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正確認識道教的發展史及各派戒律!

正確認識道教的發展史及各派戒律!

正確認識道教的發展史及各派戒律

正確認識道教的發展史及各派戒律!


內容導讀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傳統宗教,道祖老子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他深邃的哲理思辯、博大精深的思想,既是道教教理教義之根源,更是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瑰寶。


道教教理教義源於《道德經》,《道德經》所闡述的就是「道」與「德」的精義;道是指宇宙的本體,德是指萬物所含有的德性。《道藏》是道教經典的總集,收錄有歷史過程中對《道德經》闡釋和道教修鍊修養的方法和認識,集合了經戒、科儀、符圖、醫藥學、養生、煉丹化學和諸子要籍等廣泛的內容。歷史上曾經有七個朝代的皇帝下詔專人整修《道藏》,唐、宋時期道教發展進入鼎盛期。


道教認為道與自然的屬性相一致。「道」是學道者的根本信仰和最高追求。道教認為「道」無所不包、無所不在,是一切的開始,宇宙萬物都是「道」所造化。祖天師張道陵認為:「道」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道化形為太上老君或曰三清尊神(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這是依據三生萬物的教理思想而確立。

「道」被人格化後,結合漢民族信仰中的天神、地祗、人祖和其它忠、孝、節、義之神,構成龐大的神團系統,成為多神教。道教的神仙信仰,源起於我們中華民族遠古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圖騰祭祀等信仰方式。


神仙養生學說起源於中華民族始祖黃帝成道的公元前2697年,距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黃帝曾在崆峒山拜廣成子為師學道,後來於鼎湖得道飛升。相傳《黃帝內經》、《靈樞》、《素問》等都是他留給後人的傑作。鬼神崇拜興盛於殷商時代,有專司溝通天神地靈的巫師;周朝鬼神信仰進一步發展,形成天神,人祖(鬼),地祗(山神、土地等)的鬼神體系,是道教多神崇拜的來源。


老子涎生於公元前571年左右,生而黃面鶴首,「左手指天,右手指地」,開口說:「天上地下,唯道獨尊」。自此以後,「道」之說流行於世。老子降生至今已有2580年的歷史。


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221年)


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221年)出現了知仙方、煉仙丹的方士,方仙道,神仙家正式出現在《史記》記載之中,秦始皇滅六國後,派徐福帶童男童女到海中尋「長生不死」的仙藥,即為神仙家的早期活動。

西漢初期,統治者以黃老清靜之術治天下,黃老之學大興(黃老就是研究黃帝和老子的思想境界的學問,主要以養生和得道升仙為主),在當時預言吉凶禍福的「讖緯之學」很興盛,「讖」就是預言吉凶的密語,「緯」是解釋經典的文字或工具。讖緯與神仙養生等體系結合,始則崇黃帝(始祖),繼則奉老子(道祖);


東漢初神仙家以「黃老道」為核心,成立了教派實體。之後太平道和天師道先後成形。漢桓帝時(147年—167年)曾派信使去苦縣祭老子,並在宮中立黃老祠,黃老道即是道教的前身。漢順帝時,沛國人(江蘇徐州)張道陵居四川鵠(鶴)鳴山創立「天師道」,即「五斗米道」,教派要求教徒入教時須交「五斗米為信」。


張道陵在巴蜀之地設壇靖以教徒眾,共設有陽賓士以下二十四壇靖,首領以祭酒稱之,道眾稱鬼卒。其後由子張衡,孫張魯三代行教佈道。張魯將地方形成「政教合一」的諸候方式,曹操攻漢中時,張魯順應潮流,歸順曹操。移居魏都的第二年,張魯仙逝。第四代天師張盛時,移居江西龍虎山中而綿延至今。


建安二十五年(215年)


