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中國戰略思想史:明朝開國階段的戰略思想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六十六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明朝開國階段的戰略思想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六十六課

作者|鈕先鍾,著名戰略思想家、學者


來源|《中國戰略思想史》


明代為漢族之復興,但其文治武功在中國歷史上都不能算是第一流,遠不如漢唐,而其領土也比元清兩朝較小。在有明一代中,邊患始終不絕,最後又還是容許異族有捲土重來,再度征服中國的機會。

但就戰略思想的研究而言,明代卻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時代,不僅所保存的資料比任何前代都遠較豐富,而且還更有其前無古人的特點,可謂在我國戰略思想史上大放異彩。為了扼要起見,本書的分析是以三個方面為焦點,即(一)開國階段,(二)明代與海權,(二)明末清初。


蒙古人入主中國,歷時百餘年,但對自秦漢以來即已構成的中國政治傳統意識,始終未曾接受。他們的政治始終不脫古代貴族封建,武裝移殖的氣味,然而當時一般社會文化經濟的水準,卻比春秋時代的社會高出百倍。所以,蒙古人的統治根本上是開倒車,其不能長治久安實乃理所當然。因此社會變亂百出,無法建立一種穩定的新秩序。「至元二十四年,崔彧上疏謂江南盜賊,相挺而起,凡二百餘所;又至元二十四年詔,江南歸附十年,盜賊迄今未靖。」世祖時尚且如此,其以後的情形更可想而知。[ 註:錢穆:國史大綱(下冊)p.473。 ]


於是武力一度震撼亞歐兩洲的蒙古人,終於在漢人蜂起反抗之下,放棄其對中國的統治權而北返。起而代之者即為以朱元璋為首領的新漢人政權。除漢高祖以外,中國歷史上由平民直起為天子者,就只有明太祖。事實上,元末蜂起爭天下的群雄都是平民,這可以反證在蒙古人統治之下,中層階級(士大夫)是毫無地位之可言,所以最後終於輪到平民階級出頭了。


朱元璋雖然是一個還俗的小和尚,但也正像劉邦一樣,頗有戰略天才。他的最大優點是知道禮賢下士、爭取民心。也許可以說一介平民的他,之所以能夠統一宇內,主要地是由於知識分子的合作。當他還是一個小嘍羅頭的時候,就獲李善長的投效。李善長安徽定遠人,習法家之學,多智謀,他在朱元璋攻取滁州時就去晉謁,並進言曰:「漢高祖起自布衣,知人善任,不嗜殺人,五年遂定天下。如能法其所為,天下不足定也。」[ 註:明史二一七卷李善長傳。 ]明祖立即延為記室,這也就是他所延攬的第一位人才,而且從此時開始,他也就以漢高祖第二自命,一切都是以其為模範。

以後他攻下集慶(今南京),勢力擴大後,又分遣使者徵聘各地名賢共參國政,其中最著名有劉基、宋濂、章溢、葉琛等人。這些讀書人都欣然接受其禮聘,並告以得天下之道,而明太祖也確有過人的智慧,可以說是一點就懂,而且對於那些善言都能實行。誠如張良稱讚劉邦一樣,這似乎是出於「天授」。宋濂告訴他說:「得天下以人心為本,人心不固,雖金帛充牣,將焉用之?」[ 註:明史二一八卷宋濂傳。 ]他問章溢:「今天下紛紛,何時定乎?」溢對曰:「大道無常,惟德是輔,惟不嗜殺人者能一之耳。」[ 註:明史二一八卷章溢傳。 ]明太祖在其爭天下的過程中,以及在其得天下之後都能以愛民為其基本理念,這可以說是出於諸賢的教誨。


在明太祖的智囊團中還有一位最具盛名的人物,那就是世俗皆知的劉伯溫。劉基(1311-1375)當然是一位傑出的戰略家,但絕非什麼神秘人物。他不僅不會神機妙算,而且也更不是所謂「燒餅歌」的作者。從他留下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他有強烈的反迷信思想:


天道何親,惟德之親,鬼神何靈,因人而靈。夫著枯草也,龜枯骨也,物也。人靈於物者也,何不自聽而聽於物乎?[ 註:劉基:「司馬季主論卜」。 ]


像這樣的思想家,他會作「燒餅歌」那樣的預言嗎?


