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張靜:紀念費孝通先生的特殊意義何在?

張靜:紀念費孝通先生的特殊意義何在?

編輯部推出三大措施扶持青年學者


活動進行中(點擊藍色標題可查看

張靜:紀念費孝通先生的特殊意義何在?


北京大學張靜教授(圖片來自於「群學書院」)


紀念費孝通先生的特殊意義何在?


張靜 |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主任

本文系作者在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南京大學社會學院、中共吳江區委宣傳部共同主辦的紀念費孝通教授「江村調查」8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的致辭,經作者授權;原發言題目為《費孝通與燕京社會學派的新角色》,現題目為本公號所加;全文將刊發於即將出版的《社會學研究》


之前的中國研究主要關注的是精英和君臣的思想和歷史實踐,較少真正觸及社會現實,其方法主要是考據、解說、抒意、策論和頌聖,其目標在正當性論述及例規引領,其價值在以史為鑒提示世人,其角色是教化勸導,包括君臣和大眾。


但燕京社會學派的工作顯然不同於此,從潘光旦、費孝通、吳文藻、楊慶堃、林耀華、瞿同祖……等一批學者的作品中,可以清楚看到這一不同。他們的工作,顯然有別於從前的概念邏輯體系,與傳統治學展現了有意識的不同。


以費先生為代表的燕京學派,開啟了新的社會研究,其主要特點,與其說是本土化道路的提出,不如說是研究角色、議題、方法及目標的轉換:在角色方面,不再是作為帝師或教化者存在,而是社會科學研究者;在議題方面,不再面向統治學說,而是面向它的行為及後果展現;在方法方面,不再採用考據、解說、疏意、策論和頌聖,而是採用專業領域共享的分析邏輯和原則;在目標方面,不再是正當性論述及例規引領,而是描述、解釋、評估影響、預測未來。


我代表主辦單位一一北大社會學系和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歡迎在座各位,費先生親屬和學生,各位海內外的學者、專家,以及江蘇和吳江市的領導,各位來賓、朋友和同學,很高興和大家相聚吳江,共同紀念《江村經濟》研究80周年。我們希望用這兩天的時間,通過探索問題、交流思想,來致敬費孝通先生。

費孝通先生的工作對於中國社會學有特殊意義。他是北大社會學系1982年恢復重建的重要推動者,也是北大社會學的前身——燕京社會學派的重要代表。我們舉辦紀念活動,不僅僅因為他是前輩——我們的前輩中有許多優秀學者,也不僅僅因為他的學術觀點——這些觀點的爭議一直存在(比如中國的城市化模式——小城鎮還是大城市?比如小城鎮建設——是蘇南模式還是溫州模式?比如中國的工業化道路——農工混合的鄉土經濟還是現代企業制度?比如中國的社會結構——是獨有的鄉土社會差序格局嗎?這是歷史性特徵還是恆定的模式特徵?我們歡迎爭議,因為討論利於促進事實探索),紀念費先生的特殊意義,在於他及他們那一代學者,嘗試運用新的角色——現代的專業性研究者角色——工作,這一開始,給中國社會學及人類學研究,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和思想。我們需要傳承這一角色。


這不是說,之前的傳統社會研究缺少價值,事實上中國有深厚的社會歷史研究,很有價值;而是說,僅僅通過一種情懷及熱愛,或者以居高臨下的統治者、勞心者立場來認識社會,是不夠的,還需要引入其他的焦點目標。


理解社會及文化的歷史變遷和現代轉型,需要比較性的分析、多元視角的關照、宏觀進程的探索、以及系統性的方法論,我們稱之為專業性的角色。這樣的角色在近代中國出現,第一代社會學學者群中的燕京學派,費先生是引人注目的代表。


如果《江村經濟》是燕京學派的代表作之一,那麼它顯示了當時中國學者不同於以往的問學嘗試:試圖運用和國際學界共享的類別邏輯和分析框架,來認識中國社會。費孝通在《江村經濟》中,明確意識到了自己作為「社會科學工作者」的角色。作為社會科學研究者的角色來工作,不是燕京學者偶然的相似,而是意識清楚的作為。他們認識到了中國社會的研究需要新角色、提出新問題。


在今天看來這雖然不稀奇,甚至可以堪稱不能再平常的角色,但是在當時,並沒有什麼學問或者派別,以與民眾平等的態度,系統地採用經驗研究方法,來分析中國社會現象。之前的中國研究主要關注的是精英和君臣的思想和歷史實踐,較少真正觸及社會現實,其方法主要是考據、解說、抒意、策論和頌聖,其目標在正當性論述及例規引領,其價值在以史為鑒提示世人,其角色是教化勸導,包括君臣和大眾

但燕京社會學派的工作顯然不同於此,從潘光旦、費孝通、吳文藻、楊慶堃、林耀華、瞿同祖……等一批學者的作品中,可以清楚看到這一不同。他們的工作,顯然有別於從前的概念邏輯體系,與傳統治學展現了有意識的不同。


所以,以費先生為代表的燕京學派,開啟了新的社會研,其主要特點,與其說是本土化道路的提出,不如說是研角色、議題、方法及目標的轉換:在角色方面,不再是作為帝師或教化者存在,而是社會科學研者;在議題方面,不再面向統治學說,而是面向它的行為及後果展現;在方法方面,不再採用考據、解說、疏意、策論和頌聖,而是採用專業領域共享的分析邏輯和原則;在目標方面,不再是正當性論述及例規引領,而是描述、解釋、評估影響、預測未來。


這些努力雖還不夠系統,但有重大意義,它意味著不同以往的專業性標準開啟:在此之前,社會研究並非這樣進行,研究者的角色也並非如此立基。燕京社會學派的這一轉換,不僅使社會科學經驗研究在中國落地,而且使中國學界匯入世界社會學及人類學,並贏得了國際學界的廣泛承認。

張靜:紀念費孝通先生的特殊意義何在?


END


人文社科學者的平台


《探索與爭鳴》


唯一官方微信平台


聯繫電話:021-53060418


投稿郵箱:tansuoyuzhengming@126.com


版權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媒體轉載請聯繫授權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探索與爭鳴雜誌 的精彩文章:

主題:微信民族志、自媒體時代的知識生產與文化實踐
吳俊:魯迅必須活在真實中
《探索與爭鳴》2016.09
秦維憲:木心的人生境界
王曉升:學術表演與學術死亡

TAG:探索與爭鳴雜誌 |

您可能感興趣

陳潔:楊絳先生的夢
經典已逝,傳承何方:紀念梅葆玖先生
張頷先生的桑梓情緣
懷念陳忠實先生
我們為什麼要紀念楊鍾健先生?
宋江的錢、李逵的命,施耐庵老先生在警示什麼呢?
崔建莉●《懷念何伯群先生》
沉痛悼念王卡先生
智誠先生:什麼是命運?
楊絳紀念文集面世:永遠的女先生留給我們什麼
吉琨璋:張忠培先生一路走好
彭先誠先生作品欣賞!
劉繼卣先生的駿馬圖:恣意縱橫,充滿生命的活力!
南懷瑾先生:認清自心,才好修行
周先生寓意極佳的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五帝錢一組
陳奕迅先生:與你常在
《西遊記》最奇妙的設置,吳承恩先生是何用意?
楊絳:溫德先生爬樹
葉嘉瑩先生講——李煜、晏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