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唱歌老不著調?科學家發現…… | 前沿

唱歌老不著調?科學家發現…… | 前沿



?《跑調天后》電影海報




撰文 | 梅寶(《知識分子》編譯小組)


責編 | 陳曉雪



  




最近看了一部關於跑調的電影——《跑調天后》Florence Foster Jenkins。梅姨(Meryl Streep)在裡面癲狂搞笑的表演讓我多次笑場,世界上居然有如此滑稽之人,跑調跑到花樣百出,跑到我見猶憐。




實際上,影片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講述了上世紀著名的「跑調天后」弗洛倫斯·福斯特·詹金斯(Florence Foster Jenkins)的故事。



弗洛倫斯·福斯特·詹金斯出生於1868年7月19日,她的父親是一位富有的律師和銀行家,擁有兩大農場,母親是當地的名媛,整個家族都頗有聲譽。詹金斯和其他貴族小姐一樣,從小就受到良好的音樂教育。雖然她天生對音樂有著強烈的興趣,但是她完全不著調,連親爸都嘲諷她有著「鴨子一般的嗓門」。





?
Florence Foster Jenkins本人。圖片來源:美國國會圖書館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或許會遇到這樣的人,即使接受過多年音樂教育,但唱歌依舊不著調,而且自己並不覺得有什麼問題。當然,這可能並不是因為他們厚臉皮,而是他們像弗洛倫斯·福斯特·詹金斯一樣,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跑調。




研究發現,唱歌不著調,也可能是一種病,學術上稱之為失歌症(Amusia)。它是一種對音調(Pitch)等把握不準,有樂感缺陷的異常表現,常伴隨著對音樂記憶和識別上的問題。失歌症又分為獲得性樂盲(acquired amusia)和先天性樂盲(congenital amusia),前者由後天的腦損傷造成的,後者是天生的遺傳因素造成的。



早在18世紀,人們就已經開始嘗試探究音樂與大腦之間的聯繫,大腦對音樂才能的影響。1796年,德國解剖學家弗朗茲·約瑟夫·加爾(Franz Joseph Gall)提出顱相學假說,其中認為大腦的某個特定區域與音樂相關。如果該區域受到損傷,可能會影響人的音樂才能。不過,這一假說後來被證實是偽科學。




1865年,法國醫生讓·巴普蒂斯特·布約(Jean-Baptiste Bouillaud)首次描述了一系列因腦損傷而導致的音樂能力喪失的案例。獲得性樂盲現象的存在表明,人的音樂才能,確實和大腦某些特定區域相關,這一假說具有生理基礎。1890年,德國醫師奧古斯特·克諾布勞赫(August Knoblauch)根據病例,首次提出了一個音樂認知模型,並且創造了「amusia」這個詞用以描述音樂才能不足的癥狀。




蒙特利爾大學(Université de Montréal)的伊莎貝拉·珀利茲(Isabella Peretz)教授是研究失歌症領域的專家,十多年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做了許多關於失歌症的研究。





?
失歌症的大腦異常。來源:Isabella Peretz.(2016)Neurobiology of Congenital Amusia.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珀利茲的研究發現,失歌症患者的大腦在額下回(inferior frontal gyrus,IFG,上圖藍色區域)和聽覺皮層的顳上回(superior temporal gyrus,STG,上圖黃色區域)之間的右側額顳葉聯結網路中,表現出神經異常,而且相比於正常人,顳下回和聽覺皮層之間的聯結減少了。除此之外,連接聽覺皮層和額葉皮層的右側弓狀纖維束(arcuate fasciculus)也減少了。不過,科學家仍然不清楚這些腦部異常表現與對音樂的功能處理的表型差異之間的聯繫。




利用神經成像的技術(EEG,fMRI等),科學家們還發現先天性樂盲的聽覺皮層對於音調的敏感性是正常的。在試驗中,研究者讓先天性樂盲患者和正常人聽一首經過改造的曲子,這個曲子里會有明顯的音調的差異,然後通過神經成像技術看兩組人的相關大腦結構,以及他們對曲子的反應,發現聽覺皮層對於音調的敏感性是沒有太大差異的。因此,研究者們猜測IFG和STG之間的循環處理可能影響了音調信息的傳遞。




在唱歌的過程中,有一個從IFG到STG的正反饋(Feedward),這樣在動作和有意識的聲音產生之間,有了正向和反向的映像。負反饋(Feedback)通過監管和調節在動作期待和即將到來的感知反饋,協助正反饋調節音調。而在失歌症中,這樣良好的正負反饋環似乎沒有形成。因而,患者對於音調的把握不比尋常人。




由於意識上的缺失,失歌症患者要想提高自己對音調的把握並不是那麼容易。刺激人體內的獎賞系統或許是有效的方法,比如樂團合作唱歌或者演奏,或許是一個不錯的介入手段,因為集體活動能夠比較開心,而且有助於提高注意力。




參考文章:


1. http://www.jiemian.com/article/823003.html


2.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481600-888460.html


3. Bouillaud,J.1865.Sur la faculte du language articule. Bull. Acad. Natl. Med.30:752-768.


4. Isabella Peretz.(2016)Neurobiology of Congenital Amusia.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5. Albouy, P. et al. (2013) Impaired pitch perception and memory in congenital amusia: the deficit starts in the auditory cortex. Brain 136, 1639–1661


6. 34. Loui, P. et al. (2009) Tone deafness: a new disconnection syndrome? J. Neurosci. 29, 10215–10220


7. Loui, P. (2015) A dual-stream neuroanatomy of singing. Music Percept. An Interdiscip. J. 32, 232–241


8. Zendel, B.R. et al. (2015) Attending to pitch Information inhibits processing of pitch information: the curious case of amusia. J. Neurosci. 35, 3815–3824


9. Weinstein, D. et al. (2016) Singing and social bonding: changes in connectivity and pain threshold as a function of group size. Evol. Hum. Behav. 37, 152–158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點擊查看相關文章


狗的起源 | 霾鎖哈市 | 永生 | 睡懶覺 | 回國


屠呦呦 | 王曉東 | 白岩松 | 何江 | 張鋒 | 楊振寧


大隅良典 | 科學隊長 | 冬蟲夏草 | 艾滋 | 疫苗


吃貨 | 盧煜明 | 王小凡 | 核心期刊 | LIGO



知識分子
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投稿:zizaifenxiang@163.com
授權:copyright@zhishifenzi.com
長按二維碼,關注知識分子








點擊「閱讀原文」,牽手科學隊長!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唱歌老不著調?科學家發現……
火車上半夜睡不著,去偷看美女學姐,竟然發現…
我唱歌不著調,但說話有氣質啊!
劉震雲的女兒當導演:我們家的家規是不著急
半夜睡不著,去偷看女神,竟然發現…
傳說中的舍不著孩子套不著……狼
我們看不見、摸不著的「病」,每天都在折磨著地球媽媽……
產房裡5位不著調的產婦家屬,有你家的嗎
我的童年不著調!
出了地鐵就找不著北?天文學家這麼干
赴美參加特朗普就職典禮,游錫堃:在機上好亢奮,睡不著……
一個老人去世後,留下了一句話,讓人睡不著覺……
媳婦找不著丈夫,於是就到鄰居家去找
這些年,我學到的心理學——睡不著,怎麼辦?
美女瑜伽:腳不著地兒也行
網友熬夜突發腦出血,睡不著真的不是病嗎?
不著調的爸媽,生出來的孩子都成了他們的逗樂玩具!
生活如夢如歌,有時不靠譜、有時不著調……(二)
劉素雲老師:外不著相,內不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