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中國戰略思想史:道家的戰略思想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二十九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道家的戰略思想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二十九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道家的戰略思想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二十九課



作者|鈕先鍾,著名戰略思想家、學者

來源|《中國戰略思想史》


道家這個名詞始於漢書藝文志,司馬談則稱其為道德家,所以,道家也就是道德家之簡稱。道家以老子為原始,在戰國時已為顯學,留傳下來的書有《老子》、《莊子》、《列子》等,但就戰略思想的觀點來看,值得注意的則又只有《老子》一書而已。換言之,這本書可以作為道家思想的代表。


老子何許人也?他生活在那一個時代?他的書成於何時?是其自著或由後人編撰而成?這些問題曾經引起無窮的爭辯,而且也始終未獲定論。有人認為老子在孔子之前,但也有人認為他在孟子之後。本書採取錢穆和馮友蘭二先生的意見,假定《老子》這本書是戰國時代的產品,所以,遂將其列入子學時代,至於老子其人其事則不擬深究。[註:錢穆認為老子的時代大致為365-290 B.C.(同注10),馮友蘭則謂「老子之學蓋就楊朱之學更進一層。」見所著中國哲學史第一篇第七章(,p.179)。]


嚴格地說,老子書中是並無所謂戰略思想的存在,但他對於戰略思想卻提供很多暗示,而且也對後世戰略思想的發展產生相當重大的影響作用。

蕭公權先生認為:


老子恩想中之基本觀念有二:一曰反,二曰無。其政治哲學之主要部分乃以後者為根據,故尤為吾人所當注意。[註: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上冊),p,180。]


蕭先生又解釋說:


易詞言之,「無」乃道之體,「反」乃道之用。無形者生生之原理,反動者有形之變易、故就哲學思想而言,無亦較反為重要。[註:同上注,p.197。]


老子觀察宇宙,認為天地萬物皆生於自然之道。所以,他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簡言之,大道自存,萬物自生,無之生有,由於道之自然,並非有意的作為,因此,「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三十七章)。以上所云即為老子的基本哲學觀念。用現代語來說,他是自然主義者,(naturalist),他相信自然之道就是「無為」,是故「聖人為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二章)

但如何能夠達到無為而治的理想,老子認為「聖人之治」常使「民無知無欲」。(三章)而「無知」尤其重要,因為欲的根源就是知。於是老子送提倡愚民政策。其邏輯為無知則無欲,無欲則無爭: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六十五章)


此種「無為」觀念乃道家思想的核心。戰國時代,諸侯均欲富國強兵,大有為於天下,結果遂導致戰禍頻繁,民不聊生。因此才會引起思想反彈而產生偏激的言論。但事實上,道家所提倡的幾乎全是幻想。要想絕仁棄智,剖斗折衡,以求天下之治,根本不可能。其所謂之「道」不僅違反人性,而且也很難說它是效法自然。


在道家的思想中,戰略觀念根本不可能存在。因為一切戰略思考的基礎就是「知」和「智」,而一切戰略的本質就是「為」(行動)。如果真正無知無為,則整個世界都凍結,自無國際關係和戰略思想之可言。但老子全書雖不過五千言,其中所含有的觀念卻非常複雜微妙,不僅很難作合乎邏輯的解釋,而且也彼此矛盾,使其文義在可解與不可解之間。所以,這本書中含有很多的暗示,其意義可以由讀者自己去摸索。於是其認知也可以見仁見智,各有不同。至於那是否即為老子本人的意見則更是大有爭論之餘地。


現在就應分析老子的另一基本觀念,那就是「反」,他說:「反者道之動」。(三十四章)用現代哲學的名詞來說明,即所謂「二元論」。依老子之見,宇宙萬有均相反而對立,故有所謂有無、強弱、福禍、榮辱、剛柔、正奇、得失、利害、取與、全曲、張弛、遠近……等等對立觀念之存在,而後者均為前者之反,反言之亦然。兩個對立的觀念又彼此互動,所以他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二章),又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五十八章)因此,一切的「動」都是相對的,其作用亦必及於兩方面。

但是老子的二元論(相對論)又還是有其特點,他把價值意識引入了這種關係,換言之,他對於兩個完全平等對立的觀念,卻懷有主觀的好惡。他經常強調某一方面是「反」而那也就是他所欣賞和主張的觀念,例如「柔」和「弱」。所以他並非純正的二元論者,因為在二元論中,所有對立觀念是一律平等,而並無強弱優劣之分。


