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大醫生-「外科醫生失業是件好事」,怎麼回事?

大醫生-「外科醫生失業是件好事」,怎麼回事?

【打造首個醫療原創新媒體,報道中國最頂尖醫療團隊,提供服務性最強就醫指南】尋訪中國頂尖醫療團隊 —— 本期人物: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 · 神經外科 ——徐庚



大醫生-「外科醫生失業是件好事」,怎麼回事?


「於他而言,超越極限是一種水到渠成後的順勢而為,厚積薄發,方能不負病人性命相托。


大醫生兵器譜主筆 | 高晨


新媒體編輯 | 雪醬


攝影 | 宣武醫院 胡誠

作為宣武醫院神經外科神經腫瘤專業組組長,徐庚與五花八門的腦腫瘤交鋒了二十多個年頭。期間,他在國內率先完成了功能區膠質瘤全切除手術並保留了神經功能,在島葉膠質瘤這個被譽為神經外科禁區的領域,他的手術全切率在 90% 以上。而他,從不認為這些有什麼驚天動地,「當外科大夫無非就是踏踏實實工作,在手術中一步步提高自己」。


從不敢越雷池一步到 100% 切除,徐庚一步步實現著自己的超越。「一定要知道自己能力的極限在哪兒,有多大能力干多大事兒,要超越這個極限,必須有所準備。」 在他看來,每天刀下走的都是生命,病人的安危從來不是能拿來做賭注的籌碼。


術者的智慧



大醫生-「外科醫生失業是件好事」,怎麼回事?


徐庚的第一份工作,並非醫生,而是鋼鐵中專的行政文員。或許是骨子渴望自由的天性,或許是對平淡生活的不甘,1984 年,剛剛二十齣頭的他考取了白求恩醫科大學,從此踏上了從醫之路。


膠質瘤是腦內最常見的一種腫瘤,它就像「面里揉沙土塊」一樣彌散浸潤在腦組織中,如何區分面和沙子,是手術的關鍵。這項工作可以依靠超聲核磁等技術手段作為輔助,但在大多數情況下,還是要依靠術者的經驗,在鏡下判斷哪些地方是腫瘤,哪些地方是正常的腦組織。


徐庚在這點上無疑做得出類拔萃,他判斷腫瘤,一靠顏色、二靠硬度、三靠供血。「這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楚的,必須經過一個慢慢理解的過程。」徐庚說。一台左側頂葉佔位的膠質瘤手術,在一片看似顏色幾乎無任何差別的腦組織中,徐庚指出,「這塊就是要切除的腫瘤,邊界清晰」。


島葉膠質瘤,因其周圍生長的結構複雜,既有血管結構,又有神經結構,令不少人望而卻步,但它的切除手術也恰恰能夠代表一個腦腫瘤外科大夫的水平。


宣武醫院神外副主任醫師林慶堂透露:目前在島葉低級別膠質瘤的手術切除上,徐庚主任在不用術中磁共振輔助,純靠經驗就能保證切除率在 90% 以上,而國際平均水平目前僅為 70% 左右。這,得益於徐庚對腦解剖結構的深刻理解。

在徐庚看來,神經外科醫生手術功夫只佔 20%,80% 是靠腦子在工作,腦內結構的呈現、切的深淺、掌握的尺度,完全憑術者的智慧。「做手術之前,就得在腦子裡清晰地勾勒出手術部位的結構,附近重要功能區,不能光靠花里胡哨的這成像那成像。」


神經纖維束作為神經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一直未能得到神經外科學界的重視。直到 Yasargil 教授及其弟子通過結合神經纖維束解剖,開闢了腦膠質瘤手術獨特的策略與技巧,將島葉膠質瘤的全切除變為可能,才讓業界對此改觀。


徐庚也因此受到啟發,進一步加深對腦皮層及神經纖維束走形的空間解剖認識與體會,在島葉膠質瘤手術切除率上有了一個質的飛越。他形象地比喻:「就像玩兒掃雷一樣,雷區已經全部被標記出來了,切除自然容易得多。」


