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路邊擺攤的藝人畫明星畫得好像,是散落民間的大神嗎?

路邊擺攤的藝人畫明星畫得好像,是散落民間的大神嗎?


提問者貼了兩張畫,其中一張是這樣的:




提問者在問題描述裡面寫,「作為一個外行人 如何能知道這畫畫得好不好呢? 我看看畫得還挺像的!」




我見過太多此類問題里,所謂的「內行人」一看到「像」這個字就蹦得老高,跳起來指責別人外行,語帶鄙夷地說別人不懂得看畫,不懂得藝術。然而這些人從來不告訴別人,要如何去看畫,如何去學才能看懂。



像或不像,是很多人看到這種畫的第一感覺,這個並沒有什麼錯,你讓我這個藝術專業出身的人來說,我也說這張畫畫得挺像。




那當我們說「像」的時候,我們實際上在說什麼?




一般來說有兩種。



第一種是比較兩者,兩者的物理結構和外觀相似;第二種是比較兩者,兩者的結構和外觀不一定相同,但有某些因素可以引起人們的通感和聯想等聯繫。




第一種很簡單:




比如說,夏雨長得像張一山,小明長得像隔壁老王,雙胞胎妹妹長得像姐姐。




注意到關鍵詞了么?長得像。長得像說的是什麼意思?不是說髮型像,不是說妝容像。



比如你之所以能夠長得像你爸你媽,就是因為你的骨骼、肌肉、五官必然有遺傳自他們的地方。長得像指的是兩個人的骨骼結構、肌肉形狀、五官比例等結構有相似之處。這就是形似。




第二種像:




這種像,就不完全是具體的骨骼肌肉五官相似(形似),而是神似。神似涉及到很多人類視覺經驗和心理感知的機制,這裡暫不展開,我們主要討論上面的第一種像,就是形似。




鑒於吳亦凡算是個公眾人物,應該不會有時間為街頭藝術家擺姿勢,讓他們現場寫生的可能性,而且學過畫畫的人也很容易一眼看出來這張畫是對著照片畫的,於是我一搜索就找到了這張範本照片:




我把這張照片拖到 PS 里為背景,把提問者看到的畫建立新圖層,調到 60% Opacity,得到如下結果:





由於提問者拍攝的畫有角度變形,我稍微調了一下透視,並把兩張圖片以鼻子為基準對齊。可以看到,畫和照片從五官比例和各個輪廓邊線的角度來說都是比較「准」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畫和照片很像。




我在知乎有個小專欄:寫給吃瓜群眾的西方繪畫找北指南 - 知乎專欄, 過去的幾期文章里,我簡單解釋了寫實繪畫是用二維平面表示三維空間這一個美術基本常識。




畫和照片很像,其本質是畫面二維上「線」的布置與照片二維上人眼感知到的「線」的布置基本一致;也就是說,是用二維去模仿二維。




然而,吳亦凡也是人,既然是人,他就存在於三維空間中,有著立體的結構。他的臉不是紙片,不是一張平面的皮膚,而是由骨骼和肌肉支撐起來的立體。




大概是這個意思(由於角度問題很多地方對不上,就是個示意,不嚴謹):




骨骼上面還附著肌肉。吳亦凡如果扒了皮大概是這個樣子(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如果扒了皮大概都是這樣):




這些肌肉的基本形態大小、緊張鬆弛狀態,都決定了外面的那層皮膚的外觀。比如大家想像一下皺眉頭,眉頭之間的肌肉緊張隆起,皮膚上就出現了一行行「線」。




總結一下,就是說皮膚是依附在肌肉上的,肌肉是依附在骨骼上的。




因此,從寫實繪畫是用二維平面表示三維空間的這個概念來說,我們想要把一件東西摹模擬實地表現出來,就需要在二維平面上虛擬出一個視覺上是三維的結構。




至於怎麼模擬,在我的專欄里有一篇文章專門論述:寫給吃瓜群眾的西方繪畫找北指南(三):真的假的?這裡不佔用篇幅了。




所謂的「透過現象看本質」,套在寫實繪畫上就是「透過皮膚看骨骼」,原因正是因為上面提到的這種依附關係。




這種內部的結構關係,需要畫家的理解,只有畫家理解了,他才能表現出來,觀眾才能從這種表現里也去感知到這種結構,從而進一步去理解。




評論區熱門焦點一:但是這張畫的形還是挺準的吧?




