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劉檸:魯迅一生最信賴的日本人——內山完造

劉檸:魯迅一生最信賴的日本人——內山完造

劉檸:魯迅一生最信賴的日本人——內山完造



文 | 劉檸

在中國,內山完造並不是一個陌生的名字,而且有很高的知名度。當然,多數人知道他,是因了魯迅:從戰前到戰時,上海的內山書店,是中日關係的一扇重要窗口,也是魯迅人生最後十年的常「泡」之所——十年間,去過五百次以上,購書逾千冊,遑論第一次上海事變(即「一·二八」事變)時,魯迅一家(和胞弟周建人一家)在內山書店近兩個月的避難生活。


因此,談論內山完造,必談內山書店和魯迅——這,自然沒問題:作為與晚年魯迅過從甚密,在魯迅去世前一天還曾收到其日文便箋的人,內山無疑是當世最有資格稱「知魯」者之一。


可問題是,內山與魯迅的交往,滿打滿算,不到十年,未及他旅中生涯的三分之一。在結識魯迅前,已有十餘年在中國社會的「潛水」,其中國觀已然成形;魯迅去世後,復有十年的歷練,中國觀仍未改其宗。事實上,魯迅構成了內山中國觀的一個要素,或者說提供了某種支撐。


作為明治中期出生,大正初年即來大陸闖蕩的日本人,內山的中國觀帶有鮮明的時代烙印。在「富國強兵」的國是驅動下,以所謂「通商國家」的堅船利炮為後盾,大批底層民眾從偏遠的山村涌到大陸,謀生圖存,尋找發展機會,同時也製造了一批大陸浪人。

應該說,當初內山完造渡海來中國,也是基於同樣的背景。但與多數來闖蕩大陸的日人不同的一點:完造是信主的人,而且是虔敬的基督徒。其信仰的引導者,同時也是去中國的介紹人,是日本著名宗教家、後成為京都同志社大學校長的牧野虎次牧師。對出身底層且無學歷,在國內商海中打拚多年,已深感倦怠的完造來說,中國既是一個新鮮而神秘的國度,也不失為一個現實的選項。所以,當牧野牧師向他徵詢去中國想法的時候,一拍即合。後完造在《花甲錄》中寫道:


我一聽,激動得禁不住渾身直哆嗦。何至於如此呢?因為我以前就覺得,如果說世人是五寸的話,自己不到四寸五。恐怕非得到四寸人的社會去,才有可能成功——那便是中國。


就是說,相對於「五寸」的日本,中國是「四寸人的社會」。而這對在「五寸」社會中,只有「四寸五」的「屌絲」來說,其「比較優勢」自不待言,意味著大把的機會與成功,無疑是不小的誘惑。如此中國觀與日本明治維新以降,通過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從「二等國」一躍進入歐美列強的「一等國」行列,而朝鮮、中國等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則淪為「三等國」的文明意識形態一脈相承,可以說代表了那個時代日本國民的最大公約數。而毋庸諱言,這也構成了完造其人中國觀的原點。


1913年(大正二年)3月24日,二十八歲的內山完造乘春日丸抵達上海,先是被驚到了:


清晨,頭一次看到長江的赤黃泥水,先吃了一驚;接著,放眼望去,對極目千里、無邊無涯的大平原又吃了一驚;僅一支叫黃浦江的支流便可容納三千噸的春日丸自由進出,不禁令人對這怪獸一般的龐然大物的宏偉再吃一驚。

這一連三驚不要緊,「我對此前把中國人想像成『四寸』雖然開始抱有疑問,但聽說這風景不過是西洋人的街區,我便仍帶著對中國人的『四寸』視線上陸了」。


自此,直到戰後被遣送出境,完造的所謂「四寸」中國觀不斷被試錯、修正、重構。而其動力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均是中國現場的刺激:一是中國人——從商人、知識分子到普通店員,甚至是那些掙扎於社會底層的農人、縴夫和苦力,他們身上的勤勉、樂天、隱忍的品性,默默地感染著完造。


