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七步成詩,殺你何必那麼大費周章!

七步成詩,殺你何必那麼大費周章!

糖小晚 時拾史事

七步成詩,殺你何必那麼大費周章!

這是吐槽系列的第7篇文章,吐槽歷史,還原真實!

七步成詩,殺你何必那麼大費周章!

我知道很多人了解三國事,都是從《三國演義》開始的。然而作為一本以蜀漢為正統、罔顧史實無節操的話本小說,《三國演義》黑起我大曹魏來真是不遺餘力,豈止不遺餘力了,簡直是用盡了洪荒之力好嗎!

作為一個曹魏腦殘粉,作者表示完全不能忍!(╯‵□′)╯︵┻━┻

尤其是當自家魏文帝曹丕,每次都要因為《七步詩》被攻擊的時候,我只能捂住自己脆弱的心臟跟對方說,你給我等著,總有一天我要用文字攻擊回來,為我男神報仇!

現在機會終於來了,感謝時拾史事給了我這麼寶貴的機會,我也一定會用盡自己的洪荒之力持續吐槽《三國演義》的(你滾)。

《七步詩》很多人都聽過,「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還衍生出了一個成語,相煎太急。百度百科上的官方解釋是:「xiāng jiān tài jí,形容兄弟或內部之間的殘殺或破壞」。

別攔我,讓我深吸口氣平靜一下再繼續。

《七步詩》最普及的版本就是《三國演義》第七十九回,「兄逼弟曹植賦詩,侄陷叔劉封伏法」,裡面繪聲繪色地寫道:「卻說曹丕之母卞氏,聽得曹熊縊死,心甚悲傷;忽又聞曹植被擒,其黨丁儀等已殺,大驚。急出殿,召曹丕相見...丕曰:『兒亦深愛其才,安肯害他?今正欲戒其性耳。母親勿憂。』....須臾,曹植入見,惶恐伏拜請罪。丕曰:『吾與汝情雖兄弟,義屬君臣,汝安敢恃才蔑禮?昔先君在日,汝常以文章誇示於人,吾深疑汝必用他人代筆。吾今限汝行七步吟詩一首。若果能,則免一死;若不能,則從重治罪,決不姑恕!』植曰:『願乞題目。』時殿上懸一水墨畫,畫著兩隻牛,斗於土牆之下,一牛墜井而亡。丕指畫曰:『即以此畫為題。詩中不許犯著二牛斗牆下,一牛墜井死字樣。』植行七步,其詩已成。詩曰:『兩肉齊道行,頭上帶凹骨。相遇塊山下,郯起相搪突。二敵不俱剛,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氣不泄畢。』曹丕及群臣皆驚。丕又曰:『七步成章,吾猶以為遲。汝能應聲而作詩一首否?』植曰:『願即命題。』丕曰:『吾與汝乃兄弟也。以此為題。亦不許犯著兄弟字樣。』植略不思索,即口佔一首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聞之,潸然淚下。其母卞氏,從殿後出曰:『兄何逼弟之甚耶?』丕慌忙離坐告曰:『國法不可廢耳。』於是貶曹植為安鄉侯。植拜辭上馬而去。」

在小說里其實曹丕逼了曹植兩次。第一次是七步成詩,但寫的不是豆子詩是鬥牛詩,曹植圓滿地完成了這次任務,讓大家暫時忘記了初衷而對他的才華表示驚嘆。曹丕回過神來,覺得十分沒面子,所以非常不爽地再問曹植,「我叫你一聲孫猴子,你敢應不敢應」(此處是作者開玩笑,代指豆子詩之事)。猴子都敢應,曹植文名非常,當然也敢接招咯,於是他哥分分鐘就被虐了,最後不得已,將曹植貶為安鄉侯,並沒有(能夠)害他的性命。

七步成詩,殺你何必那麼大費周章!

影視劇曹植

不是我說羅貫中,就算是從民間採集故事加工,你作為一個負責的小說家,是不是應該思考一下其中的邏輯,然後再進行加工編造,來揚你蜀漢威風嗎!這麼一個漏洞百出的破故事,一戳就穿,簡直太不嚴謹了!但是作者也很憤怒為什麼沒有太多人深入考據,為曹丕正名!

