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五代時期耀州窯青瓷圈足的修足特點

五代時期耀州窯青瓷圈足的修足特點

創燒於唐初的耀州窯,到五代出現了青瓷的第一個高峰。且不論其典雅的造型,單是那天青色的釉,就有奪魂攝魄的誘感力,被學者譽為「最美的青瓷」。就釉的美感而言,五代耀州天青釉在當時國內各窯口中處於領先地位。學術界關於五代耀州青瓷就是柴窯器的研討還在繼續,尚無定論。收藏界人們也在密切關注著這場討論。由於五代耀州青瓷史無記述,而窯址發掘也隔時較近,如今,一塊天青釉殘片也極不易得。因而,何為五代耀窯青瓷,多數人不甚瞭然。筆者10餘年間收集的五代耀州窯青瓷殘片多達不到精品標準,但是,足的修削方法與精品是一致的。

五代耀州窯剔花雙流壺

一、圈足較大而外撇,足牆和器底、器壁厚度趨向一致。

五代耀州青瓷器足繼承唐代玉璧底和晚唐玉環底的傳統,圈足較大且足牆外撇,特徵明顯。兩者繼承中的變化脈絡較為清晰。五代青瓷漸改唐代雄渾敦厚的修足風格,服從於器形總體仿金銀器的造型要求,向輕巧精緻、典雅秀麗的方向演變。

足牆從低矮厚重向窄高輕巧變化是五代耀州器足又一特徵。初期器足的足牆寬,器底厚度超過器壁。從殘足的斷面看,有的器底厚度幾乎是壁厚的一倍。隨著五代青瓷整體工藝水平的提高,圈足修削更為精細,典雅秀麗的風格基本形成。

耀州窯五代青瓷花口盞

仔細觀察度量五代穩定期青瓷殘片斷面,可以發現器底、器壁、足牆的厚度基本相同,顯示出一種均衡協調的美感。這大約是五代青瓷的修足工藝趨於成熟並且相對穩定的一個標誌,圈足達到這個標準的器物在胎、釉等諸多工藝上都保持著較高水準。如:胎土顆粒細勻,胎色鐵灰或黑灰,燒結程度好;化妝土施塗均勻,釉色晶潤光潔;修足刀法硬朗,內外牆稜角分明;線條剛勁有力,而又流暢圓順。以此推測,五代匠師是把器足當作重要的審美對象來進行藝術加工的。在實用性不受影響的前提下,突出了器足美的效果。

二、圈足外牆斜直微弧,內牆由弧斜趨向微弧斜。

五代耀州青瓷在其小小的圈足之上有如此豐富微妙的變化,讓後人驚嘆不已。初看外牆是斜直的,細心觀察比較則清楚可見,外牆總體斜直,而中段微微起弧。弧度之小非精密儀器不能度量,目測只能有圓弧度的感覺。或許這正是五代青瓷器足顯得剛勁雄健而又不獃滯的奧妙所在吧。而且無論足牆高矮寬窄,外牆斜直微弧都是其共有的特點。五代青瓷圈足的內牆以弧形斜削為主要形式。早期弧度大,向足心延伸的跨距也大。進而弧度漸小,直到斜弧為止。這裡仍然可以看到唐代玉環底內圈弧形削法的痕迹,其用心源自瓷器塌底這一亘古難題。五代圈足偏大,一般來說都程度不同地存在著塌底現象。而初期胎土煉製較為粗糙,入窯時的機械強度和支撐力也較弱,如何減弱塌底,而又不過分增加底的厚度和足牆的寬度,匠師們摸索出這種斜弧向底心方向延展的工藝,從而增大了足牆對底的支撐力度。矛盾初步解決,足牆的沒有顯著增寬,器底沒有明顯加厚,既達到了輕巧精緻的審美要求,又大致防止了塌底對精美的破壞。

與胎泥煉製水平逐步提高同步,圈足內牆弧度向底心延伸的跨度漸漸縮短,在斜弧的形式上固定下來,隨圈足大小變化或胎泥強度的增大,有些圈足內牆已近乎斜直。

三、足底修削形式多樣,挖足不過肩。

圈足內外牆的觸地面稱為足底。觀察完整器和殘足標本可見,外牆近足底處斜削一刀是五代削足的一般特點。另一種較少見是外牆不削而內牆近足處又斜削一刀。

五代青瓷足修削呈現多樣化特點。試分述幾種削法:

一是外高內低斜坡底。近足外牆處高,近內牆處低。總體上說,外牆近足處斜削較輕,差不多僅是象徵性倒棱而已。其坡度或有大、小變化,或有長、短之分。足牆寬而坡度緩且長,牆窄則坡徒,有的微斜而接近平底。

二是兩刀一線底。這種內外牆各削一刀的方法,是近外牆處輕削而坡短,內牆重削而坡長。形成的觸地線靠近足底外側。在較窄的足牆上,兩刀皆輕微,形成的鋒線雖不甚突起,但仍然是一線觸地。

三是近似弧形底。從足外牆線起弧,落止內牆底線。若以水平線為基準,多數情況下是外側起點高而高側落點低。如此以來雖是魚脊形弧底,觸地點仍然靠近外側。藝師們仍然很看重器物的穩定性,即使是視覺上的穩定感之類的細節亦考慮得十分周到。有的內外起弧點基本在一同一水平線上,弧頂居於足底中央;有的弧度較平緩,甚者近似於平底。其優雅清秀中又透出渾圓穩貼之風格則是獨樹一貼的。補充一句,這種底多數是用托珠或堆沙支燒。而前兩種多以三叉支釘支燒。

四是釉下裹足的平削底。這種足多見於胎土色淺的器足。內外足牆近於垂直,牆窄而略顯高,足底刮釉露胎,或塗護胎漿,以墊餅或墊圈支燒。釉色淡雅,妙不可盡言。

五代耀州青瓷的挖足,淺挖的圈足則是外牆高而內牆低。也有挖足與肩基本齊平,足內外牆高矮大致相同的。總的看來,五代耀州青瓷挖足刀法細緻,施釉燒成後,基本不見旋削痕的居多,少數顯露同心圓式的旋削線痕。器腹近底和圈足一般不施化妝土,因而鐵斑和紅褐色窯紅較為普遍。足部凸出的稜線也因釉薄,胎中鐵質被氧化而較多出現紅褐色筋線,這更突出了圈足線條硬朗流暢的美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陶瓷驛站 的精彩文章:

南宋官窯博物館的一件南宋官窯簋式爐
清乾隆鬥彩團花捲草紋缸賞析

TAG:陶瓷驛站 |

您可能感興趣

宋代龍泉窯青瓷的分期和特點
龍泉青瓷各個時期的特徵
戰國時期的光明|中國古代青瓷燈具
哥窯青瓷高足碗
頂級宋代青瓷刻花碗,堪比五大名窯!
越窯青瓷荷口三足洗
收藏課堂:五代宋初龍泉青瓷的特點和區別
唐十八足青瓷辟雍硯珍賞
元至明代早期的龍泉窯和龍泉青瓷
一杯青茶,一段瓷史 南宋青瓷
宋代湖田窯影青瓷的工藝特色
中國古代青瓷燈具
游博物館,看西晉到五代時期的青瓷精品!件件堪稱珍寶!
珠光青瓷「三大名窯」
春秋時原始青瓷
青瓷之王——青瓷蓮花尊
明代龍泉青瓷產品類型和特徵
洪州窯蓮花瓣青瓷盞托水洗的魅力之處
青瓷地方窯衡州窯瓷器鑒賞
北方青瓷|耀州窯的絕代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