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斯文」的淵源與意蘊

「斯文」的淵源與意蘊

「斯文」的淵源與意蘊



「斯文」一詞最早出自《論語·子罕》,「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認為,「斯文」並沒有隨文王的去世而斷絕,而是得到了「天」的承認。「與於斯文」更是意指要繼承周朝開國之君的遺志,順應「天」的意願。顯然,孔子賦予了「斯文」極高的內涵——天道,而天道便蘊藏於禮樂制度之中。朱熹在《四書集注》中說得更加透徹,「道之顯者謂之文,蓋禮樂制度之謂。」斯文即道,而禮樂制度是「道」的載體。一旦「禮崩樂壞」,道將不存,斯文不在,國也將不國了。可以想像,「斯文」在先秦時期的士子心中和君王謀略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並且將其視為聖人先賢為人立世、明君霸主治國安邦的最高境界。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斯文」並沒有夭折於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中,反而隨著六經的傳世,一直延續成為儒家之經典。《隋書·經籍志》寫道:「夫經籍也者,機神之妙旨,聖哲之能事,所以經天地,緯陰陽,正紀綱,弘道德,顯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獨善。學之者將殖焉,不學者將落焉。大業崇之,則成欽明之德;匹夫克念,則有王公之重。其王者之所以樹風聲,流顯號,美教化,移風俗,何莫由乎斯道。」典籍被視為文化遺產,「斯道」便是「斯文」,「道在於文」,斯文就在其中。同時,斯文還更多地體現在「教化」之中,政以體化、教以效化、民以風化,古代王權正是藉助「教化」正風俗、治國家,這些無不彰顯斯文之意蘊。

「斯文」的淵源與意蘊



(六經:《詩經》、《尚書》、《禮經》、《周易》、《樂經》、《春秋》)

漢代以降,自大儒董仲舒推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便成為中國文化的正統,斯文也隨即成為飽學之士的精神追求和人生信念。《武帝紀贊》中記載道:「罷黜百家,表彰《六經》。」《六經》自然成為儒家思想之精華,而斯文也自然成為精華之要義。從這個意義說,經典便是斯文,儒學便是斯文,教育便是斯文。所以修身需要斯文,齊家需要斯文,治國需要斯文,平天下更需要斯文。「斯文」之風氣開始瀰漫在中華大地。


三國之爭、南北兩朝,多事之秋竟使得「斯文掃地」。直到唐宋,斯文才迎來了一次轉機。在那以前,朱熹將現狀描述為「孟軻氏沒,聖學失傳,天下之士,背本趨末。」在周敦頤、張載、程顥等大家的努力下,一批儒者致力於「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繼往聖之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於是皆以「斯文」為己任,如程頤讚譽其兄程顥說:「(先生)得不傳之學於遺經,以興起斯文為己任,辨異端,辟邪說,使聖人之道煥然復明於世。」自此,「興斯文」成為這一代儒學大師的理想和使命,四書五經也就成為南宋後儒生學子的必讀書目。

「斯文」的淵源與意蘊



明清時期,科舉考試依然以四書五經為基本讀物。即便是進入民國時期,那些接受傳統儒家教育的近代學者,依然帶有「遺老遺少」的氣息。陳寅恪便是其中的典型人物。1932年清華大學入學考試的國文試題,主要是由陳寅恪所出,雖然分數比例不高,但是「對對子」成為最受爭議的考題。此事發生後,陳寅恪在後來的《楊樹達〈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續稿〉序》中寫道:「物極必反,自然之理也。一旦忽易陰森慘酷之世界,而為清朗和平之宙合,天而不欲逐喪斯文也,則國家必將尊禮先生,以為國老儒宗,使弘宣我華夏民族之文化於京師太學。」在那個「新文化」如潮的時代,「對對子」顯然格格不入,甚至不少人認為是一種文化的倒退。但在陳寅恪等人看來,中國文化傳統可能正在無聲無息地消逝,或被以歐美的方式「改寫」,而當下嚴重的國難更凸顯出維持「國性」的必要。

悉數「斯文」的歷史淵源,不難發現「斯文」具有相當豐富的內涵。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它既指道德標準,也指禮儀制度,還指文人和文化。如此看來,斯文的含意來自於生活、價值和文化等多個認識層面。起源於上古時代的斯文最初是指彰顯「道」的禮儀制度,根據傳統社會「禮不下庶人」的道德標準,普通民眾也要注重禮儀規範,故在日常生活中,斯文即禮,它代表一個人的人格修養,亦用來形容一個人的文雅氣質。直到今天,人們還會常說:「你要斯文一點兒!」顯然,這一層含義至今仍未改變。


除此之外,斯文還是文人和文化的象徵。唐朝韓愈的《故江南西道觀察使中大夫洪州刺史王公神道碑銘》中說:「生人之治,本乎斯文。」當斯文指向人的時候,通常指的是文人或儒者。譬如杜甫就稱同時代的崔尚、魏啟心、漢代的文學家班固、揚雄為斯文。又如曾鞏修史,「志在於斯文」,「寡與俗人合」。他致書歐陽修時說:「所以窮日夜,憊精思,不敢忘須臾,志在於斯文。」再如朱熹與陸九淵的「鵝湖之會」,儘管二人學派不同、見解各異,但是他們的友誼卻極為深厚。所以黃宗羲在編著的《宋元學案》中所說,雙方「同值綱常,同扶名教,同宗孔孟,即使意見終於不合,亦不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此「斯文」的學術態度,今之學人有幾人可以如此寬容、執著地為學問而學問呢?顯然,「斯文」代表的是人的溫文爾雅,代表的是傳統中國人一種理想的神態氣質,一種能讓人感受到、體會到的精神風貌,一種人格修養抵達理想境界的呈現姿態。從古至今,斯文作為一種文化和精神,一直隱匿於我們身邊。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周易》的智慧內核
滿城樓觀玉闌干,小雪晴時不共寒
小雪丨滿城樓觀玉闌干,小雪晴時不共寒
古代文人的文房雅玩
葛榮晉:儒家論情感

TAG:大道知行 |

您可能感興趣

翡翠玉與文化的淵源
「香」與佛教的淵源
文化漫談:「懸壺濟世」的壺是何意?葫蘆與中藥的文化淵源
探討銀幣文化歷史與淵源
普洱茶與清朝廷的歷史淵源
三僚與風水的文化淵源
河洛傳說:「黃色文明」創造的淵源
從儒學與墨學的淵源以及墨子思想對「善國」和中華善文化的影響
勝芳的歷史淵源
吳振祥:離不開的文化淵源
《歷史與文化》(3)秦漢帝國與儒家思想的淵源
中國與緬甸果敢的歷史淵源?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淵源的河圖洛書,源自何方
酒文化與中國古代書畫的淵源
什麼是「道文化」及其淵源?
一文讀懂烏克蘭危機的歷史淵源,一個民族的辛酸淚
武夷茶與儒學之淵源!
哪吒的歷史淵源
亦敵亦友,庫里自爆與詹姆斯的私交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