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常見佛教名詞釋疑

常見佛教名詞釋疑

網友:法師您好,「佛法僧」中的僧具體指什麼?僅代表出家人嘛?感恩。


學誠法師:僧為梵語,意譯為和合眾,即僧團,一般四人以上方可稱為僧。傳統佛教中,指受過比丘戒、比丘尼戒的出家男女團體而言,現在也包含了沙彌、沙彌尼。廣義而言,僧伽包含在家眾之佛教教團全體。


網友:請問什麼是「無明」?

學誠法師:無明是「痴」的別稱,指不通達真理,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的狀態。泛指無智、愚昧,特指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認識。


網友:法師,何為智慧?


學誠法師:智慧是一種抉擇的能力,抉擇自己的行為和苦樂。


網友:法師你好!為什麼說佛也叫二足尊呢?那「行足」和「明足」是什麼意思呢?麻煩法師開示,感恩法師!

學誠法師:二足尊,指於人中最尊最貴者,又以二足譬福、慧,佛圓滿福慧,故稱二足尊。明行足,明,即無上正等正覺;行足,即戒、定、慧等,佛依戒、定、慧而得無上正等正覺,故稱明行足。


網友:師父,弟子第一次聽說「惡取空」,請問是什麼意思?


學誠法師:惡取空,是對空性的謬解、執著,認為一切皆空無所有,便否定因果。此是極大邪見,弘一大師曾說:「經云:『寧起有見如須彌山,不起空見如芥子許。』因起有見者,著有而修善業,猶報在人天。若著空見者,撥無因果則直趣泥犁。」


網友:頂禮師父!請教師父,攀緣和隨緣,在處理具體事情,做選擇時有些分不清,有些困難需要特別努力心裡會煩惱是在攀緣嗎?您認為有判斷標準嗎?


學誠法師:隨緣與攀緣最根本的區別是:是注重因地的努力還是果相的呈現。

網友:阿彌陀佛。請問師父,有相修和無相修的區別是什麼?


學誠法師:一者立,一者破。有相修通過建立種種法相,來破除我們對世間虛妄顛倒的認識;無相修通過掃蕩一切,來破除我們對一切相的執著。二者有次第之別,若修行人違越次第,尚無基礎便直趨無相,由於內心煩惱堅固、無明深重之故,不但不能真正破除執著,反而容易堅固顛倒妄想。


網友:請問願力是願景帶來的力量的意思嗎?我最近時常誦讀金剛經,感覺心裡能舒服許多!謝謝您!


學誠法師:願力,是由理想、志願而激發出的內心力量。一個人的願力越堅強,戰勝困難的力量就越大。


網友:法師,執著即生煩惱,有些事必須要堅持下去,但執著和堅持有什麼分別呢?

學誠法師:執著與堅持是兩件事。該做的事情、該承擔的責任,都應該毫不猶豫的堅持;堅持的同時,心卻不能粘在事情上,否則便成為了執著。譬如走路,步步行,步步舍,不舍前一步,就不能邁開後一步,便是既堅持又不執著的好例子。執著便如同泥地行走,粘滯沉重、拖泥帶水。


網友:我想今生最好、來生最好,是貪念嗎?


學誠法師:人人都有慾望,慾望即是希望,沒有希望,生活就失去了動力。佛法不教人「絕欲」,而是控制慾望、凈化慾望。對於五欲的愛染是貪念,應當控制在合理範圍之內,少欲知足,身心才能泰然安樂;對善法的追求要永不知足,願力無限,生命提升、利益他人的動力才源源不斷。


網友:如何正確理解恆順眾生?菩薩講恆順眾生,可眾生卻陷在貪嗔痴中,豈不是恆順了五欲六塵?