建安二十五年(215年),曹操率軍攻漢中,張魯歸順曹操,被拜為鎮南將軍,封為閬中候。因此,天師道(五斗米道)取得合法的地位,得以公開傳播。魏晉南北朝(220年—589年)既是道教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道教走向正規的成熟期。這一時期,道教經過分化和改革,逐步完成了對經典,教義、戒律、科儀和領導組織的定型,並由民間教會團體轉變為官方承認的正統宗教。曹操時,太平道因黃巾起義而被鎮壓,天師道(五斗米道)因張魯歸順曹操而移民北遷,到達曹魏本土(今河南、河北地帶)。政治集團對整個道教進行限制,改造和利用。曹操將在社會上有影響的一些神仙方士,如左慈、甘始等,召集到身邊,既能向他們討教養生方術,又能防止他們鼓動百姓造反;這也為道教在上層社會的傳播創造了便利;很多門閥士族紛紛加入道教。道教自此分化為上層神仙道教和下層民間道教兩個較大的層次。魏晉時期,著名道士葛洪總結了戰國以來神仙家的理論,又繼承魏伯陽《周易參同契》中的煉丹理論,創作《抱朴子·內篇》,集魏晉丹術大成,所舉仙經神符多達282種。

正是由於葛洪的倡導和影響,東晉哀帝年間(363年—365年),江東天師道盛行,出現了以撰作道書,傳播經法為首務的道教經籙派,從而推動了道教義理化演變的一次重大發展,其具體體現便是上清、靈寶、三皇經法的出現。上清經系的問世是楊羲和許謐繼葛洪之後對神仙道教的又一次改革和發展,它為茅山宗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上清派其修行理論認為人身中各部位均有真神鎮守,修道者思神服氣,叩齒咽液,固精安神,輔以誦經念咒,便可以內保臟腑,外卻災邪,飛升成仙。靈寶派重視符籙科教和齋戒儀軌,注重勸善度人。靈寶派在修持方法上,吸收了天師道和上清派的長處,吸引了廣大信徒,成為晉末南朝宋初影響很大的教派。魏晉時期,除上述葛洪金丹派神仙道教之上清派,靈寶派外,還有三皇派、李家道、帛家道、於君道等較有影響的教派。


南北朝時期(420年—589年)


南北朝時期(420年—589年)是道教進一步完善進步的時代,出現了眾多的道教改革家、理論家,他們的活動對後世道教有重要意義。其中,對北方天師道進行改革的代表人物是北魏的著名道士寇謙之。寇謙之對天師道進行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去除三張(張陵、張衡、張魯)偽法、廢除租米錢稅,廢除男女合氣之術,使道教「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以服食閉煉」。自此北方道教被稱為新天師道或北天師道,其傳播廣泛,並一度成為北魏朝庭之國教。


南朝劉宋時,又有廬山道士陸修靜(406年—477年),「祖述三張,弘衍二葛」,整理道典,首倡「三洞」之說,並且援佛入道,對南方的天師道進行改革。在天師道建立以來的各種齋儀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道教的齋醮儀範,以適應道教的發展。陸修靜編著整理有關齋醮儀範的著作有100餘卷,對上清派、天師派等派別的齋醮儀式作了明確的規定,還對天師道的組織制度進行了完善,為道教教理,科儀的統一奠定了基礎,陸修靜改革完善後的道教稱為南天師道。

陸修靜稍後時期,南朝梁代又出了個博學多才的陶弘景,他對以前流行於南方的葛洪金丹教派,楊羲的上清經籙教派,及陸修靜的南天師道派進行了進一步的總結,充實和改革,開創了茅山宗。陶弘景居茅山後,廣收門徒,弘揚上清經法,使茅山成為上清派的傳道基地,形成茅山宗。陶弘景開創的茅山宗,對後世的道教發展影響深遠。


隋朝(581年—618年)


隋朝(581年—618年)雖以崇佛為主,但對道教也甚為重視。文帝時即建道觀,度道士,以扶持道教發展。隋煬帝也甚為崇道,斥資在長安建道觀十餘處;大業七年(611年)還親自召見茅山上清宗師王遠知,並以帝王之尊,親執「弟子之禮」,敕命於京城長安建玉清壇以處之。隋朝期間廟宇和道士數量都有較大發展,道教理論進一步完善。