2014 年,在徐庚和同事們的共同努力下,首屆神經纖維束解剖學習班正式開課,神經纖維束解剖技術被引入中國,這對於神經外科醫生進一步了解腦解剖結構,提高手術切除率大有裨益。

閑時,徐庚習慣在自己腦子裡回顧手術過程,不斷思考哪些地方還有瑕疵;下一台手術可能遇到什麼問題,如何處理。「當醫生要有兩性,悟性和靈性。我應該算個合格的醫生吧。」徐庚笑道。


生命的承諾



大醫生-「外科醫生失業是件好事」,怎麼回事?



徐庚是個重諾之人,於他而言,每收治一位病人,似乎都是一次對生命的承諾。


門診中,你會經常聽到他說「也許」、「不好說」。病人問及手術成功率時,他會很嚴肅的回答:「我從不定病人生死,我認為做手術比不做手術情況好,就會建議你做,至於成功率,我沒法下定論。」 實際上,在徐庚那裡,病人所擔心的手術失敗率極低,但他從不會這麼跟病人解釋,因為每位病人都存在個體差異,嚴謹的回答,反而是他對生命的一種鄭重其事。


徐庚說:「任何一位病人對我來說都是重新開始,我們把每一個病人都當第一個病人。只不過我的手術經驗、思維能力,要比我第一台手術高得多。」


在一台左側頂葉膠質瘤手術中,徐庚小心地分離著一根較粗的動脈血管。他用電凝細細碾過周邊小血管,再用剪刀剪斷,其後斷掉供應瘤子的入口。這是一個很容易被忽略的細節,手術中,徐庚總會先保留腫瘤上較粗的血管,「因為你無法判斷它是主幹血管還是作為分支供應腫瘤的,這時就要小心地將它剔出來。轉了一圈後發現,這根血管只供應瘤子這塊,才能放心切除」。當然,大多數時候,這樣的血管還是要斷掉的,但為了一點的可能,他總要努力做到萬無一失。


作為徐庚的研究生,劉釗說:「徐主任手術特別細膩,考慮的方面比較多。這大概就是他能做好功能區腫瘤切除的原因。」


既然做了醫生,就要善待生命,不能保證個個都好,但要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做到最好。 徐庚說,「這幾年,對於這些細緻的東西想得更多了。我們做的是比紉針還細的活兒,該快的時候快,該慢的時候一定要慢。腦內成像要清晰,才能知道什麼時候大刀闊斧,什麼時候輕攏慢攆。」


徐庚的治療效果已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幫助數千病人延長了生命,然而,這些鮮少會記在他心裡。同事開玩笑:「人家病人來感謝他的時候,他經常都是一臉懵,完全沒有印象。」


當有人問他手術成功率時,徐庚直言:「我不喜歡講成功率是多少。我們最刻骨銘心的,永遠是效果並不太好的病人。一定要記住怎樣汲取教訓,別人犯過的錯誤,爭取不要犯;自己犯過的錯誤,一定不要再犯。這是做一個合格大夫最起碼的標準。」


極限的超越



大醫生-「外科醫生失業是件好事」,怎麼回事?



今年三月,徐庚接診了這樣一位病人。方先生剛剛退休兩年,即將享受三世同堂的天倫之樂。然而,本應美好的晚年生活卻被一陣頭痛搗毀。起初,方先生以為只是中風,到醫院檢查才發現,自己得的居然是巨大雙側胼胝體膠質瘤,直徑五六公分大。


這對於方先生的家庭來說,無疑是噩耗,不切除,只剩大約三個月的生命;切除,手術難度很高,腫瘤涉及下丘腦與大腦前動脈,任何一處損傷病人可能永遠醒不過來,且術後平均生存期並不樂觀,可能只有一年。方先生的愛人朱女士最終咬牙決定,做! 哪怕是多延長一個月的生命也要做。


