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人心無限 何處安頓

人心無限 何處安頓

人心無限 何處安頓



觀心云:每一個中國人都應當有一點聖賢的品格,這是健康的民族、健康的社會的必要前提。但我們現在不再相信有什麼聖人了,聖人在王陽明那裡是每一個人都應當具備的品質,不是什麼高要求,應該是很自然的要求。

漢語言中的中國哲學思想


作為中國人,我們的思想和智慧來自中國哲學。我們向西方學了一百多年,虛懷若谷、認真勤奮,課程體系全面的西化,但不管怎樣我們仍然是中國人。為什麼?根源在漢語。只要我們說漢語,我們就一定在中國思想里。


語言意味著什麼?我們對世界的基本理解的框架是在我們的母語當中形成的。在我們的母語當中我們就獲得了什麼?是中國人對世界的基本理解,是中國人的生命形態和中國人的基本人生態度。因此,一個民族的基本思想,都凝聚在他的語言的基本辭彙中。而中國哲學思想主要是由三個方面組成:儒,道,佛。


你只要說漢語,就一定在儒、道、佛思想里。漢語中大量的日常詞語,都凝聚了這三家的觀點。凡是凝聚了這些思想基本觀點的詞語,沒有一個能翻譯成歐洲語言。舉個例子,如今我們中國人很喜歡講一個詞,叫「緣分」。「緣分」當中既包含了首先表示偶然性。如我認識你,不是預先安排好計劃好的,是不期而遇,有偶然性在裡邊。緣分同時還表示必然性。中國人說「有緣千里來相會」,你我之間哪怕千里相隔,終有一天要見面的,有必然性。

一個詞「緣分」,同時包含了一對對立的範疇在其中,這二字如何翻譯成英語或者德語呢?你在英語當中一定找得到一個詞,表示偶然性,也一定找得到另外一個詞,表示必然性,但你一定找不到這樣一個詞,它既表示偶然性,又表示必然性。所以當你說出「緣分」二字的時候,你已經在佛家思想里了。


再比如,儒家的核心觀念是「仁義道德」的中的「仁」字,我們經常掛在口邊的一句話是:我對你做到了仁至義盡。這個成語嚴格來說翻不成歐洲語言。英語語言可以表達「我沒有做過什麼對不起你的事」,或「對你都按照理性的規則行為」,但這不是「仁」。


道家的核心觀念是「道」,老子《道德經》第一句話說「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道」可以被演說,但一說出來就不是那個「道」了。換句話說,即老子告訴我們「道」不可以言說,不可以言說的道,如何把它譯成歐洲語言呢?《道德經》老早就翻譯成多種歐洲語言的譯本。當中對「道」的翻譯曾經有過幾個階段,最後定下用音譯tao,「道家」叫taoism,即不可譯。


既然如此,作為說漢語的中國人,我們為什麼還學儒道佛的經典呢?因為我們要從不自覺的在中國思想里,上升為自覺的在中國思想里。不自覺和自覺的差別在哪裡?因為自覺在儒道佛的思想里,我們的人生會因此更有意義,更精彩。


人心無限,何處安頓

中國哲學是一門圍繞「人生」做的學問。當中有一個前提,即人生是問題。任何學問都是要解決問題的,沒有問題就沒有學問。人生為什麼成為問題?因為我們的現實生命到處都是麻煩。生命的麻煩有內外之分。生命外部的麻煩較容易對付,一種文明的興起,會建立起知識和經驗,人類的生存環境就得以改善。而生命內部的麻煩卻不是那麼容易解決的。這就是所謂的「征服世界容易,征服自己難」。


什麼是生命內部的麻煩?就是心靈的安頓。為什麼心要安頓?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人的生命和動物的生命都是生物現象。既是生物,就會生病。當我們作為動物生病的時候,肉體一定會痛苦。動物生病了,它會呼喚,會叫喊,會哀鳴。這種叫喚和哀鳴透露著它們的肉體痛苦,但它們的心沒有煩惱。而人類的肉體一旦痛苦起來,心的煩惱馬上就會起來,甚至肉體毫無痛苦,心裡也會有煩惱。對中國哲學來說,人有煩惱,在於我們有一個不同於動物的心。心有有限的一面,即心對外部事物形成知識和經驗。從某種意義上,高級動物都有這樣的心——都學會了趨利避害,辨別敵人和朋友,主人和敵人,比如狗就能辨別。但人心還有無限的一面。我們要安頓的就是這無限的一面。


如何證明心有無限的一面?人類的存在是時間性存在,時間包括過去、現在和未來。我們始終活在每一個當下,卻攜帶著過去,籌劃著未來。未來尚不存在,但人活在每一個當下都籌劃它。當人心在籌劃尚不存在的未來的時候,就證明了人心在試圖超越現實,這就表明人心有無限的一面。所以人才會提出生命理想,能提出生命理想的心,是心的無限的一面。