劉伯溫是否曾經寫過兵書,也是一個很有趣味的問題。過去被人認為是「劉伯溫兵書」的那一本書也稱為「百戰奇法」或「百戰奇略」。這本書的最早出現是在明代,現存最早的版本是明弘治十七年(1504 A.D.)李贊所刻的《武經總要》的附刊本。序中說明「書亡作者姓氏」。明茅元儀(1594-1644 A.D.)在「武備志戰略考序」中則明確指出為宋人著作。但到清代所編輯的軍事叢書中,例如澼 (左糹右光)道人所編的「水陸攻守戰略秘書七種」,誤將「百戰奇略」題為「明劉基撰」,這也就是世俗所謂「劉伯溫兵書」的由來。但最近據各種資料考證,此書實應為宋人著作,與劉基無關。反而言之,劉基的著作「郁離子」等現在都仍存在,如果他著有兵書則也一定會合并保存而不至於佚失。所以劉伯溫兵書之說實不足信。[ 註:許保林:《中國兵書通覽》,p.147。 ]

不過,從簡略的歷史記載上來看,劉基對於明太祖的終成帝業又還是有很大的幫助。他受聘之後曾陳「時務十八策」,其內容已經無法知道,不過有一件大事卻是歷史上有記載的。此時朱元璋雖已自稱為吳國公,但仍遙奉韓林兒為帝(國號宋)。劉基勸他自樹一幟,不必寄人籬下,於是他才立下了取天下的決心。[ 註:明史二一八卷劉基傳。 ]劉基又說:


士誠自守虜不足慮;友諒劫主脅下,名號不正,地據上游,其心無日忘我,宜先圖之。陳氏滅,張氏勢孤,一舉可定。然後向中原,王業可成也。[ 註:同前注。 ]


這也正是統一天下大戰略的全面藍圖,劉基寥寥數語就把它完全勾畫出來,可以顯示其戰略思想的高超實有過於常人。


朱元璋與陳友諒之間的爭霸戰實為成敗的重要關鍵。這一場戰役起自元順帝至正七七年(1357 A.D.),終於至正二十三年(1363 A.D.),前後共歷六年之久,可謂備極艱辛。在此期中前半段都是陳友諒採取攻勢,而以至正二十年進攻吳都應天府(南京)之戰為高潮。在此一戰中,陳軍慘敗而歸,接著朱軍轉移攻勢,終於在最後的鄱陽湖會戰中徹底擊敗陳友諒,而贏得爭天下的第一步。


當陳友諒親率水陸大軍二十餘萬人,由江州(江西九江)順流東下時,吳都大為恐慌。明祖召諸將問計,多有建議投降或遷避者,惟劉基張目不語。明祖乃召基私詢之,基對曰:「天道後舉者勝。吾以逸待勞,設伏兵伺隙擊之,取威制勝以成王業在此舉也!」於是明太祖恍然大悟,決心迎戰,遂有江東橋(在南京城外)之大捷。[ 註:同前注。 ]

基於以上的分析,可以證明劉基的確是一位大戰略家,他對於朱元璋的得天下是功勞很大,而後者的能夠從善如流,並迅速作下重要決定,也充分顯示出偉大領袖的特有氣質。


此外,還有一段故事也值得一提。據說有耆老朱升年八十餘,隱居於深山中,明祖親訪之于山林道院中,詢以治天下之道。朱升遂以九字真言相告:「高築牆,廣積糧,晚封王。」這一段故事雖近似傳說,但的確含有非常深遠的戰略意義,值得加以較詳細的分析。[ 註:朱升的故事曾分別見於魏汝霖:中國軍事思想史(p.144)及徐培根:中國國防思想史(p.640)兩書中,但兩書均未說明其來源。 ]


「高築牆」的目的即為鞏固戰略基地,然後始不至於淪為流寇而終被消滅,這也正是孫子所云:「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的道理。漢高祖若非據有關中,則他根本不可能擊敗項羽,即為最佳的史例。「廣積糧」的廣泛解釋就是重視戰略與經濟之間的關係,這也是孫子早已強調的觀念。在農業經濟的時代,糧食是最重要的資源,不僅民以食為天,而且軍無委積則亡,所以誰控制了糧食的供應來源,誰也就可以獲得軍民的擁護。至於「晚封王」則更是一種非常微妙的政治戰略。晚封王可以使才智之士繼續努力以爭取封王的機會,假如已經封王則其事業也就已經達到其頂點,於是不再有進取之心。拿破崙就是沒有遵守此種原則,所以其手下的大將到了後期都已缺乏鬥志,而不再像過去那樣肯拚命。更令人警惕的是太平天國的經驗。由於過早封王,遂使諸將尾大不掉,軍事組織陷於癱瘓,終至於敗亡。