同時,在大陸的日人的無禮、霸道,軍人的橫暴,則令他時時感到痛苦和羞恥。如第一次上海事變時,看到(中國)「避難者成群結隊涌過,卻全然不見任何混亂跡象,卡車穿過馬路時,也平安無事。與日本人動輒歇斯底里狀相比,完全不成問題,實在是平靜如常」,完造的內心其實很難平靜。特別是眼瞅著「周建人先生一行被帶走時,也淡定自若」,而「躁動不安的是日本人」,他內心的天平明顯發生了傾斜:「兩相比較,自然不難看出民族的輕率與持重。」

劉檸:魯迅一生最信賴的日本人——內山完造


魯迅在千愛里避難時與內山完造(左一)等日本友人合影,1934年8月29日攝於完造寓所前


上個世紀20年代,上海內山書店的中日方店員曾組織過一個內部儲蓄會,每人每月繳納一元,並把錢存進中南銀行。可後來,那家銀行因公債暴跌而蒙受巨額虧損,其所發行的紙幣被外國銀行拒收了。於是,內山向書店的中國人主管王寶良先生建議:「中南銀行比較危險,還是把儲蓄會的存款取出來,轉存正金銀行比較保險。」可王先生卻說:「沒關係,先擱在那兒吧。」內山不解,「萬一銀行破產怎麼辦?」王先生答道:「人家虧損時去提款,銀行便會破產。還是在人家賺錢時去取錢比較好。」內山聽罷,頓感羞慚:


我不禁面紅耳赤,連這個十三歲起就進店當小夥計的王先生,都能把經濟理論付諸實行,這種普通中國人身上的偉大實在令我感佩不已。問題不在於理論本身,決定性的因素是實行與否。


要知道,在那個時代,積貧積弱的中國人在外部視野中有多麼不堪,連同為中國人的魯迅都在痛毆國人的「國民性」,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而一個日本人,卻能從底層中國人身上,有所發現,且發自內心地感佩於這種發現,這確實很能說明內山的品格,令我想到了「民藝運動」的倡導者柳宗悅。

早在戰前,柳宗悅便從日本的「保護國」朝鮮的藝術,特別是陶器藝術中發現了一種「悲哀之美」。基於這種發現,他提出了「在偉大的支那面前,在優雅的朝鮮面前,何以呈現獨特的日本」的問題,並把目光投向了生活中的日用雜器(即民藝),試圖從中發現獨特的「日本美」,從而構成了「民藝運動」的出發點。


與柳宗悅一樣,內山完造也是在殖民時代,雖身處殖民主義的磁力場中,卻擁有超越殖民主義思維的分子之一。有道是「知易行難」,但其實「知」也不易。完造在中國的年代,僅上海一地,日僑的人數便從萬人增至日本戰敗前夕逾十萬人。從日本內地往來大陸者中,不乏達官顯爵、文豪精英,但幾乎清一色是為帝國的大陸政策辯護的國家主義立場,作家文人多淪為「筆部隊」,以貌似「客觀」的筆觸,宣洩著對「支那」的傲慢與偏見。放眼帝國時代的日本,有如此超越性反殖民「逆向」思維者,其實寥寥無幾。


而這正是完造的生活經歷之所以吸引我的地方——是什麼使完造從一名賣眼藥的游商,在變身為上海最著名的文人書店內山書店老闆的同時,長成一名自由派反戰知識分子?中國的歷史和社會現實告訴我們的,多是「屌絲」成功後的跋扈,所謂「一闊臉就變,所砍頭漸多」(魯迅題贈內山完造詩),魯迅則乾脆把中國歷史分成兩個時代:欲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和暫時坐穩了奴隸的時代。而內山從社會的底端起步,在中國社會不懈打拚、上升的過程,則呈現了完全不同的人生軌跡。


他剛到中國不久,便帶領幾名中國苦力踏上了行商之旅,先後歷時兩年,足跡遍及華東、華中的大部分地區,自命為「日本人苦力」。每日行腳於陌生的城鄉,為「大學眼藥」打廣告、做宣傳、宴請客戶,時而也接受各地鄉紳、商賈的招待,風餐露宿,雨夜睡在烏篷船上,身體餵飽了南京蟲(日文,即臭蟲)的大軍……異國廣袤的土地、雄渾的自然和異文化的新鮮刺激,不斷刷新、改寫著完造在日本國內被洗腦的中國觀,他開始自覺並慚愧於此前那種「無知的傲慢」:


無論對中國,還是對中國人,雖然全無常識,卻端著一種日本式的自信,動輒以「文明國人」自居,將自己的生活束之高閣,想必相當滑稽。日後想起來,連自己也禁不住苦笑。


如此,完造在20世紀初葉的中國,一邊感受著日帝對中國的滲透和傾軋,一邊體驗著中國民族獨立意識的高漲,在此起彼伏的「排日」浪潮和日益繃緊、不無對撞危險的中日兩種文化的夾縫中,苦心孤詣地在大陸行商,同時積累著對中國的觀察及對中日文化差異的思考,為日後作為知識分子的重新出發,做著準備。而作為一名知識分子,與商人不同之處就在於,即使在作為商人的時候,他的感官也是開放的,也會從商業的習慣和潛規中,發現不同的商業道德,從而修正此前的「問題中國觀」中的既成偏見。

劉檸:魯迅一生最信賴的日本人——內山完造



魯迅1931年書贈內山完造(鄔其山為完造日文名的諧音)詩


如他在《花甲錄》中記述的一個故事。1914年,完造去長沙行商,順道訪問城裡的英華大藥房。五六年前,完造奉職的參天堂上海代理店——上海日信大藥房曾委託這家店寄售大學眼藥。他想了解一下後續情況並回收貨款,可他並不知道該店已經易主:


剛好店主在,說其實這家店四年前已經易主,彼時在自己交接的內容中,還有大學眼藥的餘款。說聲「請稍候」,店主便進裡面拿出了一個紙包遞給我:「這個即是。明細都寫在上面了,請您過目。」我當場打開一看,裡面分別包著寫有明細的紙條和余剩的殘品及貨款,分毫不差。我在感嘆那種誠信的同時,也開始思考什麼是中國人的商業道德。可是,紙包里所包的鈔票是大清銀行的鈔票,而由於大清銀行已經在革命中破產,這些鈔票恐怕連三文錢都不值。但毫無疑問此系四年前所包,紙包外面嚴實密封的封蠟證明了這一點。而且,此等事體並不僅限於湖南人。


儘管店已易主,銀行已倒閉,貨款卻一文不少,完璧歸趙——湘商重然諾的誠信,令關西商人出身的完造內心受到很大震動,而且他相信,「此等事體並不限於湖南人」。可以說,正是這種作為行商的四處遊歷和與中下層民眾的廣泛接觸,構成了內山其人中國觀的底色。


可完造骨子裡並不是商人。生於亂世,又置身於兩種文化的夾縫中,一個純粹的商人角色,使他有種安身立命的惶恐感,這與他早年的經歷有關,也與其基督信仰有關。就出身與學歷而言,完造接近於當時僑居上海的日本居留民,基本相當於「土著派」。但通過基督教的路徑,特別是後來的書店經營者背景,完造得以接近上海——這個戰前獨特的國際化大都市的中間層,從而實現了人生轉型。以1917年(大正六年)為界,完造從一名行商,轉身為書店經營者。從此,「內山」之名,開始與某種「志業」合體——即內山書店。


其實,內山書店的前身,是內山夫人內山美喜(原名井上美喜)的副業,首任店長應該也是內山夫人。彼時,完造四處行商,夫婦聚少離多。為排遣夫人的寂寞,便在當時位於魏盛里的自家公寓二樓的亭子間開設了一爿小書店。因夫婦二人均為虔誠的基督徒,書店開業之初,只經營《聖經》和聖經研究雜誌,及日本社會派基督教理論家內村鑒三等人的著作。顧客多為上海日僑中的基督徒和日本YMCA(上海日本人基督教青年會)方面的人士。不久,完造因公司內部的人事鬥爭,對行商之路斷念,遂從公司離職,廁身書店經營。


