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航海史就是人類流動史
在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上,地表面積5.1億平方公里,其中海洋3.61億平方公里,佔70.8%。32億年前原始生命在海洋中誕生,3.5 億年前生命從大海向陸地過渡,開始物種進化的瑰麗篇章。自船這種海上交通工具發明之後,人類探索世界的能力不斷增強,開始不斷地進行著征服海洋的活動,並通過航海把不同社會和文明連接起來,為商品的交換和分配、政治經濟權力的展現、思想和文化的融合提供了渠道。直至當今社會,航海業依然是世界經濟的重要產業,大宗商品的運輸和流動基本都依靠海運。可以說,沒有海洋,就沒有生命和人類;沒有航海,更沒有我們的現代文明。
關於航海,我們歷史上也曾經因為鄭和下西洋而輝煌過,但更因為閉關鎖國而飽受摧殘。歷史的事實已經證明,誰先認識到航海的價值、大力發展航海事業,就能夠實現跨越發展,成為軍事、經濟和文化強國;所有無視航海、閉關鎖國的國家基本都淪落為被武力或經濟征服的對象。因此,歷史的事實告訴我們,擁抱海洋則繁榮,掌握海權則興國。
當今的世界,是海洋的世界。航運業的發展,縮短了世界各經濟體之間的距離,使得跨國貿易、環球貿易變得更加便捷。航海成為經濟全球化的載體和基礎。據統計,在過去的20年間,全球航海運輸量翻了4番,幾乎90%的全球貿易是通過海運實現的。對此,我們國家有著充分地認識,在總結清國被動挨打經驗的基礎上,審時度勢,提出發展海洋經濟,打造海上絲綢之路的宏偉藍圖。未來的藍圖正在寫就,歷史的經驗不能忽視。英國航海考古協會會員和皇家歷史學會會員菲利普?德?索薩(Philip de Souza)撰寫的《極簡海洋文明史》,從航海、貿易、帝國、宗教、食物與健康五個方面,全面講述了近5000年的航海文明史。正是基於「極簡」二字,使得菲利普?德?索薩能夠脫離細枝末節的描述,站在宏觀的高度,以更為宏大的視角觀看人類的航海史,為開發海洋經濟、探索海上貿易指出了歷史發展規律。
航海工具的進化,代表了時代科技的變化。
最早的航海工具起源於可以跨騎的單一原木,之後稍加改進,變成把原木捆綁起來而建造的粗陋船隻。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在中非的維多利亞湖、圖爾卡納湖和查德都發現了用蘆葦捆綁的簡易船隻。此外,動物毛皮也被廣泛用於製作船隻、獨木舟和皮筏子。
由於材料獲取的便捷性以及材質的物理性質,最受歡迎的製造航海船隻材料還是木材。根據文獻記載,公元前第三個千年中期,美索不達米亞就開始使用木板製作船隻。木板船隻更小,力量更大,操縱更靈活。在某種意義上,木板船被用於世界各地,包括哥倫布到達之前的美洲和太平洋群島。
金屬材質參與船舶製造可以追溯至公元前第四個千年,由青銅製造的金屬工具被用於船舶建造。公元前第四個千年末,風帆已經開始在地中海、紅海和印度洋使用。風帆船是人類偉大的技術革新之一,在文明史上的地位可以比肩陶輪和印刷術。木質帆船在此後2000年首選的海上交通工具。
到公元前第一個千年中期,人類開始使用風帆和船槳兩種推動船隻的方法,並按照功能進行專業化設計,貨船、戰船等用途的船隻被製造出來。最具代表性的是三角帆船、維京海盜船、浮船、單帆船等等。之後,歐洲造船技術主要進步局限在增加船隻噸位和提高航行速度方面。帆船越來越大、船面越來越光滑,桅杆和風帆也越來越多,以便有效地利用風力。西班牙發明的「大帆船」,就是一種船身修長,擁有單層或雙層甲板的還穿,前後甲板搞搞翹起,船體鏤空用於安放大炮,用以保護大宗貨物安全運輸。
16世紀,歐洲發展除了新式戰艦,被設計成一個設計平台,目的是遠距離炮擊敵人。此時的戰艦由多層甲板建造而成,重心低而且異常堅固。從17世紀到18世紀,歐洲大國海船的噸位和火力都在不斷增長。17世紀法國和英國艦隊的大戰艦都裝載了50-70門大炮,排水量達到2000噸。到19世紀中葉,一線作戰的軍艦可以裝在130門大炮,排水量達到3000噸。
19世紀開始採用鋼鐵和蒸汽動力,20世紀開始採用柴油機動力。在動力技術和螺旋槳技術飛速發展的推動下,真正的巨無霸戰艦得以建造出來,排水量達到5萬噸。後膛式高速發射火炮使他們能夠進行遠距離攻擊。制導導彈和飛機進一步擴大了作戰雙方之間的距離,但是軍艦作為移動炮台的原則基本沒有改變。
航海事業的發展,推動了人類活動的交融。
