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2016年11月「科學」流言榜權威發布!

2016年11月「科學」流言榜權威發布!

「每月科學流言榜」



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

北京地區網站聯合闢謠平台


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


共同發布


得到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技傳播專業委員會


中國晚報科學編輯記者學會


上海科技傳播協會


支持


1

北京等地霧霾中發現耐葯菌?


流言:


近日,「北京霧霾發現耐葯菌『人類最後的抗生素』將束手無策」的文章引發關注。該文章轉發了一篇發表於國際期刊《Microbiome(微生物)》的關於抗生素耐藥性的研究成果,研究提到北京霧霾的樣本含有「最多種類的抗生素的耐葯基因」;北京霧霾是唯一「含有幾種針對碳青黴烯類(Carbapenems)抗生素的耐藥性基因」的樣本,而這種抗生素被廣泛用於治療很多重大疾病,因此文章稱其為「一種可最後求助的抗生素」。

2016年11月「科學」流言榜權威發布!


真相:


首先,耐葯基因與耐葯菌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霧霾中發現的抗生素耐藥性基因,能夠使細菌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但只有出現在有活性的致病性細菌中時才會成為問題,不會對人類產生直接影響。


其次,細菌的耐藥性和致病性也是不同的概念,耐藥性的增加不意味著致病性的增強。在我們周圍環境中,有大量的細菌存在,不僅在空氣中,在口腔、鼻腔、呼吸道、胃腸道,都存在細菌或真菌,它們對人體是沒害的,大量細菌和我們是共生共存的關係。人體自身具有免疫力,這些細菌大多數對正常人沒有致病力,甚至有些細菌是有益的。


而且,抗生素耐藥性基因不會對人體帶來直接影響,這種現象並非北京或中國獨有,很有可能普遍存在。任何環境都有耐葯菌存在,包括南極和西藏高原,甚至普通人的腸道里都存在耐葯菌。耐葯菌是細菌在被消滅的過程中存在一個不斷升級、篩選的結果。與此同時,抗生素也在不斷升級,並不能說某一種抗生素就是「最後一根稻草」。

總之,抗生素的耐藥性基因,只有同時滿足三個條件時才令人擔憂:一是這種基因存在於空氣中具有活性的細菌中;二是這些細菌具有致病性;三是空氣中這些細菌的密度足夠高。


2


中國霾中性,比倫敦霧安全?


流言:


近日,國際著名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王格慧課題組對我國灰霾成因的最新研究成果。有媒體以《國際科研團隊:中國霾是中性的,與當年倫敦奪命大霧成分不同》為題進行報道,由此「倫敦霧是酸性,中國霾是中性,所以中國霾更安全」的說法在網路流傳,引發爭議。

2016年11月「科學」流言榜權威發布!



真相:


北京科技報記者第一時間聯繫到了該論文的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王格慧研究員。他表示,目前網路上對論文中內容的相關報道,存在多處表述內容不準確不完整的地方,有待澄清。


倫敦霧與中國霧霾有相同的過程,這裡是指二者在霧霾期間,二氧化硫在顆粒物或者霧滴上被二氧化氮等氧化劑氧化形成硫酸鹽的液相化學機制是一樣的。但是,倫敦霧事件是發生在霧滴上,而中國是發生在灰霾粒子上,霧滴體積遠大於灰霾粒子。


「中國霾中性」主要是與英國倫敦煙霧事件期間的大氣顆粒物相比,中國灰霾粒子的酸鹼度(pH值)偏中性。倫敦當時污染物濃度遠遠高於我國現在,並且大氣中存在大量強酸性粒子,容易造成急性呼吸系統疾病,尤其是對本身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人群,影響更為嚴重。


在我國,空氣中有大量的氨氣存在,硫酸鹽形成過程中與氨結合,中和了酸性粒子,變成了中性。與倫敦霧相比,目前我國霧霾是煤煙型和機動車尾氣型的複合污染,既有洛杉磯光化學污染特徵,也有倫敦1952年煙霧事件的煤煙型特徵。


事實上,空氣污染是全世界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普遍面臨的問題,空氣污染物(比如灰霾粒子)會對人體健康造成長期損害。


3


洗澡先洗頭,會讓腦血管受熱膨脹導致腦溢血?


流言:


冬天悄悄來臨,一篇關於洗澡順序的文章開始在網上廣為流傳:人的血管非常薄弱,遇上高溫就會『熱脹』,一不小心就會爆裂。


冬天洗頭時一碰熱水,血液一下子就集聚到頭部,這時如果馬上洗頭,可能會導致頭部血液流通不暢,長期如此,可能誘發腦血管疾病甚至導致腦溢血,日本每年1.4萬人因此致死。

2016年11月「科學」流言榜權威發布!



