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科學」和「宗教」曾與你想像的完全不同!

「科學」和「宗教」曾與你想像的完全不同!

「科學」和「宗教」


曾與你想像的完全不同


寫在前面

何為宗教?何為科學?宗教阻礙了科學發展嗎?科學與宗教果真水火不容嗎?「科學」和「宗教」是否適用於一切地域和民族?在討論所有這些問題之前,首先要弄清楚「科學」與「宗教」概念的含義演變以及它們之間產生關係的前提。

「科學」和「宗教」曾與你想像的完全不同!



[澳]彼得·哈里森《科學與宗教的領地》

商務印書館,2016年10月

「科學」和「宗教」曾與你想像的完全不同!



(預售 預計星期一發貨)


在《科學與宗教的領地》中,彼得·哈里森(Peter Harrison,1955-)以令人驚嘆的淵博學識和清晰思路,極富原創性地分析了科學與宗教這兩大領地漫長的形成過程,繪製出西方科學與基督教之間關係的一幅令人信服的圖景,顛覆了我們對科學與宗教的許多簡單化理解。比如,哈里森指出,「科學」和「宗教」這兩個概念起初都是指個體的內在品質或者說「德性」,直到16世紀才各自逐漸演變為命題式信念系統,而正是這種客觀化過程,構成了科學與宗教之間關係的前提。再比如,哈里森還指出,把「宗教」當成科學的對立面,這種科學觀乃是在19世紀下半葉才逐漸形成的。

讀罷此書,我們不僅會懂得,為什麼沒有基督教就不可能產生西方近現代科學,甚至會發覺,再論西方科學的發展時根本不可能脫離基督教來談。


本書代表著科學與宗教領域最新的國際研究成果。

「科學」和「宗教」曾與你想像的完全不同!



彼得·哈里森

作者


彼得·哈里森曾任牛津大學神學與宗教學院安德烈亞斯·伊德里奧斯(Andreas Idreos)科學與宗教教授(2006-2011),牛津大學伊恩·拉姆齊中心(Ian Ramsey Centre)主任和高級研究員,目前是昆士蘭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ies in the Humanities)院長。他是國際科學與宗教協會的創始人之一,也是奧地利人文科學院院士。他的研究集中於現代早期的哲學、科學與宗教思想史,著有《科學與宗教的領地》(The Territories of Science and Religion,2015)、《人的墮落與科學的基礎》(The Fall of Man and the Foundations of Science,2007)、《聖經、新教和自然科學的興起》(The Bible, Protestantism, and the Rise of Natural Science,1998)、《英格蘭啟蒙運動時期的宗教與諸宗教》(「Religion」 and the religions in the English Enlightenment,1990)等。


2011年2月,哈里森教授在愛丁堡大學發表了著名的吉福德講演(the Gifford Lectures,這是科學與宗教領域最負盛名的講演之一),《科學與宗教的領地》即為這次講演的修訂版。


譯者

張卜天,中國科學院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傑出青年譯者,譯有著作近40部,獨自擔綱翻譯商務印書館《科學史譯叢》。研究方向為西方中世紀和近代早期科學思想史,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近代科學的起源和科學革命,特別關注現代性的起源,科學與哲學、神學的關係和互動,中世紀晚期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神學思潮對近代科學興起的影響等等。


專家推薦


對世界的科學解釋根本上是無神論的,但科學為什麼偏偏從基督教籠罩的歐洲誕生?科學發展與宗教和道德原來千絲萬縷地編織在一起。哈里森的這一部最新研究引領讀者深入這些問題和聯繫。張卜天的譯文可靠、流暢。強力推薦。


——陳嘉映,首都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


本書通過嚴格的歷史考證,表明 「科學」與「宗教」概念是晚近三百年的發明,今日關於科學與宗教之關係的論說多數是時代誤置,振聾發聵、引人深省!


——吳國盛,北京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研究中心主任


中文版序


我很高興能為本書的中文版作序,也很高興現在能有更多的人讀到它。我與科學史這門學科最初邂逅於20世紀70年代,那時我還是昆士蘭大學的一名主修生物學的本科生,並且有機會學習了一年科學史。講授這門課程的是生於馬來西亞的著名中國學者何丙郁。關於科學技術在各種文化背景下如何發展的精彩故事為我對科學史的畢生興趣埋下了種子。我最終改變了自己的職業生涯,離開自然科學,回到大學全職進行歷史和哲學研究。


當時我並沒有完全意識到,得到何丙郁教授的指點是何等榮幸。從何丙郁教授身上可以看出20世紀70年代的一個重要趨勢,即亞洲學者正在國際學界嶄露頭角。他們意識到有必要把亞洲的語言和文化納入大學課程,將亞洲研究納入許多西方大學的教學研究。不過最重要的是,何丙郁教授與著名漢學家李約瑟畢生合作,為李約瑟里程碑式的《中國的科學與文明》(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作出了重要貢獻。事實上,何丙郁教授是澳大利亞第一個現代亞洲研究院(在格里菲斯大學)的終身講席教授,此後則擔任了劍橋李約瑟研究所所長這一享有聲望的職位。該研究所致力於研究東亞科學、技術和醫學的歷史。


李約瑟最為人知的也許是那個著名的「李約瑟問題」,它問的是,中國早先有那麼多科學技術成就,為什麼西方在17世紀的「科學革命」之後卻能後來居上。人們對這個問題作了各種回應。有些人認為,回答這個問題是無益的;另一些人則給出了各種解釋,涉及教育體制、科舉、財產權以及關於自然秩序的各種哲學宗教觀念。對我個人而言,這個問題有很大吸引力。40年前,我在何丙郁教授的課上遇到了這個問題,並且花了很多時間來思考。本書的主題與此不無干係。


