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教醫學與中國傳統醫學

道教醫學與中國傳統醫學


道教醫學與中國傳統醫學



道教與中國傳統醫學關係之密切程度,在世界宗教史和醫學史上極為罕見。過去中國民間有一種流行說法:「十道九醫」,杏林中人也聲言:「醫道通仙道」。縱觀道教發展流變的歷程,歷代兼通醫術的道門名士層出不窮,同時在道教和中國醫學這兩個領域建功立業、彪柄史冊的道教醫家也不乏其人,可謂代代有之。清代陳夢雷主編《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中特辟有「醫術名流列傳」,彙集自上古至明末歷代知名醫家1308 人,其中道士出身和深受道教影響、崇尚道教的醫家達129 人之多。除大家所熟知的葛洪、陶弘景、孫思邈這三位著名道醫外,還有董奉(漢代,與華佗、張仲景齊名,時稱「建安三神醫」)、鮑姑(葛洪之妻,中醫史上有確切記載的第一位女針灸家)、楊上善(隋唐道醫,著有《黃帝內經太素》)、王冰(唐代道士,對《內經》作了系統整理)、孟詵與張鼎(唐代道士,著有中醫史上第一部《食療本草》)、王懷隱(宋代道士,至修《太平聖惠方》)、張伯端(北宋高道,著有《八脈經》)、崔嘉彥(南宋道醫,中醫脈學流派西原脈學的祖師)、劉完素(金元四大家之首)、趙宜真(凈

明道四祖,刊有《仙傳外科秘方》)、傅山(明末入道,著有多種醫書行世)等等,不一而足。


據筆者對歷代知名道醫占同時代醫家比率的統計分析結果,自漢末道教創興及至隋唐五代,道教與傳統醫學的關係十分密切,道教醫學發展迅速,東漢至五代道教醫家所佔比率都在20%以上,其中魏晉南北朝時期高達28.3%,表明這一時期道教醫學得到蓬勃發展,道醫隊伍日益壯大,業已成為一支推動傳統醫學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宋遼金元時,道教醫學得到持續發展,其中宋代道醫所佔比率超過10%,金元時期略低於10%,平均值仍在10%以上。及至明代,隨道教發展的逐漸衰微,道教醫學發展的勢頭也受到制約,明代道醫所佔比率降至7.2%,而清代知名道醫人數則大大下降。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由東漢至明末,道教醫家占整個醫家總數的比率平均值約10%,這就雄辯地表明了道教醫學流派的客觀存在及其歷史地位。


道教醫學是一種宗教醫學,作為宗教與科學互動的產物,它是道教徒圍繞其宗教信仰、教義和目的,為了解決其生與死這類宗教基本問題,在與傳統醫學相互交融過程中逐步發展起來的一種特殊醫學體系,也是一門帶有鮮明道教色彩的中華傳統醫學流派。道教醫學在內容與形式上具有包羅宏富、多樣性的特徵。道教醫學是在中國傳統宗教與文化土壤中滋生出來的一朵奇葩,它與傳統醫學在基礎理論和臨床治療手段上既有相同之處,也有相異之點。受道教博採眾生、合修眾術的「藉眾術共成長生」的修仙思想影響,道醫在治病防疾過程中,不但善於運用傳統醫學的本草、湯液、方劑(各種膏、丸、丹、散)及針灸手段,而且能根據臨床癥候,靈活地應用導引、吐納、行氣、服食、辟穀、存思、按 、房中、守一、制魂等內修外養之術,辨病施功,攻治病灶;而且還配合以符水、禁咒、祝由、齋醮禮儀等手段和宗教儀式對疾病從各個不同角度進行治療和預防,導致道教醫學在內容與形式上的豐富多樣性特點。


日本學者吉元昭治曾根據道教醫學與現代中醫學在內容上的差異程度,以現代中醫學為參照系將道教醫學區分為三個不同層面,即中心圓部分,如本草、針灸、湯液等,與現代中醫學大致相同;中間圓部分,包括導引、調息、內丹、辟穀、內視、房中等項,是道教醫學最具特色的部分,這一部分的「自力」傾向極強;外周圓部分,其內容包括符、占、簽、咒、齋、祭祀、祈禱等,這一部分與民間信仰、民間療法有很密切的關係,包括在戒律、倫理和「他力」的範圍之內。這種將道教醫學與現代中醫學進行對比,以現代中醫學為參照標準,對道教醫學內容與體系進行分類不失為一種研究方法,但由於道教醫學內容極為宏富,它與傳統醫學有著錯綜複雜,千絲萬縷的聯繫,僅以現代中醫學(關於這一概念目前存在很大分歧,許多人是以現代醫學實即西醫的眼光來使用這一概念的)為標準,只能大體勾勒出道教醫學的內容與屬性。所以要揭示道教醫學的真正內蘊,還必須進行細緻深入的微觀研究。