真相:


腦溢血,又稱腦出血,通常指出血性腦卒中。簡單解釋就是腦血管承受不住壓力破裂,導致血液流出進入腦組織。因此,血壓高是引發腦溢血的根本原因。


至於洗澡誘發的腦卒中,原因並不是大腦血管受熱膨脹,而是因為洗熱水澡時體溫升高、心率加快、用力過猛引起的血壓變化,有可能誘發腦溢血。


而謠言所說的「日本每年1.4萬人因此致死」,出自日本《日刊現代》雜誌2013年11月21日的報道:日本每年因洗澡不當導致死亡的人數高達1.4萬人,其中約9成為65歲以上的老年人,特別是12月、1月期間,由於溫差使血管及心臟負擔增大,在洗澡時摔倒從而溺死的情況尤為突出。


報道寫的很清楚,原因是「溫差」而不是「受熱膨脹」。而且日本人喜歡泡澡,摔倒後因溺水死亡的情況很突出,並不都是純粹因為腦溢血直接致死。


4


塑料盆用起來真的有毒嗎?


流言:


老人不肯用塑料盆給寶寶洗漱、洗衣服,因為覺得「塑料盆加熱後會有毒」,小孩子太小抵抗不了。

2016年11月「科學」流言榜權威發布!



真相:


塑料盆多由聚丙烯(PP)製成。聚丙烯是由丙烯聚合而成的,耐熱性好,穩定度高。不僅被用於食品包裝、器皿生產,而且在紡織品、玩具、醫學中有著廣泛的運用,甚至有些國家的錢幣就是用聚丙烯製造的。


不過,聚丙烯的安全是有條件的。雖然聚丙烯的耐熱性很好,可以承受一百攝氏度以上的高溫、微波加熱使用,但是油脂的沸點更高,在兩百攝氏度左右,因此,聚丙烯不宜盛放滾燙的油脂。


此外,聚丙烯易老化降解,失去原有的透明度,表面泛黃、褪色,甚至完全粉化等。老化後的聚丙烯自然不再安全,所以,要注意塑料器皿的使用年限。


5


「食肉菌」真的會吃肉?


流言:


廣州一老人被螃蟹夾傷不治身亡,引發人們對食肉菌的恐慌。部分民眾認為「食肉菌」就是一種能吃肉的細菌。

2016年11月「科學」流言榜權威發布!



真相:


所謂食肉菌並不是單一一種細菌,而是引發壞死性筋膜炎、肌肉組織損壞的一類細菌的總稱。其中最常見的致病原有化膿鏈球菌和創傷弧菌,其他的病菌還有葡萄球菌、大腸桿菌、肺炎克雷伯菌等等。


感染後如果不能儘快切除壞死組織並接收大量抗生素治療,蔓延的毒素和全身嚴重的應激反應將導致敗血病及多器官衰竭,數天內危及生命。正是由於這類細菌的「殘暴」特性,所以才被冠上嚇人的「食肉菌」名稱。


雖然名字叫「食肉菌」,但這類細菌可不是真的會「吃肉」。傳染病專家指出,這類細菌主要通過傷口或發炎的咽喉進入人體,在人體內的繁殖能力很強,能迅速產生毒素,侵蝕肌肉和身體組織,溶解、破壞人體的脂肪、淋巴管、筋膜等結締組織,使患者傷殘、休克,甚至死亡。


醫學上將因此而引起的一系列癥狀叫做「壞死性筋膜炎」。有的特定菌種還能侵犯人體的肌肉組織,引起肌肉溶解。


食肉菌感染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局部體征與全身癥狀的輕重並不相符,起初患者可能僅感覺到乏力、頭暈等不舒服,但病情很快進展,並出現發燒、怕冷、眼睛發黃等中毒癥狀,甚至不省人事。


大部分感染在數天內蔓延到整個身體,產生休克、器官衰竭等嚴重的全身炎症反應,進一步危急生命。


6


核電廠有輻射,爆炸相當於核彈?


流言:


不少住在核電廠附近的人擔心核電廠輻射會對自身健康造成傷害。有公眾擔心,核電站一旦發生爆炸,其威力與後果就相當於核武器爆炸。

2016年11月「科學」流言榜權威發布!



真相:


認為核電輻射很危險是個偽命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身體無時無刻不在接受輻射,包括去醫院檢查身體時拍X光片,使用電視、微波爐等家用電器,還有喝水、吃米、抽煙等,都會產生輻射。這種天然存在的放射性輻射,我們稱為本底輻射。


既然輻射逃不掉,樹立正確的輻射觀就很有必要。相關統計顯示:核電廠員工平均每年接受的來自核電機組的輻射量比環境本底輻射要小得多;而周圍居民接受的來自核電廠的輻射更是微乎其微,一般每年在0.01毫希沃特以下,相當於每年增加了5天的環境本底外照射,而現在國際安全標準是公眾劑量一年1毫希沃特。所以說,住在核電廠周圍的人可能受到的輻射劑量是相對安全的。


核電站不等於核武器——壓水堆核電站使用的鈾235燃料濃度只有3%至5%,而核武器使用的燃料濃度必須達到90%以上。


此外,核電站不會像原子彈一樣發生爆炸,因為兩者的作用原理和機制不一樣。簡單、通俗地講,核爆炸是通過高對稱性、高同步性壓縮,把高濃度的鈾235壓縮到超高臨界發生裂變反應,瞬間釋放大量的中子和能量,從而產生衝擊波和光輻射。


核武器的主要破壞手段是光輻射、衝擊波還有放射性。而核電站的核事故是由於超臨界造成堆芯熔化,放射性外溢,這種情況下絕對不會發生核爆炸,因為核燃料的濃度比較低。


7


哺乳期媽媽恢復月經後就要給寶寶斷奶?


