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宮觀和道教文化的發展

宮觀和道教文化的發展

宮觀和道教文化的發展



道教文化是我中華民族文化古老而又常葆青春的一支。它的重要價值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國內有識之士的公認,也逐漸為國際上所了解。道教文化曾以各種不同的形態存在,宮觀是其存在形態之一,同時又在整個道教文化的演變、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了解這一點,對於認識它的面貌、特點有重大價值,也對當今弘揚其中的具有時代氣息的、積極的內容,對於道教文化本身的發展,有重大的價值。

一、道教文化的物化表現


宮觀作為道教宗教場所的總稱,是在歷史上逐步形成的。它本身是道教文化的產物,或者說是道教文化的物化。


道教的宗教建築泛稱為宮觀,是比較晚的事,至早也早不過唐。考其形成和演變的歷史,可以看到它們是適應道教組織產生和發展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的。現在一般都認為,早期道教的宗教建築主要是靖(靜、靜室)和治,另有些道室名廬,治中亦可稱為館。所謂靖或靜,系奉道之家所設立的靜室,意在與家中其他之處隔離。"奉道之家,靖室是致誠之所。其外別絕,不連他屋。其中清虛,不雜余物。開閉門戶,不妄觸突。洒掃精肅,常若神居。唯置香爐、香燈、章案、書刀四物而已。"1 可見,它最初出現就是為區分聖與凡,道士與一般居民,奉道與俗事的界限而立。至於天師道立治,則為道教公共宗教活動的場所,也是天師道政教合一的領導機構所在地,它的宗教含義更是顯而易見。據說當年張道陵創立正一盟威道教,其時即立有二十四治,及張魯時又加設游治。《陸先生道門科略》又列有別治、配治、下治等,當是進一步的發展。這些治或游治,都是道民集中過宗教生活、接受天師道檢察、考校的場所。張魯降曹操後,政教合一的政權不復存在,治便成了單純的宗教活動場所。《正一法文外錄儀》稱:"凡男女師皆立治所,貴賤拜敬,進止依科,自往教之輕道,明來學之重真。"治中靜室也可以稱為館。陳國符先生《道藏源流考》附錄《道藏札記.道館考原》引南朝宋劉敬叔《異苑》:"杜明師夢人入其館,是夕謝靈運生會稽。其家以子孫難得,送杜治養之。"這兒所說的館,也就是杜明師(子恭)的治,或治中之室。


道館大約是南朝的習慣叫法,北朝則開始出現道觀的稱呼。陳國符先生引《釋名》曰:"觀者,於上觀望也。"又引注曰:"觀,觀也。周置兩觀以表宮門。其上可居,登之可以遠觀,故謂之觀。"也有人認為,道士名其建築為觀,與他們重視天文、望氣一類觀察活動有關。及於唐,供奉地位隆高的尊神之道觀,被改稱為宮。如天寶二年,唐玄宗詔改西京玄元廟為太清宮,東京為太微宮,天下諸郡為紫極宮2。改之為宮,當然是皇帝的特權,不過其基礎仍是道教特有的文化觀念。原來,道教所構想的神仙世界,是一個等級森嚴的世界,一如世間的政權制度,天上有最高的尊神治理,而各有僚屬。成仙者可以在天上或仙界其它處所為仙官。如此則尊神之治所,當然可稱為宮。人間的道觀若是供奉的是此類尊神,當然也可以稱為宮了。像唐代老子被尊為太祖玄元皇帝,其廟固得稱為宮。總之,宮觀的出現和演變皆以道教特有的宗教觀念、文化內涵為依據。

在道教徒,則認為道觀的設置系從自己信仰的神仙世界中取則而來。《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稱:


夫三清上境及十洲五嶽諸名山,或洞天,並太空中,皆有聖人治處。或結氣為樓閣堂殿,或聚雲成台榭宮房,或處星辰日月之門,或居煙雲霞霄之內。或自然化出,或神力造成。或累劫營修,或一時建立。其或蓬萊、方丈、圓嶠、瀛洲、平圃、閬風、崑崙、玄圃,或玉樓十二,金闕三千。萬號千名,不可得數。皆天尊太上化跡,聖真仙品都治,備列諸經,不復詳載。必使人天歸望,賢愚異域,所以法彼上天,置茲靈觀。既為福地,即是仙居。布設方所,各有軌制。


因此,宮觀在道教徒的心目中,是現實化了的理想境地,是凡間的仙境,仙境的下凡。其文化含義是不言而喻的。


同時,宮觀的建築,在設計上充分體現了道教文化的特殊理念。其中每一項內容都緊緊扣著道教宗教生活的需要,固不待說,就是其形式,也常常是某種理念的體現或者象徵。比如成都青羊宮三清殿共有大柱三十六根,其中木柱八根,象徵八大護法天王,石柱二十八根,象徵二十八宿。龍虎山天師府的總體建築設計採取了八卦式布局,而天師私第三省堂正處於布局中心相當於太極的位置。道教以八卦為陰陽變化之理所寓,而中央的太極則是陰陽出入的門戶,四象和合、五行攢簇都在於此。因此八卦建築的密義,乃象徵天師府效法、寄寓陰陽變化之理,而天師居於太極的位置正表示天師有溝通人神,控制陰陽變化的崇高地位。武當山的整體設計依山水形勢,自然得體,體現了道教"道法自然"的思想;而其建築基本上是根據玄帝修仙的神話與傳說來安排布點的3,人們朝山進香或沿路旅遊,也就自然地溫習回味著玄天上帝的有關故事,以及故事中包含的道教信仰,道教精神。至於宮觀中的神像、七星旗、五雷令,如此等等,也都無一不體現著道教特有的神靈、宇宙觀念和宗教修持方法。


總而言之,宮觀是道教理念的體現,是道教特質的象徵。它有很強的標誌性,使得稍具宗教常識的人,一望而知它是道教特有的宗教場所,與其它宗教比如佛教、基督教有別。

掃描二維碼,關注武漢長春觀公眾微信號!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漢長春觀道學堂 的精彩文章:

淺談王重陽的寫景詩詞
琴與道家養生
什麼叫「齋」?
明代長壽太醫的9步養生法

TAG:武漢長春觀道學堂 |

您可能感興趣

玄德堂——道教宮觀里的鐘鼓文化
道教文化未來發展的思考
道教圓融觀的文化內涵
玉器文化的發展
宋代崇道促進媽祖文化與道教文化的結合
道教與中國茶文化
玄德堂——道教文化與風水文化
經典教育與傳統文化的「兩創」
道教文化「辟穀」的真相
書法教育關係到文化發展和文化自信
玄德堂——道教與茶文化
第三部 傳統文化的融匯與中華文明的拓展
道教文化——道教音樂無為的妙韻
道教文化與「非遺」
道教與民俗文化
打造文化載體 發展特色文化
中國道教傳統文化與武術
古代扳指文化的發展與傳承
道教法物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