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中央黨校原常務副校長鄭必堅:21世紀第二個10年中國的基本走向

中央黨校原常務副校長鄭必堅:21世紀第二個10年中國的基本走向

中央黨校原常務副校長鄭必堅:21世紀第二個10年中國的基本走向



作者|鄭必堅,中共中央宣傳部原常務副部長、中共中央黨校原常務副校長、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會長

來源|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授權《首席戰略官》發布


導讀:本文為鄭必堅在21世紀理事會北京會議上的發言稿。


今天我講演的題目是:《大變動·新覺醒·兩重性——從經濟全球化歷史發展,看21世紀第二個10年中國的基本走向》。


(一)我多年一貫的全部思考,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中文六個字——「大變動、新覺醒」。具體一點說,就是「以中國和平崛起為主題的中國大變動、新覺醒」,和「以世界和平發展為主題的世界大變動、新覺醒」。從近代以來中國和世界歷史發展角度來看,這樣一種「大變動、新覺醒」,乃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偉大進程。而這個進程,在中國可以說,從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就開始了,在世界,從上世紀70年代越南戰爭結束之後,就逐步啟動了。從那時到現在不到40年,中國和世界都發生了新的巨大變動。這樣的大變動還將持續下去。也許可以說,真正的大文章還在後頭。

(二)為了說明這個觀點,請允許我先來回溯一點歷史。什麼歷史呢?就是聯繫近代以來三輪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歷程,看中國人是怎樣走過來的。


事情要從19世紀中葉「鴉片戰爭」說起,從那時以來幾代中國人的兩大歷史性追求說起。所謂兩大歷史性追求就是:一要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二要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簡而言之,一要救亡圖存,二要振興發展。正因為近代以來歷史上我們這個民族多災多難,所以這兩大歷史性追求,就成為對整個中華民族,包括對中華民族的各個階級、各個政黨及其領導者的最大考驗,從而也就成為鴉片戰爭以來多少代中國人為之前赴後繼、不懈奮鬥的最深層動力和最崇高目標。


直到上個世紀50年代,1956年,毛澤東還這樣說,中國如果不能把自己建設成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那就要從地球上被開除球籍!時至今日,我們也許還應當說,如果我們不能在21世紀上半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功實現工業化進而實現現代化,實現中華文明偉大復興,我們遲早還是會在「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全球化浪潮中,面臨被開除球籍的危險!所以,近兩個世紀以來,先進的中國人在內憂外患中產生的「救亡圖存」和「振興發展」的深刻理念,就是當代中國人的「中國夢」的最根本的邏輯起點和歷史起點。


鴉片戰爭以後173年,中國經歷了大變動,世界也經歷了大變動,而這兩方面大變動又是緊密相聯的。如果要問這種歷史關聯的內在脈絡是什麼,我認為一個最簡要的回答就是:世界範圍發生了三輪經濟全球化,而中國的國家命運則發生了與之相伴隨的三次大轉折。


大體而言,第一輪經濟全球化開始時即1750年前後,那時正處於落日輝煌之中的清朝乾隆皇帝,他的「天朝大國」夢做得正香。而英國,卻從1750年起就開始了產業革命。到1840年,英國國內鐵路網建成,標誌著其產業革命基本完成。又恰恰就在這一年,英國人打了一場對中國的鴉片戰爭,一巴掌把中國打入半殖民地!可見這個1840年,對中英兩國都是很要緊的年份。它是英國興旺的標誌年,又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的起始年。從此以後,中國人的「救亡圖存」和「振興發展」之夢就開始了。由此激發舊民主主義革命一浪接一浪地起來,直到孫中山領導推翻帝制、建立民國。中國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首先喊出「振興中華」的口號,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但是辛亥革命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國勢繼續衰敗。整個說來,在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末葉這第一輪經濟全球化一百多年的歷史進程中,中國人不但沒有抓住機遇,反而被打入谷底,成為經濟全球化和資本殖民主義的最大受害者。

這就是第一輪經濟全球化與中國之命運。


那麼第二輪經濟全球化是什麼情景呢?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進入了金融資本統治階段即帝國主義階段。由於後起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兩次世界大戰使得第二輪經濟全球化中斷了,斷裂了,逆轉了。與此同時,戰爭引起革命。兩次世界大戰,先後在資本帝國主義統治的薄弱環節引發了兩次大革命。先是俄國十月革命,後是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大革命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與第一輪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完全不同,這一回中國人抓住第二輪經濟全球化斷裂的時機起來革命,由此獲得了真正的國家獨立和人民解放,打開了實現近代以來中國人歷史追求和歷史進步的大門。


