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郭松:哲學似茶,文學似酒

郭松:哲學似茶,文學似酒


郭松:哲學似茶,文學似酒



人過五十,似乎才明白茶是什麼、酒為何物,悟出些哲學和文學的要義,品出些「知天命」的況味。知了么?未必!只是「痴」少了病旁而已。

上大學時,修的是哲學。大部頭的著作也抱著讀,但似懂非懂,覺得高深晦澀。心思和精力都用來讀閑文了,從散文、詩歌中讀到的哲學,並不比專業書少。


修哲學,總覺得是在做學問,一本正經,不苟言笑;讀文學,卻好像在聊天,妙語連珠,談笑風生。在一本正經的書里,很難找到人生的真諦,在靈性、俏皮的文字里,卻能發現人生的直覺和洞見。


讀哲學家的書,也許會對書中智慧的格言會心一笑,但最能震撼心靈的,卻是作家含著淚、帶著笑,對人生悲歡的感受和思考,靈魂深處的痛苦和解脫、困惑和覺悟。


從源頭上看,哲學和文學像孿生姊妹,都孕育於神話。無論西方還是東方,古老的哲學都是格言體或詩歌體的。從深層上看,哲學和文學是相似、相通的,都不實際、不世故,尋思的是靈魂的追問、精神的關懷。

哲學是智慧之樹,是抽象的文學;文學是燦爛之花,是形象的哲學。沒有哲學,文學就會輕浮淺薄;沒有文學,哲學就會枯燥乏味。哲學不是沙漠,而是沙漠的甘泉;文學不是貴族,而是貴族的麵包。



郭松:哲學似茶,文學似酒



哲學應以文學的方式寓於作品中,隱而不露、無跡可尋,卻又無處不在。作品的肉體是文學的,靈魂卻是哲學的,是肉與靈的融合,生動形象而不失思想深刻,簡單樸素而不失靈魂高貴。


哲學和文學都應通俗,「通」與「俗」不該相提並論,「通」是相對「隔」而言的融會貫通,「俗」是相對「雅」而言的淺顯易懂。多有俗而不通、雅而不通的作品,卻少有通而不俗的作品,難的不是雅而是通,只要通了必定不俗。

哲學和文學,最牽強的結合是,給文學作品貼上哲學的標籤,或者給哲學著作戴上文學的面具。最初淺的模式是,先講個小故事,後弄點小情調,再談些小哲理。


好的文學作品,既富有作家的睿智和深邃,也不乏普通人的感覺和體驗;既顯達觀者的洒脫和通透,也見平常人的局限和迷惘。


哲學似茶,茶有道,是神品,屬理性,是清醒的,讓人少做夢,從清淡中品出無為,從苦澀中品出禪味。文學似酒,酒有術,是魔品,屬感性,是混沌的,釀造在人的慾望中,流淌在人的肝膽中,那麼奔放飄逸、玄妙奇神。


哲學追求的是意義,文學講究的是意味。意義是作品的主旨、思想,側重於認知的交流;意味是作品的情調、趣味,側重於情感的體驗。一切偉大的作品,既蘊含普遍的哲學意義,也散發特殊的文學意味。


有的作品意義很鮮明,動輒多卷本書寫、全景式敘述,看似氣勢恢宏,但脫離了普通的生活,遠離了正常的情感,讀者少有問津。有的作品意味很無窮,動輒心靈雞湯、人生感悟,看似文字優美,但思想的貧乏,導致文章的平庸。

若人生是哲學、人世是文學,那這輩子就一手提茶、一手拎酒,這壺中倒出的應是精神、文化,若能得到些醒悟、生出些鮮活,那就不枉自來世上走一回了。


文|郭松,雲南省檢察官文聯文學協會會長,雲南省作家協會會員,在《解放軍報》《檢察日報》《雲南日報》《春城晚報》《檢察文學》等發表作品百餘篇,出版有散文集《生命的秋天》《結伴而行》。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研讀 的精彩文章:

大江健三郎:我和村上春樹不存在競爭
殘雪:實驗文學是一條隱性的絲綢之路
劉欣 我不是馬艷
畢飛宇:只有「神經質」才適合做小說家
動機最單純,感覺最快樂

TAG:研讀 |

您可能感興趣

文學常識:文學史最帥叔侄——兩潘
竹編文學:藝存千古,學竹之道!
京兆文學:春似花開夢似蕾
關於純文學/嚴肅文學/通俗文學的討論(小波作品……
吳猛強:文學、醫學和妙手回春
蕭嫻:書學離不開文學
你為什麼學文學?
漢語言文學——李雪婷
陳洪與楊玉良在復旦大學展開文學與科學的對話
田彬聊文學 十九之《再談文學的美與丑》
傳統絲弦琴學與古典文學的「和美」之境
畫個小?圓,居然就讓娃兒明白物理學、化學、數學、文學、經濟學是神馬了!
【文學酒吧】峨眉秋色
駢邑文學 石榴
龍昇:日本的文學碑和文學散步
如何欣賞文學作品,提高文學修養?
懷遠文學:陶軍《品味寧靜》
沈從文的「文學大師」桂冠是誰封的?
葉楠白樺文學館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