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新政時代的袁世凱與張之洞(五):當最後的漢臣相繼「離場」

新政時代的袁世凱與張之洞(五):當最後的漢臣相繼「離場」

新政時代的袁世凱與張之洞(五):當最後的漢臣相繼「離場」

文 | 韓策

就在立憲運動逐漸風起雲湧、大清國勢風雨飄搖之際,1908年11月,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僅隔一天,相繼薨逝。隨後,光緒皇帝不到3歲的侄子溥儀即皇帝位,年號宣統,由小皇帝的父親醇親王載灃擔任攝政王,主持國政。兩宮的驟然薨逝,以及溥儀即位、載灃攝政的政治安排,給大清國的政壇和國運帶來了致命的災難。不久,高層政壇相繼發生了幾次大地震。

首要的大地震,就是攝政王載灃驅逐袁世凱事件。1909年1月2日,兩宮屍骨未寒,尚戴孝的軍機大臣袁世凱突然被以足疾為由,開缺回籍。袁世凱為什麼被罷黜?歷來眾說紛紜。有謂系光緒皇帝遺命,要載灃替其報仇;有謂親貴排擠,載澤、善耆皆參與其中;有謂袁世凱太厲害,載灃駕馭不了,故必然排去;有謂是袁世凱聯美製日政策失敗導致被逐;有謂是袁世凱爭奪財政權並竭力主張中美互派大使,加以言官參奏,因而被免。

不管怎樣,袁世凱被罷免對朝局產生了十分重大的影響。袁世凱既有實力,又有經驗,更有手腕,無疑是治國理政的傑出人才,同時也是抑制親貴弄權的第一把好手。袁世凱的「離場」,不僅使親貴勢力更加膨脹,竟難以遏制,而且使中樞的領導力危機急劇惡化。同時,此舉加劇了漢人新軍和部分立憲勢力對清王朝的離心離德趨向。當然,經此一事,當袁世凱再次出山的時候,他再也不會心甘情願地替清室賣命,而是努力尋求取而代之的最佳辦法。

新政時代的袁世凱與張之洞(五):當最後的漢臣相繼「離場」

1903年5月14日,河北保定府,中英軍事官員合影。前排(坐者)左起:保定府的臬台,蕃台,英軍高官,兩江總督張之洞,戶部右侍郎、練兵大臣鐵良,直隸總督、北洋大臣袁世凱;張之洞後立者為保定府道台,右為其幕僚梁敦彥

張之洞在驅袁事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呢?有謂其參與密謀,但難以證實。袁世凱開缺後,載灃一度非常信任張之洞。張之洞也以為可以得君行道,實則大謬不然。張之洞平日與貪贓納賄的權貴格格不入,對於年少無知的親貴把持軍權、肆意妄為,深惡痛絕,然而竟無能為力,最終齎恨而終。

1909年張之洞突然去世,固然由於年老多病,但致命的直接原因實來自三事:第一,力爭唐紹儀不能派津浦督辦,認為應該派與津浦線直接相關的直隸、山東和江蘇之人;第二,反對朱恩紱加三品卿督辦沿江沿海製造各局;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反對載灃胞弟載洵出任海軍大元帥。張之洞對此舉極不以為然,但載灃等人「密而不商」,讓張之洞無從爭起,以致「郁想氣發矣」。張之洞的去世,使中樞的領導力危機更加嚴重。更重要的是,張的「離場」,使朝內失去了調停老少親貴、調停新舊勢力、調停南北爭端的第一元老。這也是汪榮寶挽張之洞聯語——「匡時苦費調停策,絕筆驚看諷喻詩」——傳誦一時之因。隨著最後的漢臣相繼出局,大清的江山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刻。

相關閱讀

新政時代的袁世凱與張之洞(一):一次「格格不入」的峰會

新政時代的袁世凱與張之洞(二):雙峰並峙的新政模範

新政時代的袁世凱與張之洞(三):預備立憲中的分與合

新政時代的袁世凱與張之洞(四):同為漢臣,共掌中樞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新政時代的袁世凱與張之洞(四):同為漢臣,共掌中樞
新政時代的袁世凱與張之洞(二):雙峰並峙的新政模範
新政時代的袁世凱與張之洞(三):預備立憲中的分與合
新政時代的袁世凱與張之洞(一):一次「格格不入」的峰會
蘇禹的《新世》被譽為劉慈欣《三體》之後的跨時代之作
蘭陵王家族史:最強的北齊為何在後三國時代最先滅亡
秦朝、漢朝、唐朝、明朝,哪個最能代表中國歷史中最強盛的時代?
袁騰飛:宋朝,中國歷史的黃金時代
康乾盛世與漢唐之比較,哪個時代的中國最強大?
易中天:最輝煌的王朝並非漢唐,而是這個文化繁榮昌盛的時代
張飛日記:時代三國的赤壁商戰,笑瘋了!(下)
張飛日記:時代三國的赤壁商戰,笑瘋了!(上)
藺志強:《在專制與憲政之間:亨利三世時代的英國王權運作》
舊時代的郁亮,新時代的王石
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時代,分北宋和南宋
羅志田:「梁漱溟之問」的雙重時代性
青銅時代的五兵之首:殳的發展與消失
後尤倫斯時期的當代藝術:中國沙龍時代崛起
三國—英雄鼎盛輩出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