流言:


近日,一篇名為《漢民族兒童斷奶與輔食添加建議》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引發了眾多媽媽們的關注。文中認為,「在母乳充足的情況下,媽媽恢復月經三個月內,應該斷母乳」,因為「恢復月經後,母乳中就會出現雌激素」,如果長期吃這種母乳「對於小男孩來講,會膽小,會變得沒有男子漢氣質。對於小女孩來講,容易出現性早熟。」

2016年11月「科學」流言榜權威發布!



真相:


母乳是新生兒成長和發育重要的營養來源,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嬰兒出生後的頭6個月,應該堅持純母乳餵養,之後可以適當補充輔食,最好繼續母乳餵養至2歲或更長時間。在國內,母乳餵養方面還存在不少認識誤區,「媽媽月經恢復後就不該再餵奶」就是典型。


事實上,世衛組織的建議里並沒有專門考慮媽媽月經恢復的情況。資料顯示,月經周期返回後,乳汁確實會發生輕微的改變,直接的觀察記錄包括:在月經周期前後,乳汁的分泌量變少,嬰兒也會頻繁要求餵奶;有時候伴隨著乳汁味道的輕微改變,嬰兒可能會拒絕餵養。這些變化是正常的,原因被歸於母親體內荷爾蒙水平(雌激素)的變化。不過,正確的做法是繼續堅持餵養,而不是立即給孩子斷奶。


而「乳汁雌激素會讓男孩變得女性化,女孩發育性早熟」的說法,也是危言聳聽,目前尚未有任何案例或者研究報道證明。事實上,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一項新研究發現,母乳中的激素會對嬰兒腸道里健康微生物的產生有幫助,潛在保護嬰兒免於產生腸道炎症、肥胖和以後生活中其他疾病。


8


國際奧委會禁止轉基因食品?


流言:


近日,有媒體發布報道稱曝某企業「曾向奧運供轉基因產品」,從而引發一系列討論。

2016年11月「科學」流言榜權威發布!



真相:


不管是北京奧運會,還是今年舉行的巴西里約奧運會,國際奧委會和中國奧委會從未禁止轉基因產品——當然,前提是這些轉基因產品獲得了各國官方的許可。


中國方面,中國奧委會也沒有明文規定運動員不能食用轉基因產品。中國奧委會有明文規定的「贊助企業甄選原則」,五條原則無一與轉基因話題相關。金龍魚2008年向北京奧運會供應轉基因食用油,無論是參照當時的法律法規,還是從現在的情況來判斷,都是合規合法的。


世界衛生組織對於公眾所擔心的轉基因安全問題,曾經明確表示:目前在國際市場上可獲得的轉基因食品已通過安全性評估並且可能不會對人類健康產生危險。此外,在此類食品獲得批准的國家普通大眾對這些食品的消費未顯示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2014年,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與中國科協科普部聯合發布了《理性看待轉基因》,其中明確表示:世界衛生組織以及聯合國糧農組織認為:凡是通過安全評價上市的轉基因食品,與傳統食品一樣安全,可以放心食用。


迄今為止,轉基因食品商業化以來,沒有發生過一起經過證實的食用安全問題。中國已經批准的17種轉基因產品中,都經過了安全性評估。


以上內容選自:


蝌蚪五線譜


北京科技報


光明日報


關明網


新京報


南方周末


騰訊《較真》


微信公眾號謠言過濾器


等媒體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蝌蚪五線譜 的精彩文章:

科學家:讓人工智慧幫助我們尋找外星人
人類黴素——對抗超級細菌的新招數
安格博士的葬禮
看不見的磁場原來這麼好玩!

TAG:蝌蚪五線譜 |

您可能感興趣

2016年12月「科學」流言榜權威發布!
2016年10月「科學」流言榜權威發布!
2017年1月「科學」流言榜權威發布!
2017年4月「科學」流言榜權威發布!
2016年7月「科學」流言榜權威發布!
2017年5月「科學」流言榜權威發布!
2016年8月「科學」流言榜權威發布!
2016年9月「科學」流言榜權威發布!
2017年2月「科學」流言榜發布!
2017年3月「科學」流言榜發布!
2017年8月「科學」流言榜
2017年5月「科學」流言榜
2016年9月「科學」流言榜
2017年7月「科學」流言榜
2017年9月「科學」流言榜
2017年1月「科學」流言榜,你信了哪個?
11月「科學」流言榜
2016·年度十大「科學」流言終結榜重磅發布!
2016年度十大「科學」流言終結榜重磅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