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李致重:飽擁傳統文化,重鑄中醫之魂

李致重:飽擁傳統文化,重鑄中醫之魂

李致重:飽擁傳統文化,重鑄中醫之魂(本文來自中醫古籍APP,材料來自李致重教授的講座,中醫古籍app收錄了兩千多本珍貴中醫書籍,是您了解中醫,學習養生的好幫手,各大應用商店搜索「中醫古籍」均可下載)

●文化首先的含義是知識,它包括了人類對社會、自然和人自身思維的認識和總結。文化沒有新舊之別,凡是對人類、對這個時代有用的,凡是它的相對真理性沒有被打破,並能向著絕對真理再邁進一大步的文化,就永遠是新的。讀國學的目的,就是要對學者的文化思維進行塑造。李致重:飽擁傳統文化,重鑄中醫之魂●中醫和西醫是面對不同研究對象在不同研究方法的前提下,所形成的兩種不同的學術體系。中醫和西醫的服務對象都是人,但中醫研究的是人和天地自然的關係以及人自身的關係,研究方法是哲學與系統論。

●飽滿地擁有中國傳統文化知識,我們就能真正準確、全面地理解中醫的可貴之處,就能同心同德,眾志成城,重鑄中醫中藥之魂。所謂中醫中藥之魂,首先是建立在哲學與系統論之上的中醫藏象理論。

辛亥革命以來,我們國內離開理論搞實踐,以用代學、以干代學的風氣一直很嚴重。如果一個成熟的學科偏離了它的基礎理論,對它的發展肯定非常不利。因此,崔月犁同志在1982年擔任衛生部部長不久,就組織召開了衡陽會議,提出「保持和發揚中醫中藥特色」這樣一個題目。那麼,中醫的特色究竟是什麼?這需要我們回答兩個問題:第一,中醫學是怎麼來的?第二,中醫學是什麼?

背著這樣一個歷史難題,我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從事中醫學的軟科學和科學學研究。軟科學就是關於管理科學的科學;科學學就是研究科學發展的科學。今天月犁中醫文化講習所提出「傳承中華文化,弘揚中醫之道」,同樣也是我們30年前的使命和任務。雖然是老題目,但仍然是新問題,其原因就是以上兩個核心的學術問題我們仍然沒有回答清楚。

傳統文化不容輕易否定

文化的含義及基本特徵

「文化」這個詞,應該說是當代中國使用頻率最高的詞之一。但是文化究竟應該如何定義,至今還沒有看到比較合理和恰當的版本。據有人講,國內外關於文化的解釋大概有146種,多數是對其外延的解釋,而不是內涵的定義。我認為,就文化這個詞來說,其本質意義是理性思維的產物。

我們知道,人之所以區別於其他動物,根本要素在於人有理性思維,只有人才有追求知識的能力。所以西方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他的《形而上學》一書中開宗明義的第一句話就講:「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對感覺的喜愛就是證明。人們甚至離開實用而喜愛感覺本身,喜愛視覺尤其勝於其他。」所以文化首先的含義是知識。這個知識包括了人類對社會、自然和人自身思維的認識和總結。

在文化的傳承過程中少不了文字。雖然在沒有文字之前人也有思維,就有知識存在,但是有了文字,知識的傳承及存在的方式變得不一樣了。從這個角度上講,文化與文字,一體而兩面。如果我們給文化這一語詞加以定義,那麼文化就是人類知識的文字化。文化需要文字的傳承,有了文字,文化的產生、傳承、傳播才會飛速地發展;而文化在其沿革或者發展的過程中,自然也推動了文字的豐富和發展。

我們常說的價值觀、思想、哲學、科學,這些內容是文化的核心所在。文化中的思想是人類思維的精華;哲學是研究科學的科學;科學是對某一具體問題進行研究。而其中的價值觀,更是核心中的核心。這四個方面是超越國界的,準確地講是超越時空的。文化是沒有新舊之別的。凡是對人類,對這個時代有用的、有價值的文化,凡是它的相對真理性沒有被打破,能向著絕對真理方面再邁進一步的文化,就永遠是新的。

在世界文化發展史上,曾經出現過兩次文化高峰;每一次文化高峰的歷史跨度,大約在一千年左右。第一次在我們中國的春秋、秦漢時期;第二次是歐洲文藝復興以來。第一次高峰成就的是哲學,在哲學的推動下產生了很多哲學體系下的科學,如社會學、經濟學等;第二次高峰成就的是以物理學、化學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學。在物理、化學以及數學等學科的推動下,人類進入到空前的物質文明階段。