《羅浮山志》記載,隋朝道士蘇玄朗曾隱居句曲山(茅山)學道,得司命真秘;開皇(581年—604年)年間,到羅浮山青霞谷,修鍊大丹,自號青霞子,作《太清石壁記》等。其後著《旨道篇》,闡明內丹修鍊方法,自此道教始知內丹術。蘇玄朗(元朗)以身心為寶鼎,提倡「性命雙修」。內處一道,內外兼修,以此為內丹修鍊的核心。蘇玄朗倡導的「性命雙修」內丹之道,至唐代迅速發展,為道教各派所接受並發揚,影響深遠。唐朝時期,因道祖姓李,唐皇室也姓李,所以便尊老子為始祖,自稱為老子後裔,尊道教為國教。


武德三年(620年),唐高祖詔改山西浮山羊角山為龍角山,並建老子廟;武德七年(624年)親至終南山謁拜老子廟;次年下詔敘三教先後;以道教為首,儒教次之,佛教居後。貞觀十一年(637年),唐太宗頒《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詔命,稱道士女冠自今以後齋供行立,至於稱謂可在僧尼之前,定道,佛次序。乾封元年(666年)唐高宗尊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後來的唐玄宗於開元九年(721年)迎司馬承禎入京,親受法籙,成為取得道士資格的皇帝。在唐朝近300年的時間裡,道教始終得到扶植和尊崇。五代(907年—960年)時期,著名的道士李浩、彭曉、譚紫霞等,致力於道教的理論,方術方面的研究和建設,使低潮中的五代道教仍向前發展。


宋、遼、金、元(960年—1360年)


宋、遼、金、元(960年—1360年),400多年間,各種社會矛盾相當尖銳,民族矛盾尤為突出。在這個特殊的歷史背景下,道教進入繁衍、創新發展階段。宋徽宗對道教更為崇信,他自稱「教主道君皇帝」,還改僧尼為德士,命穿道服,加入道教。經過隋唐五代的醞釀、積聚,北宋時內丹學術廣泛傳播開來。陳摶是五代末北宋初著名道士,修道於華山,宋太宗賜號「希夷先生」。陳摶對內丹修鍊的五個階段(即得竅、煉己、和合、得葯、脫胎還虛)和四程序功夫(即築基、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化虛)的系統的總結,對道教南北二宗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張伯端(984年—1082年),字平叔,號紫陽山人,是北宋時期內丹學說的集大成者,代表作《悟真篇》對修丹道的理論和方法的發展有很大貢獻。張伯端以為道、儒、釋雖為三教,其道乃歸為一理,北宋後,道教講內丹者,祖述《悟真篇》。在其內丹學說影響下,至四傳弟子白玉蟾(1194年—?)時,形成了「金丹派南宗(相對於全真派北宗),宋室南遷後」 ,形成了南宋與金元南北對峙的局面。當時道教各派紛起,北方金、元出現了太一道,真大道,全真道等派系。全真道,是金代北方興起的三大新道派中最大和最重要的派別;創建於金大定(1161年—1189年)年間,創立者為王重陽,稱為全真祖師。


全真派主張三教合一,注重內丹和個人素質的修鍊,不尚符籙及黃白之術;規定道士必須蓄髮出家住宮觀,不蓄妻子,持齋茹素,並制定了嚴格的清規戒律。王重陽先於終南山南時村穴居修鍊,號其居為「活死人墓」。52歲移居終南劉蔣村。大定七年(1167年)四月,焚其居所出關東行,抵山東寧海(今山東牟平)度馬鈺(丹陽)為徒,由馬鈺、孫不二夫婦建「全真堂」道庵以居;後在傳教過程中相繼度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為徒,歷史上號稱「全真七子」,他們對北方全真道的傳播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其中以丘處機創立的全真龍門派影響最大。丘處機(1148年—1227年)字通密,號長春子,山東登州棲霞人。十九歲出家,次年于山東寧海全真堂拜王重陽為師。金、元、南宋的統治者都曾十分崇拜他。興定四年(1220年),七十三歲的丘處機受成吉思汗之邀,親率18弟子經過一年多的萬里行程在西域雪山行營見到成吉思汗;力諫敬天愛民、戒殺孝親、清心寡欲、修養生息以治國,太祖深契其言,禮遇甚隆,尊為神仙,命其掌管天下道門教務,並敕免全真道士的賦稅,這些舉措為全真教的鼎盛奠定了基礎。


