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女神赫敏的「丟書」遊戲為何在英國行得通?| 文化觀察

女神赫敏的「丟書」遊戲為何在英國行得通?| 文化觀察


作者:徐娉婷



最近一篇標題為《女神赫敏在地鐵里丟了本書,結果整個倫敦讀瘋了…》的文章在朋友圈熱傳,裡面講的是在《哈利·波特》中飾演女主赫敏的Emma Watson在地鐵里藏了很多本書,號召大家像玩遊戲一般去尋找。


原來這是她發起的一個讀書分享活動,希望大家利用通勤的時間讀會兒書,為了激起大家的讀書慾望,她就把書籍藏在了地鐵里,還在書中附上親自手寫的紙條,人們紛紛點贊。

國人瘋狂轉發這條的背後無不帶著一種艷羨心理:英國人讀書氛圍真好啊!這要是在中國,估計早被地鐵阿姨收走了……


英國人愛看書,是名不虛傳的。無論是眼見為實還是數據調查都能證明。



女神赫敏的「丟書」遊戲為何在英國行得通?| 文化觀察


英國火車站書報亭


去英國旅行的人都會發現,英國人在飛機、火車、地鐵、巴士等各種公共交通工具上手不釋卷的身影比比皆是。英國人利用公交出行的時間來閱讀確已成為根深蒂固的習慣。近些年來,除了傳統紙質讀物,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和電子閱讀器也越來越多地出現人們手中,從按鍵或觸屏翻頁的手勢來看,絕大多數是在閱讀而非娛樂。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數字顯示,在英國,平均每人每年讀書64本。而中國情況如何呢?調查顯示2015年我國國民人均圖書閱讀量為7.84本(含電子書),英國人人均閱讀量是中國人的八倍多!


英國出版商在2013年出版的新書和再版書共計18.4萬冊(其中6萬冊為電子書),相當於每百萬居民出版2875冊新書,英國人均書籍出版量高過世界上其他國家,成為世界第一。



英國人從小培養閱讀習慣,學校設閱讀課,幫助克服學生的閱讀障礙


英國人從小培養讀書習慣,從學齡前就開始閱讀。家長會帶孩子們去書店挑選孩子們自己喜歡的書,即使出遠門需要乘坐飛機或者火車,也會經常看到家長和孩子各捧著一本讀物。


英國的中小學更是鼓勵和倡導孩子們從小培養讀書習慣,學校還會積極組織各種各樣的閱讀和交流的活動。這些活動不僅提高讀書技能,更重要的是給孩子們提供一個思想交流的場所,鼓勵自由思想和獨立見解。在英國的教育者們看來,閱讀是每個人必不可少的一項技能,對人的一生會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英國的大學和高等教育機構每學期考試前都會調查是否有學生存在閱讀障礙,如果學生存在這些問題的話,不僅考試的時候會受到時間和難度上的照顧,還會有人來提供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


倫敦的一位華人朋友曾對媒體講起她正在讀小學5年級的兒子,在讀書這方面「勤奮得近乎做作」,甚至連出門穿鞋時都在捧著書看。作為學校「讀書俱樂部」的成員,在正常課業外,這孩子每周必須完成規定的閱讀量並提交讀書心得,同時鼓勵他們帶動身邊同學一起閱讀。這個例子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英國人如何注重從小培養閱讀的良好習慣。


反觀國內,有圖書館工作人員說,先前調查「國民讀書習慣」時,那些對「去年你讀過幾本書」作了尷尬回答的人,給的理由,一般都是「忙不過來」,「沒有時間「。但是前兩年出現了一個新的答覆,大多是年齡不大的人給的:「我一看書就頭暈。」為了健康而不讀書,更是理由十足。