這就是第二輪經濟全球化與中國之命運。


那麼第三輪經濟全球化又是什麼情景呢?二次大戰後,經過一個過渡時期,包括美國打越南戰爭失敗和前蘇聯打阿富汗戰爭失敗以後,有資格打世界大戰的兩個超級大國的全球戰略部署先後遭受重挫。大體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起,世界一步一步進入以和平與發展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新階段,新科技革命和第三輪經濟全球化起來了。在這第三輪經濟全球化潮流中,搞大國爭霸和僵化社會主義模式的蘇共和蘇聯垮台了,而中國人則又抓住新的時機,自我改革、自我完善,使中國擺脫貧困落後、封閉僵化,加快發展起來。從1978年中國共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確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開創了一條在同經濟全球化相聯繫而不是相脫離的進程中獨立自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這條道路,從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角度來說,也就是和平崛起或和平發展的道路。


這就是第三輪經濟全球化與中國之命運,至今走過了35年。

我在講演一開頭說過,不到40年,中國和世界都發生了新的大變動,看來這樣的大變動還將持續下去。


以上是我從「讀懂中國」的角度所作的大線條論述。至於世界範圍的大變動、新覺醒,由於我們這次會議的發言時間限制,就不在這裡多說了。


(三)當然,世界上的事情是複雜的,是由多方面因素決定的,而且無論是中國的還是世界的大變動,往往呈現令人眼花繚亂的「兩重性」發展。即以當前的大國動向而論,一方面,和平發展是主流,各國利益相互依存日益廣泛而深入;另一方面,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仍然是個別大國的行為特徵。新型大國關係和傳統大國關係並存,而前者尚處於較為脆弱的新生態勢;後者則盤根錯節,相當頑固。在這樣一種大背景下,人類社會無非是三種選擇、三種作為:一是固守冷戰思維,搞各種形式的冷戰;二是世界大戰雖然打不起來,卻搞局部熱戰;三是走新路,構建國家之間、地區之間各種形式的利益匯合點和利益共同體,謀求共同發展。對於前兩種作為,中國人都領教過,我們的態度第一是反對、第二是不怕。我們主張的是第三種選擇、第三種作為,即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在努力辦好自己國家的事情包括必要的國防建設、國家安全的基礎上,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同世界一切相關國家和地區首先是周邊國家和地區,構建和發展利益匯合點、利益共同體。


總而言之,21世紀第二個10年世界範圍大變動、新覺醒的偉大進程,無疑將充滿「兩重性」相交織的複雜事變。而其複雜深刻程度,也許甚至將遠遠超出基於經驗和常規的判斷。但是即便如此,我仍然堅信,大變動、新覺醒是主流是大勢,將不可阻擋地繼續發展。

再重複我在講演開頭說過的一句:中國大變動、新覺醒和世界大變動、新覺醒的真正大文章,還在後頭!


說到這裡,我想也許可以在我開頭所說中文六個字——「大變動、新覺醒」之後,再加三個字——「兩重性」,共九個字。以此作為我全部思考的概括。


(四)最後我還要特別說到一點:中國有句老話——人之相知,貴相知心。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同21世紀理事會的合作,時間不長,但是已經形成一系列共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我們大家都認為,當今世界各國之間在拓展「利益匯合點」基礎上形成「利益共同體」,這反映了時代潮流、發展趨勢,應成為21世紀國際關係的核心特徵。與此同時,我們大家又都預期,中國堅持走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是不可改變的戰略選擇,是當代世界和平發展的最重要動力之一。有了這兩點主要共識,中國與世界的關係問題,其大輪廓就清晰了。朋友們,我們大家的心是相通的。這就決定了21世紀理事會北京會議一定能夠取得圓滿成功!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首席戰略官 的精彩文章:

於洪君:21世紀初的國際格局(二)
中國戰略思想史:《孫子兵法》「行軍」和「地形」篇深度分析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二十二課
美國五大智庫建議美軍投入巨資對抗新威脅
特朗普在葛底斯堡「百日新政」演說全文,相較於騙子,也許瘋子更靠譜!
中國戰略思想史:《孫子兵法》「九變」篇深度分析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二十一課

TAG:首席戰略官 |

您可能感興趣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在21世紀,中國將成世界中心?
無需英文成績:1887年成立澳洲基督教長老會女子貴族學校——PLC校長蒞臨中國招生!(下篇)
46年前的今天,當了45年北師大校長的國寶級史學家陳垣逝世
1923年蔡元培辭去北大校長的真相
韓梨花女子大學舉行建校131周年紀念 新任校長宣誓就職
《校長負責制》執行32年:近9成中小學校長並不風光
7300名檢察官擔任中小學法治副校長
劉偉校長在中國人民大學2017屆畢業典禮上的講話
中科院公布2017院士候選名單,研究AI的浙大校長吳朝暉名列其中
時隔四年半主演 櫻井翔10年後高中生升級當校長
校長:黃金、外匯分析!5月24日
25歲演高中生,35歲演校長
一個中國小學校長給新入學家長的100條建議
丁仲禮校長給2017級本科新生的一封信
校長:本周黃金、外匯走勢分析 7月3日
末代攝政王參加家長會,校長率1000人跪喊大清萬歲
校長:非農走勢分析 7月7日
日本校長20年嫖娼1.2萬人 千人為未成年幼女
1900年守備京師抵禦八國聯軍的,怎麼是國子監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