首先,故事發生的背景是曹操剛死曹丕執政。對,他只是執政,不是稱帝!不是稱帝!不是稱帝!曹操死的時候,就算是傀儡,漢獻帝也還是好好地坐在皇位上好嗎!袁宏《漢紀》中還寫了漢獻帝的詔書,「今使使持節御史大夫華歆奉策詔授丕丞相印綬、魏王璽紱,領冀州牧」,所以曹丕當時只是繼承了魏王爵位,並為丞相而已。然後《三國演義》中寫,曹操去世,曹丕以曹植不來奔喪為理由要殺他。

呵呵。

其實那個時候,曹丕根本無暇顧及,也不用顧及曹植好嗎。

七步成詩,殺你何必那麼大費周章!

曹丕

因為當時發生了兩件事。第一,曹操死後,他帶領的青州軍要散夥;第二,鄢陵侯曹彰先於曹丕趕到洛陽,並問「先王璽綬所在」。曹彰是曹丕的二弟,「少善射御,膂力過人,手格猛獸,不避險阻」,立了不少戰功,深為曹操賞識。雖然賈逵很好地處理了這兩件事,讓青州軍散夥並給予糧食,又以「國有儲副,先王璽緩,非君侯所宜問也」為由拒絕了曹彰,但當時局勢其實充滿了變數,非常兇險,尚書陳矯也說,曹彰是曹操的愛子,「彼此生變,則社稷危矣」。兵貴神速,所以鄴城這邊立刻準備百官禮儀,又讓漢獻帝下詔,一天之內搞定所有事宜,讓曹丕順利繼承了魏王爵位,曹家宗室去國。曹丕下詔稱讚了曹彰,還增邑五千,加上之前的封地,即有萬戶食邑。相比起來,曹植什麼都沒有得到——這不是理所當然的嗎,曹丕那是為了安撫曹彰,而曹植,從頭到尾都沒他什麼事好嗎。更何況了,曹丕自己都沒奔喪,有什麼理由責怪曹植???

再來說爵位這個事。《三國演義》中,曹植死罪可免活罪難逃,被削去王爵,貶為安鄉侯。然而真實情況如何呢?黃初二年(公元221年),曹植的監國謁者灌均,上表告了曹植一樁,說他醉酒言行不端,威脅使者(植醉酒悖慢,劫脅使者),要求朝廷降罪。曹丕照顧卞太后的情緒,就把曹植貶為安鄉侯,後又為鄄城侯,但第二年就又恢復了他的王位,以其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戶。離《三國演義》里發生的時間,過了一年。

所以《三國演義》裡面,你們過得是天上一日地下一年的神仙時間?

再所以!《三國演義》中的這個記載,信不得。

但即便我和羅貫中苦大仇深,也不能不承認,《三國演義》裡面很多素材都是來自民間或前朝資料,七步詩也不例外。最早是出現在魏晉南北朝著名的段子集《世說新語》里。

《世說新語·文學》載,「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和小說中差不多,曹丕看曹植不順眼,就說「你來作詩吧,七步之內寫不出來,弄死你哦」,於是就被啪啪啪地打了臉。

是的,打臉。

通常來說,打臉這種頗具反作用力的行為,是由於肇事者並不清楚對手的實力,以一種錯誤的樂觀態度低估了其能力,最後得到了出乎意料且十分屈辱的結果。

但是,曹植從小就很擅長寫文啊!作為他親哥,曹丕不但知道,還沒少被虐過。

比如當時銅雀台才建好,曹操讓兒子們登台寫賦。曹丕下筆立成,不光立成,寫得還頗不錯,完虐其他兄弟。

所以在這種,清楚地知道自己實力絕對比不上對方,且寫文賦詩是大多數人望植莫及的超級技能的情況下,曹丕腦子被狗啃了,讓曹植來寫文???這不是自尋死路嗎?

曹丕刻意這樣做,就是為了千百年後讓大家有個笑話看嗎?

如果是,讓我們為他的自我犧牲鼓掌,曹子桓在我心中的形象進一步高大起來了。

不過,因為《世說新語》的作者是南朝宋的劉義慶,離曹魏時間也不是很長,所以大家都覺得是真的呀,他記下的小段子怎麼會是假的呢呵呵呵。

然而《世說新語》這玩意兒吧,可信度還真不高。魯迅就曾說過,「《世說》文字,間或與裴、郭二家書所記相同,殆亦猶《幽明錄》《宣驗記》然」,遠實用而近娛樂,將其視為小說家言。《隋志》也將其列為子部小說家類,唐代劉知幾更是吐槽說,《世說新語》這些烏七八糟的東西,「雖為有識所譏,頗為無知所悅」。

說一句題外話,我最喜歡劉知幾的吐槽是,《世說新語》都這樣了,你們寫《晉書》居然還要把它作為史料?!「以此書事,奚其厚顏」!要不要臉啊!!如果我穿越見到了劉先生,一定要跟他痛飲三百杯!!英雄所見略同啊!