我們在素描里說的「形」,有兩層意思:




一是「形狀」,即畫面的點之間連線所構成的平面圖形;




二是「形體」,即不同平面上形狀組成的體積。




形狀是二維屬性,形體是三維屬性。




上面已經講到,如果論「形狀」,這張畫是算很準確的。但論形體,則完全沒有體現出來任何理解。




我用乾貨來解釋什麼是理解:




人是有體積的,即使是吳亦凡也不是一張紙一樣薄的平面。當我們用體積的概念去理解人的頭部,可以抽象為一個長方體結構,這是一個對頭部最大體的認識:




大家可以自己摸自己的臉,頭部的前方,有幾個地方可以感覺到骨頭的突起,換而言之這些地方你去摸的時候會感覺到皮膚下面的骨頭。




這幾個地方,美術術語叫做「骨點」。最重要就是以下幾個:額骨最高點,眉骨最高點,顴骨最高點(臉上),顎骨前端最高點(下巴),以及下頜骨後段最高點(耳朵下面):




如果你理解了上面那個長方形結構,你就會發現這些骨點除了下頜骨外,其他臉上的骨點都位於長方形的同一個平面上。




如果把這些同一個平面上的骨點都連起來,在二維平面上就形成了形狀:




這些形狀確定下來之後,平行的那幾條線就形成了比例。




在這個基礎上,把眼睛、鼻底、唇裂畫出平行於結構線的三條,就形成了五官比例的基礎:




玫紅色的點,代表了處於頭後部的、我們從這個角度看不到的骨點。選擇這些點,是因為它們代表了頭蓋骨和枕骨的幾個高點。




這幾個點的選取一般不如紅色點嚴格,差得不太離譜就沒大問題。注意看起來像在耳朵上的那個點,實際表示的是後枕骨。




到了這一步,我們可以看到三維的雛形了:




在以上框架基礎上,加入更多的點,這就不一定是骨點了,可以是頭部外觀某些因肌肉突起而造成的高點,比如嘴唇的兩邊,口輪匝肌的高點;或者是上述框架中間的一些點等。這一步走完,頭部的結構基本上就出來了:




而不要忘了,這個頭部結構,首先是建立在對長方形體積的理解下的。






頭部的大結構如此,其他的小結構全部都以此類推下去……這個過程,就叫做造型。




造型的能力是從事西方寫實體系繪畫藝術家的基本功。注意了,是基本功,不是藝術追求,不要自己偷換概念。這個基本功,也不是單單指畫畫的技術,更重要的是觀察方法。




至於其他的什麼光影啊,顏色啊,都是建立在這個結構的前提上的。就像 3D 建模,你得先有個模型,再往上貼材質。離開了結構的光影顏色,就已經不在西方寫實體系的討論範圍內了。




至於有拿日本漫畫跟素描對比,強行要說日本漫畫人臉是 24K 白,為這張路人素描辯護的人,請把上面那句加黑的話讀一百遍。



很可惜,提問者貼的這幾張畫都屬於畫家自己還沒有理解結構的。這個畫家所做的,僅僅是描摹照片,照片有線的地方畫線,有陰影的地方畫陰影,僅此而已。




換而言之,他並沒有通過照片去理解照片這些線和陰影背後代表的,真人的結構。




我們來看一張所謂「理解了」的畫和這張沒有理解的畫的對比:




同樣是平光,差不多的角度,可以對比一下:




1. 畫面整體的輪廓線,你是否能感覺到左邊的畫顯得軟綿綿,而右邊的畫顯得有強有弱,產生了一種節奏感?




2. 看下巴到下頜骨到耳朵這條邊線,你是否感覺左邊的畫顯得非常簡單,脖子和下巴之間並沒有離開一段應有的空間?




反觀右邊,你是否能感受到脖子和下巴的距離感,是否能感覺他的下巴離你比較近,脖子離你比較遠?回去看左邊是否就顯得非常平面?