此前,徐庚成功完成過三台雙側胼胝體膠質瘤切除手術,這是第四例。他說:「雙側額部胼胝體膠質瘤附近的中線結構很重要,下丘腦就在這附近,怎麼跨過中線又不損傷動脈,這是一個大的突破。就像架橋一樣讓主動脈形成兩個橋一樣架在那裡,而頭髮絲粗細的分支血管,哪個是能斷的,哪個是不能斷的,一定要極其仔細。」


三個多小時的時間裡,徐庚全神貫注地奮戰在顯微鏡下,朱女士與女兒焦急地守在手術室門口。下午 2:10,徐庚走出手術室時,深深吸了一口氣,「術中出血較多,但手術總體來看進行得不錯,能看到的都切除了」。朱女士與女兒總算鬆了一口氣。


經過 ICU 漫長的 24 小時後,方先生回到普通病房。朱女士問丈夫:「還認得我是誰嗎?」方先生緩慢而堅定地回答:「漂亮媳婦兒……!」


深耕於臨床近三十年,於徐庚而言,每一次超越似乎都是水到渠成後的順勢而為。他說:「超越極限時,絕不能以病人的安危做賭注。」


徐庚做的第一例雙側胼胝體膠質瘤切除手術是在 2015 年。此前,他做過很多例單側腫瘤的切除,效果非常好。由於雙側胼胝體膠質瘤切除要跨越「中線」,有一定概率會造成痴傻,考慮到這一危險性,之前他從未跨雷池一步。


然而對這位病人而言,一側是腫瘤直徑達七八公分,一側達四五公分,單側切除已經沒有任何效果。送到醫院時,病人已經陷入昏迷,命在旦夕,只有同時切掉兩側的腫瘤,才有機會挽留病人。可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那時候,所有腦結構在我腦子裡是非常清晰的,有之前手術經驗的積澱,對這台手術我還是有一定把握的。」徐庚說。第一台手術成功完成,病人愈後良好,這才讓他真正跨步開始做雙側胼胝體膠質瘤切除。


「人不是神仙,不能認為自己什麼都能。」 徐庚說,「當你超極限要做一件事兒的時候一定要看自己夠不夠得到,夠不到硬去夠,很可能摔下懸崖。當你已經夠到自己的極限很多次,想再超過它一指時,也許墊一墊腳尖就能完成,然後它又會變成你新的極限。」


內心的平靜與躁動



大醫生-「外科醫生失業是件好事」,怎麼回事?



徐庚今年五十四歲,回望來時之路,似乎已經沒了當初的晴雨。


在一間不足十平的辦公室里,他正在敲著一篇關於島葉膠質瘤的論文,偶爾拿起茶缸灌口濃茶,笑起來十足一尊彌勒。


「當初選擇學醫是因為家裡有人生病,覺得當醫生能夠幫助家人延長壽命,挺好的。那會兒天真地以為當大夫都像中醫那樣,自己挑個梁子就能幹呢。後來才發現,根本不是那麼回事兒。」 徐庚喝口茶,笑道,「但既然選擇了,那就一直干唄!」


神經外科,似乎是一個有點野心的年輕男生當仁不讓的選擇。徐庚那個年代,不論是選擇工作,還是選擇專業,都還來得比較簡單。他說,「就想干點具有挑戰性的工作。」 而大腦無疑是最有挑戰性的。人腦很複雜,裡面大大小小的血管接在一起,可以繞地球一圈,還有諸多亞區功能未被發掘。


徐庚回憶:「我現在乾的這個專業,上大學只學了 4 個課時,你能相信嗎?那時候聽老師講課就跟聽天書一樣,最後只記住了『顱內壓增高,三主症:頭痛、嘔吐、視乳頭水腫』。後來才真正體會到,不論是開顱減壓,還是切除腫瘤,神經外科醫生的任務,無非就是變著花樣兒解決顱內壓增高的問題。」


閑聊之時,徐庚偶有談及,希望未來有一天,惡性腫瘤的治療不再需要開刀,靠內科治療就能治好,對人沒有傷害。記者驚訝問道:「那外科大夫不都失業了嗎?」 他坦然笑答:「外科大夫失業是件好事兒啊!」