七步成詩,殺你何必那麼大費周章!

其次,現在我們看到的《世說新語》,是經過北宋晏殊刪減過的,「盡去重複,其注亦小加剪裁,最為善本」,雖然有益於其流傳,但《世說新語》原本的模樣,也不再可看了。何況古代對於書籍的手抄整理,向來有個毛病,就是:

有文化的人,喜歡自己亂改,有時候改到連作者自己都不認識了——唐代詩僧貫休就曾遇到過這種問題,聽到別人吟自己詩的時候,都已經風中凌亂了。北宋呢,因為宋太祖趙匡胤和司馬家的情況類似,都是欺人孤兒寡母奪了帝位,要表明自己的正當,當然就要說前朝的不是咯,所以反曹又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對《世說新語》作出一些修改,也不是沒有可能。

那有人就要說了,凡事都不可能空穴來風,《世說新語》是多為小說家言,但可能也有真事哦,假作真時真亦假嘛!更何況,《世說新語》里可沒有寫事情發生的具體時間哦,曹丕當了皇帝以後,當然想幹嘛就幹嘛咯,多的是殺掉曹植的機會呀。

是哦,機會多得是。然而按史書記載,曹魏的制度,藩王是不能朝覲的。也就是說,沒有朝廷詔令,藩王不能來洛陽。所以從曹丕登基到他去世,兩兄弟總共就見過三次。

第一次是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剛才提到了,曹植被告了狀。他覺得自己犯了錯,應該當面給曹丕解釋一下,於是在朝廷沒有詔令的情況下,私自前往洛陽。曹丕知道後讓人趕緊阻止他,然而曹植不愧為是浪漫主義派的文藝青年,做事十分不考慮後果。他留下了大批人馬,自己帶了兩三個人偷偷前往洛陽了。盤查時發現曹植不見了,卞太后還以為他自殺了,整個人都不好了,對著曹丕淚流滿面。

求曹丕的心理陰影面積。

幸好沒多久,曹植就來了。

先不說曹丕是不是真的在政治上防範曹植,但國有國法家有家規,醉酒誤事,這個可能的確是灌均揣摩曹丕的意思對曹植的誣陷;但曹植不聽詔令私自入京,就是明擺著違背法令了。更何況,在曹丕讓人攔截的情況下,曹植都還一意孤行來到京城——如果不加以懲戒,其他藩王一一照做,甚至帶兵前來,朝廷威嚴何在?後果又會如何?曹植都沒有考慮過。作為一個皇帝,曹丕發火,對曹植「嚴顏色,不與語,又不使冠履」,也是情理之中。但卞太后畢竟還是一個母親,加上曹植來洛陽的時候,又特別狼狽,所以對曹丕的態度很不高興。因此本來按理,曹植應該被削爵位,貶為庶人的,曹丕顧念卞太后的感受,將曹植貶為了安鄉侯。

這次見面,曹植犯了大錯,曹丕要搞死他,簡直就是分分鐘的事,幹嘛還要用作詩這麼幺蛾子的借口呢?這沒有道理嘛!

第二次見面,是在黃初四年(公元223年)。這時曹植被任命為雍丘王,詔令覲見,還寫了《謝入覲表》,說「臣得出幽屏之城,獲覲百官之美,此一喜也。背茅茨之陋,登閶闔之闥,此二喜也。必以有靦之容,瞻見穆穆之顏,此三喜也。將以檮杌之質,稟受崇聖之訓,此四喜也」。拋開政治作秀的成分,曹植都這樣謙恭了,作為一個上位者,曹丕不可能還要為難人家,說出「七步內寫不出來詩我就弄死你」這種話吧?更何況,如果曹丕真這樣說了,曹植還喜?趕緊上疏謝罪好嗎。根據《三國志》中的記載,對於這次覲見,「帝(曹丕)嘉其辭義,優詔答勉之」,雙方都很給對方面子,所以曹丕不可能要殺曹植。

七步成詩,殺你何必那麼大費周章!

洛神賦局部

最後一次見面是在黃初六年(公元225年),曹丕火併孫權未果,回來的途中路過雍丘,就跑去和曹植見了個面。不但給他增邑五百,還賞了他不少物品。這種情況下,曹丕也不可能對曹植起殺心吧?你以為是最後的晚餐嗎!