本書雖然並未直接提出李約瑟問題,但討論了一個相關的問題:為什麼科學發展走的是西方那種獨特道路。更具體地說,本書試圖確認對科學的興起有所貢獻的一些文化和宗教因。在某種程度上,我的觀點與李約瑟本人的看法相一致,即在解釋科學技術在東西方為什麼會走不同道路時,文化和宗教上的價值觀起了重要作用。本書認為,基督教傳統的特定要素,比如創世觀念、自然定律(自然法)的原則、《聖經》關於統治自然界的命令等等,為科學活動提供了關鍵動機。這些觀念也為自然科學賦予了社會正當性,使之成為西方文化的一個核心部分。除這些因素以外,西方的道德話語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其關注點從內在德性轉向了有益的結果,道德越來越不關心個人品質的培養,越來越注重可以為他人帶來實際利益的行為。我認為,這些變化與科學的興起直接相關。在這個意義上,本書作出了自己綿薄的貢獻,它探討了有哪些獨特的價值觀促進現代西方產生了一種獨特的科學文化。因此,本書也為李約瑟及其同道所探究、並且繼續讓科學史家耿耿於懷的比較問題提供了一些資源。

「科學」和「宗教」曾與你想像的完全不同!



張卜天在李約瑟研究所訪問期間的辦公室


可巧的是,本書的大部分翻譯工作完成於劍橋李約瑟研究所,譯者是來自中國科學院的張卜天,他受李氏基金會(Li Foundation)資助,在李約瑟研究所度過了2015年的上半年。對於卜天在翻譯過程中付出的細心和努力,我不勝感激。本書的一些核心論點涉及將拉丁語譯成歐洲諸語言等技術性議題。既然要用現代漢語來清楚地表達它們,對歷史翻譯中這些更精細的要點的討論就變得更為複雜。此外,從歐洲語言中發展出了一些非常精確的哲學術語,道德話語尤其如此,這也導致了許多翻譯上的困難。儘管如此,關於如何將某些特殊語詞譯成最恰當的漢語,我和卜天做了許多富有成果的交流,我確信本書的譯文是準確可靠的。最後,我希望這個譯本不僅有助於我們理解關於現代科學興起的一些基本問題,也有助於推動歷史軌跡迥異的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


彼得·哈里森


2015年7月23日


精彩文摘


科學與宗教?


現在應當清楚了,「科學」(scientia)與「宗教」(religio)在中世紀的關係問題非常不同於現代的科學與宗教的關係問題。如果問托馬斯?阿奎那這個問題,他可能會說:科學是一種理智習性;而宗教和其他德性一樣,是一種道德習性。 因此,並沒有科學與宗教之間的衝突或一致問題,因為它們不容許有這樣的關係。當這個問題在我們這個時代被提出時,則出現了非常不同的回答,因為科學與宗教的議題現在被普遍認為是關於特定的知識主張(knowledge claims),有時則是關於這兩項事業各自的知識產生過程。從阿奎那的時代到現在,「宗教」已經從人的一種德性變成了某種類屬的東西,通常由一套信念和實踐所組成。「科學」也經歷了類似的過程,因為雖然它一直既指一種知識也指一種心靈習性,但其內在維度現已幾乎完全消失。在16、17世紀,宗教和科學都發生了徹底轉變。


誠然,在中世紀提出這個問題還有另一種方式。在聚焦於「宗教」(religio)和「科學」(scientia)時,我考察了兩個在語言上與我們現代的「宗教」(religion)和「科學」(science)最接近的概念。但我們現代的「宗教」和「科學」概念在古代和中世紀還可能有其他一些前身,它們沒有那麼明顯的語言關聯。 例如,還有兩種系統性的活動更符合這兩個對象的世系,那就是神學和自然哲學。於是可以說,提出這個核心問題的更好方式是,考察神學(它看起來很像一些用命題來表達的宗教知識)和自然哲學(在現代以前,它一直是給系統的自然研究賦予的名稱)以及它們的關係。 。。

「科學」和「宗教」曾與你想像的完全不同!


「科學」和「宗教」曾與你想像的完全不同!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園 的精彩文章:

美:關於品位的爭論
英漢哲學辭典 對象
不看新聞聯播,你與多少機遇擦肩而過
從康德到弗雷格——論先驗邏輯對現代邏輯的奠基
哲學重鎮:紐約大學簡介

TAG:哲學園 |

您可能感興趣

程曜:科學與宗教一樣,都不是永恆不變的真理
在語言、宗教、藝術、科學中,人所能做的不過是建造他自己的宇宙
我們不會真的死去:永恆意識背後的科學
為什麼不建議寶寶和老人睡,是有科學道理的!
他是研究科學的清華教授,又是虔誠的佛教徒,帶著無數人走進了智慧如海的經典
科學家證實鬼魂真的存在,不過和你想的不太一樣!
佛學與科學,真的有聯繫嗎?終於可以定論了!
人在吃,秤在看!馬教授教你如何科學減肥!
你的睡眠夠科學嗎?
健身不想請私人教練的,請看明白再練!什麼是科學!
這不科學!動漫中那些不可思議的學霸們!
妹子的屁股,真的不科學啊
美國最流行的STEM教育,就是多學科學和技術?不,你還不懂它的精髓
科學其實是神學的產物?真相太不可思議
這不科學啊!這樣穿居然美的不像樣,你是遺傳的嗎?
科學家:原子彈對健康的長期影響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可怕
高僧解讀:為何科學研究總也達不到佛的智慧?
牛頓曾稱太陽系不是自然形成的?科學的極致是神學嗎?
美容也要科學對待,別讓不靠譜的秘方毀了你的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