學者趙毅衡在一篇文章中寫道:「暈書綜合症」在中國蔓延擴展速度特別快。尤其是在青少年中,擴散迅疾,不得不引起警惕。從粗淺的觀察來看,男性似乎比女性比例大,但是確切的統計數字尚未收集到,不便貿然下斷語。得此病的青少年,或許是被中國特色的成堆教科書和教輔材料氣昏了頭腦,看到文字就惱火。強迫讀這些東西之餘,除了QQ和MSN,除了網上的「淺閱讀」,報上的明星八卦,其他什麼書都不想讀。

學者陳平原也曾呼籲要重視文學教育,他說,文學教育是為人的人生打底子,當今很多人缺乏獨立閱讀、深入思考、自由表達的能力與興趣,這些問題的根源還在於教育,尤其是文學教育。從這個意義上說,人一輩子的道路,取決於文學教育。他不斷反省當下中國以積累知識為主軸的文學教育,呼籲要減少對知識的崇拜,而呼喚那些壓在重床疊屋「學問」底下的溫情、詩意與想像力。


可以說,我們的教育不是在克服「閱讀障礙」,而是在用死板的知識灌輸在製造「閱讀障礙」。



女神赫敏的「丟書」遊戲為何在英國行得通?| 文化觀察


英國人在地鐵上閱讀



在英國,讀書被認為是一種有格調的生活方式,英國人甚至愛吹噓自己讀書多



有記者曾拜訪過不少英國人的家,上至政府官員、著名學者、企業高管,下至普通百姓。一個突出的感受是,他們的家裡不一定有大屏幕平板彩電,或幾組幾件講究的視聽組合;但動輒佔滿一面牆,從地面直達天花板塞滿各類書籍,需要配備移動梯子的那種老式圖書館常見的書架似乎倒是標配。(戴軍:英國人天天都是「讀書日」)


人們愛炫耀什麼,就說明推崇什麼,中國人愛炫富,英國人愛炫書。2013年,英國報刊紛紛公布了一項調查結果:62%的英國人謊稱自己讀過經典小說,這是他們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更聰明而最頻繁採用的花招。


英國人愛宣稱自己讀過、實際上沒讀過的都有哪些書?調查發現,以下10本「中槍」最多:《1984》《戰爭與和平》《遠大前程》《麥田守望者》《印度之行》《指環王》《殺死一隻知更鳥》《罪與罰》《傲慢與偏見》《簡·愛》。總體來說,逼格很高有木有!


讀書是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抱著「為振興中華」或者「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功利目的。無論在哪裡,你都可以看到他們手持一卷書悠然自得地讀著。你能感覺得到他們對知識的渴望、對精神生活的追求。


牛津大學教授利文斯頓說,「島嶼的特徵有時會使人變得狹隘,但也推動了人們關心外面的世界。多雨的季節讓人們不得不用書籍去填補寂寞的心靈,培育了英國人愛讀書的天性。正是閱讀的習慣,使英國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僅次於美國,按人均則可以說世界第一。讀書還拓寬了英國人的視野,使其在小小的島嶼上依然能了解到世界的一切。英國人認為,讀書看報永遠比看電視重要。」


隨手可見手捧讀物,成了「日不落帝國」的標誌。東歐國家一位大使在離開倫敦時曾感慨地說:「英鎊不是英國的貨幣,書籍才是英國的貨幣。」



讀書是自由思考和慰藉心靈的最好方式,這是其他娛樂方式不可替代的



現代社會,人們的娛樂消遣方式不斷翻新,我們可以去劇院,可以去電影院,可以去餐館,去酒吧,也可以看看報紙、電視、錄像、互聯網、電腦遊戲、或家庭影院。為何人們還會對閱讀情有獨鍾?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最近的一項調查發現,雖然現代通訊傳播技術突飛猛進,電腦、手機、互聯網已經快速普及到英國的千家萬戶,但過去20年里,英國人每天讀書的時間仍然在不斷增長,每天平均讀書時間從3分鐘增加到了7分鐘。今天的英國人在出行時雖然包中多了不少時尚新產品,但很多人的包里依然還會裝上一本書。


