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陸無塵:探索人性和人心中的無限可能

陸無塵:探索人性和人心中的無限可能

陸無塵:探索人性和人心中的無限可能



歡迎添加豆瓣閱讀君個人號(DoubanRead),獲得讀書會最新信息。

本文為豆瓣閱讀讀書會:「外行」寫科幻要準備些什麼?|豆瓣閱讀讀書會第30期的文字實錄。這一期,我們請來科幻寫實作品《安樂山》的作者陸無塵,與大家聊聊「外行」如何寫出動人的科幻故事。


提問一:看你以前在豆瓣閱讀上發布的文章都是武俠,這次怎麼會寫起科幻來了?


陸無塵:首先是因為豆瓣閱讀這次徵文的主題里沒有武俠類。我看了看,相對女性職業和喜劇,近未來科幻更適合我一些。同時,我對自己的寫作類型和領域並不是太限制,喜歡嘗試不同的東西。我寫過網文,在天涯上連載,後來出書,今年把影視改編權賣了;我給《兒童文學》《少年文藝》寫過童話;在我們這邊省作協,有時候為了交流,還會弄些純文學的東西。總的來說,不限制自己,我覺得寫作都是互通的,就像李安拍電影那樣,把握住一個核心實質,然後可以大膽地在不同題材和類型中嘗試、遊走。


自從成為豆瓣閱讀作者開始,我就給自己定下一條紀律,每屆豆瓣徵文必須要參加。一是想跟大家交流。一旦入圍,就會有很多讀者來評論,很多非常認真,能讀出我都沒想到的東西。我一個好朋友曾告訴我,無論人家怎麼說、說什麼,你都應該高興,人家這都是在幫你,不幫你的人就什麼都不說,任你自己發展了。所以,每次比賽都難能可貴,我很珍惜這個機會;二是豆瓣徵文每屆的題目都在變化,每次選題都能切合閱讀熱點,是個很好的導向。我想把每次徵文都當作一次挑戰,感受不同的創作,同時幫助我理解和把握時代的閱讀方向。

提問二:聽你的意思,以前沒有寫過科幻嗎?


陸無塵:沒有寫過,《安樂山》是頭一篇。挺喜歡看科幻的,但離科幻粉還差老遠。小時候忘記從哪弄了本書,上面都是短篇科幻,故事結尾大部分是歐亨利式的,讀起來很過癮,後來才知道,那個作者是日本著名科幻小說家新星一。記得那時候還有一部印象很深的電影,叫《親愛的我把孩子變小了》,講的是科學家發明了縮小機的一系列故事,讓我感覺到世界原來是套層的,也許你家的院子就是一個新大陸。後來還喜歡《終結者》《第五元素》。小說這塊,劉慈欣的《球狀閃電》我很喜歡,一個朋友推薦的,那段他特別迷科幻,總是跟我講劉慈欣啊王晉康啊。


直到寫《安樂山》前,我從來沒想過專門寫一個科幻,因為我的學科背景吧。中學時語文偏科,理化都不太好。後來沒上高中,上了中專,學的是會計。我對寫科幻沒有底氣,一直是一種敬畏。


提問三:作為一個科幻的「門外漢」,我想聽聽你對於科幻文學是怎麼理解的?


陸無塵:談到「科幻」,剛才我用了「敬畏」。因為在我心中,科幻不是文學下屬的一個門類,而是與文學相併立的一個領域。

為什麼這麼說呢?大家都知道,文學被稱為人學,是寫人性寫人構成的社會的。從文藝復興以來,隨著時代的發展,人的位置被越抬越高,文學就承擔了探索人類內心世界奧秘的任務。文學越寫越小,越來越向內轉,越來越深入,深到有時候你不知道它在說什麼。當然,這不是貶低文學,我們確實需要文學去這麼做,這是它的使命也是它的宿命。


而科幻,卻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方法,它越寫越大,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是對人自身的科幻,凡爾納系列是對大機器的科幻,《2001太空漫遊》是對地球和星空的科幻,《星際穿越》就已經開始對不同維度進行科幻。如果用攝影鏡頭來比喻,文學就是越推越近,科幻就是越拉越遠。在文學中,人們越來越切近內心,在科幻的無窮大視野之下,人性和社會就退居次席,描寫重心是展現科技和宇宙。相比永恆的宇宙來說,人,只能是一個渺小而又短暫的符號。