這兩次文化高峰,顯然是兩種不同的發展方向。第一次高峰是向著形而上的方向研究。在觀察任何一種事物現象的時候,必然要提到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是我們每一個人日常遇到事情的時候都會想到的:他是怎麼來的?是怎麼演變的?將來要往哪裡去?這就是從形而上的角度,問事物發生髮展運動變化的原因。就中醫來說,「人以天地之氣生,以四時之法成。」天地是人類的真正的父母,所以研究人的變、研究人的生、研究人的去,就不能離開天地。

近代科學研究的是形而下。比如,研究聲、光、電、磁時,人們把其某一種現象從完整的事物中抽取出來,分別單獨地加以研究;或者人們研究物質結構時,先須用解剖的方法將其拆開,看它的細胞,看構成它的分子,甚至一步一步解剖分析下去。廣而言之,遇到了高山,遇到了花鳥魚蟲,都要這樣拆開看看。用物理學的方法拆開看還不夠,還需要化學的方法對它再進行還原。

值得注意的是,文化不等於文明,哲學也不等於哲學名言。同樣,科學也不等於就是真理。在文化活動中,我們往往要把那些以文化的名義、以哲學的名義、以科學的名義編造出來的,違背文化、科學、哲學本質那些東西清除出去,以維護文化、科學、哲學的嚴肅與純潔性。這是我們在文化傳承過程中,必須要有的一種基本的意識。

傳統文化與國學
李致重:飽擁傳統文化,重鑄中醫之魂近代人不敢肯定中國傳統文化,往往連一些最起碼的現實也忽略不顧了。2002年在香港舉辦的《二十一世紀中華文化世界論壇》上,台灣的一位學者說:從西漢開始一直到民國末年,在長達1700年的歷史長河裡,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GDP,遙居世界第一。這難道與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沒有關係嗎?

過去有一段時間,我們把中國傳統文化視為過時的、落後的、反動的、封建的,這種態度極不合理、極不科學。傳統文化,絕不是貶義詞,也不代表文化的過去時,而是指歷史沿傳下來的思想和習慣。它之所以從古沿傳到今,必然有其合理內核,尤其是作為核心的價值觀、思想、哲學、科學,更是不容輕易否定的。封建這個詞,在中國被錯用了一百年。春秋戰國時期的「井田制」社會,才是中國真正的封建社會。這段真正的封建時期,恰恰是中國文化最繁榮的階段,不是毀滅階段,也不是原始階段。秦始皇統一七國之後,「廢井田,立郡縣」,建立了所謂的新制度,那個制度的核心是帝王專制,而不是封建。一百年來,我們把封建和專制混淆了。

所謂國學,一般來說指本國有史以來傳承下來的學術。關於國學的內容,章太炎先生的看法是包括經、史、子、集在內的文獻。這個範圍可能大了些。民國時期馬一浮先生認為「六藝」之學應是國學的核心。即詩、書、禮、易、樂、春秋。1923年《清華周刊》請梁啟超和胡適先生各自開列了國學的入門書目。梁先生開列書目大概分了五類:第一類是修養應用和思想史關係的書;第二類是政治類以及文獻學的書;第三類是韻書類;第四類是小學以及文法的書,相當於現在的漢語言文學;第五類是隨時涉覽的書。列入這五類的,共137種。梁啟超先生有一句話,需要我們好好地去玩味:「所列五項,倘能以法讀之,則國學根基略立,可以為將來達成之基矣。」意思是說,把這些基本要目所列入的書好好地讀過,將來你就有可能成為一個對國家有用的大才。梁啟超先生同時開列了一個「無論學礦、學工程學」皆須一讀的「最低限度之必讀書目」,計25種:《四書》、《易經》、《書經》、《詩經》、《禮經》、《左傳》、《老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戰國策》、《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演義》、《資治通鑒》、《宋元明史紀事本末》、《楚辭》、《文選》、《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韓昌黎集》、《柳河東集》、《白香山集》。作為一名中醫,我們在國學上不能當文化浮萍,不能只知道西方的,不知道自己的根基何在。否則,那就很危險了。

