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李安為什麼拍不出《鋼鋸嶺》

李安為什麼拍不出《鋼鋸嶺》

李安為什麼拍不出《鋼鋸嶺》



文 |徐元

▍一


坊間有個段子,說的是美國獅門影業的老總看完《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喜不自勝,立馬拍板,讓自己旗下的《血戰鋼鋸嶺》提前發行,好把同檔期、同題材的《比利·林恩》打得體無完膚。


結果確實如他所料,北美方面,《鋼鋸嶺》叫座又叫好,《比利·林恩》不但票房可憐,評論界更撂下狠話,稱之為「李安職業生涯最低谷」。而《鋼鋸嶺》則收穫了「《拯救大兵瑞恩》之後最佳戰爭片」、「梅爾·吉布森十年回歸,再現勇敢的心」等等好評,基本鎖定了明春奧斯卡的領跑位置,而在代表觀眾口碑的電影網站IMDb上,《鋼鋸嶺》已經位列「影史最佳電影」的前一百名了。


那麼,《鋼鋸嶺》真的就那麼好,而《比利·林恩》真的就那麼糟?

幸好,我們遠在中國,反倒有了旁觀者清的可能。


▍二


《鋼鋸嶺》的主角叫戴斯蒙德·道斯,他和比利·林恩一樣,人生的高光時刻,都是奮不顧身地去營救受傷的戰友——不過,結果卻大不一樣,林恩沒救成戰友,卻殺了好幾個敵人,而弔詭的是,他之所以變成「美國英雄」,不僅因為他敢救人,更在於他敢殺人,以一敵三,毫髮無損。而道斯呢?此君出於信仰,是一個拒絕暴力、拒絕持槍的人,他赤手空拳,不但在鬼門關上撿回了幾十條美國大兵的小命,甚至還順手解救了一個日本兵。


比利·林恩是個虛構角色,戴斯蒙德·道斯則實有其人,但有趣在於,林恩的遭遇其實特別的「普通人」,道斯的壯舉卻「連編都編不出來」。所以,《比利·林恩》其實關心的是,普通人從軍、進而真的上了前線,到底是什麼滋味;而《鋼鋸嶺》則不折不扣地講了一個超人、一個聖徒,是如何接受神諭而完成奇蹟的。


道斯和林恩更不一樣的是,他要去拯救的,是泛義上的「人」,哪怕「這個人」是毆打過自己的室友、是素昧平生的友軍、又或是顯然放棄了抵抗的敵人……而林恩能豁出去,在於受傷的是他的老班長、老大哥,也就是說,他敢救、願救的,只是具體的「某個人」,放在《比利·林恩》整個故事裡看,這「某個人」最多推而廣之到他班裡的八個弟兄,因為,「在戰場上,我們能夠擁有的,只有彼此」。

李安為什麼拍不出《鋼鋸嶺》



《鋼鋸嶺》劇照


而道斯呢?同班的阿兵哥們覺得他是神經病,各級長官更是恨透了這個「拒服兵役者」,他們只打算揍他、關他、攆他。而後,道斯神奇地在鋼鋸嶺上救回了75條命,同袍們開始仰視他、崇拜他,祈求讓他為大部隊禱告,於是,他從怪胎、瘋子一躍變成了聖人、牧師,可是他就此變成了「自己人」嗎?並沒有,有誰真的願意跟道德模範標兵一起玩耍呢?


那麼對道斯來說,戰場也只是又一個考驗自己的地方,其實,不管身在何處,也不論經歷了什麼,他始終都是一個虔誠的、不為外物所馭的信徒。《鋼鋸嶺》的第二幕劇情,講的就是他雖入伍卻不肯拿槍,於是在軍營里飽受凌辱,甚至被送上了軍事法庭,要不是老爸走後門,他註定得去吃牢飯。想一想,這種日子肯定比上戰場還要難捱,但是,道斯通通原諒了這些加害者,最後捨生忘死地把他們從地獄拖了回來。

這絕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出來的事情。而吸引《鋼鋸嶺》導演梅爾·吉布森的,就是這份不一般,他在12年前還拍了一部更轟動一時的電影——《基督受難記》,記錄的是耶穌基督被猶大出賣、繼而被羅馬人釘上十字架的宗教(歷史)典故。所以,不難發現,其實這一次,他拍的是同一個故事:聖人被無知同胞誤解、羞辱、殘害,依然寬恕他們、拯救他們。


不同的是,《基督受難記》在當時引發了相當大的爭議,因為很多人感受到了,雖然主要是「讚美主」,但影片似乎也很有指控猶太人的意思——實在是非常敏感,而且之後不久,吉布森果然暴露了自己的反猶立場,而他的老父親,一個宗教人士,也公開質疑過「猶太人大屠殺」。於是吉布森從此聲名狼藉,基本上被猶太人掌權的好萊塢徹底流放了——即便是《鋼鋸嶺》,「成分」是澳大利亞、美國、中國合拍,但並沒有好萊塢大公司參與,而且,整部戲都在澳洲拍攝,主要演員里除了那個大塊頭班長(喜劇演員文斯·沃斯),其他都不是美國人。不過,這次吉布森打了一個翻身仗,美國人民很受用,日本人民無話可說,中國人民當然也相當欣賞。


▍三


李安肯定不會去拍《鋼鋸嶺》。他一輩子都沒拍過道斯這樣偉大光榮正確的角色,或者說,他壓根就很難相信或理解這樣的人——就算英雄好漢如李慕白、綠巨人,他們的心裡也是迷亂茫然的,更不要說被虐戀而通敵的女刺客、搞同性戀的牛仔、換妻的中產白領、殺人吃人的少年……在他的電影世界裡,凈是些理智與情感擺不平搞不定,每每想要存天理去人慾,卻一直不可得的飲食男女。