研究人員認為,一個可以說明為何英國人讀書量增加的理論是:對比起過去人們較規律的早起、晚歸一天做一種工作的行為節奏來說,現代社會節奏更快、人們日常需要完成的工作更加細小繁多,因此奔波於不同任務之間的人們有了更多「小空閑」,而拿本書讀一讀正是打發時間、填補小空閑的好辦法。


而人們為什麼不受外界干擾,仍然鍾情於圖書?在所有的藝術形式中,書籍是最不吸引感官的。繪畫吸引眼睛,音樂吸引耳朵,戲劇和電影吸引眼睛和耳朵。書籍,印刷的文字,無法在感官的豐富性上與其他藝術競爭。而這也是它的優勢所在,越是感官豐盈的形式,越是迎合觀眾的偷懶心態,觀眾只需要像「傻瓜」一樣就可以。而閱讀,必須要讀者獨立思考、發揮想像,這是自由思考、獲取知識的必經之路。



女神赫敏的「丟書」遊戲為何在英國行得通?| 文化觀察


北京地鐵上,乘客在玩手機



至於小說的魅力,以色列作家奧茲曾給出頗有深意的詮釋:在內心深處,我們不希望別人哪怕是最親密的人知道,在我們內心的第18層地下室裡面究竟有著些什麼。如果他們知道我們心靈深處的秘密的時候,他們也會尖叫著逃離。但是當我們閱讀一本小說的時候,我們突然發現我們並不孤獨,我們並不是那唯一的把惡魔藏在地下室裡面的人。我們發現在內心深處每個人其實都是一樣的。這種發現對於每個人而言實則是一種安慰。這樣的發現對於每個男人和女人而言都是一種真正的釋放。當我們讀一本小說的時候,我會發現我並不像我自己想像的那麼瘋狂,我並沒有我想像的那麼危險,我並沒有我想像的那麼荒謬,簡單的來說我並不是那麼的獨特,並不是那麼的不同。這是最大的安慰。


結語當我們在炫富時,英國人在炫耀讀書;當我們在奢侈店掃貨時,他們在書店尋書;當我們在地鐵上刷手機時,他們手捧讀物在靜讀。精神生活豐盈還是貧乏,會影響到心態寧靜還是浮躁,行為文明還是粗鄙。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文化 的精彩文章:

日本人施暴的時候,上帝在哪裡?
朱永新:教育供給側改革的問題與對策
阿庫寧:俄羅斯文學喪失了九成影響力
周國平:中國教育缺什麼?
文龍麟:韓國發展教育的成果與負作用

TAG:騰訊文化 |

您可能感興趣

赫敏「丟書」實驗為何在英國行得通?
【熊金龍】共享健身真的行得通嗎?
上海迪士尼一周年,「遊樂園經濟」在中國還行得通嗎?
戚薇做客王思聰驚現異常凸起,直播化網路綜藝真的行得通?
心理學課堂:物以稀為貴,這種說法在愛情里行得通嗎?
人才共享在中國是否行得通?
關於蟲洞旅行這一說法真的能夠行得通么?專家如此解釋
帶「球」也行得通?教你如何孕期旅行走起來!
通過備份大腦數據獲得「永生」,超人類主義行得通嗎?
印度對研發戰機五味雜陳,決定從俄羅斯引進五代機技術!行得通?
爵士隊失去了海沃德,馬上就打算用波特來填補,行得通嗎?
瑜伽瘦身:瑜伽達人瘦臉術 花草茶也行得通
持旅遊簽證在美國上學——到底行得通嗎?
給去世的親人一個家,新型埋葬方式在封建的中國是否行得通!
便利為王的時代,沃爾瑪推出讓消費者跑腿的策略行得通嗎?
Emoji大電影北美票房逆天,表情包影視化在中國行得通嗎?
用藝術品打造企業品牌形象,行得通嗎?
一萬小時定律真的行得通嗎?
特朗普「積分移民制」,能行得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