3. 看畫面右邊的臉部,你是否感覺左畫是一個大平面,下面什麼都沒有,而右畫的皮膚下隱藏著非常豐富的結構,並且這些內在的結構使得臉部十分立體真實?




4. 還有很多可看的點,但對於入門的同學來說,能夠感受到這種不同就是好的開始。




所以,畫得像照片,算是一種像,但是沒有什麼價值,因為藝術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藝術經由畫面表達了藝術家對事物的理解和思考。




而這種理解和思考,信息量絕對比一張尋常的照片多上幾個數量級。



發現我的回答還並沒有說到水平問題。




考上美院的水平是什麼呢?我貼兩張在國內可以拿到藝術高考高分的畫,大家可以對比一下。




高考素描屬於習作,高考素描屬於習作,高考素描屬於習作。




習作的意思就是研究和解決問題用的,相當於你做數學題之前的那張草稿紙,離最終的結果還差一段距離,絕不能說畫成這樣子就是最終的目的。這是入學考試,不是畢業創作。




我個人其實不太喜歡用這個來作比較,因為大部分不學畫畫的人會覺得這些畫畫得挺丑,挺笨重的,容易引起誤解。




但既然題主問到了是否能考上美院,就展示一下:




這兩張畫可能不能達到普通人心中「美」的標準。但是美院考試的重點就是造型能力基礎。所謂造型聽上去很酷,其實就是上文提到的用二維平面表達三維空間的能力。




上面也已經說了,這張吳亦凡素描實際上是用二維平面去表達二維平面,並沒有體現出對三維空間的理解。因此,就這張畫而言,他有很大的概率是考不上美院的。




至於「落入凡間的梵高」,已經有很多人在吐槽了,我這裡傾向認為題主的意思其實就是被埋沒的一個人才。從這個角度來說其實也算不上,因為畫照片能畫得更好的也大有人在。




比如這個畫家是國內很有名的,這張畫是畫照片,但是我們仍然可以看出背後的一些對真實形體的理解,比如眼睛後面隱含的眼眶骨骼結構,額頭那幾筆看似隨意的調子後面隱含的額頭肌肉結構:




綜上所述,這個「路邊的梵高」的實際水平,從僅有的幾張畫來判斷,沒有特彆強的造型能力,達不到美院的入學標準。




即使在愛好者裡面的水平也只能算個中等吧,知乎上有很多業餘畫畫的畫手對造型的理解已經比這個高很多了。



評論區熱門焦點:你怎麼沒有講畫黃渤的那張,是不是那張就畫得比這張好了,是不是就把結構畫出來了?




這張畫的迷惑性在於,光影調子比吳亦凡那張重,顯得好像很「素描」。






我也找到了原照片:




我找了一張魯本斯的名作進行對比,兩張角度相似,光源相反。







別說話,用心感受。




是否能感覺到左邊的畫,整個頭是扁的圓形,右邊的畫,整個頭是個立體的圓球?




如上文所述,光影是附著在結構形體上的外部因素,只有理解了空間結構,光影才是對的,否則你塗得再黑,看起來挺像那麼回事,那也是二維的黑白分布而已,沒有用的。




很多人覺得素描就是畫調子,調子是用來幹嘛的?是用來表現形體結構的,不是叫你哪裡黑就塗哪裡的。右邊的畫的調子還不如左邊重,但絕大部分用在關鍵結構點上,全在刀刃上。




這張畫最能體現出業餘的地方,就在於這條邊線。這條邊線讓畫畫的人說,就叫做「死」。沒有體現出任何空間的前後,形體的轉折。這不是臉部光不光滑的原因。




僅僅臨摹照片,沒有理解的後果就是這樣,照片里,臉的暗部跟頭髮的顏色非常接近甚至可以說一樣,然而你如果去看真人的話,是很難有這種情況出現的,人眼的精度分辨暗部顏色的能力絕對可以秒殺任何一台高級相機,何況是藝術家受過訓練,懂得觀察方法的眼睛。