學誠法師:恆順眾生,就如同醫生根據病人的狀況開藥一樣,各人體質、病症不同,所開的藥方也隨之不同。與他人相處時,用適合眾生根器的方法來度化眾生,採用種種善巧方便,最終將其引入佛道。例如對中國人說中文,對美國人說英文。


網友:弟子對「恆順眾生」有所困惑,弟子以為對外界的感知都是內心世界的反映,所以從個體的角度來講,在其世界裡,其判斷認知都是對的。哪怕在其他人的世界中多麼的愚蠢、錯誤。菩薩恆順眾生,是怕眾生生嗔恨心吧?所以暫時的任其錯下去,待以後有機會再教化?


學誠法師:恆順眾生,是佛菩薩心懷慈悲,為了利益眾生,以智慧觀照眾生的根器及緣起,而選擇適合他的方法教導,並非隨順眾生的煩惱、錯誤。


網友:法身遍一切處,但法身為什麼不出現在垢中,垢難道在一切處之外嗎?


學誠法師:譬如陽光遍照大地,並無分別障礙,然而盲人卻不能看見太陽。


網友:請問「無一物」該如何解釋,是否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呢?


學誠法師:做人的最高境界是達到智慧與慈悲的圓滿。因為智慧,所以沒有煩惱;因為慈悲,所以有永遠付出的動力。


網友:弟子有時見身邊剛入門的同修在佛法上有疑問,便盡己所能的給予幫助。但有些同修說這樣不好,度人之前先度己,否則會耽誤自己的修行。祈請法師開示,這種所謂的度人之前先度己,會不會與慈悲心相衝突?


學誠法師:「度人先度己」是修心原則,時時返觀自心,念念不忘宗旨,只有先調伏了自己的煩惱才能去幫助他人;「度己先度人」是行事原則,學佛之人要學習佛菩薩,放下自我,廣行大悲,在利他中才能圓滿自己的福慧資糧。這兩句話看似矛盾,其實各有針對,不能顛倒理解,否則前者成為自私的借口,後者成為法鏡外照的理由,則走到了佛法的反面。


網友:佛度有緣人是什麼意思?


學誠法師:佛度有緣人,是對眾生而言的,眾生與佛的因緣有深有淺;而不是對佛而言的,佛對眾生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猶如陽光普照大地,毫無分別,但高山和平原能夠接受到陽光照射,有些陰暗的山谷則終年不見陽光。但眾生與佛的因緣是可以改變的,就靠自己的發心來改變。


網友:怎麼解釋「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學誠法師:「菩提本無樹」,謂諸法唯心;「明鏡亦非台」,指心幻無性;「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明諸法緣生,空無自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低碳生活 的精彩文章:

萬不得已吃肉的方法
在家誦《地藏經》容易招感不好的東西嗎
如何分辨和取捨究竟的佛法

TAG:低碳生活 |

您可能感興趣

多肉養護常見十大問題的釋疑和處理方法
釋疑:道教的「神」「仙」是什麼?
爭議釋疑:念了那麼久的全真演教天尊究竟是誰?
弘一大師對佛法的釋疑
釋疑「牛津鑒定」熱釋光
檢驗報告與臨床「不符」釋疑
資深水族愛好者關於七彩神仙魚釋疑解惑
佛學釋疑:學佛之人有八種話不能講
月老釋疑答惑:自己情商很低怎麼辦?
「藥味」聞足七年無人釋疑
傳喜法師:《金剛經》釋疑之「應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家庭教育為您釋疑:家長別這樣把孩子推向自卑
太乙釋疑:赤壁之戰為何曹軍兵敗?
權威發布:環保部門釋疑十大霧霾傳言
張醫師釋疑:癌腫瘤會死人嗎?
「一天八杯水」靠譜?權威論文來釋疑
沒有晨勃就是「不行」?正威中醫門診為你釋疑解惑
贏球也不滿,馬加特直言很幸運,無法接受一點,釋疑佩萊缺席
「小學生動情朗讀《劉胡蘭》」校方釋疑:拍攝是為了留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