讀國學的目的,是要對學者的文化思維進行塑造。梁啟超先生著重談了三點:一是陶冶道德,完善人格。梁啟超先生講:「學問之道,所難者莫如立身」。必須立在正經地方上,不然,「學者不求理義之學以植其根柢,雖讀盡古今之書,只益其為小人之具而已。」人格先已不可問了,那還談什麼學問。所以國學的核心、精華必須讀好。二是先學好國學根基,才有利於讀好西學。梁啟超先生當時雖然在東西方文化交匯的開始階段,但是他已清醒地看到當代人讀好國學的重要性了。辛亥革命一百年來,中國人一直沒有完成東西方文化的整合和重構,現在我們是只讀洋書,不讀國學。所以梁啟超先生的這個思想到今天仍然有很大的用處。三是增強記憶,磨練思維,提升境界。也就是說,只有我們掌握的東西多了,再用眼光去分析它,形成熟練的思維方式,才有觀察思考的能力,才能逐漸提高文化境界。

中醫的哲學之根
李致重:飽擁傳統文化,重鑄中醫之魂中醫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文化的核心對於中醫來說首先是哲學。而講到哲學和中醫的關係,我以為首先要提到《易經》,其次是《大學》、《中庸》、《論語》和名學。

在夏朝的時候有《連山易》,在商朝的時候有《歸藏易》。到周朝的時候,在《連山易》和《歸藏易》的基礎上進一步總結提升,形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周易》。《周易》實際上分為經和傳兩大部分。經,主要是通過卦討論哲學的;傳,是直接從哲學入手進行討論的。以往《周易》在傳播過程中分為兩大派:易理派,象數派。易理派著重講哲學的深層道理,象數派則向預測、占卜方向發展。其實通篇《周易》,都在講哲學。近代有的哲學家把《周易》和西方亞里斯多德的《形而上學》相比,是頗有道理的。

《易經》的易字,有三個意思。一個是變異,即世界上的萬事萬物無時無刻不在變。應該說,太極動則生兩儀,兩儀動則生四象,四象動則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揭示了萬事萬物變化的變雜性、多樣性。所以沒有動,就沒有事物的變。舉個例子,一個人坐在黑屋子裡,沒有燈光,任何東西都看不清楚,再怎麼使勁盯著四壁牆,也什麼東西都看不到。如果牆上突然出現一個亮點,出現一盞燈,那麼這壁牆就「變化」了,你看到一盞燈,繼而慢慢看清牆壁上的一切,再慢慢看到屋子裡的一切。所以沒有動,就沒有事物的變;沒有事物的「變」,我們就什麼都看不到。二是簡易。《易經》的哲學精神,開啟了我們執簡馭繁的智慧。抓住了基本的、一般性的規律,就掌握住了大多數事物的規律、原則。三是不易,就是不變。指的是《易經》所講的哲學道理,千古不變。你要想隨意動一動,對不起,那要看看你的學問水平夠不夠,更要看看歷史和現實認可不認可。「千古不易者謂之經」,就是這個意思。

對於中醫來說,《周易》所講的變異,恰恰就是中醫面對的人:他今天是健康人,突然傷風感冒,明天病了,後天病情加重了,如果救治不及時還會沿著病情不斷深化的路往下走,這個過程就是變。生命在於運動,生命在於變異。離開了變異,那就像回到了太極狀態一樣——什麼都沒有了。中醫必須首先把生命視為運動變化的過程,才能用運動變化的思維去認識疾病。作為一個中醫醫生,應當隨時捕捉運動變化的疾病過程,否則就無從處方用藥。《周易》那個時代,沒有我們今天的高樓大廈,也沒有飛機火箭宇宙飛船,但是《周易》的作者注視到萬事萬物不斷發生髮展運動變化的過程。中醫在臨床上看到的是患者疾病的昨天、今天、明天,關注的是這種不斷運動發展變異的全過程。從這一點講,《周易》作者和中醫大夫所看到的事物現象及其過程,在本質上是一樣的。

哲學和中醫的關係,另一部有重要影響的書是《大學》。《大學》里講到:「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落到格物上之後,再一步一步走回去:「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其中的關鍵點在這個「格」字上。按照《文選》的解釋,「格」,就是「度量也」,就是拿度量衡的標尺去分辨此一事和彼一事之間的區別。比如,你說四條腿就是桌子,那我坐的這個椅子也是桌子嗎?這就需要進一步再格物,把桌子和椅子的本質區別說清楚。不然,我們以為兩人說的是同一種東西,但實際上不是,倆個人各執一辭,這就亂套了。我們在中醫與西醫的學術關係上,常常遇到的麻煩也就在這兒。