那麼,它該怎樣安頓呢?孔子在《論語》當中有這樣一句話: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不仁者」即指心中無仁之常體,也就是心靈未曾安頓好的人。假如以孔子的標準來判斷,那麼我相信,許多人都是「不仁者」。這樣的人,「貧賤難耐凄涼,富貴不能樂業」,怎樣都不能安心。


比如某人經過多年努力,積攢了一大筆錢,終於買下了夢寐以求的豪華別墅。當他買下那幢豪華別墅的那一天,他心裡會怎麼想?從今天起,他的幸福人生就開始了?他這個想法十分荒謬。因為我們都是人生匆匆的過客,他買下的那幢豪華別墅將來一定是別人住,他自己只是暫時的住一住。這幢別墅再豪華,它仍然是一個有限的事物。我們的無限心靈無法安頓在有限的事物上。然而,組成這個現實世界的所有事物,無一不是有限的事物。在此現實世界中,我們無法安頓我們內心的無限的一面。若要安頓,我們只有一條路,就是出世。

用出世精神,做入世的事


我們要安頓我們的無限心,就不得不出世。但我們不能停留在出世,精神上出世後,要再回到人世間,即入世。什麼叫入世?就是做事情吧。但入世的前提是出世,中國人有句話說得很好,體現了中國哲學的基本精神: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


我們天天在做事情,可曾有用過出世的精神來做這事?出世的路不是科學能安排的路,科學面對現實,是針對有限事物的知識和經驗。出世的路有三條:哲學、宗教、藝術。中國哲學的主題就是如何安排好人類這個最難安排的生命。但人並非一定要等到年齡很大才能想到出世,中國人向來靠哲學來教育下一代。在人們開始初通人事的時候,就應該開始指點一條精神上出世的路,然後再讓他們回到現實來生活、做事。


中國哲學的三大主幹,即儒家、道家、佛家,各自都指點了不同的出世之路。

儒家:無所為而為


用一句話來概括儒家的出世和入世道路,就是「無所為而為」,這針對的是「有所為而為」。


「為」字就是「做事情」意思。人生在世就得做事,不做事的人生不能算人生。比如你明明有兩條腿,那你就得走路,但我若偏偏不讓你走路,其實就是對你的迫害。又比如你有一個頭腦,就得學習和思考,我偏偏不讓你學習和思考,也是對你的迫害。所以,不做事的人生不能叫人生。


既然我們說做事情要有出世的精神,我們平時做事情如果只是為了通過這件事達到一個目的,即「有所為而為」,這意味著,我們總是把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當成是達到一個目的的手段和途徑,之所以做這件事皆因它將帶來對我們有益的結果。儒家所主張的「無所為而為」,是人們之所以做這件事情,並不是把這件事情當成達到另外一個目標的手段和途徑,而是以事情本身為目的、價值和意義,就是把事情看成一件本就該做、不做是不對的事情。


比方說在如今孩子的學習教育問題上,讀書這件事情本身就是有自己的價值,不該是通向另外一個目的的手段,但現在全顛倒了。如今的孩子讀書是為了什麼?考試成績。但讀書本身就具有價值和意義,因為學習和思考,使得我們在讀書的活動當中懷著好奇心理解這個世界,整個身心得到了展現,作為人的存在價值得到了體現。假如我們的孩子以這樣的精神來讀書,我們這個民族就很了不起,很偉大。


這就是儒家的出世精神,是以「無所為」的態度,用超出對現實生活利益得失的關懷,去做那些本該做的事情。


道家:無為而無不為


道家的出世之道,也可概括為老子的一句原話:無為而無不為。


這並不是說你什麼事情都不做,就等於做了所有的事情,這裡的「無為」指「不人為的做事」。「人為」這兩個漢字,合起來就是「為」,造作的意思。老子主張的無為,就是反對人為。


中國哲學講究「天人合一」的思想,但儒道側重點各有不同。儒家的重點在人,旨在人間建立一個適合民族生存的社會次序和典章制度,而道家的重點在天,認為人們生活的幸福都來自上天,苦惱麻煩都來自人本身。因此道家的學說是一門教我們做減法的學說。減什麼?減去來自人為的因素。所以《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為道曰損,損之又損。「損」就是減少,你若想要領會天道,前提是減少來自人為的因素,而且要減的徹底,即「損之又損」。


比如說作為企業的一把手,假設有一段時間你的企業內部發生嚴重的利益糾紛和衝突,如果任之發展,將嚴重影響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你很著急,一定要把這件事情處理,該怎麼辦?按照道家的出世法則,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先把自己從這件事里退出來。你的企業發生了問題,不會與你無關。作為一把手,你首先需要把來自你對這件事情的人為影響因素統統拿掉,再來看這個事情的演變情況。第二,在演變的過程中,找到合適的處理時機,以符合天道的方式去處理。當你把來自你的人為因素全部消解完畢之後,再去處理這件事情,你會驚訝地發現處理的方法也就自然而然的來了,達到「無不為」的效果。因為它正好順應了天道。


