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國際兒童日:淺談對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的引導

國際兒童日:淺談對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的引導

兒童是國家的未來的主人翁,因此,如何提供兒童一個良好的家庭、社會或是學習環境,乃是世界各國致力的目標。今年的11月20日是國際兒童日(Universal Children"s Day)。這是一個由聯合國發起成立的紀念日,其目的是為促進兒童保護、福利和教育等事業的發展。醫來er趣公眾平台一個關注婦產科、兒科、疫苗、心理和營養的科普平台,讓女人更健康,讓育兒更科學有趣。在國際兒童日來臨之際,我們育兒專家——新浪微博育兒名博@綠風襲人與您關注兒童心理健康成長。



國際兒童日:淺談對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的引導


好友和我談到兒子的教育問題時常常表現出不知所措,她不知道孩子的腦瓜里在想些什麼,也不知道怎麼才能走近孩子,走進他的內心。每每聽她談一些具體事情時,我就幫她分析一下孩子的心理:比如他在爺爺奶奶家淘氣地把奶奶手機扔進湯鍋里,前邊發生了什麼?有沒有爺爺奶奶做了什麼讓他不滿意的事情?或者是沒有依著他的事情?朋友也好奇地觀察到:在姥姥家長大的兒子,從來不會在姥姥面前耍混;雖然也會犯脾氣,卻從不會做出這麼離譜的壞事。



國際兒童日:淺談對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的引導



和朋友聊了聊爺爺奶奶和姥姥姥爺帶寶寶的一些具體事情,發現問題果然出在老人身上:因為寶寶長期在姥姥家生活,爺爺奶奶鮮少見到孫子,於是見到孫子的時候就一味縱容,無論孫子做什麼,爺爺奶奶的態度都是絕不惹孫子不高興!實在看不過去了,爺爺奶奶就找借口走開,也絕不出聲制止。

而姥姥這邊的觀點則是:孩子做錯了事情就要教他改正,我不能把孩子嬌慣壞了,將來給我閨女添煩惱。秉承著這樣的想法,姥姥對外孫子是該怎麼管教就怎麼管教,小小的孩子於是學會了在兩邊家庭中小霸王和小棉襖不一樣的角色轉換,並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這轉換越發自然。


由此可見,寶寶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寶寶隨著他的成長環境會產生他獨特的思維和感受,不知不覺中他就會用自己擅長的方式和我們進行溝通,讓我們大人不知不覺就著了他的道。面對這樣的情況,改變老人對孩子的態度已經有些困難,作為父母,就要承擔起教育的責任,讓寶寶知道對錯,學會克制自己的情緒。千萬不能因為長輩們的錯誤而不作為,這樣會導致孩子雙重性格發展,情緒也不利於學習自我調整。


很多父母面對孩子的行為覺得完全不可理喻,其實只要我們稍加用心去體會寶寶的言行,就會發現寶寶的話和行動常常有明確的目的和期待,即使他不會直言出來,也很容易被我們領悟到,看看寶寶鬧脾氣之前發生了什麼?或者旁人說了什麼?站在寶寶的角度去考慮一下,就會發現你一笑置之的話題或者事情,可能在他的小心眼兒里是大事情,這時的家長千萬不能揭穿寶貝所謂的小心眼兒,這是對他和我們的尊重,否則,寶寶面子上掛不住,會更加難以控制情緒。



國際兒童日:淺談對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的引導


只要我們耐心尋找到寶寶情緒化的根源,看看他是否願意談這個話題,如果願意談,我們就做一個好的聽眾,聽他訴說一下委屈,解釋一下這種局面的原因;如果不願意談,就找其他話題做台階讓他下來,這個話題可以暫時放下,不要針對孩子不願意談的事情揪著不放,和小孩子不要急於在一時分清楚是是非非,可以在以後適當的時機再談。


有一次我就無意中惹到了同事家小帥哥的不開心。幾個同事聚會,帶了各家的小朋友,我實事求是地說到某某家的兒子比某某家的白。本來都挺開心一起玩耍的小夥伴,忽然就有了一個不開心,不開心的那個趴在媽媽耳邊小聲說:「媽媽,我也不黑。」同事小聲轉述兒子的話給我,一下子我覺得自己犯了好大的錯:傷到了孩子的自尊。我急忙說:「嗯嗯,剛才寶寶站在暗處有黑影,燈光下細看發現小寶也很白凈呢。」


朋友小聲的告訴我兒子不開心的原因,保護了兒子的小自尊,而我巧妙地改正了我的錯誤言論,無形中解釋了原因,讓小朋友輕鬆接受了我的解釋,心情瞬間變得明朗。



國際兒童日:淺談對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的引導


小朋友的心思,其實可以猜。只要我們不要用工作忙做理由忽視孩子的小心思,多給孩子時間,儘可能多陪孩子,就會感受到孩子的小腦瓜在轉什麼?用心傾聽孩子和我們嘮叨他的日常瑣碎,積極回應他的問題,明白他的心思,採取一不能譏笑打擊,二不能無條件稱讚,適度認可、適時引導,孩子就會接受我們灌輸的正確的做人做事道理,而我們就很容易走進孩子的世界,也很容易和孩子建立起朋友似的親情關係。


一旦和孩子建立起朋友似的親情關係,孩子的心裡對家長就會有了信任感和認同感。從而會遇到事情更喜歡和家長傾訴,也誠意聽取家長的建議。


很多家長都不願意孩子成為唯唯諾諾、沒有自己主見的孩子,所以曾經一度有這樣一種說法:你願意你的孩子成為聽話的孩子嗎?


這裡強調的只是一個定語:聽話!好像聽話就成了好孩子的代名詞,其實不然,我們願意孩子成為好孩子,卻未必是聽話的孩子。

所以,在孩子逐漸成長起來之後,我們要學會尊重孩子的想法,當他再來和我們聊某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要學會提問:「這件事如果是你,你怎麼辦?」「這件事需要我們幫忙嗎?還是你自己可以搞定?」


做這樣的父母,學會懂孩子,學會教育孩子,你做到了嗎? 快樂關注醫來er趣公眾平台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來er趣 的精彩文章:

分泌物異味,小心細菌性陰道病
假如懂點科普-紗布門事件的女主角現在會過的怎樣?
好孕久久不來?可能是黃體功能不全惹的禍!

TAG:醫來er趣 |

您可能感興趣

特殊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的社會鏈條——婁驥
兒童的健康與食慾
全國最牛小學和幼兒園的教育家對話:女性、兒童與體育
恐怖的「兒童藝術」:是藝術家對兒童虐待康復的心理治療?
【小兒艾炙】專家解說:淺談兒童艾灸保健
淺談智障兒童的康復訓練
任家蓁說動漫:兒童心理與成人童話
兒童選秀 英國兒童版
中國智障兒童的家庭,父母的心酸與無奈
如何時刻關注兒童的心理健康
影響兒童健康的環境因素
中國藍盔成為駐在國婦女兒童保護的楷模
美媒:研究稱霧霾會長期影響兒童健康
關愛婦女兒童健康,太和城關把健康巡講落到實處
兒童健康披薩
兒童健康飲食的建議與推薦
兒童文學作家張之路:創作和讀者一起成長的兒童科幻小說
瀋陽沈醫醫院:世界兒童日,關愛抽動症兒童
兒童的眼睛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