比如在很多人的觀念里,「中醫和西醫研究的對象都是人」。言下之意,中醫和西醫就一定要結合成一種醫學。這種說法初一聽好像並沒有錯,其實大錯特錯。因為他把中醫和西醫的服務對象,混同於研究對象了。中醫和西醫服務的對象都是人,但研究對象不一樣。西醫的生理生化中醫不懂,中醫所研究的人和天地自然的關係以及人自身的關係,西醫也幾無涉獵。沒有認真格物,連事物是什麼都沒有搞清楚,怎麼能知道它的為什麼呢?

再來了解一下《中庸》。《中庸》是在近代最遭人貶低的一部書。人們誤以為庸就是平庸,是庸才。其實庸在這裡講的是事物的最佳狀態,是哲學上的最高目標。其實庸,也是中醫在防病治病中的最高原則,或者最高追求。為什麼這麼講呢?《中庸》有一句話:「庸者居中」。用中和的道理觀察宇宙,觀察人生,觀察萬事萬物之變,就叫中庸。比如,乘坐一輛車,最好的位置是「不在其左,不在其右;瞻之在前,忽焉在後」,這就是矩形車箱對角線的交叉處。任憑車怎麼在路上顛簸,坐在這一交叉處你都會覺得最平穩。因此「中庸」就是事物發生髮展的最佳狀態。《中庸》在講到哲學的最高奧妙的時候有一段話:「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一個人的喜怒憂思七情沒有過度,平平和和的,沒有太過,也沒有不及,這就是中庸最好的狀態。《中庸》所描述的這個狀態豈不是中醫所說的「以平為期」嗎?豈不是《傷寒論》里所講的「陰陽自和」嗎?陰陽自和,病自愈,所以「以平為期」是最好的生命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講,中醫是中和的醫學,是使病人的身體達到「中和」這個最高境界的醫學。

再談談《論語》。中國人對《論語》的評價很高,四書里它占的比重最大。如果把《論語》放在哲學裡去看,它講的主要是社會倫理學。哲學不是高高在上,與現實沒有關聯的,《論語》講的社會倫理學,就是哲學的「用」,即實踐應用。人們常說,儒家學說是以入世之心來研究入世之事的,它直面紅塵,直面人與人的相互關係和自我的成長。如果醫生能把《論語》每年通讀一遍,如此堅持30年,那麼這個醫生的醫德肯定不會出問題。讀過《論語》,就能懂得敬畏生命。過去常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我相信半部《論語》也能夠治醫德,半部《論語》也能治療當今社會嚴重不協調的醫患關係。

最後說一下名學。名學就是西方所講的邏輯學,用中國的傳統說法,主要講的是名和實的關係。什麼叫實?我們感官所感知到的,包括聽到的、看到的、接觸到的、聞到的、嘴巴嘗到的,都是實。什麼叫名?就是我們用語言文字把「實」準確、恰當、如實地表達出來。邏輯關係處理不好,寫出來的東西,講出來的話就經不起推敲,知識就沒有辦法傳承了,思想就沒有辦法交流了。所以文字反映的是人的思維,名學在這裡和格物的「格」有相似的意思。做學問不把名與實的邏輯關係搞清楚,是絕對不行的。

中醫學理論的核心

最近國內一家出版社出版了我兩本書,其中一本是《醫醫》。所謂《醫醫》,是從清代吳鞠通的《醫醫病書》意思上引申來的。第一個「醫」是動詞,醫治的意思;第二個「醫」是名詞,指中醫而言。出版這兩本書的意思,一是要破,破除中醫的西化;一是要立,把中醫真正的內核、原理、最有價值的東西在這個時代確立起來,重鑄中醫之魂。

三道合一之人和多因素的相關性

三道,即天、地、人三道。《黃帝內經·素問》(可在中醫古籍app查閱)里最典型的一篇叫《四氣調神大論》,著重講人和天地自然的相關性,包括春夏秋冬四季該怎麼養生。

醫學所面對的,是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人的共同特性和規律,這一點講得比較深刻、生動的是《內經·上古天真論》里關於男女的「七八」之說:女性7歲時腎氣剛長;14歲「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那個時候就可以生小孩了;21歲的時候生命進入最旺盛的時期;四七28歲達到高峰;五七之後生育就少了。男人則以八為周期。這些是人的共同特點、規律、法則。而同一個病,每一個人的表現形式不一樣,我們用方子不一樣,這就是中醫的「個體化」。在中醫的眼裡,每一個人的身體特點都不一樣,疾病特點也就不一樣。(文中涉及書籍可在中醫古籍app查閱)