道家的理論不能僵硬的運用,有些小事情該按照常規去做掉就去做掉,但越是涉及到生存和發展的大事情,就越需要用道家精神去處理。所以無為的精神就是道家出世的精神,其基本態度是做減法,是把我們自己個人人為的因素消解掉,擺脫對現實利害得失的牽掛,然後才能夠領會天道。


佛家:無心而為


釋迦牟尼的佛學進入中國後,修行的最高成果是禪宗,按照禪宗的精神,出世和入世的統一可歸結為四個字:無心而為。「為」依舊是人生在世要做事情,而禪宗的境界是「無心」。


在佛家的基本思想中,人生在世做怎樣的事情,諸人之間差別極大。之所以有差別,根源在於我們每一個人來到這世界上都有來歷。佛家認為人有三世:前世、今世、來世,叫三世因果。這種因果關係不是西方自然科學討論的因果關係,是因緣的流轉。也就是說我們並不是第一次來到這世界,經過累世歷劫,我們生活當中的事情已經做過,結束過,但並不是從此就什麼都沒有了,有東西會留下來。這個留下來的東西叫業力。


所有佛教的宗派都尊崇一條原理,叫「緣起性空」,認為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事物是能自身存在的,萬事萬物由各種因緣聚合而成,本身沒有實體性的存在,而緣起的力量就是業力。把每個人拋到世界上來的業力,出於不同的因緣流轉,使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業力。


以時代偉人毛澤東為例。毛澤東出生於種田、販米的富農家庭。其父當年知識不全,曾有過因記帳錯誤導致一筆嚴重損失的經歷。因此他對於毛澤東這個長子寄予厚望,送他讀書識字,學習記帳希,為的是他將來能夠子承父業,並將家業發揚光大。但他萬萬想不到的是,他的兒子讀書升學,根本沒想到記帳,倒覺得整個天下在他身上,整個民族的命運就在他身上,以天下為己任。他這麼想,並不是父母所教。換一個角度,從環境來講,當年湖南湘潭、韶山沖這一代的環境,跟毛澤東年齡相仿的少年有許多,其中不乏家道、家境都更好的,他們也讀書識字,但為什麼他們沒想到過整個民族的命運在他們身上,唯獨毛澤東想到了呢?按照佛家的解釋,毛澤東是帶著他的業力來了。他認識到了自己的業力,有強烈的與民族共生死的願望,走上了之後的人生道路。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業力,即使是不同的業力,但都得做這樣那樣的事情,按照佛家的原則,做事情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消業。消業是為了最終能擺脫生死的輪迴,所以消業不求結果,做事情不求結果。最好沒結果,一旦有了結果,舊業未消,新業又來。


但做事情總會有結果,因此我們唯有讓這個結果與自己無關,也就是我們的心不能在到結果上,這便叫無心。在什麼情況下可以使結果與我們無關?當這個結果不是我們所追求和期待時。毛澤東的業力實在很大,一輩子消不完,身後還有他預料不到的事情。跟他相比,我慶幸得多。我的業力就這麼一點,研究哲學、講哲學,比如說今天來講,就能消今天的業。講完了回去喝酒。明天的業明天繼續消。消完了之後就退休,退休就享清福。


所以佛家的意思是,人皆有來歷,一生都是塵埃般的新舊煩惱,要解脫必須先出世,要將你做事情時的焦慮、絕望、願望和期待這些由業力造成的業識,即向外執求的心全都放下,不要關懷到結果上,業才能消,本心才來。


儒、道、佛三家思想,是我們中國人必須有的哲學修養。是每一個中國人,從孩提時代起就應該重視、培養起來的思想。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知行合一,做事是最靠譜的修鍊
一念錯 便覺百行皆非
心學-這把人生的鑰匙
走進王陽明的精神世界
陽明先生門下狗

TAG:王陽明心學 |

您可能感興趣

想為人心指點一安頓處
養老是安頓人心也是安頓天下
無處安頓的三千煩惱絲——在德國剪髮
七夕快到了,給你一部電影安頓你那無處安放的少女心!
把心安頓好,人生即是圓滿。
玄門道語 把心安頓好
浮躁的世界裡,把心安頓好,就是幸福
禮才不是殺人!荀子說 禮安頓人的性情!
從王陽明心學談心靈安頓,原來我是多麼的無知啊
從王陽明心學談心靈安頓,原來我是多麼的無知啊!
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頓好,人生即是圓滿
3月13日,『放心』不是『不用心』,是把心安頓。」
梁漱溟:尋心靈之安頓與致天下之太平
周國平: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頓好
饒宗頤:人生在世 要緊的是如何正確安頓好自己
她曾紅過劉雯,卻在巔峰時刻神秘轉行。她告訴女人:安頓好自己的心,才有底氣嘗試更多
劉彥湖:書法是一種建築!不為遮風擋雨,而為安頓心靈
生命的自由與詩意的安頓
好好學習,安頓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