完造接手後,夫婦二人胼手胝足,苦心經營,書店幾經搬遷,越做越大,最終本店於1929年在公共租界內的黃金地段北四川路(施高塔路)落定,並在英租界開了一家分店,成為戰前到戰時,日本在海外的最大書店。1926年,文豪谷崎潤一郎訪問上海,曾在隨筆中記錄了內山書店的繁盛和與店主的交遊:


這個書店,據說在支那,是除「滿洲」之外最大的店鋪。店主氣質很年輕,說話清通,是很有趣的人。店中暖爐的四周,放著幾把長椅和桌子,買書的人來了,可小坐,喝茶。顯然,這家店成了書客們的愛「泡」之所。我自己是被喊來喝茶的,就勢了解了一番支那青年的現狀。


從谷崎作家的記述,亦能看出,內山書店已然超出了純書店的範疇,頗有種今天書咖啡(Book Café)的味道,在那時就相當文藝范兒了。事實上,內山書店不僅是當時中國最大的人文書店之一,而且兼營出版。店中附設的茶座,是「文藝漫談會」的專用場所,由中日兩國的作家文人「輪流坐莊」。名為「漫談」,其實還定期出版機關志,曰《萬華鏡》。老闆內山也再次順理成章地轉身為「漫談」作家,生前出版了不下二十種隨筆集。書店提供的左翼進步書籍,是中國知識界了解世界的窗口,是不折不扣的文化重鎮。據不完全統計,僅三十年代,由中國左翼作家翻譯出版的外國文藝書籍中,原版書源自內山書店者,逾三百三十種。


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波譎雲詭,戰雲密布,扼守上海公共租界戰略要津的內山書店,自然吸引了中日兩國各界的目光,其影響力遠遠溢出了文化圈。店內高朋滿座,所謂「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用完造自己的話說,「中國第一代社會主義者中的李大釗、陳獨秀,都是書店的顧客」,遑論李漢俊、陳望道、歐陽玉倩、田漢、郁達夫、郭沫若、沈雁冰、柔石、蕭軍、蕭紅……當然,最著名的書客,當屬魯迅:魯迅不僅常「泡」,連家中的房租和水電費都是連同書賬,由內山書店代繳的。


在魯迅所結識的日本友人中,經內山引薦介紹者,多達一百六十人以上。魯迅去世前一天,最後一封便箋是致內山的。魯迅生前唯一為人作序的書,是內山完造的處女作《活中國的姿態》。第一次上海事變中,魯迅和胞弟周建人一家在內山書店避難;魯迅逝世後,內山完造是忝列治喪委員會的兩位外籍人士之一(另一位是史沫特萊);第二次上海事變(即「八·一三」事變)時,內山出面搭救被捕的許廣平;郭沫若、陶行知、夏丏尊等進步文化人,都曾得到過內山的營救……毫不誇張地說,內山完造和他的書店,不啻為嚴峻時代中日關係最靠譜的橋樑。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完造把書店資產均分給中日兩國三十餘位店員,同年10月23日,上海內山書店作為「敵產」被國民政府接收。1946年12月,內山完造被限期離境,且禁止攜帶任何行李,只穿了一件對襟毛線衣,便上了回國的輪船,大量手記、書信等珍貴尺牘悉數佚失。


戰後,因片紙未能帶回國,完造只好以日本出版的歷史年表為線索,完全憑記憶,撰寫了從出生到從上海回國的六十年回憶,即《花甲錄》。1960年9月,《花甲錄》由岩波書店出版。2011年3月,由平凡社再版,並編入權威的東洋文庫。問世逾半個世紀,《花甲錄》早已沉澱為日本現代漢學的經典著作。過去十餘年來,內山完造的諸種著作陸續被大陸各家出版機構爭相出版,可唯獨不見這部「硬貨」的登場。此番由廣西師大出版社「理想國」付梓,算是聊補遺珠之憾。


在種種意義上,《花甲錄》都是一部重要著作。它不僅是內山完造的個人史,更是一部涵蓋了從19世紀末葉(1885年),直至「二戰」結束的日本近現代史、社會世相史和中日關係史。學者竹內好評價說:「《花甲錄》並非歷史書,而是歷史本人,是內山完造的人格。對思考日中關係的人來說,是一個無限的未開拓的,或者說半開拓的寶庫。」

