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對世俗的禮儀規範
禮俗是一個民族約定俗成的文化,其形成往往受到民間風俗習慣的影響,或因宗教信仰而日久成俗。例如,佛教傳入中國後,不但深入民間,融入生活,自成一套婚喪喜慶的儀禮規範,而且對於中國民間流傳的男婚女嫁、八字算命、沖喜、冥婚、哭墓、看風水等迷信色彩濃厚的民間習俗,無形中也發揮了移風易俗的功用。
佛教對喜慶的規範
生子
孩子一旦出生,可以參考具有佛教意義的詞語命名;彌月時可至寺院禮佛,甚至舉行寄名禮,過寄給佛祖,作為將來皈依三寶的因緣,並以素齋供眾,切忌殺雞宰豬,大宴賓客,或為滋補母體。因為飛禽走獸雖是畜生,同為有情生命,應給予尊重,若為口腹之慾,恣意宰殺,令彼子母離散死亡,結下怨仇,自己也難以獲得安樂幸福。
子女成年後,可參加寺院舉行的成年禮,亦可自行誦經禮佛迴向。尤其,佛化家庭最好能從小就確立孩子的佛教信仰,儘早皈依三寶,如《雜阿含經》卷三十六說:「我見眾生主懷妊之時,我即教彼,為其子故,歸佛、歸法、歸比丘僧;及其生已,復教三歸;及生知見,復教持戒。」
壽誕
佛教並不主張過生日,因為這一天正是母親生產受難的日子,應該念親恩,思圖報。如果要祝壽,應在六十歲以上,以後每逢十年再過壽,如七十歲、八十歲、九十歲等。過生日最好能團體舉行,集合同一年齡的壽星,定期供佛齋僧。又過壽,自己求生,而大殺雞鴨,以動物的死亡來慶賀自己的壽辰,求其長命富貴,如何可能?因此,宴請親友時,最好是以素齋,不收賀禮,並以莊嚴節約為原則。
佛教徒應於母難日誦經禮懺,或參加寺院舉行的報恩法會、大悲懺法會,乃至打齋供眾、助印佛書、布施供養等,也是紀念母難日的良好方式。
佛教對婚嫁的規範
首先有關婚嫁的禮俗,佛教鼓勵青年男女到寺院舉行佛化婚禮,以信仰為力量,期許彼此遵守承諾,互相尊重與包容,攜手建立健全的佛化家庭。
佛教對喪葬的規範
今日的民俗喪葬仍有些不合理之處有待改善,例如:死後八小時之內不能入殮之說,這是過去農業時代,一般兒女在外求學、工作,聞訊後不能即時趕回,因此,定八小時是以等候親人,使能見亡者最後一面。現今時代背景不同,所以不必執著一定要八小時後才入殮。
有些人堅持土葬,看風水選擇墓地,希望藉此改運、發達,存有這種心理者,反而容易上當受騙,或產生土地糾紛,乃至兄弟鬩牆的下場。佛教主張火葬,一則不要讓死者和活人爭地——生前追求豪廈美屋,死後復汲汲營求富麗堂皇的墓園,生命豈能安息?有的人捨不得火葬親屬,然而讓父母屍骸深埋土裡腐爛發臭,任由蟲蟻啃囓,難道就忍心嗎?火化後的靈骨,清潔不佔空間,更省去撿骨、移墳的不便,利人利己。
佛教認為喪葬儀禮貴在真心誠意的悼念,尤其應當重視臨終關懷,讓亡者平靜安心尊嚴的往生,讓家屬儘快平復哀傷的情緒,正常生活。因此,佛教主張火葬,不求奢華;入殮時不一定用豪華棺木,或特置新衣、壽衣、珍寶等;佛事法會應當力求莊嚴而不繁瑣,最好參加寺院的隨堂超薦,或是配合親朋好友的時間,共聚一堂,為亡者念佛致意,並不一定要經過頭七、二七乃至七七等重重祭拜儀禮。尤其,佛教主張真正對亡者有意義的緬懷是讓他遺愛在人間,例如為他布施,護持文教事業;為他出書,發揚其精神理念;成立基金會、獎助學金,乃至器官捐贈等。這些作為,不唯利他,更是亡者往生善道的資糧。
總之,佛教主張禮俗規範應以不虛榮、不執著、不舖張、不迷信為原則。尤其,佛教徒應將信仰融入生活之中,讓佛教生活化,生活佛法化,有佛法指導的人生,必然時時心安,處處自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葉蘭慧】:yelanhui01
加上行微信公眾平台免費奉請靈寶!藥師佛菩薩聖誕法會進行中!
※念藥師佛讓我脫離抑鬱症苦海,重獲新生
※念「藥師佛"真的可以往生極樂,消除障礙嗎?
※藥師佛的供養以及「七布施」
※拜藥師佛救我脫離心中的苦海
※揭秘佛教法器鼓的意義
TAG:佛教白馬寺開光日記 |
※帶你了解佛教的用語規範禮儀
※佛教徒提問需要遵守哪些禮儀規範?
※生物仿製葯市場和管理規範
※一基督教幼兒園的行為規範
※社會藝術教育鋼琴教學從業人員能力規範 全文
※澳門規範輔助生殖技術相關規定
※萌萌噠宋仁宗畫風清奇地遵守各種制度規範
※馮藝教授:如何實施規範化的鎮痛管理
※河北:規範幼教類專業辦學機構管理
※大業堂行政著裝規範
※健身規範動作小教程
※王雪濤 翎毛規範畫冊
※王雪濤翎毛規範畫冊
※繪畫線條的練習和傳統筆墨的規範和避忌
※墨西哥出台新政規範殯葬業
※規範市場 清查化妝品
※高校思政「形勢與政策」課貴在規範化
※規範培訓機構辦學彰顯從嚴治教
※乾式變壓器技術規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