生活中,徐庚是個隨緣的人,喜歡鑒賞字畫,卻不求名家名筆,只求眼緣,「看著舒服就行」。朋友曾送他一幅畫,他特別喜歡。日暮時分,一頭牛正在地里吃草,驀然回頭,遠處一座燈塔,彷彿被鐘聲驚到,「你去想吧,裡面有多少故事,所有的故事都在畫外」。


年輕時的徐庚對吃很是在意,一個饅頭,一個肘子,累到極致時,唯有這樣一頓飯就能撫慰疲累的身心。那時候他一月掙 70 塊錢,一頓飯似乎就去了十分之一。現在上了年紀,飯量不再這麼大,他在吃上變得很隨意,「順口就行!」


徐庚面善而體壯,似乎完美地詮釋了「心寬體胖」這四個字。進手術室時,他會躡手躡腳地走到護士身後,出其不意地拍一下肩膀,嚇人家一跳。手術做完,偶爾來了興緻,哼唱幾句京劇,抖擻精神。同事提起他,都是帶著笑說:「跟他在一起讓人很放鬆!」



大醫生-「外科醫生失業是件好事」,怎麼回事?



對於未來,徐庚希望能看到他為之奮鬥了二十多年的膠質瘤治療有所突破,「似乎在我退休前有點兒難現實」,他笑著,又往他那篇論文里敲了幾個字……


徐庚小記:


徐庚昵稱「聖手」,從當初的QQ用到現在的微信,十多年了,沒變過。


這個昵稱源於一個自我調侃式的玩笑。他曾為一位顳葉深部惡性膠質瘤患者成功實施手術,預後效果不錯,本來平均生存期12~14個月的病,至今病人依舊健在。在央視科技之光採訪時,徐庚曾詢問這位病人是否願意接受採訪,初始,病人答應了;但錄節目前夕,病人突然拒絕了,「雖然我很感謝您把我的病治好了,但這只是表象,實際上是上帝借著您的手把我治好了……」徐庚心很寬,自我調侃道,「那我不就是『聖手』了嗎?」


(本文來源於大醫生兵器譜官方網站:www.bingqipu.com。想第一時間了解大醫生兵器譜相關專家和科普信息及更多精彩內容,歡迎您關注大醫生兵器譜官方微信公眾號:yilinbingqipu,眾多超實力專家齊聚在這裡。)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醫生兵器譜 的精彩文章:

檔案-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 神經外科 杜建新
大醫生-「三好大夫」和他的「不護短」論
科普-當心!老年痴呆不光只有記性差,還有什麼?
李建設:醫界「宋大成」和他的日常
檔案-北京友誼醫院 普外分中心 張忠濤

TAG:大醫生兵器譜 |

您可能感興趣

那些年,麻醉醫生被外科醫生「坑」的事兒……
醫院裡報錯娃的囧事,專業醫生告訴你可能性有多大
生病了 應該做法事還是看醫生?
大醫生-當外科醫生遭遇「完美主義」
大醫生-姚雲峰:做外科醫生就是要吊炸天!
大醫生-孫誼:當醫生,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不要急著去醫院,生這五種病其實是好事!醫生都懂
產科醫生:產房做好這件事,直接關係到你生產的順利
《豪斯醫生》腿部殘疾是怎麼回事?
BMJ 說,外科醫生比內科醫生帥氣?不服來辯啊!
一位心外科醫生的生死觀
大猩猩難產,獸醫 婦產科醫生 外科醫生齊上陣,順利產下幼崽
這位患者住院後,科里醫生護士都得了「怪病」,咋回事呢?
醫生失業:人工智慧當醫生,診斷結果或可超過醫生!
小事|醫生的感動
你是產科醫生喜歡的產婦嗎?
新生兒醫院裡離奇失蹤,醫生也不見了蹤影
外科醫生帥氣高大又怎樣?內科醫生細心儒雅有內涵啊!
「啞科」醫生不好當 走近兒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