骨折,身體自動調動氣血灌注滋養傷處,........這些骨化合成都不需要我們自己動腦子,身體自動完成,人體不愧是一個「小宇宙」,很多演化和生成根本都是自動的。所以古代的傳說不是瞎說,這裡面是有著很深刻的內涵深意地!

所謂陽氣,就是身心的健康表現:如精力充沛、身體健壯、聲音洪亮、內心光明、愛心、清凈、真誠、自在、隨緣等等。

所謂陰氣,就是身心的各種疾病,身體的五臟六腑的毛病,內心的骯髒的、黑暗的、潮濕的,如貪婪、好色、兇惡、嫉妒、傲慢、嗔恨、生氣、煩躁等等,都屬於陰暗的不好的內容。人的身體大自然設計的本來都是完美無缺的,小孩子在12歲之前一般內心比較清凈,沒有太多污染(現代的個別小孩子除外),男女之事不懂,所以身體基本不會有太大損傷,一旦12歲之後,身體和內心的雙重發育,各種慾望隨之而來,陽氣漸漸褪去,陰氣漸漸增長,身體的毛病慢慢就多起來了。陽氣耗盡,陰氣充滿,人就死了,所謂到陰間了。

提昇陽氣,除了有很多養生功法修鍊,其實如果本質的東西沒有解決,修鍊功法也無法根本解決問題,這裡我們所談的正是這個根本的問題!那麼到底怎麼做呢?

一、戒邪淫!戒邪淫期間防止念頭的不清凈,這一點很很重要!如果看到美女、腦子裡亂想的話,很多精華照樣消耗掉了,因為心火重就會消耗腎水,所以還要培養自己的清凈心和定力

二、行善!行善使人陽氣足,內心的陰霾一掃而光,元氣就會恢復。

三、孝順!父母是天,也是我們每個人的根本,元氣的根本,我們的那口氣是父母吹的,生機要想茁壯,要往根上澆水,我們的命根就是父母啊!這是腎氣真正的總開關,傷精不可怕,可怕的是內心的冷漠和陰暗。孝順的人,慢慢的智慧就會開,身體自動就會恢復正常,速度非常快!

雖然這三點看似很簡單,但是常常被多數人忽視,而去追求高深的道教養生功法、丹道功法,但都徒勞無功...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修鍊探索 的精彩文章:

人體的自然風水,可以阻擋百邪入侵!
樁的生氣不傳之秘

TAG:修鍊探索 |

您可能感興趣

南懷瑾先生:靜坐的時候如何才能靜心
禪門泰斗虛雲老和尚開示靜坐法要
打假南懷瑾之《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
南懷瑾老師:靜坐、打坐的方法
王陽明的靜坐說
瑜珈「奇葩」之靜坐
靜坐養生 寧靜保健
汪曾祺:無事此靜坐
無事此靜坐,靜坐想什麼?
王菲靜坐謝霆鋒站立在側,「鋒菲」好甜蜜啊!
南懷瑾老師講述:最簡單明了、最好的靜坐方法
87版林黛玉絕美生活照,圖三,陳曉旭靜靜坐在海邊沉思
日本岡田式靜坐養生法
眾星現身張傑演唱會興奮搖擺 唯獨安靜坐著的趙麗穎亮了
無事此靜坐 |汪曾祺
南懷瑾: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
王維這首小詩物我相生,筆墨流淌真情,靜坐感悟禪意
靜坐時如何靜下心來?
王維一首小詩物我相生,筆墨流淌真情,靜坐感悟禪意
不滿蔡當局粗魯「拔管」 台大校友靜坐抗議:我們只是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