丘處機於1224年返大都(今北京)住長春宮(白雲觀),自此長春宮成為全真第一叢林,龍門祖庭和教務活動中心。南宋以後,江南符籙派(上清、靈寶、天師、三皇等)合流形成「正一派」。道教「南正一,北全真」的格局出現並延續至今。正一道士不出家,有較多的活動空間,多從事符籙齋醮、祈福禳災道場等;全真道主張「出家修真,全神鍊氣」,建立了完善的傳戒和叢林制度。明朝對世居龍虎山的張陵後裔,改「天師」稱號,授予「正一嗣教真人」。明朝特別崇奉道教的皇帝是明世宗(1522年—1566年在位),他自號「玄都境萬壽帝君」,許多道士被授予「少保」,「禮部尚書」等官銜,參與朝政。明朝歷代還在京師設置道籙司,在各府設置道正司,在各縣設置道會司,將道教事務列入朝廷行政管理的範圍。明代名道為張三丰,曾在武當山(太和山)修道,屢被皇帝召請而不見。明英宗天順三年(1459年),張三丰被封為「通微顯化真人」。清政府入關後,為了便於統治,設「文字獄」,抑制儒、道和漢傳佛教的發展;取消道教之首的地位。曾使道教一度興盛的著名道士為全真龍門派第七代律師王常月(?—1680年),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奉旨在北京白雲觀主講道法,前後三次受賜紫衣。並在江浙和武當山傳「初真」、「中極」、「天仙」大戒,即「三堂大戒」。被譽為「中興之祖」。


清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宣布黃教為國教,並建立了達賴、班禪活佛世受皇封的制度。黃教地位在儒道和漢傳佛教之上。限制道教天師職權,天師府由二品降為五品,到了道光年代,又取消了傳統的張天師朝覲禮儀。自此道教日漸衰微,民國期間大量道士散失,大批道觀荒廢,南北各派一盤散沙。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的領導人非常重視道教的發展;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於1957年在白雲觀成立了中國道教協會,全國道教終於有了一個合法的組織,結束了全國道觀一盤散沙的局面。然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使道教徹底陷入癱瘓狀態。一切宗教活動全部中斷,道士賴以生存的土地和廟產被打砸,沒收,充公,道教徒全部被改造或遣散。直到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被徹底落實,各地的主要道教宮觀也陸續修復開放。


道教提倡重視生命和養生修仙。重視研究延年益壽的生活方式,甚至認為只要通過不懈的修鍊,就可以「長生不死」。所謂「我命在我,不屬天地」,通過修鍊,可以擺脫宿命,逍遙宇宙。「仙道貴生,無量度人」。道教對丹道煉養和益壽的巨著有:東漢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魏晉名道葛洪著《抱朴子》、東晉魏華存《黃庭經》和宋代張伯端的《悟真篇》等。


道教的煉養有一套系統的方法:吐吶、導引、服氣、胎息、服食、內丹、符籙、齋醮、動功、靜功等許多內容,除了進行內丹修鍊外,道教更注重外在的道德修養。


老子曰:吾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慈」既是人類相互間的仁愛關懷,更有對自然萬物的善待愛意。「儉」首先要求衣著樸素,守持本性,去奢念,滅貪慾,公私分明,清心寡欲。「不敢為天下先」則要求謙虛禮讓,中庸自守,不逞強稱霸等。道教主張社會祥和安寧,人與自然融洽相處,反對霸權極端勢力,反對不義戰爭。


「出世入世,動靜有時,與時俱進」是道德高深之人的另一特點。孔子問禮於老子,隨三年而得其(老子)言曰:「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若愚……」,「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孔子問禮於老子後,回魯國深思三日說:「有人如飛翔高空的鳥,但鳥是能用弓弩射下來的;有人像麋鹿善於奔走,但麋鹿能用猛犬逐到;有人像悠遊深淵的魚,但魚是可以用網和鉤捕捉上來的;到於龍,則是乘雲氣,游太清,人們就無可奈何它了!老子正猶如見其首不見其尾的神龍一樣啊!」