簡而言之,科幻和文學,是我們觀察世界的不同角度。文學觀察人的變化,科幻觀察外界的變化。如果稱文學為「人學」的話,那麼可以把科幻叫做「物學」。所以,現在有些評論用人物塑造、語言和結構等文學標準來評論科幻,我覺得不太合適,畢竟科幻,重點看的還是顛覆和震撼。


提問四:這次豆瓣徵文的近未來主題,目的是想讓大家把眼光放近一點,討論一下人在當前或即將到來的環境下的生存態度和意義。如果按你這麼說,是不是有些遠離科幻本身了?


陸無塵:不能這樣說。科幻與文學雖然不同,但也不可能完全分離。我覺得近未來科幻更接近科幻文學的定義,既有科幻的想像,又有文學的人文關懷。豆瓣這次的定位,是橫跨兩者之間,探索這個交集領域,應該是對兩個領域都有益的補充吧。

劉慈欣說,科幻小說就像風箏,必須給它裝上一根現實的線,這個風箏才能穩定地飛起來。科幻的宏大敘事如果把握不好,很容易失去真實感。真實感來自哪裡,就來自我們身邊的現實。以現實為基石,推演出天馬行空又不失可靠的幻想,然後歸宿可以是現實也可以科幻。


提問五:從你的《安樂山》看來,你是選擇了以現實為基石,推演之後的歸宿還是現實。在簡介上,你說是「寫一個科幻現實主義的作品,借科幻小說的體裁和手法,反映人類社會的現實問題。」


陸無塵:是的。說句實話,如果這次不是有這個近未來科幻,而是純科幻的話,我真的不敢寫,前面也說了,我是個文學愛好者和科幻外行,雖然有意願嘗試不同領域,但我能力所限,只能從我熟悉的角度出發。


還有,我後來想了一下,我這個也不能叫做「科幻現實主義」。科幻現實主義,是韓松、陳楸帆等幾位老師大概在2012年提出的,意在用科幻為工具,隱喻和反映現實。但這個科幻現實主義主要講的是題材,具體手法用什麼樣的,沒有框定。

我這次的《安樂山》,更多是在寫作手法上進行一種嘗試,在科幻的背景下,用寫實的手法,去除典型環境和典型人物,放棄烏托邦的衝動和集體的想像,拿個體生活的真實說事兒,描寫一下幾十年後的雞零狗碎。


提問六:「科幻寫實主義」這個提法很有意思,是你自己創造的嗎?你能深入的說說這種技法嗎?


陸無塵:科幻寫實主義,是我自己想的名詞兒,好像沒見人提過。


其實這也不是無中生有的。它主要源自文學領域中的「新寫實主義」流派。上世紀八十年代吧,方方、池莉、劉恆、劉震雲這批作家,寫出了《風景》《煩惱人生》《塔鋪》《伏羲伏羲》等一系列小說,被學界成為「新寫實主義」。


所謂新寫實主義,應該是相對於當時的「尋根文學」「先鋒文學」來說的。他們通過有疏離感的冷靜敘事,把生活中的瑣碎,事無巨細地和盤托出,不再刻意去強調或者暗示,不像傳統的現實主義那樣,非要升華出一種特定的觀念。我個人很喜歡這種寫法。我覺得這才是生活,家務的繁瑣、難弄的孩子、並不那麼整潔的居住環境、斤斤計算的微薄收入、各種人際關係以及暖昧的感情等等,總之生活實在是太具體,真就沒有太多典型,全是在各種小節之間糾纏不清。


有時我就在想,未來人生活是什麼樣子?還需要面對這些雞零狗碎嗎?