總結言之,明太祖以一介平民,憑著其個人的「天賜智勇」,加上許多謀臣(戰略家)勇將(戰術家)的協助,遂終於能掃清胡塵,重光禹甸。從中華民族的觀點來看,其貢獻是值得肯定,而其成功的主要原因則為戰略觀念的正確及其運用的適宜。他在統一中國之後,曾與群臣縱論取天下之略,雖然不免有誇耀之詞,但大致說來,對於其成功的經過和理由要算是很扼要的綜述:

朕遭時喪亂,初起鄉土,本圖自全。及渡江以來,觀群雄所為,徒為生民之患,而張士誠、陳友諒尤為巨蠹。士誠恃富,友諒恃強,朕獨無所恃;惟不嗜殺人,布信義、行節儉,與卿等同心共濟,初與二寇相持,士誠尤逼近,或謂先擊之。朕以友諒志驕,士誠器小,志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圖,故先擎友諒。鄱陽之役,士誠卒不能出姑蘇一步以為之援。向使先攻士誠,浙西負固堅守,友諒必空國而來,吾腹背受敵矣。二寇既除,北定中原。所以先山東,次河洛,止潼關之兵,不遽取秦隴者,蓋庫庫帖木兒,李恩齊,張思道皆百戰之餘,未易追下。急之則并力一隅,猝不能定。故出其不意,返旆而北。燕都既舉,然後西征。張李望絕勢危,不戰而克,然庫庫猶力抗不屈,向令未下燕都,驟與角力,勝負未可知也。[ 註:明史卷二太祖紀。 ]


以上所云有兩個要點值得重視:(一)強調富強均不足恃,真正可恃者只有民心。不嗜殺人,布信義、行節儉,也就是爭取民心的手段,這也正是孟子所說的話:「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註:孟子梁惠王章上。 ];(二)先陳後張,先北伐而後西征,都是能在戰略優先上作了非常合理的選擇,代表高度的智慧和決斷,令人欣賞。


當然,元之失天下,明之得天下,有許多原因,錯綜複雜,很難加以列舉,不過有一點卻可以明白地指出,如果沒有適當合理的戰略思想,則即令有良好有利的戰略環境也還是不能加以利用。所以正像漢高祖一樣,明太祖的勝利主要地還是戰略的勝利。比較說來,他的權力基礎要比劉邦的還薄弱,他所面對的敵人也較複雜(他同時有三個敵人而劉邦只有一個),其所花的時間也較長(楚漢相爭共歷五年,他前後共從事了長達十六年的戰爭),[ 註:朱元璋投入郭子興的部隊是在元順帝至正十一年(1351 A.D.),其正式建元是明洪武元年(1368 A.D.)。 ]所以其得天下也遠較不易。就戰爭研究的觀點來看,明代開國階段是像秦楚之際一樣,含有許多有價值的資料值得深入研究,但很可惜,對於這一段時代較近的歷史反而乏人作較深入的研究,實在令人引以為憾。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首席戰略官 的精彩文章:

達沃斯聚焦:全球經濟能否打破逢「7」大魔咒?
沒有人真的想要統一全球地緣政治歷史系列一
中國戰略思想史:元代戰略思想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六十五課
全世界都怕川普大鬧一場,只有他擔心川普鬧得不夠大
安倍新年出訪南海四國6天撒12000億日元能收買到人心嗎?

TAG:首席戰略官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戰略思想史:戰國時代的戰略思想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二十七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元代戰略思想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六十五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秦時代戰略思想之秦滅六國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四十四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儒家的戰略思想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二十八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道家的戰略思想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二十九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秦時代戰略思想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四十一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秦時代戰略思想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四十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道家的戰略思想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三十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先秦時代戰略思想的總結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三十九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魏晉南北朝中國戰略思想的黑暗時期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五十六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宋朝的建國與偏安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六十一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秦時代戰略思想之范睢與遠交近攻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四十七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秦時代戰略思想之李斯完成統一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四十八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蒙古的武功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六十四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秦時代戰略思想之商鞅變法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四十五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唐朝戰略家與著作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六十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左傳中的戰略思想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九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大秦帝國的興亡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四十九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大秦帝國的興亡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五十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