比利·林恩當然也是一個典型的李安型角色,雖然他算得上勇猛細膩,但本質上還是個「沒文化」的愣頭青,他就和他身邊絕大多數的同袍一樣,不過是一些混得不如意的大男孩,在渾渾噩噩中當了兵,在懵懵懂懂間殺了人(或者被殺)。所以,其實除了戴斯蒙德·道斯,《鋼鋸嶺》里的其他美國大兵,大多就是一個個的比利·林恩罷了(嚴格說是比利的爺爺那一輩)。

李安為什麼拍不出《鋼鋸嶺》



《鋼鋸嶺》劇照


吉布森關心的可不是這樣的庸眾,在他的世界裡,光明與黑暗、自由與奴役、正義與邪惡,是分得清清楚明明白白的,蘇格蘭獨立英雄華萊士、美國醫務兵道斯,以及神子耶穌的偉大功業,正是啟迪他本人、進而由他再去啟迪眾生的福音;而李安卻只對那些人性幽微、曖昧、幻滅,乃至變態,有著懇切的諒解和紀錄的衝動,他欣賞的是人類種種的平庸和不完美。


歸其根本,在於吉布森是一個狂熱彪悍的天主教徒(他是美籍愛爾蘭裔澳洲人),而李安則是一個「沒有信仰」的漢族士人(他是持美國綠卡的江西籍台中人),前者信仰救世主,信仰崇高、壯美、犧牲、奇蹟,而後者在乎的只是紅塵俗世里的那些天人交戰、患得患失,是人性而非神性,才讓他歡喜讚歎心有戚戚焉。


▍四


其實,《比利·林恩的中場休息》並不是李安的第一次「慘敗」,1999年,他拍過一部南北戰爭題材的《與魔鬼共騎》,主角是南軍里的兩個年輕人——更厲害的是,其中一位還是個黑人!——這部成本3500萬美元的影片,製作完成後就被電影公司放棄了發行,最後只有可憐的60萬票房,實則算上通脹率,成本4000萬、票房200萬的《比利·林恩》已經比《與魔鬼共騎》要成功了(何況如今還有中國等地的海外票房)。


《與魔鬼共騎》顛覆的是美國建國及內戰的神話,所以非常地不被製片廠看好,知道一旦投放市場,必然既不賣座,還會給大家添堵,於是痛快地「止損」。《比利·林恩》則既不主戰又不反戰,而且基本上是在從社會、到文化、再到生活方式、全方位地嘲諷著今日美國的林林總總(當然,這兩部影片的原作小說作者才是始作俑者),美國老百姓及評論界,難免覺得受了冒犯,發現李安這個人實在是促狹、實在是居心不良,特別還要加上他鼓搗的「120幀、4K、3D」的高科技噱頭太大、又貨不對版,於是紛紛送上了差評——當然,也由於他是三座奧斯卡小金人的得主,考核標準本來就要訂得高一些。

李安為什麼拍不出《鋼鋸嶺》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劇照


優等生李安考砸了,當然像是出了大狀況,大家既要痛心疾首又會幸災樂禍;但是,已經被開除的劣等生吉布森,突然送來了亮麗的答卷,自然贏得了很多同情分,更何況,這個差生其實之前是因為品德問題而被除名的,單論技術能力(當導演),他一直也在優生之列。


所以,普通人上戰場(《比利林恩》)和英雄上戰場(《鋼鋸嶺》),結果就是不一樣。


原標題:鋼鋸嶺vs.比利林恩,兩種人兩種命


【作者簡介】


徐元| 騰訊·大家專欄作者體工作者


【精華推薦】


·END·


大家∣思想流經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見 · 價值 · 美感


※本微信號內容均為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轉載將追究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聯繫ipress@foxmail.com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西閃:怎樣與川普這樣的人談判,書里已有6條答案
唐映紅:裸貸的本質是公然的性剝削與性訛詐

TAG:騰訊·大家 |

您可能感興趣

《敦刻爾克》為何在國內賣不過《血戰鋼鋸嶺》敘事題材要「背鍋」
信仰——來自梅爾吉布森的《血戰鋼鋸嶺》
《鋼鋸嶺》中的主角後來怎麼樣?墓地在哪裡?鋼鋸嶺在哪裡?
電影《血戰鋼鋸嶺》——從未開槍的榮譽勳章獲得者
鋼鋸嶺:遙遠的那座嶺
西裝是把雙刃劍,《血戰鋼鋸嶺》的演員教你怎麼穿
梅爾·吉布森:《血戰鋼鋸嶺》導演的家
《分裂》韓票房首周奪冠 《鋼鋸嶺》上榜
從《阿甘正傳》到《血戰鋼鋸嶺》讀懂美國右派精神
若《敦刻爾克》是王芳說的陰謀論,《血戰鋼鋸嶺》是美國的意淫?
奧斯卡熱門《血戰鋼鋸嶺》是如何拍的?
血戰鋼鋸嶺 黑歷史也掩蓋不了梅爾吉普森的才華
《血戰鋼鋸嶺》《蜘蛛俠》男主加菲再演勵志片,這次該拿奧斯卡了吧!
《血戰鋼鋸嶺》電影,日軍為什麼不割斷美軍的繩梯?
「我還要再救一個!」——《血戰鋼鋸嶺》
當李雲龍指揮鋼鋸嶺戰役時,小鬼子哭了
《血戰鋼鋸嶺》中日本兵把繩梯據斷後不是更大勝算嗎?為何不割掉
怎樣在朝鮮戰場上守住鋼鋸嶺
《血戰鋼鋸嶺》戰場之上、上帝不存