這個問題,我很小的時候就在心裡埋的有根兒。那時候,我上小學,我爸爸騎自行車送我上下學,路上會看到小偷、吵架的、打架的、亂潑髒水的等等,我會問我爸爸問題。每天上學放學來回接送四趟,我爸爸估計是被我問煩了,後來無論問什麼,他都會給一個統一而光明的回答——到了二十一世紀就好了。所以,那時候,未來在我心中特別明麗,跨過世紀之後,所有讓人不舒服的東西,一夜之間就會消失殆盡。我就特別盼望這一天,並且為我是跨世紀的一代而自豪。


但真到了跨世紀的日子,我也長大了,結結實實地相信,世界還是那個世界,日子還是那個日子。所以我在二十一世紀,去看新寫實主義的東西,發現我們雖然有了4G,有了iPhone,有了無人機,有了各種黑科技,但生活中所要面臨的瑣碎,還是跟上世紀八十年代差不多。


所以我就開始懷疑很多科幻作品,烏托邦也好,反烏托邦也好,覺得都那麼的虛無縹緲。未來不是所有難題一夜之間就會迎刃而解的,未來也不是所有問題一夜之間全部湧現的。未來也許和烏托邦壓根兒沒有關係,無論科技怎麼進步,人們還是為日常生活所左右,為眼前的利害所支配。就是基於這樣的考慮,我就有了這個想法,放下對未來技術的一種宏觀想像,放棄對未來空間的一種宏大構建,試圖還原一下未來社會一個普通人的窘迫,帶大家親臨其境,回到生活本身,去細細咀嚼那種複雜的滋味。家長里短之中,是對人一般的永恆的存在的關心。


提問七:你的語言風格跟前兩部作品有很大的變化,是你有意為之嗎?你是怎麼考慮的?


陸無塵:是的,我在不斷地訓練自己。主要是三個方面,語言、結構和人物塑造。結構相對好學一些,人物塑造最難。


語言這一塊,我原來走的是古龍、徐浩峰等人的冷硬風格,裡面還有阿城的些許影子。尤其是模仿徐浩峰的痕迹重些。後來我的責編楊帆告訴我,你這樣一味模仿不行,走不遠。我覺得她說得對,我說給我一年時間,靜下心來打磨打磨語言。


從去年到今年,看了許多談語言方面的書。前幾天做讀書會分享的作者舒明月也給了我不少幫助,按照我的情況和習慣,給推薦了一些作者。我傾向於語言簡潔,多用動詞和名詞,少用副詞形容詞。在實踐中發現,這種語言很好,可是有一定局限,寫中短篇沒有問題,寫長篇的話,容易讓人產生枯燥感。這類語言,用得比較精的,像海明威、契科夫、汪曾祺、阿城,大都是短篇小說的好手,但難見長篇。


關於這個事兒,其實我挺困惑,怎麼能改造好語言,因為畢竟是要寫長篇的。雖然以前在網路上連載過幾十萬字,但我對那個語言並不滿意。怎麼讓語言更適合?其實我現在也沒摸出一個完整的答案。我這一年來大部分時間都用來閱讀以培養語感。舒明月給推薦的幾個語言大師魯迅、張愛玲、沈從文、汪曾祺、阿城,我重點就看他們的東西。


其實白話文的發展歷史挺短的,魯迅這一代就算是第一代,他們創立了很多白話文的標準,但這個標準在建國之後有了不少改變。所以有一個不標準的分法,把五四以後到建國前這段的白話文叫「古白話文」,把建國後的白話文叫「毛語言體系」。至於孰優孰劣,各人有各人的看法,我覺得各有優勢。所以學語言的時候,兩者兼看之。


這次徵文作品拿出來,責編給了肯定的評價,我很高興。一年的閱讀和練習下來,我有兩個收穫,一是語言變得軟化,沒原來那麼冷硬了,許多描述性的場景,也能完成得較好,原來是只能動作不能描述;二是我的閱讀視野寬了,原來我根本讀不下去翻譯過來的小說,見到一個名詞前面有長長的定語形容詞之類的,就頭疼。現在沒事兒了,什麼小說都能看,還能看出味兒來。這個變化,讓我很欣喜。當然這遠遠不夠,我離形成個人的語言風格還很遠,一切都在路上。


我得謝謝我的責編楊帆,她給我指明了問題,打開了一條更寬闊的路。也得謝謝豆瓣作者兼寫作專家舒明月的無私、細緻的幫助。豆瓣閱讀不是一個簡單的作品發布平台,我感覺更是一個作者的大學校,在這裡我們獲益匪淺。


提問八:那我們也祝你以後的路越走越寬。你下一步的創作計劃是什麼?還會繼續寫科幻嗎?