道教醫學模式是熔生理治療、心理治療、精神信仰治療和社會治療於一爐的綜合性、多元化醫學模式。這一醫學模式從人之身心內外與自然、社會的相互關聯、協調的視角出發,強調理身、治心與醫世的統一。這一醫學模式具有二大鮮明特徵。其中,道教醫學作為一門宗教醫學,並不排斥世俗醫學,而是採取積極的態度,重視並廣泛運用傳統中醫學的藥物、針灸療法,將符咒治病術與藥物療法相結合,肯定並重視發揮藥物療法在治身(生理治療)中的作用。孫思邈在《千金翼方》卷二十九《禁經》上就認為治病療疾的救急之術共有五法,即「有湯藥焉,有針灸焉,有禁咒焉,有符印焉,有導引焉。斯之五法,皆救急之術。」主張學醫者都應精通,反對偏執一法。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道醫對世俗藥物療法始終採取的是一種較為理性的態度。道門採用符咒治病實際上是針對病人病情不能為常規湯藥、針灸治癒的情況下,所採取的一種補充救療措施。也就是說,道醫在給病人診斷治療時,首先選用的治療手段是藥物、針灸、只有當正常醫藥手段無效時,才採用符咒之術「救療久病困疾,醫所不能治者」。道教醫學這種「先醫藥,後符咒」的治療原則在歷史上有深刻的影響,這不但為道士行醫濟世所尊奉,而且成為官方太醫署選擇、施行符咒治療術的準則。其二,道教醫學善於運用各種自然療法對病人進行心理治療。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人類疾病的產生不僅僅只有生理上的因素,而且與心理因素有很大的關係。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主要體現為形神關係的協調一致,而人體的病理變化,則可反映為形神關係的失調。情志刺激可以導致形體活動異常而生病。所謂「因郁致病」,而生理活動的異常亦可影響情緒的變化,即「因病致郁」。道教從其天人相應、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天人觀出發,在形神關係上一般主張形神統一、身心相關。因此道教醫學在疾病產生的生理基礎和病理機制的認識上,雖然深受道教神仙思想、鬼神致病思想的影響,帶有濃郁的宗教神學色彩,但道教醫學業已認識到情態等心理因素對保持身心健康、防止疾病發生的重要性。故道門中人在追求長生久視的實際活動中重視精神攝生,強調服氣鍊形與修心養性並舉,既修命又修性,以性命雙修為修鍊圭臬。落實到具體的治病祛疾措施上,就突出地表現為道教醫家靈活地運用各種手段對病人進行心理治療。當然,受宗教神學的局限,道教醫家常常將心理致病因素歸結為鬼魅、屍鬼注身、三魂七魄作怪等等,其心理、精神治療方法帶有強烈的玄秘色彩。因此需要我們進行認真的研究鑒別,去蕪存菁。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濟源市陽台宮 的精彩文章:

神仙也貴茶:道教與茶文化
保持你內心世界的寧靜
陰陽是《周易》的基礎
中秋節養生方法 潤燥養肺防感冒
道樂:讓心靈超越凡俗的天籟

TAG:濟源市陽台宮 |

您可能感興趣

道醫:中國最古老的醫學體系
道醫,中國最古老的醫學體系
道醫學堂丨道醫學的歷史淵源
道醫學堂道醫學習的內容
最新英國留學醫學專業介紹
道醫學堂明清道教醫學
道教醫學和道教養生學
中國中醫科學院醫學研究員宋軍來儋舉辦中醫講座
道醫學堂丨道醫學的脈道系統
道醫學堂丨道醫學入門
道醫學堂丨道德是醫學的靈魂
道醫學道醫生理學概論
道醫學堂丨道醫生理學概論
道醫學堂丨道醫學的脈道系統(二)
道醫學堂丨道醫藏象學命門
道醫學堂方士醫學!
道醫學堂丨學習的內容
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博士後招聘
中華醫學會第十五次全國精神醫學學術會議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