另一條邊線也是同樣的問題,大家重點比較:耳朵下方下頜骨突起骨點到下巴的線,和衣服領子的線。左邊的畫,兩者沒有任何區別,就是硬邦邦像刻出來的線;右邊的畫,僅僅寥寥幾筆的強弱,就表達出了以下對比關係:骨點比領子硬,領子比肌肉硬;下巴的骨點在空間里靠前(強),下頜骨的骨點在空間里靠後(弱)







大的頭型結構都沒出來,裡面的小結構就更不用說了。




這個對比,線的死活,結構的來龍去脈,別說話,用心感受。







還沒有入門的同學,以為藝術家只是努力地想畫得像。其實一個真正在行的藝術家,畫習作的時候可能想的是這些:




光影:光是以什麼角度投下的?這個角度的光造成了什麼樣的陰影形狀?光的邊界和影的邊界在哪裡?光造成的物體亮部裡面是否有更亮的地方?




顏色:顏色是物體固有的還是受到外界影響的?從亮部到暗部的顏色是如何變化的?自然光和人造光對顏色有什麼不同的影響?人體血流集中的部位皮膚顏色和其他部位比較有什麼變化?




內部結構:骨頭是什麼樣的?附著在骨頭上的肌肉是什麼樣的?肌肉哪裡厚哪裡薄?肌肉的厚薄如何影響皮膚的外觀?肌肉在放鬆狀態和緊張狀態有什麼形狀的變化?關節在人體運動的時候如何影響形體?




……




這些都是古往今來藝術家要研究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又僅僅是藝術家在想的問題的非常狹小,非常基礎的一部分而已。




切莫把基礎當作藝術的全部。



對了評論區里還有說畫嬰兒小孩子怎麼辦,我就貼個萌萌噠圖,讓大家欣賞算了,手酸,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用吳亦凡那套結構方法套用來試試看。




中國知名畫家徐芒耀作品:




臨睡前又收到不少評論,有人談到畫工形准問題,認為畫到這個程度已經很准了。




我沒有否認這兩張畫在二維平面上的形狀准,我只是從它們沒有體現形體概念上去論述的。




沒有形體觀念,證明基本功差,基本功差的人,能把二維形狀不藉助工具空手畫准,我其實是持懷疑態度的。




我個人推測,這位路邊梵高要麼就是用投影儀,要麼就是燈箱描,要麼就是直接把紙蓋在 iPad 之類的上面畫,大把手段可以輕鬆實現。這種事情我也干,商業繪畫嘛,誰還有那個功夫起形啊!




不信,你聽:




下巴那條線就是描照片的證據。




畫這種商業畫,我直接就是用軟體把照片放在背景,新建個透明圖層直接就把形描出來,哪裡用自己起形。




點擊「閱讀原文」下載知乎日報 App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那些散落在民間的明星們!
藏在民間的明星臉,天啊!他們真是太像了!
民間最具人氣的神仙,原型竟然是蟑螂?看看大神是怎麼被文青坑害的
被控制、開口跪,有黑料……一夜爆紅的吹頭小哥走下神壇了?那些年的民間帥哥,你們還好嗎
這條鯉魚居然是麵塑,民間藝人手把手教你做,快來看看吧!
十大民間靈異傳說:不是所有鬼都是壞的
中國民間怪談漫畫《床墊》,床底的異味,看完睡不著了……
看了民間的這些葫蘆雕刻,我是真的服氣了!
民間關於玉皇大帝的傳說,哪些是真的?
高手在民間:咖啡上畫畫,太漂亮!
李子壩大楓樹土地廟,神秘的開礦人,一個民間的寶藏傳說!
民間怪談漫畫《邪靈牌》,一塊可以讓你一夜暴富的靈牌
直擊:晚清罕見的民間影像,路人成串銅錢掛脖子,貴婦傲慢現優越
果然高手在民間啊!看看民間這些奇葩的廣告語!王思聰都用上了!
民間故事《老錢》看完這篇漫畫,我默默的留下了眼淚!
一項霸氣側漏的中國民間發明讓老外們大開眼界,看看這創意!
民間怪談漫畫《女野人》,無論你是什麼種族,母愛都是一樣的
大老鱉現原形,要做皇上!不一樣的民間傳說,特有趣!
民間流傳的「四紅湯」,真的能喝出好膚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