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一本感動萬千讀友的書:幸福,有時真的很簡單

一本感動萬千讀友的書:幸福,有時真的很簡單

最浪漫的事鄺美雲 - 我和春天有個約會

簡單的幸福真的很簡單。就是有個溫馨的家,有相愛想守的家人,能夠讀書和工作。

——家,是幸福的港灣

前言

「背靠著背坐在地毯上,聽聽音樂聊聊願望,你希望我越來越溫柔,我希望你放我在心上。

我能想到最幸福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一路上收藏點點滴滴的歡笑,留到以後坐著搖椅慢慢聊。

而我,一定陪著你,讓你永遠把我當成你手心裡的寶。」

看完楊絳的《我們仨》之後,首先浮現我腦海的,就是這首《最浪漫的事》。如果楊絳的這部長篇散文需要背景音樂的話,那麼這首歌,是最合適不過的了。

《我們仨》講述的是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幾十年平淡無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經歷。全書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楊絳以其一貫的慧心、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

第二部分,女兒與丈夫先後病重去世,作者在書中以夢幻的形式表現了這段深重的情感經歷。

第三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女兒與錢先生相繼逝世,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

楊絳先生用回憶錄的方式,飽含深情地寫下了這本《我們仨》。讀完之後,我再用第一人稱楊絳的口吻,把我所能回憶起的這本書的感動之處,寫給你(錢鍾書)聽。

其目的是讓自己身臨其境,用作者的視野,去真切感受,去細細體會,去領悟作者筆下的親情感人,平淡幸福以及平靜無波敘述背後的思念與悲苦。

穿過所有的喧囂,歷經諸多磨難,即便是最後的最後,我們仨,走散了,只剩下一個人,在這個世上獨自飄搖,那也沒有關係,因為一直都知道,終有一天,我們仨會在另外一個世界團圓。

餘生很長,思念很苦,那也沒有關係,因為有我們仨在一起的幸福時光,細細回憶一遍又一遍,足以陪伴我走過剩下來的漫長歲月。

第一部分:我們倆都老了

我記得,有一天我做了一個夢,夢見你忽然不見了。荒郊野地里,孤凄的我不知道要到那裡去尋你。夢醒後,你告訴我:那是老人的夢,你也常做。

後來,這類的夢我又做過多次。夢中總是找不到你,回不到家。

現在回憶來,那是夢在提醒我,我們都老了。你們會離開我。

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

我們都老了,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你們倆就這樣先離我而去了,我們仨失散了。

我們仨失散了,家就沒有了。剩下我一個,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窮的羈旅倦客。

所以我只能做一個長達萬里的夢,在夢境里與你們在一起了。雖然這個夢,有些沉重。

這個「萬里長夢」,夢的是我們仨失散之前在一起的最後兩年時光。有我們瑣碎的溫馨,卻更多的是你們與我離別的沉痛。

先是你被「山上開會」叫走了(我知道,其實你是住院了),我和女兒阿圓在家等得著急,最後走上古驛道去找你。我們終於在古驛道的一條船上(實際那是醫院)找到你,你累得睜不開眼,總是沉睡。

我每天來看你,阿圓每星期來看你。我在這個夢中,每每回到客棧休息的時候就變成了一個夢,回到阿圓身邊(其實阿圓也舊病複發住院了),看著阿圓說話、工作、生病、住院、做CT。

就這樣,我白天來醫院看你,回到古驛道客棧休息的時候每晚又做夢,變成夢每晚都在阿圓的病房裡。然後來看你的時候和你談夢裡所見的阿圓。來來回回,走了一年。

然後我夢見阿圓漸漸不進飲食,直閉著眼睛睡。我夢見她病好了來看你,你讓她回自己家裡去,然後她就在光天化日之下,一晃眼沒有了。我夢中的夢,醒了。我完全醒悟了,我們的阿圓,走了。

我的手撐在樹上,我的頭枕在手上,胸中的熱淚直往上涌,直涌到喉頭。我使勁咽住,但是我使的勁兒太大,滿腔熱淚把胸口掙裂了。只聽得噼嗒一聲,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東西。

這萬里長夢,古驛道上,只剩下了我們倆人。我的夢,還在繼續。

自從失去阿圓,我內臟受傷,四肢也乏力,每天一腳一腳在驛道上走。你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態龍鍾。那天我走出客棧,怎麼也尋不到你在的那船。前面沒有路了。我只記得前一晚下船時,你強睜著眼睛招待我。你說:「絳,好好里(即『好生過』)。」

我站在亂山頂上,前面是煙霧蒙蒙的一片雲海。我眼看著一葉小舟隨著瀑布沖瀉出來,一道光似的沖入茫茫雲海,變成了一個小點;看著看著,那小點也不見了。我知道,你也走了。

我但願我能變成一塊石頭,屹立山頭,守望著那個小點。我自己問自己:山上的石頭,是不是一個個女人變成的「望夫石」?我實在不想動了,但願變成一塊石頭,守望著我已經看不見的小船。