基於其個人的認知,老子認為此種所謂「反」的原則可以用於全生處世。概括言之,可分下述五點:


(一)柔弱。老子確信「柔弱勝剛強」(三十六章),柔弱得以自全,而剛強則為滅亡的前奏,他說: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七十六章)

他又說: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是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七十八章)


因此,其結論為「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四十三章)


(二)謙下。謙下是柔弱的表示。謙下則能和平相處,彼此不爭。在國際事務中,也就易於排難解紛,相安無事。尤其是大國欲保持領袖地位,則更應對小國忍讓。老子說: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遇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六十一章)


(三)寬容。武斷偏執,固持己見,實為致亂之由。老子欲矯其弊,乃立為寬容之教曰: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為天下渾其心。(四十九章)


這也就是承認多元社會的存在,不堅持一己的恩怨好惡。


(四)知足。老子認為人不滿足現狀,實為禍亂之原。所以他警告世人必須知足。他指出:「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三十九章)反而言之:「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三十七章)


(五)見微。老子認為禍福倚伏,其來以漸。成功之始與失敗之初,其現象都不會太顯著,所以必須能夠見微知機始能確保成功和預防失敗。老子認為愈能提早發現問題,則也就愈易於解決。所以,他說,「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六十三章)又說: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六十四章)


從現代戰略家的觀點來看,老子所提出的五點原則在大戰略的領域中都可以適用。也許老子只是概括而言之,但讀其書者若有戰略的素養,則一定能獲得別有會心的了解。


老子對於後世戰略思想的發展的確曾經產生相當重大影響作用,但可能又不像某些學者所想像的那樣巨大。薩孟武先生在其所著《中國政治思想史》中曾一再指出兵家思想(兵家之言)多出於老子,此說實頗有商榷之餘地。[註:薩孟武中國政治思想史,p.71、76、79。]


首先必須指出後世兵家對於老子往往只對其書作斷章取義的引用,而很少有人接受其思想的最主要部分,即「無」的觀念。因為戰略思想的基礎就是「知」與「為」,如果無知無為則無異於否定戰略的存在。


其次,兵家之書雖有時引用老子原文,或所用詞句與老子頗為類似,但這並不足以表示其思想是出於道家。事實上,戰國時代學術交流已經相當普遍,所以各家的思想都有相互影響的可能,這是一種正常現象,但並不因此而影響某一學派的思想獨立性。


最後,尤應特別說明的是孫子在思想上與道家幾乎毫無關係。這一點似乎可以反證孫子的時代是較早於老子。孫子的若干觀念常被人認為是發源於道家,那可以說是完全錯誤。譬如說,「不戰而屈人之兵」與「無為而無不為」;「兵形象水」與「柔之勝剛」,都不過是貌似而已,在思想上殊少關聯。孫子所最強調的是「智」,而老子則有強烈的「反智」傾向,儘管他本人又還是絕頂聰明,此真所謂「大智若愚」嗎?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首席戰略官 的精彩文章:

日本皇族中最強硬的反戰者三笠宮親王崇仁去世
FBI再爆柯林頓129頁陳年舊案材料,希拉里繼「郵件門」之後再遭重擊
中國戰略思想史:儒家的戰略思想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二十八課

TAG:首席戰略官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戰略思想史:道家的戰略思想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三十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儒家的戰略思想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二十八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戰國時代的戰略思想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二十七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元代戰略思想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六十五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秦時代戰略思想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四十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左傳中的戰略思想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九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秦時代戰略思想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四十一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縱橫家與陰陽家的戰略思想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三十一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姜太公的戰略思想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三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先秦時代戰略思想的總結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三十九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唐朝戰略家與著作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六十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秦時代戰略思想之商鞅變法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四十五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明朝開國階段的戰略思想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六十六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秦時代戰略思想之李斯完成統一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四十八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秦時代戰略思想之范睢與遠交近攻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四十七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秦時代戰略思想之秦滅六國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四十四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秦時代戰略思想之齊秦爭霸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四十二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秦時代戰略思想之張儀與司馬錯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四十六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孫子兵法》的思想體系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十三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