後儒家的孟子以「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應對了老子的說教。除了忠、孝、節、義之外,道教更為提倡「誠信」。以為「誠則有靈,正直為神」。誠信是仙家成就的基礎和根本。正直是真正能體現理想中的「神的本性」。道教供奉的神仙大多是對人類和社會有突出貢獻的歷史人物。道教遵照信仰描述神仙的形象,神仙根據不同的職能主管不同的境界。其大致分為三境:天上洞天神境,人間福地仙境,地下陰曹府境。「道」化生了宇宙,陰陽,天地,四時和萬物。洪元、混元、太初是道教認識宇宙、認識世界元氣所化的三個世紀。


道教自漢代發展為宗教團體後,也就有了自己的戒律,戒律即教團以天神之名,用以約束教徒思想言行,防止「噁心邪欲、乖言亂行」的規定。道教認為學道之人必須積善、定念、修德、理身;學道不受戒是無緣登仙的。大多情況下道教徒應該遵守的就是「三皈五戒。」


全真龍門派第七代律師王常月曾教化:凡初入太上正宗法門,不問道俗,必先遵依太上金科玉律,三洞戒文,供養大道尊像,表通都天糾察王天君,請祈盟證,受三皈依戒。第一皈身,太上無極大道;永脫輪迴,故曰道寶。第二皈神,三十六部尊經;得聞正法,故曰經寶。第三皈命,玄中大法師;不落邪見,故曰師寶。天尊曰:三皈依戒者,天地之樞紐,神仙之根基,發行之初門,建心之元兆,運氣含靈,冥真入理,包羅有象,朕形無外。持之者,天地神明慶快,心智耳目開張,萬物敬畏,六腑和樂,眾真衛護;群生父母,長世不遺,人身交泰。


五戒者:


第一,不得殺生。(《老君戒經》曰:一切眾生,含氣以上,?飛蠕動之類,皆不得殺。蠕動之類無不樂生,自蚊蟻蜒蚰咸知避死也。)


第二,不得葷酒。(曰:戒酒者,非身病,非法禮,皆不得飲。身病,謂己身疾,以酒為藥引也。法禮者,明非世俗饌會及鬼神之胙;若尊卑之禮,真靈之饗,則不至於失之者也。)


第三,不得口是心非。(曰:戒妄語者,若不聞見,非心所了而向人說,皆為妄語,所說事與心相違也。復有綺言,諂曲,反覆,兩舌)。


第四,不得偷盜。(曰:一錢以上,有主無主,非己之物,皆不妄取。在地地官,在水水官,在人人主,言其無主者,謂當時無志護也)。


第五,不得邪淫。(曰:戒淫者,非夫婦;若出家人不妻不娶,若男若女,皆不得犯。夫妻雖非犯戒,過淫則為犯)。


此五戒者,持身之本,持法之根。凡能持此五戒精進無虞者,益算延齡,天神保佑,永脫五刑之苦,世世不失人身。另外,王常月祖師強調,要想擁有高尚情操,修道精進,應逐步持守三堂大戒。三堂大戒為「初真十戒,中極三百大戒,天仙一千二百大戒。」


其中初真十戒規定:


第一戒者,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當盡節君親,推誠萬物。


第二戒者,不得陰賊潛謀,害物利己。當行陰德廣濟群生。


第三戒者,不得殺害含生以充滋味,當行慈惠以及昆蟲。


第四戒者,不是淫邪敗真,穢曼靈氣。當守真操,使無缺犯。


第五戒者,不得敗人成功,離人骨肉,當以道助物,令九族雍和。


第六戒者,不得讒毀賢良露才揚己,當稱人之美善,不自伐其功能。


第七戒者,不得飲酒食肉,犯律違禁。當調和氣性,專務清虛。


第八戒者,不得貪求無厭,積財不散。當行節儉,惠恤貧窮。


第九戒者,不得交遊非賢,居處雜穢,當慕勝己,棲集清虛。


第十戒者,不得輕忽言笑,舉動非真。當持重寡辭,以道德為務。


另外,三洞諸經說戒甚多,其他門派的戒律大綱有:三皈戒,籙生五戒,八戒,在俗男女無上十戒,正一弟子七十二戒,老君百八十戒,天真十戒,十四持身戒,五千文金紐太清陰陽戒,太上高玄法師二十七戒,洞神三道要言五戒,十三戒,七百二十戒門,升玄內教百二十九戒,靈寶初盟閉塞六情戒,中盟智慧上品大戒,大盟三元百八十品戒,上清智慧觀身三百大戒,千二百戒……除了戒律外,日常還有很多清規和禁忌在修持煉養,信仰活動和生活行為中,也有較多體現。


道家(老子、莊子、文子、列子等代表人物)與道教文化融匯百家,包羅萬象,上自哲學思想、自然規律、宗教信仰、治國用兵之道;中有經世權謀,人生經驗,養生之道,醫藥,健身,修鍊諸方技;下至民俗、祭祀、音樂、繪畫、宮觀、名勝、星命、占驗等術數,是一個亟待開發和研究的龐雜文化體系。我國從唐朝開始,已經多次由國家政府主持搜集所有道教經典,聯合名道,學者編修大型巨著《道藏》,唐代是道教最盛時期,唐玄宗特別崇信道教,收集古今道書,令諸臣編修《道臧》,分為三洞,三十六部,即洞真經十二部,洞玄經十二部,洞神經十二部,共計三千七百四十四卷,此即《三洞瓊綱》。這是道教史上的第一部《道藏》。歷五代之亂,《道藏》散失而不全。


宋真宗祥符年間,張君房收集唐玄宗《開元道藏》殘本和別出的道教經書,編纂成了我國道史上第二部《道藏》,共四千五百六十五卷,用千字文編號,始於「天」字,終於「宮」字,故名為《天宮道藏》。宋以後,《道藏》所收容的經書數量逐漸增加,在《天宮道藏》之後一百年,宋微宗的《萬壽道藏》,增至五千四百八十一卷。南宋高宗時,鄭樵主編《通志·藝文略》就道書性質,分為二十五類,但其總數只有三千七百零六卷,比《道藏》遺漏甚多。金章宗時,孫明道修成《大金玄都寶藏》,六千四百五十五卷。到了元初,宋德方《玄都寶藏》增加到七千八百餘卷。


元憲宗時曾遭焚經。到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因佛道之爭,又招致焚經之禍。元世祖下令除《道德經》外,所有印板道書一併燒毀。明正統十年(公元1445年),又收集道書,編纂了《大明正統道藏》。根據「宋藏」原有規模,仍分為三洞,四輔,十二類,共五千三百零五卷,明神宗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編《萬曆續道藏》一百八十卷。《正續道藏》合起來共五千四百八十五卷。


清嘉慶年間,蔣元庭又編《道藏輯要》共二百六十八冊。近代出版《藏外道書》收集的是明《正續道藏》之外的重要道教典籍叢書,共36冊,收入道經典籍1016種。1997年始中國道協聯合華夏出版社,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所,在明《正續道藏》版本的基礎上,整修出版《中華道藏》。


《道藏》的分類多是由三洞、四輔、十二部的方式編排。「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洞,是通達、通透之意。是深入、深遠、洞察之謂;意由三洞經典可以通達真朴,玄妙、神聖之深奧美好高尚的境界。通常以為:洞真謂天寶君之傳,為大乘;洞玄為靈寶君之傳,為中乘;洞神為神寶君之傳,為小乘。


四輔即「太玄、太平、太清、正一。」謂太玄輔洞真,太平輔洞玄,太清輔洞神,正一貫通三洞,總攝三輔。十二部即:一本文,二神符、三玉訣、四靈圖、五譜錄、六戒律、七威儀、八方法、九眾術、十記傳、十一讚頌、十二章表等。通常情況下,三洞又稱上、中、下三乘,三洞各分為十二部,合計三十六部經,四輔則不分部。