▲經濟是航海活動最重要的目的。最早的海上貿易是以物易物,捕魚共同體用海產品來交換糧食、衣服和工具等。幾千年前,生活必需品如食物、家畜、奴隸以及更精緻的物品,如香木、香料、貴金屬和紡織品貿易等,在古代地中海、印度洋和大西洋地方性或區域性層面上進行。由於可以通過海上貿易獲得,他們的價格根本不與實際價值掛鉤。但海上貿易網路促進與維持了高度多樣化的社會結構,同時社會內部開始出現專職的商人、神職人員、軍人和教師。隨著食品、原材料和奴隸等物品的貿易交換,這些商品已經深深融入歐洲、地中海地區以及近東和中東、南亞和東亞地區,並成為當地文明化的一部分。從考古發現來看,打火石、陶器、石珠子和衣服配飾都是加勒比地區海上貿易的商品,經由海洋到達世界其他地區。15世紀,隨著漢薩同盟以及威尼斯對海上商業的有力推動,使得全球貿易網路開始發端,以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國為代表的海上勢力先後統治了大部分海上貿易。由歐洲殖民主義力量創造的高風險高利潤的跨世界貿易網路,隨著影響深遠的社會與政治變化,形成一種不可小覷的經濟動力。現代資本主義的傳播以及全球工業化等多種因素造就了現代國家的雛形。我們必須承認,16至17世紀海上貿易的擴張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21世紀的世界經濟發展,包括其優勢與缺陷。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是世界航海文明史上的分水嶺。正是在這個時期,幾個歐洲國家開始將它們的航海範圍延伸至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到達以前他們很少或者沒有任何政治經濟實力的地區。這次擴張最突出的象徵是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等人的著名航行。全球海路的最終建立,使世界範圍的經濟和政治網路得以形成。
歐洲各國迅速發展的航海貿易,繁榮了市場經濟,拉動本國經濟高速發展,加快了資本原始積累,推動產業革命,並帶來經濟跨越式發展,使之逐步發展成為工業化的現代文明社會。
▲政治的影響力是通過海上力量實現的。經濟網路本質上是貿易網路,它們使國家或者其他組織能夠獲取、分配、轉移和消費諸如食物、金屬或木材等資源。政治網路是航海帝國或者聯盟,其統治集團指揮別人,以滿足自己的需要。事實上,這兩種做法經常重疊。最成功的航海文明可以被定義為那些最有效地利用經濟網路和政治網路去達成其目的的文明。從最初的葡萄牙發現維德角、幾內亞到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歐洲大陸和非洲、美洲大陸之間的聯繫變得更加緊密,隨之而來的殖民擴張對西方的資本主義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隨著遠航成功,西歐各國出現了遠航殖民掠奪的高潮,這給非洲與美洲大陸的人民帶來了滅頂之災。在黃金之鄉和販賣黑奴等利益驅使之下,地理大發現變成了赤裸裸的武力征服,並最終演變為殘酷的殖民主義統治。
在殖民統治過程中,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隨之輸出到弱勢國家,在殖民地生根發芽。範圍最廣泛、影響最深遠的當屬英國,英語的使用範圍更加廣泛,英國的政治影響力仍然在殖民地國家中大大存在。
馬克思指出:「美洲金銀產地的發現,土著居民的被剿滅、被奴役、被埋葬於礦井,對東印度開始進行的征服和掠奪,非洲變成商業性獵獲黑人的場所:這一切標誌著資本主義生產時代的曙光。這些田園詩式的過程是原始積累的主要要素。」當今社會,殖民地統治的時代已經結束,以政治政策、經濟政策殖民的方式依然大行其道,使得被殖民國家發展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
▲文化交流是航海事業發展的附屬品。航海事業的發展推動了世界各國文化大交流。通過東西方航海,溝通了世界海洋,開創了人類活動舞台向海洋的大轉移,突破了文化、宗教的區域性,奠定了世界、地區文化的交融性、多元性格局,世界沿海城市均發展成為多元文化的國際化港口城市。特別是在宗教方面,海洋和航海與宗教信仰及宗教習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在許多宗教中,船象徵著通往來世之旅,魚則象徵著死亡和來世。考古學家們在祭祀、葬禮和其他形式的宗教儀式中發現了小型船隻,甚至與原物同樣大小的船隻。人類的力量是有限的,出沒於浩瀚的大海,宗教信仰就成了人類最好的精神寄託。
航海事業的發展,使得各國人民能夠漂洋過海到達海之彼岸,以尋找新資源和開闢新的生活空間。與此同時,隨著人口的流動,宗教也隨之落地生根、發芽開花。各大教派傳教活動則推動海上貿易網路的形成,同時也產生了教派之間的衝突。比如16、17世紀的歐洲戰爭就是宗教衝突與爭奪霸權的共同產物。這些發生在天主教國家與新教國家之間的戰爭,如哈布斯堡—瓦魯瓦戰爭、三十年戰爭等,將當時歐洲的主要海上強國西班牙、法國、神聖羅馬帝國、荷蘭、英國都捲入其中。