劉檸:魯迅一生最信賴的日本人——內山完造



《花甲錄》日文版


完造不是歷史家,但勝似歷史家。完造其人的特殊背景、傳奇經歷和從戰前到戰時上海內山書店絕大的影響力,使這部回憶錄史料滿載。其中,很多一手資料,大可作為破解歷史迷津的重要參考:如上海租界公園中著名的「華人與狗,不得入內」之問題告示的來龍去脈;如第一次上海事變中魯迅和周建人一家避難的真相;如1927年,郭沫若曾攜一位穿軍裝的安徽女郎在內山家住了十來天,後女郎的母親追至上海尋女兒。而同時,郭的日籍夫人安娜(佐藤富子)則從廣東捷足先登,在內山宅附近賃屋而居,伺機而動的八卦,等等,令人讀之不禁莞爾。


最後,請允許我談幾點關於《花甲錄》的內容和體例上的問題。大致有如下三點:一是原著無注釋,所有腳註均為譯者所加。因本書作為歷史文本,涉及的人、事繁複,為方便讀者的檢索、研究,凡加註釋的外國人名(包括日本人),均標註了英文(或日文羅馬字)拼寫;二是由於完造在寫作時以日本戰後出版的歷史年表為時間線索,故每一年的大事記,均為內山遴選的歷史年表記載,而不是作者本人的記述。因此,個別帶有國家主義色彩的表述,權且照錄,重在歷史線索;第三,同樣的問題,礙於作者的生活年代,行文中有一些戰前的表達(諸如「滿洲」「支那」,包括「北滿」「南滿」和「中支」「北支」等),只是基於「時代錯誤」的習慣使然,並無特定的政治社會意味。作為一部回憶錄,為保留歷史的原生態計,也全部照錄,不做更改。特此聲明,請讀者諸君明察。


(註:《花甲錄》,內山完造著,劉檸譯,即將由廣西師大出版社「理想國」出版)


病中寫於2016年10月19日——魯迅八十周年忌日


題圖為:魯迅與內山完造和改造社社長山本實彥在上海新月亭合影(1936年2月11日)


【作者簡介】


劉檸| 騰訊·大家專欄作者,藝術評論者。


【精華推薦】


·END·


大家∣思想流經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見 · 價值 · 美感


※本微信號內容均為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轉載將追究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聯繫ipress@foxmail.com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冉雲飛:許廣平剜臂療親與魯迅吃人偉論
李伯重:近代中國真是因人多才窮的嗎
流沙河:《弟子規》這套舊東西面對現代社會是沒有用的
毛利:抱怨美國東西不好吃的,都是沒見過世面的窮人
荊歌:你們買房吧,我負責買藝術品

TAG:騰訊·大家 |

您可能感興趣

最新人形机器人在日本诞生 还会说三门语言
亮劍中山本一木:我才是真正的日本鬼子
全球最獨特的公交車站造型,日本最奇葩,迪拜最土豪
「日本友人」眼中的孫中山
和菓子:日本人一生都离不开的雅致点心
日本「海軍之花」:大將山本五十六的人生
熊本熊,日本人最喜欢的萌物
日本夫妻打造的科幻片《悄然的星》
《被誤解的日本人》:最為中國人喜愛和憎恨的日本人
他山之石▎日本人眼中的中國製造
日本人最崇拜的中國藝人,曾暴打日本人
日本人為了撇清跟徐福的關係,瘋狂的人造天皇!
日本人的新奇研究:女子高中生裙子最短的地區!
日本人最愛的中華料理——川菜中的麻婆豆腐
揭秘日本富山縣「全球最美星巴克」
熊本熊,日本人最喜歡的萌物
世界上最陰森的森林迷宮:日本青木原森林
日本人的祖先是徐福?
蘇聯造出原子彈的內幕:居然是仇家日本人給的!
娶了日本公主、當上日本皇族和陸軍中將的他,卻是一個朝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