三次見面,氣氛一次比一次好,曹丕也越來越難找到下手的借口。即便如那句話所說,曹丕當了皇帝以後,當然想幹嘛就幹嘛咯,多的是殺掉曹植的機會,他也沒必要在一個曹植最擅長的領域找他的麻煩呀。想殺又殺不掉,不是給自己添堵嗎??如果曹丕真是這智商,我一定果斷將他移出我男神列隊!

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是出於什麼理由,劉義慶要這樣黑曹丕呢?

原因很簡單。

劉義慶是南朝劉宋宗室。劉宋的開國皇帝劉裕,雖然出生寒門,但畢竟做了皇帝,總不能說「是的我以前出身就是不咋地」。如果是朱元璋那個年代,公開自己乞丐出身可能還沒什麼,然而在魏晉南北朝那個極端講究門閥地位的年代,如果說自己出身不咋地,那就是斷絕了群眾支持自己的後路。所以對劉裕來說,就算出身不好,也必須要有所附會。幸好前面還有個劉漢,於是他便自稱為「漢楚元王交之二十一世孫」。而我們都知道,曹魏當年,是從劉漢禪讓過來的,所以抹黑曹魏,也是正常咯。

宋代以後,由於國家文化的引導,士大夫們對曹魏的抹黑又更進了一步。剛才我們也提到,宋代重文,士大夫們對史料、文學等的加工,是前朝所不能及的。有很多流傳的抄本,都是士大夫們根據自己的立場與見解,進行了增減刪改。文化一般是士大夫們引導的,加上話本演義的出現,為大多數人所熟知的曹魏形象,就這樣逐漸在民間定了型。

只是看到後世多少人受此影響,以成王敗寇的名義,罔顧事實地同情政治上的失敗者曹植,在黑我曹丕上不遺餘力(對我就是說的那些個誰),殘忍地指責他,你冷酷!你無情!你無理取鬧!讓我這等腦殘粉,雖千百年後仍淚流滿面,為曹丕殿下鳴冤不平.......

參考文獻:《三國志》《晉書》《資治通鑒》《世說新語》

張錦池《三國演義考論》

宋戰利《魏文帝曹丕傳論》

鄒建德《淺論劉裕的家世》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世說新語〉與其前後 》

朴亨寬 《論劉裕的家世與執政過程》

田曉菲《塵幾錄:陶淵明與手抄本文化研究》

時拾史事X魯迅,同款周邊衛衣發售中,關注微信公眾號:時拾史事(historytalking)回復周邊獲取

七步成詩,殺你何必那麼大費周章!

投稿:historytalking@outlook.com

時拾史事是今日頭條簽約作者

讀者群號 535858375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拾史事 的精彩文章:

來自東京的你---李師師
雍正:伺機在暗處的一匹狼
左傳拾趣39:被遺忘的將軍
鮮為人知的美女:李建成太子妃的真實結局

TAG:時拾史事 |

您可能感興趣

古有曹植為活命,七步成詩;今有郭沫若,「反七步詩」貽笑大方
曹植七步成詩,流傳千古;郭沫若作《反七步詩》,被嘲笑自作聰明
曹植七步成詩,相傳歷史上還有一位三步成詩
曹植《七步詩》流傳千古,郭沫若續作《反七步詩》為何無人記起?
文物‖七步詩就算了,八步床是什麼鬼?
曹植能七步成詩,為何想不出辦法搞定曹丕?
肩周炎防治「七步曲」,就是這麼簡單!
走完這七步,你就是真正的攝影大師!你走了幾步?
楊焄:曹植七步賦詩,詩從何來?
你還相信七步成詩保命的鬼話嗎?曹植不死另有他因,神奇而恐怖
你還相信七步成詩保命的鬼話嗎?曹植不死另有他因,神奇而恐怖
「七步成詩」一個被人為誤讀千年的悲情雞湯
七步成詩:一個被人為誤讀千年的悲情雞湯
曹丕不殺曹植是因為被《七步詩》所打動嗎?真相併沒有那麼簡單
防治「七步曲」,就是這麼簡單!
三國時期的曹植七步成詩已經弱爆了,他三步!
曹丕有逼過曹植寫七步詩,寫不出就要殺了他嗎?
七步成詩的曹植最後是怎麼死的
《七步詩》曹丕為何沒有殺曹植?一首詩拯救了一條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