其中,宗教跨洋傳播最明顯的活動就是北美的宗教傳播。後來發展為美國核心地區的英屬北美殖民地幾乎從一開始就有著明顯的宗教特徵。許多早期的移居者是「清教徒」,他們努力在英國國教內部開展嚴格的加爾文主義思想運動。但到16世紀末,他們經受失敗後,尋求在新世界建立一個更神聖更獨立的宗教團體。1620年11月,他們乘坐「五月花」號從英國出發到達新大陸的普利茅斯灣並創建了定居地。越來越多的殖民地建立起來,越來越多的務實派清教徒加進來,使得殖民地數量不斷膨脹。到1640年移居者達到2萬人。相對便利的海上運輸為不同區域的殖民者提供了方便,他們可以沿著好望角的海岸線從南到北尋找更多可供選擇的定居點。19至20世紀,航船提速、船體增大、海上商業與全球經濟融為一體等一系列變化,均推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大規模人口遷移。在這裡,多種宗教思想相互交織、錯綜複雜。
航海活動的頻發,帶動了物種的流動。
航海、食物與人類之間的關係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越洋輸送人類和商品的交易網路的性質。眾所周知,政治和經濟的發展對人類文明中基本的食物與健康水平有重要的影響。
▲人的流動。排除殖民統治、移民等因素,奴隸的買賣加快了世界各國人口的流動。比如古羅馬時期,由於羅馬大規模航海,奴隸佔有制在社會上占支配地位,使得大規模的奴隸貿易產生了大規模的人員流動。流動更為激烈的當屬非洲奴隸貿易,前後延續了400多年,掠奪黑人奴隸幾千萬人。世界著名的黑人學者杜波依斯曾經講過:當人們注意到歐洲的太太小姐們開宴會,在客廳里彈鋼琴,奏起美妙的音樂,她們白皙的手指在潔白的象牙的琴鍵上奏起一曲又一曲非常令人沉醉的樂曲,但是誰也沒有想到這個白色的下面是黑色和紅色。黑色和紅色分別是大量黑人奴隸的屍體和鮮血!因為運一支象牙出來,從內地運到海岸,要死4-7個黑人奴隸。
▲食物的流動。海上航線開闢後,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繫日漸加強,貿易也日漸繁盛。貿易的繁榮就意味著新的產品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各國的市場上。作為生活必需品的食物,首當其衝。特別是美洲大陸的許多農產品傳播到歐亞大陸,歐亞大陸的很多物種也傳播到美洲大陸。比如水稻、馬鈴薯、香料、玉米、蔗糖、棉花以及不同種類的甜味馬鈴薯、番薯等等,跨越大洋實現了物種的交流。物種的交流促進了人口的增長,維持了大規模人口的遷移。
▲病毒的流動。由於諸多文明之間建立了和海上和陸上貿易聯繫,因而他們也分享了疾病,且逐漸融合了免疫力。但是突然的遠距離運輸將攜帶病原體的船員帶到他們以前從未踏足的土地上,會造成生命的巨大痛楚和死亡。傳染病通過海上貿易網路進行傳播的一個早期例子,是公元前5世紀伯羅奔尼撒戰爭時期摧毀古代雅典的瘟疫。它似乎起源於波斯或埃及,然後沿著完善建立的海上航線擴散至希臘,於公元前430年到達雅典,致使雅典三分之一的人口死於這場瘟疫,並導致雅典人戰敗交出海外帝國。後來的黑死病、天花、麻疹、流感、鼠疫等等,都通過全球海上貿易路線擴散到整個世界,給全球經濟和社會造成了混亂。雖然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衛生條件的改善,大部分流行疾病得到了遏制,但是疾病越洋交流的歷史還遠遠沒有結束。從非洲傳播到世界各地的艾滋病就是明證。
航海,本身就是一種流動,一種開放式的流動。所以,要發展海洋事業,就要始終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積極地參與其中,也只有這樣才能推動我國的航海事業快速發展。
※傲嘯商戰必須掌握的商業精髓
※有了愛,就有了光
※一部小說讓我們認清生活中的四種人
※成長,是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重建的過程
※無法褻瀆的神秘
TAG:豆瓣 |
※類人猿手勢交流與人類語言演化
※人類身高演化史
※濃縮人類歷史
※人類砍頭小史
※「海歸」古猿改寫人類進化史
※人類15種瘋狂科技 機器人將統治世界
※馬是影響人類歷史和改變人類文化的重要動物
※人類靠什麼與外星人交流?
※輻射或使人類基因質的演化,讓人類最終成所謂外星人
※難道操控著人類DNA 創造人類生命的是外星人?
※歐美黑歷史:「人類動物園」
※誰是人——也談「人」或「人類」的界定與誤區
※下個世紀的人類世界——新人類
※人類起源大揭密 海底人竟是人類祖先?
※美人魚是史前地球人類用基因改造的?
※人類如廁的歷史趣聞
※大西洋海底疑發現神秘人類,疑似特異外星人挑戰人類
※科學史與人類學
※人類演化的終極形態是什麼?宇宙輻射或致人類最終成「外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