在《內經》的《陰陽應象大論》、《金匱真言論》、《靈蘭秘典論》、《五運行大論》、《五臟別論》等名篇名著里列舉了與人生命相關的35方面因素:五行、五臟、五腑、五時、五方、五竅、五體、五色、五味、五氣、五畜、五星、五音、五數、五臭、五志、五聲、五動、五穀、五化、五性、五德、五用、五化、五蟲、五政、五令、五變、五藏、五本、五官、五功、五處、五華、五屬。這35個方面就是中醫藏象學說所確立的現實和背景,我們可以說它是哲學裡的多因素相關性,在中醫藏象學上具體、完整的體現。

必須強調,多因素相關性絕對不是多因素的決定性,這兩者必須嚴格加以區分。比如說,西醫在他的觀念里往往承認單因素的決定性,如果身體中檢出肺炎雙球菌,那這個感冒以及感冒以後發展成的肺炎,一定是肺炎雙球菌引起的。中醫則不然,他必須從多因素相關性出發,來認識疾病過程中人的變化。

20世紀70年代,控制論、資訊理論、系統論的傳入,曾經讓中國的不少學子振奮了一陣子,也將信息科學向前大大地推進了一步。但是在其發展過程中,又走了一條彎路。這就是對信息這一概念的扭曲或誤解。美籍學者、資訊理論的創始人申農,當初是這樣註解信息這一概念的:信息是兩種狀態之差。意思是事物的發展過程中的信息,是不斷變化的。如果你把信息的兩端加以比較,兩端肯定是不一樣的。如果把一個又一個信息的兩端聯繫起來,那就看到了事物運動變化的過程。可是後來的資訊理論、系統論發展過程中,卻變成只看一個又一個不變的信號了。比如我們看電影、電視,影視上一幅畫面叫一幀。一秒鐘如果跳過了24或25幀,因為視覺差的緣故,我們就看到了一個運動的過程。假如我們從中間取一張圖片或一個畫面,那就只是一張圖片,一張永遠不動、不變的圖片。那就不是中醫的思維了。現在我們常常把中醫的證候概念,等同於西醫學裡的癥狀,就像把圖片等同於電影、電視一樣,這是在中醫研究對象問題上的致命性錯誤。可見一個中醫不懂得哲學,不懂得哲學基礎上的系統論,中醫的思維恐怕就面臨著被顛覆的危險。我們能不可怕嗎?

藏象是中醫基礎理論體系的核心

中醫基礎理論包括六大範疇:藏象、病因病機、診法、治則、方劑、中藥。其中最基礎、最根本、最核心的就是藏象。《黃帝內經》架構起來的藏象學說就是中醫的《生理學》,是世界上最早、最成功的一般系統論模型。

中醫的藏象不是具體的實體、實物,它指的是多因相關性的一種理論模型。如果一定要給中醫的藏象一個物質上的解釋,那就徒勞了。就像我們不能把哲學上的對立統一,分析出化學成分;不能把馬克思哲學裡邊的否定之否定,解析出是什麼物質變化一樣。它們同屬於形而上的範疇,何必用形而上的科學去解釋呢?形而上和形而下兩種科學體系,出發點相同,走的方向完全不一致,因此構成的體系各有特點。中醫所講的藏象,不是西方所講的拿到解剖台上可以看得見的實體性的血肉之五臟,中醫的藏象是哲學和系統論方法相結合而形成的藏象,或者說是建立在哲學系統論方法上的藏象。這兩者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在柏拉圖的《對話錄》里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柏拉圖在他的解剖台上解剖青蛙,與此同時一個木工在為他翻新一張舊桌子。下午,木工把桌子翻新了,與新的一樣。柏拉圖看看新桌子,再看看解剖台上血肉模糊的青蛙,忽然頓悟到,人類可以摧殘生命,但不可能組合生命。今天看來,柏拉圖的頓悟,依然是真理。試想,西醫到今天豈不是仍然不可能用不同的器官,組成一個活的人嗎?當然,我們不是說西醫有什麼缺點,中醫有什麼長處,我們只是想說明中醫和西醫的區別而已。中醫和西醫因為面對不同的研究對象,運用著不同的研究方法,所以才形成了兩種不同的醫學科學體系。

