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科學家與博物館的奇妙事

科學家與博物館的奇妙事

科學家與博物館的奇妙事



本次活動的四位嘉賓,左起:上海科技館館長王小明、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清華大學教授魯白、行星科學家鄭永春

撰文 | 葉水送


責編 | 程莉



11月26日的上海,陰雨連綿,寒氣逼人。上海科技館與新媒體《知識分子》聯合舉辦的「科學+X」上海站活動現場的氣氛卻溫暖如春,200人的場地座無虛席,沒有座位的熱情觀眾便只能坐在過道上,或倚牆而立。

這是「科學+X」上海的首場活動,也是上海科普大講壇的特別節目。活動的主題為「科學家與博物館的互動」,通過不同領域的專家思維碰撞,帶領大家從用科學的視角認識世界。


此次活動邀請了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清華大學教授魯白、行星科學家鄭永春以及上海科技館館長王小明四位嘉賓。


清華大學教授魯白首先從大腦的功能講起。大腦有感知、運動、信息儲藏、情感情緒調控以及認知功能,其中記憶是人腦的重要功能特徵。電腦的信息存儲就像人類的大腦記憶一樣,只不過電腦主要將信息存儲於內存和硬碟中,而人腦的記憶主要是在前額葉的海馬區域,信息在這裡被短暫地存儲、加工,並指導我們下一步的行動。


當我們通過動物實驗,將動物的把前額葉損壞時,工作記憶就會受到影響。如果人的前額葉受到損傷,結果會怎樣呢?魯白講了一個故事:19世紀中葉,一位名為菲尼亞斯·蓋奇(Phineas Gage)的美國鐵道工人,在一次事故中,大腦不幸被鐵棒貫穿,儘管他的記憶功能奇蹟般地保留下來,情緒情感僅出現了一點問題,但他的認知功能卻出現了大問題。他對事情的判斷和分析,已不能像一個正常人那樣工作。


事實上,除了工作記憶外,前額葉還與預期、學習、邏輯推理等方面有關。魯白表示,現在科學界對高級神經認知活動,如計算、判斷、計劃、決策等了解得還相當少,需相當長的研究才能了解它們是如何工作的。

上海博物館的楊志剛老師認為:此次跨界論壇中的「X」或許能夠詮釋科學與藝術結合的真諦。他認為,科學是探索、求真,有結果、有真理;藝術有想像,可用來呈現;宗教有情懷,有它的社會行為和表達方式。這些元素都可以在博物館裡找到,它們都是人類客觀或主觀地看待世界的典範。


博物館與科學聯繫密切,我們用科學的手段保護文物,還可通過購買科學儀器來研究或保護文物,如通過大型的CT機來掃描文物。事實上,在科學與藝術等學科的推動下,博物館的工作定位不停地變化和發展著,博物館也已不僅僅是收藏、保護、研究、展示文化遺產的機構,它還成為服務公眾全面發展、面向未來的文化服務和教育機構,並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科學家與博物館的奇妙事



擠不進會場的熱情聽眾,站在門口細細聆聽

「我住在北京天文館和中國古動物館的對面,周末的時候,就帶著小孩去天文館、中國古動物館。我們不是來吹空調,而是感受這裡的氛圍」。鄭永春回顧了自己在科學場館中的體驗,也回顧了自己做科學傳播的經歷。他還闡述了自己的人類宇宙觀——一個超越國家、民族、宗教和意識形態,以全人類利益為宗旨的嶄新宇宙觀,它將指導人類成為跨星球的物種。他認為:「人類應當對自然有謙卑之心,對宇宙有探索之心,對地球有憂患之心,對未來要有探索之心。因為我們探索得越多,未知的也會越多,而人類的未來則取決於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理解。」

科學家與博物館的奇妙事



一位熱心的小聽眾,如此專註,以至於忘記手中那只可愛的恐龍

最後一位講者為上海科技館館長王小明。隨著上海自然博物館的建成,以及正在籌建的上海天文館的落實,上海科技館已打開了「從開館時一個屋檐下的『三館合一』,到步入三個屋檐下的『三館合一』」的良好局面。


在王小明看來,科技館應在最短的時間裡,用公眾懂的語言把高科技成果傳遞出去;自然歷史博物館,要回答歷史已發生的故事;天文館則要回答人和地球哪裡來,我們人類應該走向何處。三者之間很有共同的特點,離不開教育,也離不開科學傳播。


他還表示,研究者的科研成果轉化,不應該只強調其應用價值以及如何應用於社會當中,還需要一個公眾知曉形式的轉化過程,而這個過程需要科學家與公眾進行有效的互動。


至於科學家如何在與博物館、科技館的互動中發揮作用,鄭永春認為,科技館、博物館是非常重要的公共場所,科學家以及科普場館都有義務來為公眾的科學教育做出努力,這種責任在他看來是義不容辭的。魯白教授則認為,科學不一定有用,它可作為人類追求探索的精神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讓科學變得好玩。只有讓科學變得有意思,這樣才會吸引更多人加入進來。


此次論壇在觀眾的意猶未盡中徐徐落幕。事實上,科學家、博物館以及觀眾之間的互動,既可激發科學家思考如何在與博物館、科技館的合作中發揮作用,同時,也讓博物館、科技館,甚至觀眾參與進來,互動並相互啟迪。

科學家與博物館的奇妙事



嘉賓與此次活動工作人員的合影


TIPS:


「科學+X」論壇是上海科技館與知識分子聯合主辦的活動,也是品牌欄目「上海科普大講壇」每個季度的特別節目。活動旨在運用跨界思維,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開展對話,在跨界的碰撞中,開展頭腦風暴,進而啟發公眾用科學的視角認識世界。

科學家與博物館的奇妙事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朱冰VS饒毅:表觀遺傳及其在細胞命運決定中的作用
基因修飾動物:恩澤世界的幕後英雄
奧巴馬的科學遺產
人生滄桑寄丹青
科學研究的方法(一)

TAG:知識分子 |

您可能感興趣

科學家與博物館的奇妙事 | 「科學+X」
「科學+X」論壇:科學家與博物館的互動
生殖界的科學家研究的奇聞科目!
科學家直播—遺傳學家馬潤林探討生命與健康的秘密
科學家的社會責任感與面向科學家的科學傳播
科學家聲稱發現與「動物對話」的科學方法
中國科協將建首家科學家主題博物館
生物學奇蹟:科學家要人造女性生殖系統
尷尬的「古代科學家」
書蟲與科學家的距離
中國農業科學院首席科學家談食用菌與人類健康
心理學家與腦神經科學家如何和諧共處
藝術家,科學家的結晶
掀起生物技術革命的科學家
科學家對「笑」的研究
自帶屬性的奇葩科學家萌
科學家和哲學家的宗教信仰
科學家故意製造的偽科學
科學家和時間機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