我睜開眼睛,我正落在往常變了夢歇宿的三里河卧房的床頭。不過三里河的家,已經不復是家,只是我的客棧了。

因為沒了你和阿圓。

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你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你們再聚聚。

我重溫了我倆初到英國牛津求學,相依為命的那段艱苦而快樂的時光。你在牛津大學修課,我做一個旁聽生,聽幾門課,到大學圖書館自習讀書。我們住間雙人卧房兼起居室,窗臨花園。我們每天都出門走走,我們愛說「探險」去(其實就是散步)。

後來,我們冒險搬了新居,自己有廚房,又學著冒險做飯,不斷地發明,不斷地實驗。那段時候我們很苦,卻快活,好像自己打出了一個天地。

我回憶起我們暑假倫敦、巴黎遠遊了一趟,返回牛津,我懷上孩子,我生阿圓前住院你總是「做壞事」的那段時光。阿圓出生一百天,我們入住巴黎近郊租下的公寓。你通過了牛津的論文考試,我們繼續在巴黎大學交費入學。我們交遊不廣,但巴黎的中國留學生多,我們經常接觸到一個小圈子的人,生活也挺熱鬧。

我記得是一九三八年的八月,家鄉被日軍佔領,我們為國為家十分焦急,回國了。回國後,你先在西南聯大任教後又因你父親無奈放棄清華而跳槽到藍田師院去當系主任,我做家庭教師,周旋在家長里短和阿圓身邊。

我們經歷了上海淪陷,在最艱苦的日子裡,我們倆人相濡以沫,相敬如賓,度過了珍珠港事變,迎來了抗日勝利。這期間,戰亂讓很多人離家離國,我們不曾離開國家,我們安靜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

阿圓慢慢長大,很是懂事。幼時的她機智可愛,也鬧出很多趣事。期間,因貧生病,你病過,阿圓病過,我也病過。而我的父親,也去世了。

一九四九年夏,我們夫婦得到清華母校的聘請,開始在新中國工作。我們又經歷了十年文革,參與全國鍊鋼,全國大躍進,知識分子下鄉下廠改造自己。

我們三口人,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尤其是阿圓,我的生平傑作,你的「可造之材」,上高中背糞桶,大學下鄉下廠,畢業又下方四清,九蒸九培,卻只發了一點點芽。

但是,我們依然永遠保持著樂觀、淡然的心態,潔身自好,淡泊處事,不曾屈服,也不曾怨恨。我們仨兢兢業業,專心讀書工作,互相扶持照顧。我們不論在多麼艱苦的境地,從不停頓的是讀書和工作,因為這也是我們的樂趣。

我們仨,平淡無奇、相守相助、點點滴滴的生活過了60多年。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卻已走到盡頭了。

人間也沒有永遠。一九九七年早春,我們的阿圓去世了。一九九八年歲末,你去世了。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裡,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後記

讀完《我們仨》,禁不住心潮波涌,一絲氤氳靜靜流淌在眼角。簡單樸實的語言背後是深情,冷靜淡泊的筆觸背後是傷痛,點點滴滴的平凡敘述背後是溫馨。一顆心在超然而又深情的回憶中一會兒笑一會兒哭。

原來,幸福就是可以和愛人、孩子相愛相守,不離不棄。沒有誇張的表白,沒有虛情假意的套詞,沒有繁華堆砌的物慾,沒有政治追求,亦沒有名利之心。只是三個人一直保持親密,相愛相守,人生風雨路上一起走。

幸福就是有個家,家裡有你也有她。家,是幸福的港灣。

如果你已許久不曾回過家,不曾給家中的父母愛人孩子打過電話,請放下手中的事情,先給他們打個電話,或者,回趟家吧。

參考書籍:楊絳《我們仨》

作者:蘇雲,精讀讀友會會員。用時間換天份,越努力越幸運,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精讀 的精彩文章:

這件事,才是我見過最高層次的幽默
情商低的人,是如何把天聊死的?
生了兩個兒子,我的孕期反應是這樣的,想知道胎寶寶性別的孕媽媽可以對照下
七絕《夏去秋來》
你花錢的水平,暴露了你的層次

TAG:精讀 |

您可能感興趣

讀友專欄|我們是別處的景,是生長又死亡的風
無敵破壞王2:重新解讀友情的含義!
讀友專欄 | 蘇林:說不盡的女人——三八節特稿
讀友專欄|《精靈鼠小弟》:一個小不點兒的成長故事
精讀友情、攀比、生活圈,包括死亡-覺悟篇下半部份
盧偉冰周末讀友商的書!Redmi要用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勞動文學:大空讀友的詩情文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