我們要管理一個國家,需要好多部門,比如農業部、國防部等。一個部由誰來當部長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部的職能是什麼。不管誰在這兒掌權,只要能踏踏實實、完完整整、認真仔細地把它自身規定的功能運行好,那這個國家就是平穩的、興旺的。五臟,按《黃帝內經·靈蘭秘典論》的說法:「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官」者,管也,體現的就是管理職能。如果一個人身上各方面的管理職能都運轉正常,而且相互的關係也協調得很好,那這個人就是健康的。這就是中醫的藏象。那麼誰來判斷這個人健康還是不健康?那當然是醫生。從這個意義上講,中醫所講的藏象就好像一個國家的國務院下屬的管理部門一樣。中央只需把各個職能部門的職能劃分清楚,各司其職地去管理、去協調就行了,用不著操心糧食怎麼種,鋼鐵怎麼煉這些具體責任。只要這個國家的職能部門在正常運轉,就象徵著這個國家的興旺和正常。同樣的,臨床中醫就是病人的總理,專門管理病人五藏六府功能協調、運轉正常的總理。一個臨床中醫只要能把病人身上藏象的強與弱、太過和不及、協調和不協調辨識清楚,把藥用得恰到好處,病就沒有了,就達到「以平為期」的目的了。

中醫藏象理論的形成,是中醫基礎理論形成的一個成熟的階段,也是中醫成熟的標誌。《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里有這樣一段話:「論理人形,列別藏府,端絡經脈……外內之應,皆有表裡。」這些完全肯定的話,是衡量一門科學或者一個理論標準性的話。能這樣講出來,心裡一定有數。真正掌握了國學特點以後,我們面對《黃帝內經》也一定能講出相似的話。

美國學者R.A.尤利坦在1975年著文說:「現代自然科學的思想大廈不是西方的私產,也不是亞里斯多德、歐幾里得、哥白尼和牛頓的領地,這座盛譽的建築物也屬於老子、鄒衍、沈括和朱熹。我們可以說,當今科學發展的某些方向所顯露出來的統一整體的世界觀的特徵,並非同中國傳統無關。完整地理解宇宙有機體的統一性、自然性、有序性、和諧性和相關性,是中國自然哲學和科學千年探索的目標。」這個千年探索,說得很傳神,也很準確。我們這一講的題目叫「飽擁傳統文化,重鑄中醫之魂。」就是希望每一位中醫都能飽滿地擁有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就能夠真正準確、全面地理解中醫的可貴之處,就能夠同心同德,眾志成城,重鑄中醫中藥之魂。所謂中醫中藥之魂,首先是建立在哲學系統論之上的中醫藏象理論。

友情提示:現在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很多疾病都開始年輕化,學習中醫養生,保養身體健康,首選中醫古籍APP。

神黃信息》》》》》》》》神黃招聘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神黃中醫智庫 的精彩文章:

老公夜晚睡覺總是出汗怎麼辦?中醫治盜汗案例分享
一個加拿大人眼中的中醫
李士懋:相當一部分高學歷中醫人才的中醫功底令人不敢恭維

TAG:神黃中醫智庫 |

您可能感興趣

守望中醫文化,重建精神家園
魏德東:尊重佛教文化是促進民族團結的根本之道
讀孔子:重溫先賢教誨,傳承中華文化
茶文化將是傳統文化中最頑強者!
傳統文化:中國傳統代表文化——中藥
重溫孔子教誨,傳承中華文化
關於中華傳統文化的作文
我眼中的傳統文化
尊重佛教文化是促進民族團結的根本之道
中醫文化的命運:尋根求源 中醫文化的魅力
中醫撥筋弘揚傳統中華文化
文化中醫:中醫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之傳統家譜常識和體例
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精髓,文化傳承任重而道遠,你豈能不知?
中國傳統文化——扇文化
原來中國的數字語言蘊含著如此厚重的傳統文化!
姓氏文化:中華民族的血脈之根
中國文化中尊師重道的密意,禪宗以心傳心之大道盡在其中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濃縮之地——《根植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