陸無塵:很榮幸,豆瓣閱讀和我簽訂了獨家作品合同。後面我會繼續與豆瓣閱讀深入合作,在提升自己的作品品質的同時,把作品的量也做上去。以後在豆瓣上還是以中篇為主,題材方面並不限制。類型是作者與讀者之間一個約定俗稱的外殼,拿出類型,大家能迅速達成共識,武俠裡面有武功,偵探裡面有懸疑,愛情裡面有男女,讀者能保證看到自己想看的東西。但類型不是限制,而是輔助工具,在類型的幫助下,會有更多讀者更有興趣去看你想表達的東西。至於科幻,我還是無法寫文學以外的那種純科幻,我只能把科幻當作一個瓶兒,把我的文學表達寫進去。


提問九:你心目中最好的科幻應該是什麼樣子?


陸無塵:好的科幻,首先應該是個好故事。


其實談到最後,所謂種類的劃分和討論,我覺得其實挺沒意義的。只要寫得好看、有趣,就是好作品。至於那些所謂的規則,我覺得都是事後理論界總結出來的,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後來者少走彎路。但你如果把這些規則當成唯一,那就什麼也寫不成。就像麥爾維爾的《白鯨》,從理論角度分析,可以挑的太多了,但就是好看,什麼時候看都覺得好看。還有很多人挑劉慈欣的文筆,但他的東西就是好看,人們就是喜歡。


理論永遠跟在創作之後,我們做為作者,最最重要的就是身體力行地去寫就行了。學會規則是為了打破規則。


提問十:你能給類似你這種科幻外行寫作者一些科幻寫作的建議嗎?


陸無塵:我不但是科幻外行,其實我在武術上也是外行,能寫這些方面的東西,說白了還是把文學上的能力作為核心技術,套用到不同類型上。前面說過,文學是人學,靠著文學的工具,去探索人性和人心中的無限可能。


至於寫科幻,如果你有理工底子而且腦洞很深,那就不用說了,恭喜你,拿起筆來寫吧。不要顧忌文筆,把你想表達的寫出來。如果跟我差不多條件,是文學愛好者加科幻外行的,我建議還是以人為核心來寫,就像豆瓣這次徵文的近現代科幻,重點去寫人在新科技環境下的存在。


我作為作者,對科幻只有這麼多建議。作為讀者的話,我希望能看到天真而又飛揚的科幻,不去承載這麼多東西,就是單純地去想像,給人以震撼。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豆瓣閱讀 的精彩文章:

《打你總在下雨天》等2部最新待改編作品上架
據說,這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恐怖小說
內衣外穿?宋代人早就玩過了
梁山好漢座次表裡,藏著哪些公司管理的秘密?
巴黎暴恐一周年:你們無法得到我的恨

TAG:豆瓣閱讀 |

您可能感興趣

探索陶瓷的無限可能
他帶著夢想中的「旅行無人機」,探索了「外星人的遺迹」
無人機:探索飛行的未來
科學探索:巨人與小人是否真的存在?
探索毛骨悚然的無人鬼村
探索身邊無情無義之人的星座 你身邊有這樣的人嗎
只有勇於探索和冒險的人,方能知道自己能走多遠
膚淺的商業娛樂片,還是探索人性的深度之作?
有趣的探索:歷史深處的小人物
美系無人食品店、日系無人結賬櫃檯,國內無人超市探索誰家強?
讓我們一起探索毛骨悚然的無人鬼村,了解不為人知的秘密
探索:地球上是否真的存在「無底洞」?
探索廣袤無垠的太空,你就是宇宙的中心!
張晗教授:黑磷還有極大的探索空間,它將為光電技術帶來無限可能
超自然能力真的存在嗎?人類的探索有何進展!
《無人深空》要更新,加入「聯合探索」功能
光讓它成最早進化出眼睛的動物,沒有它,人類或無法探索浩瀚宇宙
陳丹燕:莎翁遺產最重要的是懷著仁慈之心探索人類陰暗面的態度
探索生命:人與動物的思維和想像的區別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