宋時張君房講述分類十二部時說:夫十二部經者,蓋是通三乘之妙訓,貫七部之鴻規,錄之者知真,玩之者悟理,突出生死之津梁,入大道之途徑,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學者對道教研究越深,對《道藏》的驚嘆就越多,《道藏》不僅是宗教信仰的產物,對研究古代科學和歷史資料都有很高的價值。


1960年,著名道教學者陳櫻寧先生整理《道藏》目錄,將全部《道藏》經書分為十四類:


1、道學類:如老子、莊子、列子、文子、淮南子、關尹子等;


2、道通類:如鬻子、鶛冠子、公孫龍子、尹文子、墨子、孫子、韓非子、鬼谷子、揚子太玄、邵子皇極經世、抱朴子外篇等;


3、道功類:如吐吶、導引、存想、辟穀、服氣、胎息、養性、接命、內丹、抱朴子內篇等;


4、道術類:如藥餌服食、金石爐火、神丹黃白等;


5、道濟類:如素問、靈樞、難經、葛洪肘後方、孫思邈千金方、本草圖經衍義等;


6、道余類:如皇帝宅經、龍首經、金匱玉衡經、玄女經、白猿經、遁甲、六壬、星曆、占卜等;7道總類:如雲笈七籤、無上秘要等;


8、道史類:如列傳、年譜、通鑒、山志等;


9、道集類:如各家詩文專集;


10、道教類:如正一、全真兩派專講道教諸書及陶弘景的《真浩》等;


11、道經類:如元始、靈寶、太上諸經;


12、道戒類:如專講戒律諸經書;


13、道法類:如道法會元、靈寶大法,三天秘范等;


14、道儀類:如道門科範、濟度金書、靈寶玉鑒、贊、頌、表、懺、儀等。


版權聲明


⊙本平台原創整理文章,歡迎轉載,轉載本文須註明,來源:道教(微信ID:daoismcn),侵權必究。


⊙部分圖文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合作:89928269@qq.com(歡迎您原創投稿)


關注道醫,學習正宗道教醫學!


道教是天尊對人間最慈悲的叮嚀!


回復以下數字查看更多內容


回復"1"查看:道教入門知識一百八十問


回復"2"查看:道教規矩和禮儀


回復"3"查看:道教戒律


回復"4"查看:道教上香禮儀禁忌


回復"5"查看:道教經文典籍


回復"6"查看:道教齋醮科儀


回復"7"查看:道教道袍法器


回復"8"查看:道教符咒法術


回復"9"查看:道教陰陽術數


回復"10"查看:道教宮觀流派


回復"11"查看:如何加入道教


回復"12"查看:道教拜師注意事項


回復"13"查看:道教誦經常識


回復"14"查看:道教請諸供品須知


回復"15"查看:道教宮觀廟宇參香禁忌


回復"16"查看:在家之人如何修道

正確認識道教的發展史及各派戒律!



福生無量天尊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 的精彩文章:

你是被天庭謫降到人間的神仙嗎?
人為什麼會生病,病由鬼、食、蠱所致!
武當山奇遇,300多歲老道長啟悟輪迴的秘密!
道教「凈心神咒」,持誦此咒可保魂護魄!
沒條件做早晚課?教你持誦「三大天尊」聖號修持方法

TAG:道教 |

您可能感興趣

道教全真派傳戒禮儀的發展歷程
道教三品論——道教在當代發展的宏觀設計
宮觀和道教文化的發展
道教發展歷史精要簡讀
婚外情的發展規律
道教文化未來發展的思考
肝內膽管細胞癌的現代認識與發展
《中國綠色宗教:道教與探索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書法發展的十大規律,你知道嗎?
詳解朝鮮刀劍的發展史,你所不知道的鄰國冷知識!
互聯網時代道教發展的方向和舉措!
健身教練發展方向的選擇
互聯網時代道教發展的方向和舉措
神秘的不丹王國,經常引用佛教的傳統觀念來進行管理和發展
情境教育:核心素養的發展範式
中醫的發展離不開自身及社會規律!
必須從積極健康全面發展的角度來充分認識軍事教學現實必要性
海賊王發展宇宙世界觀?惡魔果實是高科技的產物?這信息顛覆認知
兩性知識:世界古代性文化的發展歷程是什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